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学生行囊:教育的柔软力量

提升学生行囊:教育的柔软力量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高明的演讲就是能把话说到心里,没错,像老薛演讲中激起的反应其实就是来自校长与学生之间的“会心”。请大学的书记、校长们能够深刻洞察学生的心理,好好珍视这“最后一课”的契机。请相信,校长们洒播的理想和信念的种子,会在一些人身上,会在一些时间以后,长成参天大树。所以,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会心”处,把理想和信念装进他们的行囊。

一场原来留不下什么印象的毕业典礼,因为校长一番自出机杼、情真意切、贴合学生语言习惯和接受心理的演讲而变得非同寻常。两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以其亲近网络语言、糅杂了诸多流行元素的“串烧”风格轰动现场,引爆网络,不但为自己赢得了“根叔”的名号,也在不经意间深深影响了众多高校毕业典礼仪式上校长们演讲的“模样”。毕业生们对之有期待,校长们则有了越来越高的自我要求,有的校长甚至调侃:“毕业典礼上校长的演讲要是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毕业。”毕业典礼不再只是走一个行礼如仪的程式,因为校长们充满个性而又大受欢迎的演讲,其教育内涵开始大于形式意义。那些于幽默风趣中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演讲,是毕业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就像一道道通情、达理、励志、悦心的“精神大餐”,在欢笑和掌声过后还能令他们久久回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薛安克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2011年他跟毕业生们谈的是要永葆激情,要怀抱梦想,要顽强执着,要担当责任;2012年他演讲的主题是“守正”,希望毕业生们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守住良知,守护纯真,守望高尚。这些话听上去似乎有些老套,但他的演讲却丝毫没有给人说教之感,新词如杂花生树,妙句似乱花迷人,引用事例多新鲜出炉,所取譬喻也妙趣横生。“这就是母校,虽然你骂过她千百回,但她却爱你到骨髓。”——这是他2011年说的。“不要再找‘高富帅’和‘白富美’,现在流行‘甜素纯’。”——这是他2012年说的。从演讲中可以感觉到,这位“老薛”心态很年轻,很激情,他说的是真话,议的是真事,表的是真情,求的是真理。所以,他的演讲能在数千人中间时时激起笑声和掌声。同学们评价说,老薛的演讲很有趣,很励志,很给力。

都说这些校长越来越懂演讲艺术了,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更懂的其实是学生的心。能抓住一些网络、影视、歌曲、广告里的流行语,对于演讲效果当然有助益,但如果他们抓不住学生的心,说再多再潮的话语也赢不了掌声。学生其实很敏感,倘若校长不是情真意切,不是真的爱,不是真的懂,对待演讲只是在修辞层面做文章,他们能马上吃出糖衣表层里面的苦来,马上就会皱眉头、发怪声,当然更普遍的反应是无语。想要成功地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呼应,远不止说几个流行话题、引几句流行语那么简单,它们充其量只是演讲的佐料。

而有的演讲者在面对毕业生发言时用力过猛,拼命抖机灵,刻意追求“剑走偏锋”的效果,四处搜罗或者使劲儿努出几句俏皮话,攒出几个段子,结果使自己的演讲几乎变成了单口相声或小品表演,娱乐效果倒是十足,但那片浮薄而油滑的“欢乐”除了取宠于一时,不能在听者的心底养成一种充盈着理想信念的情怀。这种情怀只有靠真诚才能传递,才能培养。

其实,高明的演讲倒未必过于计较现场的火爆程度,热闹的掌声笑声中不一定能沉淀下有质量的思考,安静的倾听里也许有着真正的领会和感动。高明的演讲就是能把话说到心里,没错,像老薛演讲中激起的反应其实就是来自校长与学生之间的“会心”。在那一刻,他们之间的心几乎是没有距离的,学生们会感觉到:原来校长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跟我们一样,原来学校从来不曾忽视我们的感受,原来校长并不像刻板印象中的“官”,原来几十岁年龄的差距和师生角色的分别并没有在彼此间造成多么深的鸿沟,原来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说话!我记得一个细节:跟很多校长一样,薛安克与数千名毕业生一一合影留念,有的毕业生在合影时显得拘谨,离他有点远,老薛还不忘拉学生一下,让他更靠近自己。(www.xing528.com)

把话说到人心里,这就意味着演讲不是言语陈腐的高调宣教,不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灌输,没有空洞的套话,没有泛泛的敷衍。“不要让自己心灵深处的纯真因世故而沉睡,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样的话语很能打动人心。老薛的演讲里,熔铸着自己最真切的人生体验,融合了自己几十年行走在路上的心得体会,它们至真至诚,却又不乏生动机趣。这像是父辈的嘱咐,面对一个即将独自远行的孩子忍不住语重心长。学子们能够分辨出这里面的爱有多少。只有当校长对学生有真感情,自感对他们在校的几年有责任,并且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无尽的关切,才会这样与他们谈人生、谈社会、谈未来。

这样的“最后一课”,其价值恐怕是被低估了的。犹记得自己当年期盼见到校长的心情,惜乎整整四年,只有开学典礼大操场上远远的惊鸿一瞥。离开大学已经几十年,我们深切地知道,对毕业生来说,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母校一直在,老师一直在。即便带着自嘲的口气,我们也知道自己心底里爱的依然是她,骄傲着她的骄傲,耻辱着她的耻辱。当遭遇人生的抉择,当面对社会的杂色,在那么一个栀子花开的季节里镂心刻骨的“最后一课”还是会隐约闪现于脑海。

请大学的书记、校长们能够深刻洞察学生的心理,好好珍视这“最后一课”的契机。对毕业生们来说,从此以后他们将告别放肆无忌的校园和青春不羁的岁月,他们不再是轻易被原谅过错的学生,他们不再是总能以年轻为借口挥霍时间的人群,对于过去,他们有失落和眷恋,对于未来,他们有迷惘和希望。所以,大学的书记、校长们应该像船长那样,用最真诚的方式,告诉他们在乘风破浪的航程中该如何校正方向,如何克服风波险恶,如何直挂云帆济沧海。请相信,校长们洒播的理想和信念的种子,会在一些人身上,会在一些时间以后,长成参天大树。“守住良知、守护纯真、守望高尚”这样的赠言,能让毕业生们走好自己的路,人声鼎沸处惕然警醒,长夜难眠时得到温暖。校长的情怀将对学生未来的事业乃至人生的规模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所以,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会心”处,把理想和信念装进他们的行囊。

2012年7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