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国玻璃制造的中兴时期。隋唐两代辽阔的疆域、富足的国力、频繁的对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繁荣,造就出一个兼收并蓄、盛况空前的多元文化氛围,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长期分裂战乱中衰败了的中国玻璃制造业出现了新的转机,生产出一批相当精美的玻璃器,标志着中国玻璃制造业的中兴。
隋代,高铅玻璃开始逐步取代铅钡玻璃,在西亚玻璃技术的影响下,也开始生产一些钠钙玻璃器。器型上除了瓶、杯外,还出现戒指、珠、卵型中空挂饰等新造型。当时吹制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唐代玻璃在继承隋代的基础上,无论器型及数量都有很大提高。新器型有茶碗、茶托、空心玻璃珠及佛像等。色彩也较前代更为丰富,除蓝色、绿色、淡绿、黄绿色外,又出现了乳白、黄色、褐黄、棕色等新颜色,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玻璃艺术的色彩创作空间。在装饰手法上也更加多元化,从以往简单的磨铸、刻花、贴塑等装饰手段中发展演化出更为精致的新工艺。如陕西临潼出土的唐代玻璃网纹瓶,所饰凸起的网格纹就是采用了二次贴塑的工艺方法。亮丽多姿的玻璃器,既富于中国传统特色,又充满浓厚的波斯风格。
隋唐时期的玻璃制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类别上不仅有传统器皿造型中的杯、碗、盘等,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器型,如蛋形器等。到晚唐时期,配有玻璃装饰品的发饰较为流行,此时的玻璃器仍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多为皇室贵族与重臣所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玻璃器也成了佛教舍利瘗埋制度的常见用品。此时的玻璃器呈现出国产玻璃与进口玻璃共存的特点,国内不仅可以生产出中国传统的高铅玻璃,也能够生产以西方传统钠钙材料为成分的、具有中国传统式样的玻璃器。进口的玻璃器多为萨珊风格的磨花玻璃器与伊斯兰风格的刻花玻璃器,这些西方玻璃器多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玻璃器也对日本和朝鲜的玻璃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的玻璃成分与汉代铅钡玻璃不同,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的配方。佛教的舍利瘗埋,在唐代已经形成一整套中国化的制度。在舍利瘗埋制度中,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容器,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此时,西亚的晚期萨珊玻璃和早期伊斯兰玻璃仍不间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