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心理对管理与人事的重要影响

改革心理对管理与人事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吃大锅饭习惯了的人反对改革,就是出于这种心理。改革可能改变人们熟悉的工作方式、职业习惯等,使某些人因心理上不适应而产生不愉快或抵触的情绪。对改革的担心是人的思维还没有把握住客观现实时产生的心理反应。改革的心理阻力对改革的危害很大,心理阻力影响人们对改革的正确理解。心理阻力阻碍人们对改革进行创造性思维。安于吃“大锅饭”的人,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缺乏改革的动机,也就不可能思想活跃。

改革心理对管理与人事的重要影响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存在障碍与阻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改革的阻力多种多样,心理阻力就是其中的一种。

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情感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正常人并不存在脱离其他心理活动的纯粹的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受人的思维活动的支配的。人的心理活动是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组成的。思维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其他心理现象。一些思想观念,常常左右人的心理活动,使人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因此,改革中的心理阻力,实质上或者说主要是来自思维方面的阻力,即人对客观世界的不正确反映。我们要破除心理阻力就要从思维因素考虑,而破除心理阻力将有力地促进思维的科学化。

当前阻碍改革的心理阻力主要表现为保守心理、习惯心理、嫉妒心理、求全心理,职业的认同、对改革的担心等。

保守心理是思维对现实的反映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事物发展变化了,而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没有跟上去。保守心理表现为苟安现状,迷恋老的章程、秩序与习惯。具有保守心理的人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总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往往以各种借口去反对改革。鲁迅先生曾经尖锐地讽刺具有保守心理的人是“保存现状,连在黑屋子开一个窗也不肯,还有种种不可开的理由,但倘有人要来连屋顶也掀掉它,他这才魂飞魄散,没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但总在伺机想把它塞起来”。

习惯心理的核心是习惯性思维。人们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程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沿着同一思路进行,使各种观念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锁链。当遇到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时,这种习惯性思维程序往往使人思路阻塞,总是脱离不了习以为常的思路,跳不出习以为常的框框,改来改去总是在原来的框框内打转转。

保守心理和习惯心理对改革是一种无形的阻力。一些吃大锅饭习惯了的人反对改革,就是出于这种心理。比如,有的科研单位奖金历来都是平均分配,有人提出按贡献大小论功行赏,就有人认为过去平分已成习惯,不宜再改。有的单位科技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历来是论资排辈。对此有人提出改革方案,则有人认为过去都是凭年头,人们已习惯了,不宜变动。

嫉妒心理表现为思维与感情的严重脱节。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对改革者取得成绩心怀不满,散布流言蜚语中伤改革者。有一位改革者曾指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统治阶级反复鼓吹中庸之道,反对冒尖,由此而形成的东方式的嫉妒心理,至今还残存在相当多的人们的头脑中。目前社会上“枪打出头鸟”这一相当普遍的现象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嫉妒心理不仅给改革者造成心理压力,而且会给其他想要改革的人造成心理负担;不但压抑了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且也影响别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求全心理证明人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脱离实际情况。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由不深刻到比较深刻。要求一下子就完全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就会产生求全心理。具有求全心理的人对改革求全责备。改革是新生事物,它常常是不完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改革者也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错误。但具有求全心理的人对改革的不足,改革者的缺点,百般挑剔,横加指责,甚至节外生枝,无限上纲,从而全盘否定改革、否定改革者。

职业认同实际上是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的习惯性思维。人们较长时间从事某些职业活动,对工作环境、工作方法、职业用语、职业习惯等就会形成职业认同,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改革可能改变人们熟悉的工作方式、职业习惯等,使某些人因心理上不适应而产生不愉快或抵触的情绪。人们的工作方式越稳定,职业习惯越持久,对工作方式、职业习惯的变化,心理抵制可能就越强。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稳定的职业都有一种安全感。这种职业认同可能使某些人因工作调动而产生不安全感。例如有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在本单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也意识到某技术开发公司或某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但由于职业认同又感到去新的单位不稳当,不如在原单位心理上感到安全。

对改革的担心是人的思维还没有把握住客观现实时产生的心理反应。思维把握现实,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人们虽然希望改革,但开始改革时,由于对改革心中无数,对改革效果没有把握,就会产生忧虑。有的科技工作者对有偿合同制是欢迎的,但担心完不成任务受罚。有的科技工作者也赞成课题组成员能自由结合,由课题组长“组阁”,但又担心,自己满意的课题不被招聘怎么办。都是出于这种心理上的忧虑。

改革的心理阻力对改革的危害很大,心理阻力影响人们对改革的正确理解。改革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改革存在心理阻力的人很难认识改革的实质,甚至歪曲改革。比如有的人误以为从事技术开发是弃研务商,不务正业。由于有这种偏见,他们不仅自己不参与技术开发,而且可能影响别人对技术开发的正确理解。心理阻力阻碍人们对改革进行创造性思维。由于对改革存在抵触心理,就难以激发改革的动机,就会抑制改革的思路。安于吃“大锅饭”的人,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缺乏改革的动机,也就不可能思想活跃。

心理阻力影响人们积极参与改革的行动。他们对改革有不正确的认识,情绪抵触,行为则往往背离改革的要求,即使勉强参与改革,也往往敷衍了事。心理阻力对改革的危害不可低估,它影响改革的进展,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改革的失败。

阻碍改革的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阻止和消除这种心理阻力,鼓舞人们积极、勇敢地进行改革,这里提出一些心理学对策。

一、激励改革者

采取各种方法激励改革者。对改革者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对改革成功有重大贡献者实行重奖,给予一定荣誉。这不仅对改革者是一种激励,使改革者产生改革的责任感,荣誉感与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阻碍改革心理也是一种心理冲击。它可能对有保守心理、习惯心理、嫉妒心理、求全心理的人产生社会心理压力,逐步消除对改革的心理阻力。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一批引人注目且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的改革者不断涌现。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表彰他们的功绩,物质上鼓励他们,有助于激励更多的人积极投入改革的洪流中。(www.xing528.com)

二、心理上的安全感

改革心理是改革者的心理主流,但也可能存在明显的或隐晦的心理不安全感,比如担心改革失败,担心改革招来的风言风语等。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使改革者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保持稳定的情绪。在改革中,各地已经创造性地提出不少保证改革的心理安全感的措施。例如中共山西省原平县县委明确宣布:搞改革犯了错误,县委承担责任;不搞改革犯了错误,谁错了谁承担责任。这样就使勇于改革的人解除了后顾之忧,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使不愿改革的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促使他们投入改革。有的科技单位规定,对外出搞技术开发停薪留职的科技人员,办公桌不动,逢年过节享受和原单位职工同样的福利待遇,如果技术开发失败了可以回原单位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这种做法,可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安全感,敢于顶着风险去进行技术开发。但也有的科技单位领导对停薪留职外出技术开发的人员,在还没有办好手续之前,就把他的办公桌撤了,技术资料当废品处理了。这样做法只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不安全感,产生退无后路之忧。

三、共同认识

人们在对改革的目的、措施与结果不了解时,往往容易产生观望、怀疑、抵触的心理。为了阻止和消除人们对改革的心理阻力,领导者、改革者应使职工了解改革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改革会给职工带来的好处,形成广大职工与改革者的共同认识,使职工产生同改革者一样的改革愿望。只有改革者与职工对改革认识一致,情感协调,才会有改革的共同行动。

四、员工积极参与

让员工参与改革的讨论,对改革发表意见,会使他们产生改革的主人翁感。这不仅有助手消除改革的心理阻力,而且会产生对改革的责任感。一个科技单位实行改革,事先请全体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发表意见,提出设想与方案,然后领导再宣布改革的步骤与方法,这样做远远胜于事先不请群众讨论,宣布后就让群众执行的效果。群众参与改革的讨论,有责任心;没有参与讨论,就没有责任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五、强烈的归属感

在改革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员工对单位的感情,使员工个人命运与单位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单位改革成功能提高员工的切身利益,增强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职工的奖金多少与单位的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员工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也会提高。

六、加强意见沟通

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要及时把改革进展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告诉员工。这不仅能沟通信息,加强了解,而且能增强员工对改革的责任感。改革取得的成绩能增强员工对改革的信心,增强他们对改革的责任感。改革存在的问题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群策群力,解决改革遇到的困难。

七、提高威信

领导者、改革者在群众中的威信对消除改革的心理阻力有很大作用。领导者、改革者应当是大公无私,身体力行,群众威信高。群众对这样领导者、改革者产生信任感和尊敬感。他们的言行对群众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提出的改革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如果领导者、改革者私心杂念多,作风不踏实,则群众威信就低。群众对这样的领导者与改革者就不信任,就会对他们存在心理距离。他们提出的改革往往引起群众情绪上的反感,行动上的抵制。

八、重视心理适应

改革往往使人们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形成的心理习惯遭到破坏。因此改革就要求人们对改革的环境形成新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适应需要时间。因此,领导者、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要稳步前进,不要操之过急,否则易引起由于人们的心理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抵触。

(《现代思维与改革》,1986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