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奇趣景观:小博物馆揭示大历史

奇趣景观:小博物馆揭示大历史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年监狱看守们把这个地下室称为“痛苦地窖”,里边设有酷刑室、忏悔室和酷刑刑具等。两兄弟的死难之地“监狱门”,被人们称为“悲惨之门”。比如,为民族解放建言立策的政治犯、不相信上帝的异教徒以及遭受诬陷失去辩解能力的人,他们往往被屈打成招,最终成为监狱中的冤魂。库尔赫特认为,强迫劳动比割掉人的耳朵能更有效地惩戒罪犯。这将使罪犯远离街头,并能够自给自足。库尔赫特认为,监狱不仅要惩罚罪犯

奇趣景观:小博物馆揭示大历史

监狱博物馆地下还有几间展室,平时很少有人光顾,因为它比地上那些血腥的囚室更加阴森恐怖。很多人看过资料介绍就被吓住了,不敢再到地下室细看。当年监狱看守们把这个地下室称为“痛苦地窖”,里边设有酷刑室、忏悔室和酷刑刑具等。凡是关进地窖的嫌犯,很少有人能活着走出来。

图13-18 科内利斯·德维特

在荷兰,酷刑是一种较罕见的刑罚手段。若是审判厅的法官或警长有了“可靠证据”,但嫌疑人却拒绝认罪,便可以采取问话以外的刑讯方式。经过各种拷打仍不认罪者,才被关进地下室施以酷刑。酷刑通常由刽子手实施。上文提到的那个市长科内利斯·德维特因为不肯认罪,就被关进这个房间接受了酷刑(图13-18)。

他先被扒光衣服,双手绑到背后,用螺钉拧进他的胫骨固定双脚,每只脚又挂上25公斤的重物,然后挂到钉床上使用滑轮绳索前后摆动进行磙打,直到打得他体无完肤,遍身流血为止。受过酷刑之后被荷兰的宫廷议员再次审问时,他喊道:“把我撕成碎片,你们永远不会从我身上得到不属于我的东西。”为了强迫他招供,刽子手又把他放到酷刑台上,用绳子捆住抽打了三个多小时,他仍然宣称自己是无辜的。刑讯过程非常惨烈,以至让行刑的刽子手精神崩溃。这个刽子手在临终前曾给科内利斯的遗孀写了一封信,请求原谅。

图13-19 谋杀德维特兄弟

科内利斯被人们称为硬汉。尽管他遭受了百般拷打,却一直没有屈服,并且也没有死于酷刑。由于始终没有得到他的口供,告发者的证据不足为凭,就不能判处他死刑。但科内利斯仍然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被免除了市长职务,并从南荷兰省终身放逐。

酷刑之后科内利斯不能走路,他请求哥哥到监狱来接他。他的哥哥约翰·德维特(Johan de Witt)身份更为显赫,曾经担任荷兰议会的大议长。当时约翰由于主张政治改革,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已被排挤下台。1672年8月20日,约翰到达监狱门的时候,两兄弟的仇家决计不让他们活着走出监狱,在幕后操纵了一帮人聚集在监狱门前准备劫狱。监狱长拒绝打开监狱大门,两名铁匠用大锤打碎了门锁,约翰和科内利斯丧命于狱警和劫狱者的火枪、长矛和刺刀之下。然后,敌人将两兄弟拖到监狱外面的“绿草皮刑场,把他们的尸体倒挂在手脚架上,扒出内脏,分割肉体,每块按五分出售,以此发泄对“叛军”的愤怒(图13-19)。

当时荷兰与法国打了近30年的战争,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国内外各方势力拼死搏斗,矛盾关系错综复杂。47岁的哥哥约翰和45岁的弟弟科内利斯都是荷兰政府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们之所以被诬陷为叛国者,最终死在仇家精心设计的阴谋中,便与荷法战争密切相关。后来荷兰的史学家称赞德维特兄弟为荷兰的忠臣,把这一年称为荷兰的“灾难年”。在约翰·德维特的家乡多德雷赫特,人们为他们树立起雕像作为纪念。

在法国大仲马的《黑色郁金香》中,德维特兄弟的惨死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这使得法国人对荷兰的这段历史也耳熟能详。两兄弟的死难之地“监狱门”,被人们称为“悲惨之门”。多年之后,这里的狱吏对于科内利斯所遭受的酷刑以及两兄弟的惨死仍然心有余悸,每次到地下室执勤,仿佛还能听到冤魂的哀嚎,内心充满恐惧。

自荷兰立国开始,海牙一直是该国的政治中心。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民族争战与政权更替。这座设在国会园区的老监狱使用了四百多年,里面关押的大多数人都是重要的罪犯。因此监狱就成为各种武装斗争、思想斗争和宗教文化斗争的前沿阵地。各个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与立场不同,对于罪与非罪的判断各有尺度,因此监狱里羁押的并非都是有罪的人。比如,为民族解放建言立策的政治犯、不相信上帝的异教徒以及遭受诬陷失去辩解能力的人,他们往往被屈打成招,最终成为监狱中的冤魂。

当年在监狱的外边经常能听到囚犯受刑时的嚎叫,如今海牙人仍说这家监狱博物馆阴气很重,把它称为“鬼屋”。博物馆曾传出许多奇闻,据说工作人员在深夜里常常看到楼梯上有“鬼”影晃动,很多房间都出现过灵异事件,有几间展室连博物馆员在白天里也不敢独自进入。尤其是那间“骑士牢房”,传闻的闹鬼事件最多。据说头天整理过的床铺,到第二天早上就像被人睡过一样凌乱,好像那个冤魂仍然盘绕在床上。可见这座古老监狱留给世人的恐怖印象是何等深重。(www.xing528.com)

图13-20 库尔赫特像

博物馆的刑具、牢房和恐怖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从前对犯罪者的恐怖惩戒,但这座监狱门其实也是近代以来保护囚犯人权的发源地之一。这源自曾被关押在监狱门的另一名囚犯——迪尔克·沃尔克茨祖恩·库尔赫特(Dirck Volkertszoon Coornhert,图13-20)。

1566年,北荷兰处于内战的边缘。在高额税收和饥荒的推动下,宗教紧张局势引发了对天主教和西班牙恐怖统治的强烈仇恨,到处都处于无政府状态。这时人文主义者库尔赫特因异端罪名,被关进了监狱门。

库尔赫特住在骑士房间里。人们怀疑他支持偶像破坏者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是威廉奥兰治亲王的朋友,后者领导了荷兰反抗西班牙的起义。此外,他还参与了天主教与改革者之间的原罪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的邪恶本质。库尔赫特相信人的善良本质和自由意志。信奉天主教还是新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只关心宽容、宗教自由和良心自由。

在首次拷问中,他被迫承认自己从事“新宗教”的活动,但是他拒绝屈服。在等待第二次审问的同时,他撰写了各种文章证明自己的清白,因此法官没有给他定罪。

与此同时,库尔赫特撰写了他的名作《惩治罪恶》(Boeventucht)的第一版,其副标题为“讨论如何改造明智的人”。囚犯在监狱里的哀号声激发了他的灵感,这些哀嚎声,他在豪华的牢房中也是可以听到的。这本长达30页的书讨论了如何才能最好地达到惩治罪犯的效果。

库尔赫特认为,强迫劳动比割掉人的耳朵能更有效地惩戒罪犯。库尔赫特最关注的犯罪是“无所事事”,即失业罪。他认为应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会导致盗窃、抢劫和谋杀。他认为解决方案是让罪犯以提供社区服务的形式强迫劳动,如果必须的话,就判他们终身劳役。这将使罪犯远离街头,并能够自给自足。这样惩戒犯人,比起拘禁或割掉犯人的耳朵、手指会更有效,因为那些刑罚只会导致犯人落到更糟糕的境地。库尔赫特认为,监狱不仅要惩罚罪犯,还要为他们的康复和回归社会做准备。

1587年,《惩治罪恶》首次出版,成为第一本系统研究如何解决犯罪问题的著作。1590年库尔赫特逝世后不久,荷兰的各个城市都建立了劳教所。罪犯开始在监狱工作,男子在木工所,妇女在纺纱所。

之后,有关如何惩罚罪犯,以及出狱人员如何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争论多次爆发。人们的观念不断产生变化。随着启蒙运动的到来,惩罚的效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启蒙哲学家主张对头脑进行惩罚,而不是针对身体。尽管如此,废除各种形式的酷刑还是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废除了烙印、鞭刑(1854年)和死刑(1870年)之后,长期监禁仍然是对严重犯罪的唯一主要刑罚。

从19世纪开始,监狱的功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康复方面,即帮助犯罪者重返社会。罪犯有机会在监狱的围墙内工作和学习,甚至可以请假出狱一段时间,昔日的手脚枷板被现代的电子追踪器所取代。

如今海牙的国际法庭已经成为和平解决国家争议的著名地标。附近的监狱门博物馆则提醒着人们近代以前监禁与刑罚的严酷。只有时刻警钟长鸣,人类才能远离罪恶,以及惩治罪恶的“惊魂”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