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的玻璃制造开始复兴。原因有二:第一,欧洲威尼斯玻璃在15~17世纪发展到顶峰,随着康熙皇帝废除海禁,越来越多的欧洲玻璃进入中国。第二,清代以康熙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及上层人物都非常喜爱玻璃器,建立了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集中了博山、广州的制作玻璃的能工巧匠,同时在外国熟悉玻璃制造的传教士的指导下,不惜工本,生产出一批融合中西艺术的玻璃器精品。这批玻璃器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宫廷玻璃厂的生产,也带动了民间玻璃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清代是中国玻璃制造在外国技术刺激下复兴的时代,并为玻璃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清代是中国传统玻璃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玻璃器不但质优量多、工艺高超,而且颜色绚丽多彩,造型推陈出新。装饰手法有磨花、刻花、金星、绞胎、套料、珐琅彩绘等。尤其是清代康乾时期,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达到了巅峰。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立清宫玻璃厂,掀起了清初玻璃生产的高潮。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突出表现为套料工艺的创造及高超的单色玻璃制造技术。色彩的纯正艳丽可谓“白如冰晶,红如火齐”,不但有各种正色,而且中间色彩层次多样。如蓝色系中有深蓝、浅蓝、宝蓝、映青等多种变化,黄色系也可细分为鹅黄、秋黄、橘黄、乳黄等不同层次。此外,还出现了红色系,如梅萼红、紫红、玫瑰紫、粉红、浅粉、浅红等。玻璃套料技术的运用使得单色、复色、多色交相辉映,更显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如清中期的白地套红玻璃渣斗,无论是造型上的渣斗形制,还是装饰工艺上的套料,都是清代特有的艺术形式。清代玻璃器的瓷感十分浓重,从器型上摒弃了唐宋以来简单的薄胎器皿造型,吸收了玉器、瓷器、漆器等各类工艺优秀器型,创造出许多全新的玻璃器型。如玻璃天球瓶、朝冠耳炉、渣斗、山子、水丞、笔筒、鱼缸等,制造工艺上也有套彩、刻花、磨花等多种技法。雍正六年(1728),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移入圆明园六所,隶属造办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提倡和扶持下,吸收了熟悉玻璃制造技术的西方传教士进入玻璃厂,生产了大量的玻璃制品,使中国玻璃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乾隆五年(1740),纪文、汪执中被安排在内务府“造办处玻璃作”工作,次年即烧造成金星玻璃(温都里那石)。期间所制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采用失蜡铸造法,通体呈深茶色,遍布金色耀眼斑点。整体造型饱满,呈卧姿回首状,线条自然流畅,纹饰精美绝伦。乾隆、嘉庆时期,在宫中门窗上安装色彩鲜明强烈的玻璃画风靡一时。清晚期还借鉴西方技术,生产出压花玻璃和平板玻璃。当时的北京、博山、广州已成为“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之外的三大中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