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年。
1.越王勾践剑上的蓝色玻璃
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保存完好的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个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身饰菱形暗纹,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最令研究中国古玻璃的学者惊喜的是,这把剑的剑格两面镶嵌了玻璃块和绿松石,构成精美的图案。玻璃块出土时仅剩2块,呈浅蓝色,半透明,内含较多小气泡。两块玻璃形状不同,一块呈球冠形,另一块形状不规则,直径都不足1厘米。
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君王,在位之年为公元前496年至前464年。越王勾践剑及剑上镶嵌的玻璃块最晚是春秋末年制造的。玻璃中含有一定量的钾和钙,不含铅,属于西方玻璃系统。
河南辉县吴王夫差剑剑身上阴刻有篆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元用”,为该剑的制作时间和隶属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铭文中的“攻吾”是春秋时吴国的国名,因此该剑的主人是春秋时吴王夫差。
最重要的是,在夫差剑剑格的一面嵌有3小块玻璃。玻璃块呈圆形,直径不足1厘米,无色透明,稍泛绿色,透明度较好,内含小气泡。玻璃中含有大量的硅,也有一定数量的钙和微量的铜,没有发现铅元素,可以肯定它不是用氧化铅作助熔剂的。(www.xing528.com)
吴国夫差称王晚于越王勾践一年,即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国被越国灭掉的时间是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也就是说吴王夫差剑的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前473年。镶嵌在剑格上的玻璃的年代最迟是春秋末年。
固始侯古堆1号墓是一座春秋末期的大型墓。在主棺内发现了几颗彩色玻璃珠,都为不太规整的球体,中间穿孔,直径约1厘米。珠体为绿色,透明度较好,内有小气泡。珠体上嵌有深蓝色和乳白色的同心圆作为装饰,很像蜻蜓的眼珠。这类珠子在中国被称为“蜻蜓眼”。其中一件样品经过测定,含氧化钠10.94%,氧化钙9.42%,是很典型的钠钙玻璃,属于西方玻璃系统。
从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上嵌入的小玻璃块和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的玻璃“蜻蜓眼”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玻璃都与春秋末期的诸侯王有关。玻璃作为装饰材料镶嵌到青铜剑上,始于春秋末期。这说明玻璃很可能是春秋末期新出现的一种材料,而且玻璃晶莹璀璨的光泽和漂亮的色彩立刻得到贵族社会的喜爱。勾践剑和夫差剑选用玻璃作为装饰的嵌入物,而不用或不全用传统的绿松石或其他天然宝石,说明玻璃在当时的珍贵罕见程度可以和绿松石等天然宝石相匹敌,甚至很可能还超过了它们。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宋景公的妹妹,吴国太子夫差的夫人,是一位双重身份的贵族妇人,有特权得到当时的珍宝。她选择玻璃珠随身佩戴,可以看出她对玻璃的钟爱,由此可以推断,玻璃珠肯定是当时的稀世珍宝。
中国最早的玻璃可能是贸易品,不仅是由于它们的主人都是身份显赫的贵族,可以得到来自外域的罕见之物,而且由于中国最早的玻璃工艺一开始就相当成熟,特别是玻璃“蜻蜓眼”,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不是玻璃制造的初级阶段能够达到的。而且,其成分也属于西方玻璃系统,所以,中国最早的玻璃制品很可能是从西方输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