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现状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关键。下面就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宏观的梳理。(二)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理论研究1.“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含义主流观点。概括的四组主题词可以说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表现,也是现今较为权威和全面的阐释。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涵,学界存在不同看法。

中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现状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关键。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分别以“主题”“篇名”为检索项,检索“文化传承与理解”,共检索到183篇论文,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概念的探讨;二是分析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三是探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路径。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类型。下面就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宏观的梳理。

(一)关于“文化”的教育学理论研究

1.国外理论研究

关于“文化”的教育学理论中,对世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潮就是文化教育学理论。文化教育学亦称“精神科学教育学”,20世纪初期产生于德国,并逐渐影响到欧洲和美国,然后又波及到日本和中国。

德国是国外研究文化教育学的主阵地。德国文化教育学力图从文化或精神科学的角度来探索人以及人的教育问题。经过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等人的研究、阐释与发展,该理论的主旨不断完善,即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探讨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生命体验等问题,主张以文化财富陶冶学生,追求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1]

该理论关于“文化”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本质、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的功能上。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文化过程是文化保存、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教育是把客观的文化价值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过程。文化发挥教育作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文化承担者的正确理解和评价;二是具有体验能力的个人精神与文化的碰撞。李特则提出要通过人、文化、语言三者间的关系来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文化课程”的概念。[2]而在教育功能上,一些研究者认为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化”这一媒介。教育活动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社会机制,正是通过文化的教与学,发掘人的价值感受力,发展人的文化创造力,使文化得以实现社会遗传。[3]

2.国内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文化”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以及80年代以后。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关于“文化”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引介、阐释和评述上。蒋径三、杨杏庭分别以重研究与重改革两种倾向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引介了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理论。[4]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关于“文化”的教育学理论研究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研究的焦点主要聚焦在“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理论建设上。

围绕“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主要有四种:一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内蕴不断增殖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教育则是文化赖以整理、保存、传递与传播的工具或手段,即教育是文化的传播;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研究者认为,教育本身固有文化特点、文化类型、文化创造、文化碰撞与融合,应重视教育的文化特性;三是阐释与文本的关系。研究者认为,教育通过诠释或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文化传统而使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发展和繁荣;四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者认为,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共存,教育的组织与进行离不开文化传统的基础,然而学校教育是一种自觉理性行为,面对复杂的文化影响,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兼取精华、剔除糟粕,给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发展以理性的引导,推动文化向着更为崇高、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5]

在教育学理论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中国教育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因此,不少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教育理论建构。姜勇教授提出了文化存在教育学。他指出,教育应该基于文化、为了文化、创新文化。学生通过教育来传承与葆有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与卓越,并在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包容、借鉴,改造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6]孟建伟教授提出了文化教育的理念。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教育凸显文化,充满文化,并将教育变成文化的过程,从而实现“以人化文”(以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推进完整而全面发展的文化)和“以文化人”(以完整而全面发展的文化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7]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教育学理论主张,但也积极地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

(二)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理论研究(www.xing528.com)

1.“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含义

(1)主流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界定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8]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进一步解释,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细分为四个层次,即“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概括的四组主题词可以说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表现,也是现今较为权威和全面的阐释。在文中,王宁教授虽然没有针对每组主题词阐述其含义和相互关系,但就相互关系谈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下将‘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并列,但是它们并不是并列关系。语文课主要任务是要通过母语的运用,有目的、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包容与借鉴是针对外国文化的,这对于语文课来说不是重点,这只是为了在继承民族文化和让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时眼界不要狭窄,面对世界的多种文化,要有包容和吸取他人之长的气度。这一点,不过是选择与继承的原则”。[9]

(2)个性见解。

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涵,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有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文化的理解应该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向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10]有研究者认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该素养分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11]有研究者认为,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12]

(3)质疑之声。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否是语文核心素养?有研究者认为“语文”和“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文化应该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主题”,而不是语文课程的“任务”。[13]有研究者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4]还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读写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其中没有提及文化传承与理解。[15]

2.“文化传承与理解”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尝试厘清“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与其他素养之间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王宁教授对此进行补充,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应该建立在学习语言文字之上,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母语的特点,提升他们对母语特点感受的敏锐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16]可以说,目前这一观点是被广泛认同和使用的主流观点。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之间是共生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文化传承与理解提供了依托,文化传承与理解使语言建构与运用更有厚度和广度。[17]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先后顺序是不可颠倒的,是渐次性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排在第一位。语言的成长就是思维的发展,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与语言建构与运用同样具有基础性作用,分别对应内部基础和外部基础。而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是并列关系,前者偏感性,后者偏理性,[18]是前两个素养运用和发展的自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