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研究背景
小L(化名),女,2005年4月出生,出生时诊断为脑瘫,伴有轻度智力障碍,眼睛存在弱视、斜视、眼球震颤的症状,属于多重障碍,现于普通小学五年级随班就读。
2014年9月,在虹口区特教中心支持下对小L进行WISC-IV、PEP,和多元智能的医学评估以及数学学业的评估。
表1 小凌医学评估与教育评估的结果
从数学学业评估报告中,我们很清晰地发现了小L在数学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困难。在一年级时,还能够在课堂中掌握部分知识,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从二年级开始至今一直处于学习停滞期。在对四个模块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理想。其中,在图形与几何这个模块学习较有兴趣。一年级第一学期在学习物体的形状的时候,能够说出不同物体的形状。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碰到立体图形时无法感知和理解。数与运算模块中,当出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正确率从90%下降到30%,速度也很缓慢。其余模块的学习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二、研究目标
基于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数学个别化教学计划,进行尝试,不断寻求小L在数学学业上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为她寻找适当的安置模式。并根据小L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个别化教育,进一步优化安置模式,从而使她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在生活中能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寻找最近发展区,“走班”安置模式的提出
基于医学、数学学科评估与解读,我们率先在原班级对小L进行课堂观察评估。寻找其数学上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数学教学目标,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数学教学服务。
小L就读于四年级(2)班,观察评估课的课题是《工作效率》。课的引入阶段,小L就被除法给难住了。这一课虽然只是除法的简单运用,但是对小L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小L识字量少,例题中许多字都不认识,读通例题都难,更别说理清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了。前五分钟她还能似懂非懂地听,之后就注意力分散,自己做自己的事,只是不发出声音影响大家。即使是老师一对一地个别辅导,她也只能跟着老师机械性地读题,至于解题思路那是一点都没有。从巩固练习的反馈来看,小L无从下手,通过指导,正确率也仅有5%。
小L的课堂观察评估表明其已经不适合在原班级继续上数学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第一,小L的个别化教育与实际的教育教学脱节;第二,小L的数学学业水平与现处于的年段不符。
怎样让小L在课堂上习得数学知识?我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由资源教师牵头,整合家长、专家、学校领导、任课教师的研讨会研讨,决定采用“走班”安置形式来解决小L的数学学习困难。
(二)尝试突破教学困境,“走班”安置策略的调整
经过一系列知识点筛查之后,我们决定先尝试着让小L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从课堂注意力、学习情绪、课堂反馈、课堂练习和课堂融入这五个方面,仔细观察和聆听小L的综合表现。
观察评估课的课题是《分一分与除法》。这是小L第一次“走班”,对于陌生的环境,小L在课的一开始就略显局促,不时地回头看看我们。当老师请同学自己说包含除算式算理的时候,小L无法理解除法的含义,因而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样在老师板演过程中,小L由于视力的缺陷无法看清板书内容。在教学完等分除的知识点后,经过老师的个别辅导,小L仅填对3个空,正确率为15%。而后的巩固练习,小L无法独立完成,需要不断地寻求同桌的帮助。本堂课老师安排了两次小组学习,小L第一次只是听同学说,第二次能够学着说一说了。但是课后老师让小L再把课堂上的关于算式的表达说一下,她还是说不出。练习时一是速度较慢,二是除法计算不会算,仍然没有除法的概念。
我们对这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制定解决方案。首先,我们放大了原有的教材和课堂练习,使得小L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同时,为小L提供教师上课的板书,减少小L为了看清板书而花费的时间。但是通过观察我们感到小L在二年级的学习中,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课后与小L的交流中得知,二年级的数学知识,小L也觉得有难度,上课也听不懂,从她的数学学业评估的数据来看,一年级到二年级是有骤降的趋势。为此,我们又安排小L到一年级的数学课堂进行学习。
(三)选择最佳学习环境,“走班”安置模式的落实
观察评估课的课题是《小胖上车》。这是小L第二次进行走班,较第一次“走班”,小L的情绪放松了不少,也不觉得紧张,小L在这堂课中两次主动举手发言,发言的质量也比较好。这次安排在教室的右边第一个座位,对白板上的板书还是有点看不清。在两次的练习环节中,正确率分别达到了67%和58%。小L能够自主完成,速度基本上能够跟上班级的速度,正确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在用语言表述算式时还是有待提高,对于“原来……又上来……现在……”的表达还是不能够说清楚,课后我们对于算式的表述,让小L编个故事表达,要反复教三遍以上,才能够说清楚。
小L自己对于“走班”学习从起初的难为情,到渐渐接受。再到主动参与课堂,一切都朝着好的趋势发展。因此我们加大了走班的力度,从原来的每周二节还原为每周三节。不再在原班级学习,并每周增加一次个训课程,因此本学期采取了“走班”学习与个训课程相结合的安置模式。
(四)弥补生活技能缺失,多种安置模式的结合
经过一学年小L的个别化教育以及“走班”的安置形式,我们逐步发现了一些规律并相应地积累了这部分的经验。针对一学年的目标落实情况,我们开始意识到她的心算和笔算能力在小L今后发展中并非占主导地位,应寻求一种培养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抱着这种想法,我们尝试着为她寻找适合小L的“辅助工具”——电子计算器。
表2 起止时间:2015.9—2016.6(www.xing528.com)
2015学年第一学期,小L正式迈入五年级的学习。总有一天她会踏上社会,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她即将面临的,所以在安排她数学个训上,我们制定了新的学习目标:
(1)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2)学习1到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熟练背诵。
(3)学习用竖式来计算乘法。
这样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小L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虽然由于眼睛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差错,但她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从计算试卷反馈来看,她的正确率在80%以上,已经有不小的进步了。
今年学校里进行了微课的教学尝试,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点细分,每个微课就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而且动态的演示又能够加深理解,这种形式小L更加能接受,反馈情况良好。目前我们正在不断开发这样的微课,让辅助随班就读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正因为我们关注过程性的评估,才能够及时为小L调整最为适切的教学目标与安置方式,小L的学习成效有了巨大的提升。
四、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学年随班就读数学课堂教学安置模式的研究与实施,针对小L在完成低年段的练习之后,又可以回到原班参与课堂中的一些环节。通过每一次的个训及练习后,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小L身上看到了点点滴滴的变化,正是这些改变成了我们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一)成效
1.“走班”安置,回归课堂
通过“走班”的安置模式能够为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让他们真正回归课堂,参与课堂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有效的发展。
2.行动研究,形成模式
在本次实践研究中,我们更加切实地体会到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助力于教育教学。从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中我们正尝试总结出一套完善学生数学课堂的安置模式,使更多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学生受益。
3.自信增强,合格毕业
小L也变得更加自信与合群了,从以前的游离课堂到现在的参与课堂,她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与热情。生活中在面对无法计算的情况,能使用计算器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本次特教中心为小L设计的五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了合格的成绩,从而顺利毕业。
(二)思考
1.实施“走班”,团队先行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要推行“走班”的安置模式时,除了两个班的正常教学之外,还涉及观察记录、个训、评估等工作。因此学校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做好团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2.实施“走班”,量力而行
本次研究对象是小L一名随班就读学生,对于一个教学班多名随班就读学生的“走班”安置模式,是否可以在基层学校推进,目前尚在尝试和摸索的阶段。目前就读于基层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仍然较多。基于多元的评估手段,不断寻找适时、适度、适量的随班就读学生安置模式是值得每一个实施个别化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
作者:杨业骏
单位:虹口区凉城第四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