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职篮数据专家揭示学生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美职篮数据专家揭示学生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职篮里有一批非常牛的数据专家,他们可不是只会被高分晃了眼的人,他们善于通过一整套的数据分析发现并挖掘某些貌似普通球员的巨大潜能。评价学生需要一双数据专家的慧眼,评价教师亦然。在教学方面是如此,在育人方面也如此。这听起来空疏,但我所希望的是每个人内心里都能拥有这么一片宽大的视域。拥有了这样的视域,教书育人者自会有一份从容的底气。

美职篮数据专家揭示学生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我觉得聚会总是美好的,而比较纯粹的探讨观点、交流思想、涵养情怀、砥砺心智、深化友谊的沟通,显得尤为难得。从2007年的“兰亭之会”,到2009年的“南孔之会”,到2012年的“八咏楼之会”,再到2014年的温州聚会,相信每一次都给与会的老师很多美好的印象。很多时候,镂刻在我们心魂深处的记忆就是由一场一场亲朋旧友的聚会所构成的,它们值得珍惜。

“除了分数,教师的教学业绩还体现在哪里?”关于这个话题,老师们已经讲得非常到位了,每一个层面都讲到了,基本没有死角。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即此次来探讨这个话题的大多数是中年教师,为什么呢?如果允许我妄加揣测一下,可能是因为更年轻的教师还顾不上这个问题,他们会去抓分数,以给自己积累一点立身之本;更年长的教师们又无所谓了,不想在这种问题上自我折磨。中年教师多是骨干教师,他们的思想日趋丰富,反思的意识日渐强烈,恰恰也是困惑最多的时候,而每一次困惑中的思考,都是自我发展的机会。

分数是什么呢?它看上去是那么直观,那么不容置疑,但分数其实既可爱又可恨、既真实又虚假。美职篮有个球星,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连续拿过两届得分王,但他所在球队战绩却是垫底的。这位球星的分数很抢眼、很漂亮,球队表现不给力,他就自己抢分刷数据。没有人怀疑他的得分能力,但是专家却认为他华丽的分数背后存在致命的缺陷:不能让队友变得更好、领导力不够,落后时缺乏顽强意志等。美职篮里有一批非常牛的数据专家,他们可不是只会被高分晃了眼的人,他们善于通过一整套的数据分析发现并挖掘某些貌似普通球员的巨大潜能。王健敏博士表示抱有期待的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全评价监测体系,就相当于能看破分数背后真相的“数据专家”。分数是最诚实的,分数也是会“撒谎”的。比如,数学禀赋平平的人可能考满分,而天分蛮高的学生却只得个七八十分,因为前者勤做习题巩固旧知,后者却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探究新课题,比如玩)。钱学森就说过,考个八十分足矣,为了拿满分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大意)。还有近来爆红网络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他秉持的分数观是够用就行,考多了他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多出来的时间他干什么?提着旅行袋上图书馆借书看,一次借一袋。

评价学生需要一双数据专家的慧眼,评价教师亦然。2013年《浙江教育报》刊登过一篇报道,讲的是宁波一所学校搞了个实验班,某位教师在班上变革课堂模式,作业少了,无效环节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分量加重了,但一个学期下来,这位挺优秀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数下来了。后面的故事就变得很无趣了,家长在暑假期间集体“弹劾”这位教师,要求把他换掉。虽然我们说分数不那么重要,但在分数无法满足期望的情况下,家长连一个学期的耐心都不会有,他们还没有意识去关注学生分数下来后,其学习状态如何、学习兴趣如何、自主探究欲如何、自我价值感如何等。这就是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需要得到成功的而且是最直观的“证明”,否则,再美妙的理念都会在怀疑和催迫中断弦无声。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改变那种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没错,以后果推前因也未尝不可,但谁告诉你那笨拙的分数就是“实践”?就是最真实的“后果”?

教育本身有它的复杂性、有机性、丰富性和整体性,每一个学生也一样有其复杂性、有机性、丰富性和整体性,分数怎么能衡量?怎么能体现?我们很多时候面对的情况就是这样:教师似乎必须在“分数”方面有所斩获,才有资格说,“我可以做点别的事情,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www.xing528.com)

2013年8月份《温州日报》让我给家长写的一篇随感发表评论,我引用了陈虻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教学方面是如此,在育人方面也如此。教学上,如我上面所说,我们一定程度上需要分数的证明,越多这样的证明,我们受的牵制就越少,我们也就拥有越多的选择和自由。这就是“基于分数、超越分数”的深义。但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是不是因为在追求分数的道路上走得太好、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呢?我们的根本出发点是“育人”啊!育人上,我们能只看一学期或者三年的分数吗?远远不够。我的观点一直是看二十年甚至更远。这听起来空疏,但我所希望的是每个人内心里都能拥有这么一片宽大的视域。拥有了这样的视域,教书育人者自会有一份从容的底气。

曾国藩的“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这句话,我一直很欣赏。我的理解是,人置身于纷扰太多的现实境遇之中,可以“瞻前”但不可耽于空想,可以“顾后”但不可沉溺旧情,要把握住当下这一时刻,用一颗明洁、质朴的心做好眼前的事。

(本文系根据笔者在“除了分数,教师的教学业绩还体现在哪里”专题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2014年5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