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gadeesh和Titman(1993)最早正式提出中期动量效应,即在过去6—12个月的时期内表现好的股票在未来也更有可能获得高收益。Carhart(1997)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动量因子,在三因子模型中加入动量因子提出四因子模型。
由此,动量因子被广泛用于资产定价模型中。例如Fama和French(2012),Asness,Moskowitz,Pedersen(2013)和Jostova,Nikolova,Philipov(2013)的研究均证实了在不同国家、不同资产类别中动量效应的存在。动量效应被大部分学者用投资者对信息的延迟或过度反应进行解释。国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四因子模型的解释力。欧阳志刚和李飞(2016)的实证研究表明,四因子模型比三因子模型和CAPM模型有更强的解释力,然而对模型的GRS检验拒绝了截距项联合为0的原假设,存在超额收益,说明依然存在某些能够解释股票收益率变动的信息没有被该模型捕捉。(www.xing528.com)
除了用被广泛采用的动量因子来体现价格信息之外,有学者采用股价的相对表现来预测期望收益率。Levy(1967)用当前股票价格和过去27周的移动平均价格之比来衡量股票价格的相对表现,发现这一比值高的股票未来也更有可能获得高收益率。与Levy(1967)相类似,George和Hwang(2004)发现过去一期价格和过去52周股票最高价的比率(PTH)和股票未来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一指标比动量因子的预测效果更强。George,Hwang和Li(2018)在投资的CAPM框架下,以盈利能力、资产增长预期与股票期望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为桥梁,揭示出PTH与股票期望收益之间的正向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