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玻璃器:历史文献记载的起源

中国古代玻璃器:历史文献记载的起源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玻璃史的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难以确定古代文献中玻璃的名称。目前所知关于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当时玻璃被称为“璆琳”,即美玉。总之,汉代文献中还没有明确肯定流离是玻璃。

研究古代玻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历史学方法,即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解决玻璃史上的一系列问题;一是考古学方法,即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玻璃作坊遗址或玻璃实物,对玻璃实物的器型、工艺、纹饰、成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具体特征,再与文献结合,进行综合研究。考古学正在成为古代玻璃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在没有考古实物验证的情况下,仅靠研究文献是难以得出可靠结论的。所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最早明确记录玻璃发明经过的文献是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写于公元1世纪70年代的《自然史》。书中记述,腓尼基商船从非洲运载了一船天然纯碱,停泊在勃路斯河的入海口宿营。由于沙滩上找不到石块,商人们就从船上搬来碱块支起锅烧饭。出乎意料的是,火底下竟然流出来闪亮的玻璃液,于是玻璃就这样被发明了。勃路斯河口的纯净沙子的确是制造玻璃的优质原料,腓尼基、叙利亚海岸也曾是希腊化世界的玻璃生产中心,但是,由于两河流域和埃及地区曾多次发现远远早于希腊化时期的玻璃制品,说明腓尼基、叙利亚海岸不可能是玻璃的发源地。因此,老普林尼关于玻璃发明的记载是不足确信的。

中国玻璃史的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1949年以前,老一辈学者对中国文献中有关玻璃的记载作过详细周密的研究。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难以确定古代文献中玻璃的名称。目前所知关于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当时玻璃被称为“璆琳”,即美玉。《楚辞》中称玻璃为陆离,如《离骚》中就有“长余佩之陆离”的描写。到西汉时,“璆琳”随音演化为“流离”(或“琉璃”),东汉班固的《汉书》中称之为“璧流离”。很多人认为,较早的玻璃名称是“流离”,西汉扬雄《校猎赋》中有“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句。流离在这里肯定是指某件东西,很可能是指玻璃或玻璃质的釉;也有人以同样的理由认为是指某种珍贵的蓝宝石。《汉书》中提到的“璧流离”,有人认为是指玻璃璧,有人认为是青玉。总之,汉代文献中还没有明确肯定流离是玻璃。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到“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五色玉”则是玻璃的又一别称。

目前,汉代的“流离”和“璧流离”是否指玻璃还不能确定,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考古材料给予肯定或否定,仅根据音韵来推测“陆离”就是战国时的玻璃,是不可信的。三四世纪以后的文献中始有比较明确的记录,如三国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记有“琉离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一词的含义可能与唐代没有太大差异。唐代的“玻璃”一词并不是指玻璃,而“琉璃”一词既指玻璃,也指某些天然材料。这已得到文献和考古实物的印证。(www.xing528.com)

直至唐代,很多人仍然分不清玻璃是天然之物还是人工之物。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为《汉书·西域传》作注时说:“《魏略》云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孟(康)言青色,不博通也。此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踰于众玉,其色不恒。今俗所用,皆销(治)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尤虚脆不贞,实非真物。”唐代人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也把玻璃分为天然琉璃和人工琉璃。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中一个提梁大银罐里装有一件圆圈纹玻璃杯、一件水晶碗,罐盖里面题记是“琉璃杯碗各一”,显然,当时水晶碗和玻璃杯都被称为琉璃器。

“玻璃”或“颇黎”一词出现得比“琉璃”要晚。直到唐代,人们都把天然宝玉称为“颇黎”。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颇胝,梵言塞颇胝迦,此云水玉或言白珠,旧言颇黎是也。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为颇黎珠。案:西域暑热无冰,极饶此物,非冰所出,但石之类。”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提梁大银罐罐盖里题记“颇黎等十六段”,罐内装有蓝宝石7块、紫宝石2块、翠玉6块、黄精1块,共计16块。显然,唐人把这几种天然宝石、美玉都称为“颇黎”。

中国文献中还有一些名称可能是指玻璃,如五色玉、水精、水玉、药玉、罐子玉、假玉、硝子等,但这些名称也都存在上述问题,即难以确定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及它们是否与某些非玻璃材料混用。由于文献记载含糊不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重点从文献研究转到考古出土的玻璃实物研究上,并且认识到只有把考古实物与当时的文献相互印证在一起的时候,结论才是可信的。1949年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中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玻璃器,这些玻璃实物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地点、年代、器型、纹饰、成分、制造工艺、实际用途等资料,为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实物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