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博物馆有间乐器大厅,共展示了五千多件乐器,被称为“乐器剧院”。
这些乐器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悬在空中,有的放在地上。它们并不是出自某一个地区或国家,而是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诸多的殖民地搜罗来的。其中有用椰壳做成的砂槌、干葫芦制作的卡巴沙、芦苇杆制作的芦笛、兽角做成的长号和木块编排的木琴,都被打磨得光滑细腻,轻巧可爱。
馆内展出的打击乐器最为丰富。有钟、鼓、铃、锣、钹、木琴、碰铃、圈铃、手铃、棒铃、棒擦、木鱼、响棒、击板等。打击乐器中以鼓类最多。有大鼓、小鼓、手鼓、腰鼓、缸鼓、铃鼓、牛皮鼓、单面鼓和双面鼓等。它们都有精美的外形和艳丽的色彩。
有的乐器形似小船,是用于庆典、祭祀或节日表演的船形木琴(图3-26)。有的外表像个葫芦,样子古怪,它是拉美的乐器锯琴,要用一根铁棍刮葫芦上的锯齿,发出乐声(图3-27)。当然,其中还有钟、罄等我们熟悉的亚洲打击乐器。
图3-25 原住民的服饰
非洲乐器中以鼓名气最大,不仅在大小、形制、音色、音质方面有多种区别,并且还有木头鼓、皮革鼓、腹皮鼓和传讯鼓等材质与功能的差异。非洲鼓的用途很多。不同的鼓和鼓声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有的用于部落召集,有的用于战争进退,有的用于歌舞伴奏,各氏族的鼓声都负载着独有的秘密。非洲鼓的制作也很讲究,用名贵的桃花心木料做鼓桶,用经过熏蒸防蛀处理后的上好兽皮做鼓面。有些鼓被绳索捆着,这些绳索和捆绑的方式也很有讲究。要求选择耐磨并能固音的绳索,然后绑成特定的纹路与绳结,才算是上乘的非洲鼓。
吹奏乐器在民间使用得非常广泛。馆内有原始的海螺与兽角,可能曾被海岛上的土著当作号角使用。还有几根长达两三米的管子,非常显眼,它们名叫“筒钦”,由佛家的法号演变而成,音量宏大雄壮,多用于大型庆典及接见宾客。热带地区盛产竹子,不仅可以制成竹笛与竹箫,还被截成长度不同的竹筒,捆绑起来制作成音色多样的排箫。
(www.xing528.com)
图3-26 船形木琴
馆内展出的弦乐器品种繁多,有古琴、古筝、琵琶、竖琴、弯琴、风琴、杨琴、独弦琴、月琴、胡琴、二胡、萨佩、吉他、拉巴布、阮与曼陀林等。其中古筝的体形较大,形象突出,有中国、日本与南亚等多种款式,各有其独特的外形。
馆里还能看到中国的乐器月琴(图3-28)。月琴由古代的阮演变而成,多用来作为京剧或说唱的伴奏。这件二弦月琴1910年被博物馆收藏,是婆罗洲殖民地华侨的心爱之物。20世纪初,它还被华人艺术家抱在怀中演奏,之后就捐到博物馆。我们在这里看到,真有他乡逢故知之感。这间展室还展示了插电的非洲弦乐器,属于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交流的新产物。
通过这些精美的乐器,仿佛可以看到工匠们打磨、调试时的专注身影;在一侧的机器中,可以听到艺术家们演奏这些乐器的优美韵律,让人联想到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乐器伴奏下纵情欢歌、翩然起舞的姿态……
图3-27 锯琴(左)
图3-28 月琴(二弦)(右)
许多参观过热带博物馆的人都对它评价很高。最多的称赞就是好玩,有趣!是的,游人总是被千姿百态的展品吸引,很少有人探究它们的来历。精明的荷兰人使用“热带博物馆”取代了“殖民地博物馆”的名称,又采用人类学的理论解说和展示这些来自于殖民地的物品。各种展品与原有的产地和环境分离后,时光的尘埃遮盖了它们背后的血泪,残酷的殖民史便被隐去了。好在这些“隐秘”仍然保留了一些蛛丝马迹,供有心的人细细追寻,诉说出曾经的伤痛,留给世人记取与评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