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俭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早在3000年前成书的《周易》中。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俭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早在3000年前成书的《周易》中。就有这样两句话:“甘节,吉”,意思是说,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前途就会吉祥美好;“不节若,则嗟若”,意思是说,不能节俭,结果必定招致祸患,落到悉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

倡俭、贵俭,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后代子孙,应该保持发扬这种精神。如果说,古人倡俭,更多是为了守节保身,虑得失与祸福。那么,我们今天倡俭,则应该有更崇高的目的。首先,“国家有困难,大家来分忧”,所以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传统。其次,俭朴的生活,是锤炼人的意志的炉火,是磨砺人的节操的砥石,它促人自立,助人成熟。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悭耳。而文以美名,谓之俭素。”

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以俭素为美”的思想,而且代代相传,典型迭出。

春秋战国时,晏婴齐国作相,虽然官居高位,却节俭力行,食不重肉,一件衣服穿了30年。别人笑他寒酸,他却泰然自若。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对食戏作》的诗,诗中说:“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莼丝放著空,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朴作家风。”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看到饭桌上的粗米饭、莴苣叶、莼菜丝被全吃光的真实心情。陆游家里并不贫穷,为什么他硬要在饭桌上放上粗米素菜呢?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无非是为了让后人保持和发扬简朴的家风。在节俭上更感人的,还要数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据史书记载,范仲淹虽位居相位,但在生活上从不奢华,家里除了招待宾客亲朋,一般都不吃肉,常常用咸菜下饭。他还要求儿女们,平时要穿同贫民一样的衣服。他的二儿子结婚时,新媳妇提出用绮罗做一床蚊帐,范仲淹听后生气地说:“我家素来以节俭为德,不能乱我家风,如果带那样的蚊帐来,我就把它烧了。”范仲淹所以这么“倔”,是为了让子孙们也像他那样。“以节俭为德”,“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www.xing528.com)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一位以俭约为美的典范。他虽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却从不搞特殊化。据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跟随主席多年,都不知道他老人家的生日是哪天。毛泽东平时用餐非常简单,三碟小菜:酱菜、腐乳辣椒,再炒个热菜。有一天,卫士们发现餐桌上除了三样小菜,多了一碟牛肉和一些葡萄酒,米饭换成了汤面。他们以为毛主席要换换口味,后来才知道,那是主席58岁的生日。他老人家的60大寿也是和全体卫士一起吃一顿汤面。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本人克勤克俭的生活,也为大家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也是一个俭朴的模范,他的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补丁摞补丁,一直穿到去世。他有三双袜子,没有一双不带补丁。他的衬衣,件件摞满了补丁,只有袖口领子换了新的。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难道就没有钱穿新衣服吗?听听总理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一穷二白。这里有两个考虑,六七亿人口的中国,不就是我一个总理吗?再穷也不缺我几身新衣服,何况对外还有个影响问题。这话不是没道理。但我们不能少了另一个考虑:身为六七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我怎么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六七亿人口是应该提倡节俭,还是现在就不顾国情去追求享受?我更多考虑的是后者。

一代伟人们所倡导的,正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当年雷锋曾有一句名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也许没有人这样做了,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俭奢的标准,“以俭素为美”,应该是世世代代推崇的美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