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论研究现状: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论研究现状: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6]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探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在逻辑,首先就要明确“语言”是什么。语言建构论强调语言与社会实在的关系。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的是对语言表达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效果的研究。

1.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这说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2016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以下简称“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明确表明“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再次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概念写入其中,并在课程目标里面明确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和语言梳理与整合三方面[3]

对“语言建构”的理解,先要弄清“建构”的内涵。有学者认为“语言建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二是逐步建立个人的言语体系。[4]还有学者将“语言建构”和“语言理解”做了对比,认为“语言建构”和“语言理解”表意相近,但内涵不同。前者重在语言内在意义的生成把握,后者则重在对语言表达的理解接受。[5]

对“语言运用”的理解。有学者认为语言运用牵涉语言符号和语境因素两个范畴的内容。语言运用就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将语言符号同语境因素匹配起来。语言教学之目的,不仅要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符号系统,而且要使其把握好各种语境要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促进学习者获得语言符号与语境诸要素的匹配能力。[6]

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有学者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应当有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的理解:微观层面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相衔接,强调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与建构,认识它们对语文学习所起到的基础性、工具性作用;宏观层面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相衔接,强调通过对句、篇、章的理解与建构,认识它们对文本解读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对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所起到的作用。[7]

综上所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能够重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积累;能够根据语感和语言规律进行一定的交际活动;能够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在不同语境中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经过梳理和整合,并且将习得的语言和言语经验转化为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准确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描述。

2.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论基础(www.xing528.com)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支撑。探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在逻辑,首先就要明确“语言”是什么。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人类社会的言语活动包括“语言”和“言语”两种形式。语言是连接所指与能指的符号系统,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恒定性的语言规则系统。相对语言静态的、稳定的、普遍的、集合性的特点,言语是动态的、经验的、具象化的,它指向个人对于语言系统的具体运用。因此,唐成军、王梓睿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语言”所指向的是宽泛的语言系统,其中既包括普遍的、静态的、大众的语言规律习得,又包括动态的、个性的、生动的言语运用。[8]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需要借助语言建构论的知识。语言建构论强调语言与社会实在的关系。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所言,语言的作用并不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人们在使用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对语言意义的建构。[9]同时,这种语言行为还有着主动建构的一面。有学者认为,语言是在人们的主动运用中形成具体规则的。因为在言语实践中,人们需要根据对方的言语,主动采取相应的言语策略,这样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言语交际的产生。[10]因此,语言建构论认为语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这个使用过程强调使用者的主动性,它是使用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

此外,要研究语词的意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效果,还需要借助语用学的知识。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的是对语言表达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效果的研究。语用即有“使用”和“实效”的双重意思,研究的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过程与实际效果,也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于实际语境中形成的交际意义。[11]语用学由此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境中取得意义的研究,即研究“语境的科学”。[12]通过以上语言学理论可以看出,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语词的意义即语词与所指之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语境和不同使用主体心智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借鉴一些语言学理论来揭示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地位

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学者一致认为应该处于基础地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均以语言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因而语言积累与运用就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13]有学者认为,语文教育的本体是语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从语文本体出发,以语用技能为要,以语用素养为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语用理念,把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14]另有学者认为,语言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从语言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以语言为抓手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鉴赏能力。[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