中国教育的过度行政化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构成了其健康发展的障碍。这些年来,呼唤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声音此起彼伏。几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都与“教育家办学”相关,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校长对于自主办学的渴望。2015年5月教育部颁布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参加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合肥)的校长们,可以说是踩着这项重大改革的鼓点,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积极地展开思考。
诚如一位论坛嘉宾所说,推进管办评分离的顶层设计,对于当前的教育有“颠覆性意义”,能够帮助办学者发现主体,明晰责任,激发活力。这是本届论坛的共识。同时,很多校长也认识到,要真正做到教育管办评分离,实现管得到位、办得更好、评得给力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校长们来说,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政府简政放权后“自由的晕眩”。从论坛开幕式上发布的一项主题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可知,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长中有不少人认为学校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多名参会的嘉宾校长都提到,由于被政府管制得太多太久,学校已经习惯了被动,习惯了束缚,习惯了“戴着镣铐跳舞”,骤然间解脱开来,反而缺少了心理支撑,能力不够,信心不足。被捆绑的翅膀已经萎缩,有可能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想飞而飞不起来,更不用说飞得更高了。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逃避自由”。人为什么会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自己承担所有选择的后果,意味着从此不再有任何可以推卸责任的理由。呼唤了很久的办学自主权终于浮出水面,校长们不应叶公好龙,而应顺势而为、勇于担当。
从另外一个角度辩证地来看,也只有当校长们做好了准备,着手去建立学校自主发展、民主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政府的简政放权才有可能,在管理教育中的越位、错位等现象才不会发生。有一位校长说得好:让人放心,人家才会放手。如果一个孩子连路都走不稳,父母怎可能轻易放手?没错,智慧的放手才能让学校生长出自我发展的能力,但同时,智慧的“办”才能赢得智慧的“放”。这里不想玩“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游戏,只想说,任何一个深深地嵌在一种制度框架中的人都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改变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改变的。
校长们还不得不逐步建立起对于第三方评估的的信心。可以明显感觉到,论坛上的校长嘉宾虽然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持总体肯定态度(论坛前问卷调查显示,有2/3的校长认为应该由政府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以评估办学质量),但也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放心”。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第三方不是“自己人”,而评价的客观性很大程度上恰恰建立在“非自己人”这一点上。他们的顾虑有:一、第三方是否有充分的诚信?这样的怀疑其实对任何一方的评估都是成立的,关键在制度环境是否健康。二、第三方是否有可靠的资质?校长们担心评估“隔靴搔痒”,只对过去负责,而难以发挥有针对性地引导未来学校发展的功能。这就需要评估机构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而政府的监管不能缺席。三、第三方是否有教育的情怀?我们也许不能苛求第三方有教育理想,但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客观评价,能够焕发办学者主观上的教育理想。(www.xing528.com)
都说中国的校长是最“拧巴”的一个群体。长期以来,该有的办学治校权利没有落实,而本不该有的责任却很多。他们的精力耗散在许多不必要的地方,在更多情境里,考验他们的不是办学的能力,而是争取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能力、应对有关单位“纠缠”的能力、安排各种检查评估验收的能力……要而言之,考验校长的几乎就是公关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这两项。校长几乎可以是包括官员和CEO在内的任何角色,但偏偏不是教育家。这是很可悲的。实现教育的管办评分离,可以实质性地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状况,让校长把精力用在搞好教育教学管理上,把智慧用在提升课程领导力上,把情怀用在建设校园文化上。
足球场上,球落在谁的脚下,谁就最危险。对手会用凶狠的飞铲来抢球,队友会埋怨你没有在最好的时机传球,裁判虎视眈眈,观众随时嘘你……好吧,权利就是责任,就是压力。校长们,当陈旧的镣铐委弃于地,当庄严的使命压在肩头,当球终于落到了你的脚下,奋力奔跑吧!
2015年9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