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随着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怎样使智力障碍儿童学会生活,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之中,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已成为我们从事智力障碍儿童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需要用一种连贯的思维来进行学习,而我们的学生由于生理原因,他们的学习能力低下、感知速度慢、语言发展迟滞、思维逻辑能力差、记忆容量小,对人们的期望缺乏反应,其行为只能是呆板或消极的重复,学习书本知识更加困难。在同一个班级,个体间存在各种差异,有智商的差异、各种学习能力的差异(如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差异)、知识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家庭教养的差异等等,他们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许多障碍,数学学习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有些学生到毕业时才搞懂10以内的加减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常常难住这些残疾孩子。
二、研究对象
我班学生现有10人,年龄范围在11~16岁,IQ范围在40~60。
目前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如下:
三、研究目的
目前上海的课程设置立足于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以学生的独特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与学校特色进行教学。实用(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概念、数的运算、时空的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主。
智力障碍儿童的数学教学更应该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社会活动和交流中,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走路(或骑车)中的行程……,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智障儿童通过生活训练实现掌握一技之长,是他们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针对智障儿童的特征,应着重在关注智障儿童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训练内容要适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直接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通过操作训练,达到学会生活数学的目的。
四、造成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不能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发展尤其重要,所以家庭是实施行为教育最理想的场所之一,由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识记缓慢,保持差,记忆保持差,缺乏目的性,记忆发展水平停留在较低阶段,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都差,故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另外家长对我们学生包办的事太多,给他们自己做的机会很少,学生基本没有自己操作的机会。
(二)居住的文化场所
在学生居住的小区基本也没有这类实践场所,学生放学回家基本不和小区居民接触,家长怕出去被大孩子欺负,被人瞧不起。
(三)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学也是停留在书本和纸上,最多也就是进行游戏类的模拟教学,学生没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四)个人原因
多数学生因较少与外界接触,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如何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五、干预效果
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是智力障碍儿童进入中年级段后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智力障碍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所以这一知识技能应是中年级至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如我在教学生认识元、角票值后(因分币不太用,故分币的认识只是粗略带过),结合生活实际,模拟乘公共汽车,老师当售票员,学生当乘客,要求学生分层次买票:A层学生(IQ范围在50—60)自己拿钱买票;B层(IQ范围在40—50)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拿钱买票;C层(IQ范围在40以下)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拿钱买票。还模拟在教室设置超市进行购物,老师当营业员,学生当顾客,进行分层购物:A层学生自己拿钱买所需物品;B层学生拿好钱买指定物品:C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拿好钱买指定物品;也可以选一位A层的学生做营业员,进行收银工作,好生带差生进行购物。
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的教学流程图如下:
六、教学片段
这学期我上了一系列这样的生活实践课:“麦当劳”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具有很强的亲身感受。平时与家人出去,学生没有机会自己独立购物,鉴于这些情况,我就将我的这类型课定为“买麦当劳的食品”来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求和”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认识人民币元、角;元、角之间的换算和简单计算;加、减、乘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这种类型的教学的。我先到麦当劳餐厅去收集了一些食物的包装盒,在课堂上就将这些包装盒卖给学生,让学生算出多少钱,说出用的什么计算方法。学生们在上课时有玩有吃,玩得很开心,学知识也轻松,而且也掌握得较为牢固。
片段一: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关:麦当劳的汉堡6元一个,买7个共需多少元?
师:这题要求的是什么数?告诉了我们几个条件?几个问题?
生:求总数,两个条件,一个问题。
师:这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生:用乘法,因为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师:汉堡6元一个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数量关系?
生:相同的加数。
师:买7个又是告诉我们的什么数量关系?
生: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知道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要求几个几只?
通过老师设计的闯关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数量关系,加深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www.xing528.com)
片段二:
麦当劳的汉堡6元一个,薯条5元一份,冰淇淋6元一杯,买这样的一份套餐,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题要求的是什么数?告诉了我们几个条件?几个问题?
生:求总数,三个条件,一个问题。
师:这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生:用加法,因为是求不同加数的总数。
师:这两道题都是求的是总数,但所用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求不同加数的和要用加法来计算,求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来计算。
片段三:到教室模拟“麦当劳”餐厅购物。
师提出要求:
1.排好队伍,按照先后次序,利用手中的钱,合理进行购物。
2.不能超过20元钱。超过20元,则爆掉,需重新从最后排队再来。
3.如果手中还有钱,可以再排队进行再次购物。
4.在购物时要使用礼貌用语。
师:您需要的是一份薯条、一杯可乐、一个鸡腿堡,对吗?
生:是的。
师:请拿好您所点的食物,这是您的找零。请慢用。
生:谢谢。
全班学生都轮完一遍后,让一位A生做营业员,重复上述购物程序。
学生算好价钱正确购物后,老师倒好饮料奖励学生。将食物和饮料作为奖品给学生,学生是最感兴趣的。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非常主动,积极参与,学得非常轻松,效果较好。同时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购物的礼仪和社会公德。
片段四:到“麦当劳”餐厅实践活动。
师:现在老师发给每人20元钱,请你们根据手中的钱合理进行购物。在购物时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并使用礼貌用语。
A生自己选食品自己付钱,让胆小的三位B生自己去选好喜欢的食品,老师稍加指导进行付钱;C生在老师或A生的帮助下选好食物付钱。
生:大姐姐,请来一份××套餐。(汉堡,说出自己想要的食品)
营业员:请拿好您的食物,请慢用。
生:谢谢。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各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加强,平时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在课堂上学习愉快。
七、反思
(一)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如能把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有了这些认识,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操作能力的训练,把课堂变成智障儿童学习生活的地方,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智障儿童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智障儿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实实在在地通过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通过这种类型课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我们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有玩、有操作、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它比起单一的做练习计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率也更快、掌握得也更牢固。同时还提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分清不同的票面,硬币与纸币的关系,多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实践,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这种形式的课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将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设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真正为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我相信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走得更远、更有质量、也更有意义。
作者:吴琳
单位:虹口区密云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