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班牙海军的第一个造船体系:加斯塔涅塔体系

西班牙海军的第一个造船体系:加斯塔涅塔体系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生于法国的他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班牙著名军事评论家比戈德特的这番描述清楚地揭示了作为西班牙第一套造船体系,加斯塔涅塔体系之于西班牙造船史的重要意义。因此尚在费利佩五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前,加斯塔涅塔体系的精髓已经深入西班牙战舰中,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改进,为18世纪西班牙战列舰树立了榜样。这些敌人评价说:“加斯塔涅塔体系下的西班牙战舰使得同时期英国海军设计船只相对较小的缺点暴露无疑。”

西班牙海军的第一个造船体系:加斯塔涅塔体系

西班牙军事家比戈德特曾说过:“在费利佩五世登基前,我们的前辈们对于海军都没有系统的概念。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在海上征战,然而政府或官员却没有参与过海军建设,甚至没有想过要为海军建立一套体系,教育上没有,军事上没有,经济上也没有。直到1722年,海军中将兼舰船设计师安东尼奥·加斯塔涅塔才接到命令在瓜尼佐建立造船厂,由此制定下来建造船只形状及尺寸等方面的规格标准。那时的瓜尼佐港建造了几乎海军使用的所有军舰。”

加斯帕尔·德·比戈德特(Gaspar de Vigodet,1747—1834)的画像。出生于法国的他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班牙著名军事评论家

比戈德特的这番描述清楚地揭示了作为西班牙第一套造船体系,加斯塔涅塔体系之于西班牙造船史的重要意义。然而,比戈德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在费利佩五世登基之前,加斯特涅塔本人就已经涉足西班牙战舰的建造。准确地说,应该从17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时期由加斯塔涅塔负责设计建造的战舰包括“圣母康塞普西翁”与“圣三位一体”号这两艘17世纪西班牙最大的3层甲板战舰(设计均装备96门炮)。而“圣三位一体”号(注:此舰非之后的那艘著名的4层甲板巨舰)更是开创了沿用至风帆时代结束乃至铁甲舰时代的椭圆形肋骨结构(关于这一肋骨结构在上篇已做过介绍,这里就不再复述)。因此尚在费利佩五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前,加斯塔涅塔体系的精髓已经深入西班牙战舰中,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改进,为18世纪西班牙战列舰树立了榜样。

当然,加斯塔涅塔受限于包括所处的时代、西班牙造舰传统和自身认识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其设计的舰船还是有很多缺陷的。其中最为同时代西班牙批评家们所诟病的是他所设计的战舰在连接处不够坚固;同时相对于船的宽度和载炮重量,其甲板显得过长,使得这些船只需要不断地修复、保养,从而缩短了寿命。

虽然上述这些缺点在西班牙批评家们的眼里甚至显得有些难以接受,但令他们更难以想象的是,加斯塔涅塔体系所建造的船只竟会让他们的死对头英国人非常感兴趣,以至于在当时的出版物中还把它认为是那个时候欧洲最出众的战舰设计体系之一。按照英国人的记载,加斯塔涅塔体系的顶峰之作,拥有3层甲板和114门火炮的“皇家费利佩”号在1744年土伦之战中的表现、拥有双层甲板和70门火炮的“公主”号(Princesa,1730年服役)在1740年海战中的表现以及同等规格的“光荣”号(Glorioso,1740年服役)在1747年海战中的表现都证明了其建造精良的本质。这些(西班牙的)敌人评价说:“加斯塔涅塔体系下的西班牙战舰使得同时期英国海军设计船只相对较小的缺点暴露无疑。”

建造于1730年的“公主”号战列舰的设计草图。该舰船身尺寸相当大—甚至与英国同期装备90门火炮的三层甲板战舰相当。这使得该舰拥有较强的承载和良好的适航能力

由于之后的豪尔赫·胡安体系实际上是从英国人的造船体系那里吸收而来,因此很多历史学家把加斯塔涅塔体系看作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纯西班牙血统”的造船体系。加斯塔涅塔在战舰建造的某些方面。比如采用椭圆形肋骨结构和大胆加长火炮甲板的举措,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先驱。

这幅关于“皇家费利佩”号的侧视图可以为我们很好地呈现该舰的基本全貌,包括桅杆、炮位布局等(www.xing528.com)

前文介绍过的“皇家费利佩”号不仅是西班牙第一艘火炮过百的巨舰,更是加斯塔涅塔造船体系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这艘战舰细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直观地认识到该体系舰船的结构。如同同时代其他各国海军主力舰一样,“皇家费利佩”号的长舵柄装在船尾柱上。在舷炮和甲板中间是双层的船缘板,在船的外侧从尾部一直铺到头部,保证船体所有连接点的牢固。在最下层舷炮下面的船缘板是整个船体上最厚最坚固的部位。据资料显示,该舰最下层甲板每边拥有15个炮门;第二层有16个,第三层有15个,最上层的甲板则有8个。另外,在船艏楼还有3个。这表明在船上额定设计为114门火炮。在这些炮门里,最下层和第二层是拥有炮窗的,用于防止战舰在狂风大浪中被海水从炮门灌入。该舰还是最早一批取消了船首斜上桅和首斜上帆的船只。这种设计也一直沿用至风帆时代结束。“皇家费利佩”号的船首斜桅的倾斜度大约在35°左右,其长度与19世纪下半叶建造的三层甲板战舰相比相对较短。

在“皇家费利佩”号首斜桁下面是一个大的船首斜桁帆,因为其巨大的面积,使得船桅很难支撑,尤其在船体严重颠簸时。该舰的船桅高度适当,据估计,前桅的高度依然按(西班牙官方)规定为主桅高度的8/9。但前桅的位置更加靠近船首,并接近船首斜桅。这意味着船可能会在波涛汹涌的海中经受更大的颠簸。主桅分为3段,自下向上分别称为前主桅、中主桅和顶主桅。分别装配着前帆桁、中帆桁和顶帆桁。主桅依然按规定安在甲板中部靠后甲板长度1/16的地方。船的后桅与船尾柱有3/16的距离,同时也比之前建造的战舰要稍短(之前战舰的后桅高度达到了主桅的7/8)。“皇家费利佩”号,正如其外形所示,后桅只是一根很细的桅杆,这是因为船桅斜持三角帆的锁具不必要承受任何船帆。

总之,“皇家费利佩”号给人惯有的印象是具有良好的外观和精良的设计。但我们不知道它的船体是否足够坚固,因为当时所有按照加斯塔涅塔体系建造的船只都有这方面的集体性缺陷,很可能也会体现在“皇家费利佩”号的船体连接处上。在1744年的土伦之战中,“皇家费利佩”号经受住了战争残酷的考验,但却损伤严重,在此役结束之后再也无法航行。

加斯塔涅塔体系最后的辉煌是1749年完工入役的“闪电”级战列舰,尽管此时加斯塔涅塔本人早已去世。“闪电”级仅仅包含了两名成员—“闪电”号与“菲尼克斯”号,初始建成时均为装备80门炮的大型双层甲板战列舰。而众所周知的是“闪电”号在19世纪初又被升级为西班牙风帆时代最有名的一艘改装3层甲板战列舰。“菲尼克斯”号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它于1780年圣玛利亚角之战中被英国人俘获(也有资料把“闪电”级划为豪尔赫·胡安体系,但豪尔赫·胡安本人在1748年才被派至英国学习造船技术,而此时该级战舰已经开工)。

一幅反映土伦之战的画作,被刊登在了当年的报纸上。图中正中央的三层甲板战舰可能就是“皇家费利佩”号

“闪电”号姐妹舰“菲尼克斯”号的彩色测绘图。该舰没有像其姐妹舰一样接受升级为三层甲板战舰的改装,后于1780年圣玛利亚角之战中被英国俘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