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改进整体教学课例

中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改进整体教学课例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是相对于单篇教学而言的,主要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专题学习三种课型的具体课例来探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课堂中落实的有效策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改进整本书阅读课有关语言积累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匿名的形式。但是不断增长只是从积累的量上来考量,这远不能达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改进整体教学课例

本节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是相对于单篇教学而言的,主要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专题学习三种课型的具体课例来探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课堂中落实的有效策略。

模块一: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整本书阅读课中丰富语言积累的活动设计

在整本书阅读课中要完成的语言积累不仅指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有语言经验的积累。出自名家的整本书,一般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所以,整本书的阅读相对于单篇文章的阅读而言,其语言更丰富,其中包含更丰富的修辞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另外,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大量而持续地阅读某类作品,无形中便会受到该类作品语言理趣等影响,反映在日常言谈中便是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的增强”[41]。中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要“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利用各种语言实践构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语感”。[42]可以说整本书为语言积累延伸出更大的空间,所以就语言积累而言,整本书阅读是比较有优势的。

(一)基于整本书阅读中语言积累需求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1.采用适合的学情调查方法

学生现有的语言积累量基本处于一种较为客观的状态,所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法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调查结果比较容易量化,便于理性分析。尤其是对相对客观的问题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法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不能忽略问卷调查由问题设计带来的弊端,如问题的全面性、问题的深度等。访谈法可以根据设计的提纲进行深度调查。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语言积累现状进行调查。

2.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来设计问题,这样所得到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有针对性。要明确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语言积累的起点以及整本书阅读中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

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改进整本书阅读课有关语言积累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匿名的形式。答案不分对错,所有回答只作为统计数据使用,请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感谢你对本次调查的支持与帮助!

(1)你所在学段是:

A.初中         B.高中

(2)目前阶段,你认为自己的语言积累量如何:

A.丰富         B.一般     C.有些不足

(3)你认为自己的语言积累主要来自哪一阶段的学习: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4)你积累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A.对语言文字的喜爱 B.为了提高成绩 C.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你认为在整本书阅读时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6)你是否有积累语言的摘抄本或卡片:

A.有,一直坚持使用   B.有过,但是很久都不用了   C.没有

(7)你在阅读本部名著时,对其中名句或精彩片段的摘抄,你能做到:

A.经常摘抄     B.偶尔摘抄   C.基本不摘抄

(8)你在阅读本部名著时,对其中名句或精彩片段的圈点批注,你能做到:

A.经常圈点批注     B.偶尔圈点批注   C.基本不圈点批注

(9)你在阅读本部名著时,对其中名句或精彩片段的背诵,你能做到:

A.经常背诵     B.偶尔背诵   C.基本不背诵

(10)在整本书阅读中,你常用以下哪种语言积累的策略:

A.摘抄    B.诵读    C.背诵   D.圈画批注

E.无

教师可以根据所要阅读的整本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调查问卷的问题。但是,调查目的必须是基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这点是不能改变的。另外,调查问卷虽然能够客观反映调查情况,但是不太适用于个性化的阅读调查,所以在此为大家设计一份访谈提纲,可以参考使用。

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访谈提纲

(1)你在阅读这部书时对它的语言感兴趣吗?你的兴趣来自哪里?

(2)这部书中哪些片段让你印象深刻?

(3)你能尽量用作者的语言再现一下这些印象深刻的片段吗?

(4)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主动积累本部书中的精彩语言片段有哪些?

(5)在写作或口语交际的时候,你引用过这部书中的内容吗?会引用哪些内容?

(6)在阅读本部书时,有哪些语言障碍?你是如何解决的?

(7)你从阅读这部书中获得哪些语言经验指导你读其他书籍

为了保证调查更客观、更全面,可以将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一起使用。首先采用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对学生整本书阅读中语言积累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从样本中随机访谈一部分学生,了解他们个性化的阅读积累情况。

3.调查结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学生初读《骆驼祥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8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语言的积累主要来自小学阶段。93.2%的学生积累语言是为了考试或者完成任务。60%以上的学生没有摘抄本或者卡片,他们基本不做摘抄、圈画批注和背诵积累。整体分析后能够发现,学生语言积累量不足,积累的兴趣不足,不会用积累的策略。

(二)整本书阅读课中丰富语言积累的活动设计

【关键问题】

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时有效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弄明白“积累”一词的含义。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用“(事物)逐渐聚集”[43]来解释“积累”。从积累的内容看,积累的语言材料,主要包括聚集词语、句子、段落等。从积累的载体看,语言材料可以集于本子上、卡片上或者电子产品上,但是更高层级积累应该是聚集在大脑中。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是指“头脑中积极建构丰富多样的字词句段等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也就是说,要不断增加语言材料的积累。但是,并不是要求死记硬背地输入语言材料,而是为了获得语言未来的发展需要,逐渐将语言材料聚集在大脑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使之慢慢增长。但是不断增长只是从积累的量上来考量,这远不能达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所以除了完成量的积累之外,还需要进行有效积累。所谓有效积累,就是指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对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建构出包括语言文字规律、语言的含义和情味等阅读经验。

【解决策略】

圈点批注,积累整本书中的词汇和句子。

以下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耿敏老师设计的圈点批注《昆虫记》的课节选部分,用来指导学生根据整部书的语言特点对其中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增加学生的积累。

【案例呈现】

师:有同学觉得《昆虫记》的语言特别优美,但是老师问他哪里优美?能不能把这些优美的语言借鉴到我们的作文中?他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今天我们想办法帮帮他,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点名)你觉得怎么帮他?

生:(起立)老师,我也不知道。

师:接下来,你可得认真学啦!

生:好的,老师。(坐下)

师:(继续点名)你觉得怎么帮他?

生:可以品味语言。

师:(追问)怎么品味语言?

生:(沉默)……

师:老师今天教大家一种方法,就是“圈点批注”学习语言的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课文《骆驼祥子》的时候用过。

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先读这句话(PPT出示):“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师:请跟老师学习圈点批注这句话。请你在原著中“________”画出这句话,然后大声地朗读三遍。

师:读完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有哪些?请用“○”圈画出这些词汇。

生:“非常勇敢”“惊慌失措”“追捕”“逃窜”。

师:为什么会对这些词印象深刻?

生:“逃窜”这个词我不知道啥意思(同学唏嘘,有人忍不住解释),但是我读着觉得挺有感觉的。

师:别嘲笑别人,你们阅读中也会遇见感觉挺好的词,但是自己不熟悉,甚至不认识。你的困难应该在“窜”字上,有三种方法可以积累,第一种可以依据我们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我们在《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中学习过“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第二种可以依据汉字的结构来判断,它由表意的“穴”和表声的“串”共同组成,构成一个形声字;第三种可以联系形近字进行归类积累,如蹿、撺、患……

师:我们了解了词汇在文章中的作用,接下来大家能判断一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吗?

生:拟人。

师:那么我们把这些词放到这句话中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将蝈蝈拟人化,其中“非常勇敢”写出了蝈蝈追捕蝉时的无畏;“惊慌失措”则表现蝉处于险境时的慌乱。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一追捕画面,突出了蝈蝈敢于征服比自身体积庞大的对手这一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昆虫的研究和喜爱。

师:依据分析,我们可以给圈画出的这些词汇写下点评:这句话采用了拟人修辞,表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这些词描写了蝈蝈追捕蝉的情景。大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阅读的时候圈点批注表现力强的词汇,也包括不认识的字词(大家看向某同学笑)。还可以对一些使用表现手法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除解决理解句子含义的问题之外,还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积累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案例分析】

耿老师的教学片段准确地呈现了教师如何利用“圈点批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昆虫记》时完成语言材料的积累,帮助学生从已知出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

本环节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由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趣味之后的语言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运用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提问,发现不能探究出其中的语言问题,依据学生已掌握的“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拟人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进行设计。出示分析示例,要求学生朗读三遍后,学生能够感性地找到要圈点的词汇,再次尝试探究语言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句子内涵的同时,完成对词句的积累。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耿老师重点教授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带领学生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中,领悟法布尔的这部“昆虫的史诗”。学生不仅学习了阅读方法,也能够将圈画出的词句内化成为自己阅读本部书的一种经验。

在阅读整本书时,学生需要通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来建构阅读经验,从而理解整部书的内容。就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而言,一般经验中有摘抄。但是摘抄耗时长,难免会出现应付性的摘抄,收效甚微。另外,学生在完成摘抄时对语言运用规律、含义和情味在大脑中的内化效率相对比较低,形成阅读经验可能会有较大困难,这就达不到有效积累的要求。

而圈点批注可以在书本上直接进行,省去了抄写的时间,并且能够通过圈点批注,将重点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转化成图片,快速记入大脑,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再加上自己的点评,加深了对圈画出来词句的印象,这样也能够提升语言在大脑中的内化效率。这就是“圈点批注”在整本书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的优势。

指导学生学习名著圈点批注积累语言后,利用北京市朝阳区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中,考查关于《海底两万里》的名著阅读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我们沿着正在形成的珊瑚层走去,路旁尽是错杂的小珊瑚树所形成的混乱的珊瑚树丛,树杈上开满白光闪闪的星状小花。灯光在色彩很鲜艳的枝叶中间照来照去,形成无穷的美丽迷人的景象。我好像是看见薄膜一般的和圆筒形样的细管在海波下颤动。一些身轻似燕、鳍迅速摆动的鱼,在珊瑚枝间游来游去。我真想去采一些带有纤维触须的新鲜花瓣。但是,当我的手挨近这些活花朵、这些有生命的含羞草的时候,花丛中立即发出警报来了。于是雪白的花瓣缩入它们的朱红匣中去了,花朵在我眼前消失了,珊瑚丛随即转变为一大团的石圆丘。

选文中的景象充满了奇幻色彩。请就此在选文中圈点任意一处,并在方框内进行批注。

(北京市朝阳区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1题)

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为84.3%。学生在答题时,90%以上的学生能够从圈点批注选文的语言入手,并通过对语言的内化来理解选文所描述的“充满奇幻色彩的景象”。学生比较精彩的答案有:

“于是雪白的花瓣缩入它们的朱红匣中去了,花朵在我眼前消失了,珊瑚丛随即转变为一大团的石圆丘。”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珊瑚虫比作花瓣,将珊瑚比作朱红匣。“我”的手挨近珊瑚上的小花瓣时,就会发生奇特反应——缩入朱红匣,珊瑚丛也变成了石圆丘。海底生物十分奇特,海底景象也充满奇幻色彩。

【关键问题】

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时积累言语经验?

无论积累字词句,还是篇章段落,不能让这些语言材料散落在摘抄本上、停留在大脑中,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将“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44],形成言语经验并积累。对于整本书中积累获取的语言材料,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进行梳理,建立联系。

【解决策略】

探寻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征,积累言语经验。

【案例呈现】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骆驼祥子》之后能够把握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之后的阅读中能够形成阅读老舍作品的言语经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张雁老师有如下设计:

【案例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出发,学生朗读《济南的冬天》后,能够圈出:有点儿、围了个圈儿、缺着点儿口儿、下点儿小雪、树尖儿、一髻儿白、厚点儿、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那点儿薄雪、露出点儿粉色、卧着点儿雪、天儿越晴、照个影儿……文章中的儿化词比较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北京的学生对这类词更敏感,这是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这些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生会积累这些词汇,但是这时还不能形成自己阅读老舍作品的言语经验,因为此刻所占有的语言材料相对还比较少,需要通过对比大量的语言材料来进一步确定这种语言现象也存在于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中。

用圈点批注法阅读《骆驼祥子》,特别关注了语言积累。要求学生整理出一部分阅读时圈点批注的词汇进行对比。学生整理出来的词汇有:车份儿、要价儿、拉晚儿、鼻翅儿、十五个大铜子儿、马路边儿、一边儿、乡下佬儿、闹错儿、带手儿的活、在这儿、没错儿、这些事儿、没了法儿、落座儿……在整理的时候,学生能够发现这类词汇几乎散见于全文中。

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老舍作品中最明显的语言特点就是使用大量的儿化音,张雁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生活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北京方言了解的生活经验与老舍先生的语言建立联系。学生进一步探究能够发现老舍作品这一语言特色与其北京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作品的语言来自他对大量北京方言的提炼,彰显浓郁的“京味儿”特色。虽然课堂时间有限,张雁老师只能引导学生关注老舍语言的“京味儿”特色,但是张老师采用的这种从作家的一篇作品的语言特色入手,对比分析作家其他作品的语言,并结合自己已有的言语经验,从而探究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学习策略,可以指导学生用于探究更多的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

学生通过对比与联系,探究出老舍先生的“京味儿”语言特点之后,并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茶馆》的节选内容,运用规律探究老舍先生这一语言特色。张老师设计了如下测试题目:

依据你获取的言语经验阅读《茶馆》(节选),你发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馆》大量运用儿化音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使戏剧具有明显“京味儿”特色,北京人读起来很亲切,但是给外地人欣赏却带来了麻烦。

B.老舍在《茶馆》中常用“大白话”,但是并非全部照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所以才显得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同时又富有诗的魅力。

C.《茶馆》中的极富有老北京地域特色的词汇,如“外场人”“烂肉面”等也是“京味儿”语言的具体表现。

D.《茶馆》中人物语言的设计也体现了老舍先生的“京味儿”语言特色,如:“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学生在积累了言语经验后,再进行阅读实践探究老舍《茶馆》语言时,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A。设计这道题作为课堂反馈题目,还希望能够将学生关注儿化音的视角引向“地域特色的词汇”“个性化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特色的源头等更广阔的视野,让学生探究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特色的多方面的表现。同时,学生还能在已有的言语经验的基础上,探究为什么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也能够被除北京之外的人广泛接受。

(三)基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跟踪检查,可以证明圈点批注积累字词句能够实现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但是对言语经验的积累,还可以通过对比、整合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来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单篇文章的经验等建立联系,进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简单的言语经验。

整本书阅读时的语言积累,不仅能够对单篇文章中词句的积累进行补充,还可以从词句入手,进一步关注作者用于这些词句的规律,尤其是对能够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等语言内容进行积累。所以在阅读整本书时,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积累大量的词句;二是积累能够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语言材料。就词语的积累而言,通过指导学生圈画不认识的词汇,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构字法,短语结构,小学学成语时AABB、ABAB这类的结构等方面经验,或者教材中所学到的语言经验与需要积累的词汇联系起来,这样积累的词汇就比较容易与已有的词汇形成体系,而不是零散知识碎片;就句子的积累而言,尽量多积累需要深刻理解句意的句子和运用了丰富表现手法的句子。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修辞、句子结构、句子的衔接等经验,通过点评、批注来品析句子,甚至可以将这些内涵深刻,句式整齐,有感染力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实现在阅读整本书时丰富语句的积累。但是整本书除了积累这些词句之外,还需要大量积累能够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语言材料。学生阅读整本书时,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整部书中的字词句的积累。在阅读整本书时,学生只积累字词句,还远不能达到大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的要求。所以还可以尝试从积累整部书中的经典片段入手,完成语言段落的积累,尤其是能够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语段。

模块二:文学阅读与写作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活动设计

无论是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还是语言材料整合后探寻的语言发展规律,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综合实践课中语言自觉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最高层级的要求。因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他层级的内容,最终也是通过语言输出来解决问题的。本小节的内容主要针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中自觉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活动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一)基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运用语言解决问题需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掌握运用这些语言材料的一般规律,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运用问题。可以采用八年级上册中关于句子语气的学习内容为例,尝试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

1.调查样题及说明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意思相同的标语因语气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请你仿照示例B的语气,针对卢沟桥石狮子的保护,拟一条标语。

【示例】A.禁止踩踏草坪   B.小草青青,足下留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4(2)题)

认真分析试题可以发现:要完成这道题不是简单地仿写就可以。首先,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语言经验分析示例A、B两个句子的语气;其次,需要学生在掌握祈使句和感叹句使用规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句话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在这里祈使句有命令的口气,且语气强烈。但是感叹句则不同,有一种请求和劝说之意,语气温和委婉,易于人接受。进一步根据材料中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含有劝说语气的感叹句拟定运用保护卢沟桥石狮子的标语,呼吁更多的人参与保护卢沟桥的石狮子,达到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效果。

2.调查结果及分析

分析学生的回答情况发现,虽然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仿照示例B的语气,也就是采用感叹语气来拟写标语。但是学生拟写时,虽没有运用类似“禁止”这类词语,但是还是会出现“必须保护卢沟桥石狮子!”“保护卢沟桥石狮子人人有责!”等语气较强硬的标语。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学生只关注到了要拟写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卢沟桥石狮子,但是忽略了句子语气会带来不同表达效果。这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将掌握的语言规律与语境相结合,并综合考虑所涉及的语言要素,最后导致运用语言材料解决问题的效果不佳。所以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考虑情境的创设及依据情境的有效表达。

(二)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活动设计

【解决策略】

精读文学经典片段,积累整本书中的语言段落。

【案例呈现】

特级教师王君执教《小王子[45],将精读经典片段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通过精读经典片段,积累整本书中丰富的语言材料。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如下:

师:我们聊书往往有三个阶段,分别叫做初级挑战、中级挑战和高级挑战。什么叫初级挑战?非常简单,就是用自己的声音把书中的经典文段非常好地演绎出来。

……

师:好,现在我们先做第一件事情,叫作“朗读再现”。大家喜欢读书吗?我们一起先来享受一下,如果这个童话作品里有一群小孩子,这些小孩子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在童话故事中是不断重复的。王老师选择了几句,我看你们读得好不好?第一句谁来?

【屏显】

(初级挑战:朗读再现)

大人们自己不肯动脑筋去理解事情,却让小孩子不停地解释来解释去,这真是太烦人了!大人们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别去怪罪他们,孩子对大人应该宽宏大量才是。你说话真像那些大人们!这些大人们真是太奇怪了……大人们就是这样不可理喻……

生:(学生朗读)大人们自己不肯动脑筋去理解事情,却让小孩子不停地解释来解释去,这真是太烦人了!(学生重读了“不肯”“真是”)

师:如果最后那几个字再重读一下就更好了,你已经有了重读的意识了。

生:这真是太烦人了!(生重读了“太”字)

师:(欣喜地评价)这真是很好的演绎哦。来,第二句。

生:(学生较快地读)大人们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别去怪罪他们,孩子对大人应该宽宏大量才是。

师:我建议你最后一句话读得慢一点,效果更好。

生:(语速稍慢地读)孩子对大人应该宽宏大量才是。

师:后面几句话,一起来,预备起——

生:你说话真像那些大人们!

师:再来一句。

生:这些大人们真是太奇怪了……

师:(赞叹地评价)哎哟,太好了,读得太好了。最后一句你读。

生:大人们就是这样不可理喻……

师:(请一位男生评价)她读出“不可理喻”的感觉了吗?

生:没有。

师:来,你试试。

生:(男生惟妙惟肖地读)大人们就是这样不可理喻……

(台下赞叹不绝,掌声四起)

师:很好,就是这个味道,这个味道完全正确!这就叫用自己的语言演绎经典。

【案例分析】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王君老师提出的第一层级要求就是让学生朗读从《小王子》这部书中筛选出来的经典文段。带着学生实实在在感悟文本的语言,尤其是从整本书阅读中选择的精彩片段。学生在精读中品味语言,然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演绎经典”。随之而来的理解和讨论都是建立在学生对语言的探究之上的。由此看来,精读整本书中的经典片段,能够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

另外,在整本书的阅读中,还可以导入整部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精读。这些经典的语言片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激发阅读兴趣。

艾青在《诗论》中说:诗的优劣不在于取材的大小、篇幅的长短,关键在于怎样写,从怎样的角度看到世界。请结合《刈(yì)草的孩子》或者其他诗人的诗作,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www.xing528.com)

刈草的孩子

艾 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一九四○年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控试卷,第15题)

要完成作答,学生需要精读所选择的诗歌,积累作家精彩的语言片段,在丰富语言材料积累的同时,还能够初步积累作家运用语言的经验。如下面的回答:

在对孩子这个主体意象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忙乱”“慢慢地”“小小的身子”等词语,写出孩子很小,小到身躯被草丛遮没,还不会用镰刀,就担负起生活的重任,他们挥舞“闪着金光”的镰刀,不免让人揪心,这一系列的词语写出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辛,民族的苦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精读,抓出能够揭示全文主旨或具有深刻含义的关键语句,字斟句酌地揣摩其内涵,进而理解整本书的内涵和主题。这种重视精读的处理,便于学生进行语言揣摩,可以积累词语和句型、语段模型,以及文本模型,从而了解整本书的语言特点。

学生精读这些经典片段,就要求能仔细地、认真地读,反复读,甚至是背诵。精读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或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语言材料的内涵和表达的妙处所在。

【解决策略】

创意写作探求语言运用之趣。

与口头表达相对,写作是用书面语进行表达的一种语言运用形式。积极主动运用书面语进行写作还需要从兴趣上多研究。创意写作是在此方面做得较好的探索,因为培养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运用语言。王召强老师将阅读和创意写作相结合,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案例呈现】

学生读《活着》,听主人公福贵讲故事。听完福贵的故事后,请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听老一辈讲述家族史,然后模仿小说里面的“我”写家族史,要求不少于3000字。

此设计不是简单的整理小说情节或主题,而是要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家族记忆,了解家族中长辈们不断克服困难的历程。在教学中,授课老师把阅读和创意写作相结合,学生通过阅读,还原创作思路,然后模仿经典作品,形成自己的创意写作思路。

【案例分析】

这些写作课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实践,它还需要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试图将学生阅读积累的材料,和整合获得的语言材料的规律,以语言材料运用的形式重新展现在学生的作品之中。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王忠亚和赵宁宁老师的设计在最后的语言实践作业中也是类似的设计:

学习完这一个主题后,请完成下列几个任务:

(1)给自己起一个号,并刻一枚图章(自选字体)。

(2)给自己的书房(居室、所住院落)起一个名字,并从文字源流及文化内涵的角度解释命名的原因。

创意写作,需要创设有趣的写作情境,写作完成的内容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创意写作,能够让学生探求到运用语言的趣味。从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汉语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46]

(三)基于语言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与反思

但是言语经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通过一两节课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分类、整理、对比、归纳语言材料的习惯,同时建立所占有的语言材料之间的关系,探寻规律,逐步形成言语经验。但是丰富的语言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多,比较复杂,且比较隐蔽,不能一一列举出来,所以在建立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时就比较困难。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发现语言现象,主动探索现象和语言材料规律的人还较少。学生主动探寻语言规律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这里还需要教师借助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行长期训练。

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运用在阅读中获取的言语经验,并能够根据情境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表达,这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体现。所以,写作是检测学生语言运用和言语经验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通过读写结合,能够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将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运用到写作中;在写作中,学生根据表达情境的要求自觉运用语言解决问题。

模块三: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中探究语言规律的活动设计

这里的专题活动课特指高中“学习任务群”和初中的主题阅读课、“活动·探究”课。“学习任务群”和“活动·探究”课本身就能体现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探究性,所以整合主题阅读课能够用来承担探究语言规律的任务,从而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语理。

(一)基于专题学习中探究语言规律需求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可以采用主题阅读中有关语言的考查,以2018年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中关于探究语言规律,并运用语言规律解决问题的试题数据进行分析。

1.调查样题及说明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回答问题。

卢沟桥传说(渊/源)远流长,其传播地域也非常广泛,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全国,甚至远播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与卢沟桥本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一样,卢沟桥传说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学价值。

(1)为横线处选择正确的字形,用规范的楷书将补充完整的四字词语抄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1题)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源远流长”的积累和书写。但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词语的积累范围中并没有“源远流长”。但是七年级下册要求学生掌握短语的几种基本类型,并且在八年级上册基础知识中要求学生积累“摧枯拉朽、殚精竭虑、触目伤怀、深恶痛绝、重峦叠嶂、摩肩接踵”等词汇。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语言的结构规律,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源远流长”这个词语应该属于并列结构,那么依据“流长”就能判断应该是“源远”而不是“渊远”。

2.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六个班的得分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得分率都不高,但是进一步跟踪分析,发现1班、2班、6班的得分率明显高于3班、4班、5班。通过对学生和老师有针对性的访谈,发现学生做这道题时,除了靠死记硬背之外,1班、2班、6班的学生还联系了并列短语的组合规律来解决选“源”还是“渊”的问题。在这三个班的复习教学中,老师以课文中的“摧枯拉朽、殚精竭虑、触目伤怀、深恶痛疾、重峦叠嶂、摩肩接踵”等词汇帮助学生梳理了并列短语的知识,并重点强调了并列短语的结构特点和组合规律。而3班、4班、5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够联系到并列短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由以上分析可知,掌握语言规律要在大量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同时掌握了语言规律也有助于积累更丰富的语言材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图2-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字形题得分率统计表

(二)专题学习中探究语言规律的活动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性任务,要引导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能够理解语言的内涵,探究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运用规律。但是这里的规律并不等同于语法规则。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汉语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47]

【关键问题】

如何整合言语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指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叶圣陶、吕叔湘都论述过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所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解决策略】

在诵读活动中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时,执教老师采用诵读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和审美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案例呈现】

表2-1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案

【案例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涉及生理、心理、语言等众多学科的复杂过程,所以语感一直被认为是天生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语感是可以借助诵读活动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于漪老师在《训练对语言的敏感》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语感不是天生的,靠后天的训练与培养”。培养语感可以利用已积累的大量的语言材料从外部刺激学生不同的言语器官来形成。“听、读的过程是言语的感受、认识、领会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常地、大量地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从外部刺激学生的言语器官,使他们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形成较为牢固的联系,反复进行,重复实践,久而久之,对语言文字能直觉感知,迅速领悟。”[48]

在本案例中,执教老师导入新课后,就用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群诗,也就是学生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调动了眼、口、耳等多个感官器官,把五首唐诗作为语言材料进行反复诵读刺激大脑,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诗句数量、每句诗句的字数、诗句排列、诗句韵律等方面的规律,进而明确律诗的一般特点“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首有八句四联,全诗押一个韵,首句可押也可不押”[49]。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系统发现律诗的规律,借助教材中列出的关于律诗的补白内容,加强律诗规律的探究,从而掌握学习律诗的一般策略。由以上案例可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还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像孩童一样随意地、无意识地诵读,在培养语感方面所需时间会长一些。所以应重视在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探究语言运用规律中提升语感。

在律诗专题活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新目标检查·九年级语文下(总复习)》[50]中的一道检测题,对这一策略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小明正与同学比拼诗词背诵,但他忘记了一首诗的颔联与颈联,最恰当的选择是(  )

________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颔联)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________。(颈联)

A.风高  还    B.风高  回    C.高风  还    D.高风 回

学生能够通过建构律诗的语言,探寻律诗规律,所以在利用题目进行检测时,87.9%的学生能够准确选出正确答案C。对学生做题思路进行调查,发现学生通过“颔联”“颈联”与所学律诗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想到能够借用“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掌握对偶句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所填写的内容必须与“初日”和“在”相对,并且在语感上还能感知出来二联的下句中的“山”与三联下句要填写的字押韵。依据所提供的选项,学生能够确定“初日”与“高风”相对,“山”和“还”押韵。在此学生能够依据语感感知到这里需要律诗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将试题与掌握的律诗规律建立联系,然后运用获取的语言,准确快速感知到“山”和“还”押韵。

在学习律诗的时候,学生反复诵读后能够形成对律诗的简单语感,所以在做题时就能够将问题与律诗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来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从中探究语言规律,形成语言。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其他的课型,专题活动课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二是,相对于其他策略,这里对专题活动中的语言材料诵读的目的是探寻语言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诵读。所以这种通过诵读探寻语言规律从而培养语感的策略比较适合专题活动课中运用。

【解决策略】

在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感。

在专题活动课中,可以将语言风格相似或主题相似的群文放在一起学习。这样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开始实践活动。朝阳外国语学校的李姣姣老师设做的《“劝”的艺术——文言文群文阅读》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见表2-2)。

【案例呈现】

表2-2 课堂语言实践流程及教学设计

续表

【案例分析】

本设计的内容围绕“劝说”这个议题把《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一组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文章组合起来,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中人物的劝说语言,设计了包括阅读语言材料、从汉字的源头探索汉字的内涵、赏析劝谏的语言、即兴演讲等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涉及听、说、读三个层级。尤其是对语言表达的训练最为突出,以环节二中的“以即兴演说的方式评价‘谁的劝说更出色’”为例,在阅读的基础上执教老师除了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劝谏语言进行赏析的活动外,还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支架供学生练习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可以参考这样的表述:我最佩服的是谁,首先,从劝说的效果来看……其次,从劝说的语言来看……”。可以看出执教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整合的、富有情境化的、具有不完整结构的语言实践任务。最后又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深入理解了“谏”“策”“鉴”的内涵,从字源方面探究它们的细微差别,最终归纳语言的规律,习得语感。

在语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来训练并形成语感。不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围绕自己实践活动的收获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51]综上所述,语言实践活动要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创设整合性的、情境化的、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设计的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

【关键问题】

如何在具体的情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词汇、句意、语气等都有可能不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习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用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策略】

任务驱动:主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

【案例呈现】

指向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陈经纶中学劲松分校李文越老师“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见表2-3),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表2-3 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设计

续表

【案例分析】

李老师从学情出发,运用学生已有的词语含义、关联词等语言经验,设计多个层级的语言表达任务,层层推进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设计在导入环节中,就设计了第一个任务,在学习情境中解决多音字“强”的读音,并且依据学生列举出大量的词汇这一情境来解决。在第二个环节中,依然基于学生已有的关联词的语言知识,给出“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说说‘自强不息’的内涵”的具体任务。在后边的环节中还依次设计了读懂文言材料、讲故事、谈自己对“君子”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悟等任务,这些任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任务群,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层推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自觉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有效的。语言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实践活动课上的口语交际中,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写作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兴趣的写作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写作,是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创设有趣、实用的写作情境,进行有创意的写作,是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的动力源头。

(三)基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专题学习评价与反思

综上分析,基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专题学习活动的设计,针对性强,指向性明确。尤其是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往对语言的教学都是为了辅助理解文本的内容,不会系统地、有规律地学习。所以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基本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散布于文章内容的解读之中,学生不易找寻规律,掌握起来耗时,收效甚微;另一种是将其等同于语法学习,从词性、短语类型到病句等,枯燥无味,并且脱离了语境,空有理论但是不能解决实际语言运用问题。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需要以学生积累的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真实的语境,进行语言材料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语感,进一步指导语言运用,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又会增加语言积累,最终达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提炼总结】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课例改进策略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探索、语言的运用等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课例改进的过程中,主要从语言积累、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三方面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整本书的语言较为典范,风格相对比较固定,比较适合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所以在整本书的阅读时,建议通过摘抄、圈点批注、精读经典片段的策略进行字、词、句、段、篇章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不是简单抄录,也不等于背诵记忆,而是需要梳理和整合,建立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探究语言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还会在培养语感、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建构,包括梳理、整合和建立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阅读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利用专题活动课,建立语言材料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探寻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专题活动课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语言梳理和整合问题,可以采用比较语言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承担培养语言运用素养的重要任务。主要通过设计具体的语言实践任务和创意写作任务来实现学生主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本节所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策略只是来自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并不能穷尽。这些策略所能解决的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的关键问题也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就本节中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内容,只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点启发,相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还会有更多实用的策略。

学习任务

1.学习完本节内容后,请您列举出至少两种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的策略。

2.请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本节任意一个关键问题补充一个策略。

3.请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一个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环节。

【注释】

[1]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4]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5]曹明海:《语文课语用教学的潜在质发掘——也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解》,《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6期。

[6]李宇明:《论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7]曹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论理解与实践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6期。

[8]唐成军,王梓睿:《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

[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3页。

[10]唐力勇:《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建构论”:对语言功能的再认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11]曹明海:《语文教学语用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12]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3]郑新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教育探索》2017年第4期。

[14]曹明海:《语文教学语用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15]欧阳芬,郭龙飞:《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冷思考》,《语文建设》2017年第34期。

[16]何铮:《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提升》,《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5期。

[17]唐成军、王梓睿:《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

[18]陈常英:《基于“不教”理念的高中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语文知识》2017年第9期。

[19]陈佳彦:《依托文本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元杂剧〈窦娥冤〉教学随想》,《基础教育参考》2018年第22期。

[20]童志国:《“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言语教学刍议——以鲁迅先生作品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5期。

[21]张倩:《应把语言建构与运用当作教学重点——以〈土地的誓言〉为例》,《语文知识》2017年第21期。

[22]高和鸣,张原:《基于语言体悟的说明文课堂教学建构例谈——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说明文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10期。

[23]吴如厂:《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单元整合教学——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开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26期。

[24]王书月:《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策略》,《语文建设》2019年第1期。

[25]李晖、林承雄:《读写迁移: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文言文教学》,《语文建设》2018年第5期。

[26]林坤、黄真金:《高考语言运用素养考查发展状况及改进策略》,《语文建设》2017年第31期。

[27]王海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答题策略研究——以江苏卷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8]张开:《回归语言本体,重视语言运用——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语文建设》2017年第22期。

[29]严登平:《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的路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18期。

[30]王琼:《语感——语文核心素养之基》,《未来教育家》2016年第1期。

[31]陈斐:《基于语用角度的文本解读策略》,《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23期。

[32]孔凡成:《“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释》,《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1期。

[33]何铮:《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提升》,《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5期。

[34]郗粉林:《培养语感,阅读积累,读写互动——如何抓实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基点工程建设》,《学周刊》2020年第13期。

[35]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七年级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94页。

[36]洪镇涛:《语文教育本体论》,《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年第1期。

[37]洪镇涛:《语感教学架构》,《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8期。

[38]黎运汉:《试论语言风格的形成因素》,《暨南学报》1987年第1期。

[39]陈常英:《基于“不教”理念的高中语言建构运用教学策略》,《语文知识》2017年第9期。

[40]王宁:《聚焦高中语文新课标——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41]刘秋东:《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整本书阅读》,《名师在线》2019年第36期。

[42]陈蔚霞:《浅析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年第20期。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30页。

[4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4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举办的全国“整本书阅读”精品课堂研讨会上王君老师执教《小王子》课堂实录。

[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48]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49]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61页。

[50]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编:《新目标检查·九年级语文下(总复习)》,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16页。

[51]徐静:《借鉴洪镇涛教学思想,培养良好语感》,《读与写杂志》202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