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收藏者而言,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收藏,才能更好地兼顾收藏乐趣和经济回报呢?我们不妨以书画为例,来总结一下收藏品投资的主要策略。
第一种收藏策略:以兴趣为主,喜欢就去收藏。如果收藏者喜欢书画的话,让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欣赏和研究书画,应该是一种享受。如果收藏者毫无兴趣的话,这将是一个成本高昂,并且效果不佳的痛苦过程。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不仅应该关注收藏的经济回报,而且应该重视收藏的巨大乐趣,才能真正实现快乐收藏,并且不时获得意外收获。收藏既可以带来经济收益,也可以带来精神收益。这是收藏投资迥异于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重要特点,也是人们热衷于收藏的重要原因。
第二种收藏策略:关注特点,选择精品。有位收藏名家说:“十个优点不如一个特点。”对于收藏者而言,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书画收藏的关键,首先在于选择优秀的艺术家。如果一幅书画没有特点,缺乏个性,风格不明,就很难体现出艺术家的典型艺术风格,也很难在艺术界和收藏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件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点的书画作品就是好作品。事实上,优点是特点的基础。没有优点,只有特点的书画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缺乏收藏价值!
第三种收藏策略:不用多买,但要买好。在资金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收藏者必须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在不能两全的时候,最好选择重质轻量。收藏界就好像是一座大花园,虽然精彩纷呈,风光无限,但真正的赏花人要懂得取舍。没有必要买下所有的鲜花,只需将最美的收入囊中就可以了。以大收藏家张伯驹为例,就收藏的数量来说,张伯驹所收藏的书画,远远比不上吴湖帆、庞莱臣等收藏家。但以质量而论,张伯驹则远胜他们。他收藏有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雪江归棹图》、赵伯驹的《白云仙图卷》、杨婕妤的《百花图卷》、马和之的《节南山之行》和赵雍的《五家合绘》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第四种收藏策略:名家名品,悉心珍藏。名家手笔毫无疑问是收藏的重要对象,但是,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周期分为学习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鼎盛期和衰落期。即使是吴昌硕、齐白石、任伯年这些毫无争议的大艺术家,在他们的学习期、探索期、发展期和衰落期也可能创作出不少平庸之作。就算是他们在成熟期和鼎盛期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样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状态不佳、疲于应酬或者病痛缠身而创作出一些有失正常艺术水准的应酬之作。因此,同为名家真迹,也应区别对待。对于收藏者来说,在资金有限的前提条件下,收藏国画不必贪多求全,即使只收藏有一幅国画,但这幅画是名家代表作,照样以一抵百,傲视藏界。
第五种收藏策略:若是不懂,只选贵的。许多不懂收藏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去请教专家,但很多情况下,你会发现:即便多问几个专家,真假依旧难辨。原来很多专家都是有目的性地对你评说东西的真假,那么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买贵的。新理益集团董事长刘益谦从1993年开始投资油画和国画,他坦言自己根本不懂收藏,但他在收藏品投资上已经花费了几亿元的资金,他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贵的。他说:“做了很多‘功课’的人去买东西,一定是抱着捡漏的心理去的。我不需要‘捡漏’,只挑贵的、有很多人竞拍的东西买。因为有人和你争,就说明这件东西好。”(www.xing528.com)
第六种收藏策略:系列化、专业化收藏。钱少有钱少的玩法,钱多有钱多的玩法。收藏不只限于古玩,“今玩”同样可纳入收藏视野,关键在于“用心”。如“文革”瓷、酒瓶、钥匙扣、烟灰缸、糖纸……只要走系列化道路,便大有文章可做。有位玩家没有雄厚的资金,于是专门收藏各式各样的绣花针,从古到今,已成系列,结果受到了收藏界和历史研究者的关注。即使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玩家,也不要见什么买什么,可以投资一些大件,但无论字画、铜器、瓷器等,都得钻研透,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总之,艺术品市场的水很深,喜欢游泳的人可以从“浅水区”练起,逐渐游向“深水区”,经年冲浪,乐此不疲,在艺术欣赏中受陶冶、练悟性,在学习与研究中逐渐丰富藏品,如此数十年如一日,慢慢你就会发现,投资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而且回报甚丰。
【理财专家提醒】
老的未必就值钱。很多收藏爱好者认为,年代越久的收藏品就越值钱。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藏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稀罕程度和工艺水平上。一些高古陶器,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制作粗劣,其价值远远低于后世的一些精稀藏品。汉代、唐代一些存世量很大的铜钱,今天在市面上不过几毛钱一枚,而一些现代工艺的翡翠器物却能卖到数十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