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博物馆有各种不同肤色的偶人,它们来自世界各地,堪称馆内最有趣的展品。欧洲人很早就采用制作偶人的方法,讲述殖民地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展示介质。该馆的偶人展品,有的用土、木、陶、瓷等材料制作,还有的是现代蜡像。
图3-14 描绘“杜”节的西洋景
一些偶人布置在不同的热带环境中,有情有景,栩栩如生,这些艺术品被称为立体模型,或者“西洋景”(Dioramas)。它们是20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委托当地艺术家制作,然后作为纪念品带回荷兰的。殖民者们希望家乡的亲人也能领略他们见到的异域风情,这些西洋景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艺术品。上图中这件西洋景来自南美苏里南,是著名艺术家斯豪滕(Gerrit Schouten,1779—1839)1818年制作的(图3-14),他是荷兰殖民者和当地人的混血儿,特别擅长描绘苏里南丰富的植物群,为当时独树一帜的西洋景制造商。他制作的这件西洋景描绘了苏里南“杜”节的场景。“杜”节是具有政治色彩的节日,人们穿上代表各种社会角色的服装进行表演。中间身着18世纪西洋装束的偶人代表国王,其他偶人聚集在开敞的草棚下,奏乐跳舞,其中一共可以看到13种乐器。
馆中也有欧洲人的形象。展厅设置了几尊真人大小的蜡像,其中一个男子身倚长枪站在丛林中,他是殖民军副官威廉·克莱恩杰斯[Willem (Himpies) van Kleyntjes],殖民地小说中的著名人物。他违背母亲的意愿参加了荷兰殖民军,在战争中遇害了(图3-15)。另一位身着方格裙子的金发女人,是著名的女传教士安娜·马尔塞文(Anna Elink van Maarseveen)。她背后摆着十字架,手里拿着药瓶,脚下放着一个药箱。生活在热带的人经常冒着毒蛇咬伤或受到蚊虫叮咬,乃至传染虐疾的危险,因此传教士经常要担负起医生的职责(图3-16)。这些蜡像表现的都是荷兰的印尼殖民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每个人都用扩音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这是博物馆“向东方”殖民地展览的一部分,旨在引发人们对殖民历史的反思。
图3-15 殖民地军官蜡像(左)
图3-16 女传教士蜡像(右)
博物馆的蜡像中有一位特别的人物,与其他角色大不一样(图3-17)。只见他满头银发,正在用手抚弄着几案上的贝壳,半睁的双眼失神地望向远方。几案右侧放着一摞厚厚的书本,旁边是一个地球仪。他背后的窗台上有阔叶草、海螺、珊瑚等海洋生物标本,墙壁上悬挂着动植物标本的图样。但这些东西他都“视而不见”,因为他是一个盲人!
这是一位痴迷于动植物研究的学者,叫朗佛埃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1627年出生于德国。由于喜欢探险和旅行,他26岁来到爪哇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应聘了一个职位,定居在安汶岛直到去世。(www.xing528.com)
朗佛埃斯有一颗好奇的心灵,又兼具科学家的理性、冒险家的勇敢与文学家的浪漫。他经常在东南亚的各个小岛上长途跋涉,采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标本。他曾用爪哇语、印度语、葡萄牙语、汉语和荷兰语为收藏的各种动植物命名。他给很多海贝取的名字都非常有趣,比如小的梦幻号角、王子的葬礼、农民音乐家和维纳斯竖琴等。
朗佛埃斯的人生命途多舛,他中年患青光眼双目失明,手稿和资料被大火烧毁,妻子和女儿死于海啸。他的作品手稿运送回国时,船只遭法国人袭击而沉没。后来重写的手稿终于到达荷兰,东印度公司却认为其中揭露了太多公司的信息,禁止出版。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到制作热带生物品种的图鉴中,在家人和助手的帮助下持续不断地写作。他完成了六大卷的植物学著作《安汶植物志》(Herbarium Amboinense),这一作品在他去世39年之后才最终出版,至今仍被学者所引用。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叫《安汶珍奇屋》(Amboinese Cabinet of Curiosities),主要是贝壳和螃蟹图鉴。除了对植物学的贡献,他还是一名人种志专家。他经常捍卫当地人民的权益,帮助他们反对殖民主义。
图3-17 坐在馆里的动植物学家朗佛埃斯蜡像
图3-18 昆虫与贝壳标本
朗佛埃斯去世后,人们在安汶为他树立了纪念碑。英国人认为碑底下埋着金子,前去挖掘,将纪念碑毁坏了。1824年,安汶总督又为他设立了第二个纪念碑,但是这个纪念碑又在“二战”中被炸毁了。命运对待朗佛埃斯似乎格外残酷,在他活着时,让他经历各种磨难,不能看到著作出版,而在他去世后,又屡次将他的纪念碑毁去,似乎不愿意他在世上留下痕迹。然而今天我们在热带博物馆,仍能偶遇这位300多年前的学者,又是何等奇妙啊。当人以坚韧的信念探寻知识边界,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贡献时,连残酷的命运也无法抹杀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蜡像周围的大厅里展示着丰富的动植物与矿物标本(图3-18),正像朗佛埃斯的另一本著作的名字里的“珍奇屋”那样,摆满了让人好奇的古怪物品。“珍奇屋”(Cabinets of curiosities)又被翻译为“好奇柜”,是当时欧洲贵族的时尚,是用来收集世界各地的古怪事物的柜子或房间,堪称现代博物馆的雏形。最早开始制作“珍奇屋”的,就是这些科学家们。
热带雨林既是各种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者的天堂。除了朗佛埃斯,还有不少欧洲的科考工作者,也常在热带殖民地区考察动植物的类别和习性而延宕归期,有的学者长年住在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甚至移居成为岛上的永久居民。
馆中可以看到贝壳、蜗牛、砗磲、小鸟、蝙蝠、昆虫和矿石等各种标本,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许多少年儿童都被展厅里稀有的虫、鱼、鸟、兽所吸引,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