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希特勒解救盟友,北非战场惊人战略策略

希特勒解救盟友,北非战场惊人战略策略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2年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会晤,就北非问题达成默契起初,希特勒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大动干戈。所以当墨索里尼的行动和他的计划相矛盾时,希特勒表现出极大的反感情绪。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开始着急起来。出于战略、政治、心理方面的原因,希特勒决定援助墨索里尼。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却十分重视北非战场。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中东地区的空军几乎全部转移。

希特勒解救盟友,北非战场惊人战略策略

1942年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会晤,就北非问题达成默契

起初,希特勒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大动干戈。他最初的侵略扩大步骤是“先大陆、后海洋”,这一战略思想可以说贯穿在整个二战的过程中。他的这一观点可从他在1940年晚夏起就将登陆英国的入侵计划作为恐吓和威胁英国的手段中略见一斑,当时意大利的情报机构发现德国进攻英国的准备工作进展缓慢,至少还要准备几年。

隆美尔和意大利北非战场指挥官加利波第将军

另外,1940年时希特勒正忙于准备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莎”计划,他妄想在消灭了苏联夺得“生存空间”后再回过头来对付英国。所以当墨索里尼的行动和他的计划相矛盾时,希特勒表现出极大的反感情绪。

但在意军于北非发起进攻时,曾主动提出提供一个装甲师以示支援,被担心请客容易送客难的墨索里尼婉言谢绝了。意大利在北非扩大侵略的同时,又于1940年10月28日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意军入侵希腊干扰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计划,这下他火了,赌咒发誓说不给意大利一兵一卒,并嘲弄意军在希腊和北非的失败是自作自受。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开始着急起来。1月22日,远在西边的利比亚重要军港托卜鲁克伦陷了。出于战略、政治、心理方面的原因,希特勒决定援助墨索里尼。他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第5轻装甲师启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并挑选隆美尔为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却十分重视北非战场。他认为,北非战场是和英国本土同等重要的战场。如果英国在北非的战斗失利,那英国将失去它的近距离的补给线,其补给舰队将只能绕到好望角。这样一来,英国可能会被德国从海上切断补给线,那样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从战争一开始丘吉尔就表现出对北非战事的极度关注,他甚至从本就不多的陆军中抽出大量兵力运往北非作战,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加强在马耳他岛的空军力量,用以加强英国在地中海的空军势力,试图阻止北非的伦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英国和德国的战争出发点就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所以这也就预示了北非战场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曲折和复杂的。

1941年2月6日隆美尔接到任命,命令他率德国“非洲军”前往北非与意大利人共同对付英军,并于2月11日抵达罗马,随后在12日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北非之行。(www.xing528.com)

隆美尔式的旋风当隆美尔初次踏上北非时的情况对他来说是很棘手的。首先,整个“非洲军”一共只有两个装甲师,而且自第5轻装师的第一批部队2月14日抵达的黎波里后,至5月底第15装甲师才能全部开到,这对于部队的集结和行动是十分不利的。其次,意军战斗力本来就很弱,新近的失败又使其士气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意军只可能成为隆美尔的负担。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在视察完前线之后,他决心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线。2月底,第5轻装甲师的坦克团在的黎波里登陆后,隆美尔立即进行了宣传式的阅兵式。为迷惑英军,也为增强意军信心,他让坦克部队在向东驶去之前,围着检阅台转上好几圈。同时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敌机拍照,悄悄向东开去。

而此时英军一系列反常规的避战行动却使隆美尔有机可乘:丘吉尔在2月中旬指示韦维尔将军在占领班加西港后停止前进,并且要把大量的兵力调往希腊,用以打击在那里的意军。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富有战斗力的澳大利亚第6师被调往希腊,由初上战场的澳大利亚第9师接替。英第7装甲师调回埃及休整,由第2装甲师代替。中东地区的空军几乎全部转移。这使北非的制空权落入新调至北非的德空军第10军手中。而且韦维尔将军认为德军现在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加强坦克团,夏末秋初前德军不会发动大举进攻。

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

原来认为德意方面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韦维尔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4月11日,窿美尔包围了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由于隆美尔的兵力不及城内守军,英国人又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军力量,使他的补给出现极大困难。至5月9日,隆美尔的进攻仍未能得手,他到达北非后扬起的第一场沙漠旋风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前。

这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正紧张地准备着入侵苏联的各种准备,对北非战场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故而派出副总参谋长保罗斯将军去北非视察,告诫隆美尔凡事有个轻重缓急,哈尔德在日记中刻薄地把保罗斯此行看作是“去制止这位军人发疯”。希特勒正忙于入侵苏联,不愿抽调兵力用于他方,另一方面,墨索里尼又死要面子,不想让德国替他打下未来的江山,不愿大批德国部队开到非洲,所以隆美尔得不到大的增援,手头的兵力只能保持一个僵持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