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实践:小孙惊艳表现赢得掌声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实践:小孙惊艳表现赢得掌声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小孙几乎是被强拉着加入了剧社。在剧社活动时,我想方设法不动声色地逐步加大小孙的参与度。小孙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面对一个个挑战者,小孙表现出了本能的求胜欲望。整个活动,几乎成了小孙的专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小孙已经成为剧社中重要的一员。小孙整个人都开始改变了,他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实践:小孙惊艳表现赢得掌声

走出阴影 触摸阳光

——小孙的故事

由于视力不断下降,小孙在高一时从普通学校转入了上海市盲童学校。这样的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打击,因为它等于在视力上宣判了“死刑”,在身份上明确了“盲人”这样一种再也无法回避的属性。

而小孙又恰恰是一个聪明而含蓄、敏感的孩子,他表现得平静、淡定,看似从容地接受这一切,表面风平浪静。可是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班级活动中,很难见到他全身心的投入;在言谈举止中,很难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快乐;即使是和老师之间,他也总若即若离地保持着距离。这样的孩子,恰恰是内心背负最多的孩子,是压力最大的孩子。

一段时间以后,他和同学们的相处出现了种种不和谐。于是,他干脆离群索居,在班级里独来独往;表情似乎还是那样温婉、平静,但背后却是掩饰不住的日益消沉和低落,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暮气沉沉、郁郁寡欢。

班主任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班级里有这样一个难以融合的学生确实令人头大;同学们和他更加疏远,即使偶尔和他交流也都是小心翼翼,大家都觉得和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莫名地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小孙的父母更是担忧不已,深怕孩子经受不了这种种的打击而出什么意外。

在这种情况下,小孙几乎是被强拉着加入了剧社。然而,即使是在剧社里,他也多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脸上总保持着淡淡的礼节性的微笑,眼里仍然是掩饰不住的游离和落寞。

我深深地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是心急不得的,他们就像敏捷的兔子,一旦受到了惊吓,就再也不容易接近了。

在剧社活动时,我想方设法不动声色地逐步加大小孙的参与度。一开始只让他做最基本的发音练习,和大家一起呼吸、发声;再是和大家一起做“数枣”练习,让他把自己的声音混在大家的声音中一起发出;然后,再一起做简单的形体练习……让小孙慢慢放下戒心,安全地隐藏在大家后面。

那次做绕口令练习,我发现小孙准备得特别充分。于是,我先安排了几位同学来作展示,接着,假装不经意地轮到小孙。小孙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再鼓动同学挑战小孙,对小孙发起冲击。面对一个个挑战者,小孙表现出了本能的求胜欲望。他不自觉地调动起全身力量,开始努力一遍遍地把绕口令念得更快更好。

小孙自己都没察觉到,他已经开始投入起来了。

那次小品练习时,我分配给他一个小毛驴木偶,要求他扮演一个憨憨的冒着傻气的小毛驴。小孙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塑造了一个爱打嗝的小毛驴:“亲爱的,呃——我们今天,呃——一起,呃——”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我们又把他的角色和别的同学的各种表演不断组合在一起,营造各种效果。整个活动,几乎成了小孙的专场。而他也乐此不疲地和不同的同学配合着,表演着一个又一个片段,脸上洋溢着笑容,浑然忘我。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小孙已经成为剧社中重要的一员。同学们的包容和鼓励给了他归属感,自己的出色表现给了他成就感。在这里,他开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在一次演出之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安排大家各自回家,准备自己一个人押着一车服装道具回学校。小孙带着另两位同学说:“老师,我们也要回去,正好去学校有事。”到了学校之后,他们和我一起跑上跑下,忙碌地搬着服装道具。一切整理妥当之后,他向我扮了个鬼脸,然后带着另两个同学一溜烟跑了。原来,小孙是特意带着同学回来帮我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孙成熟了。他学会了感恩和付出,他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在剧社的日子里,小孙先后扮演过情侣(男朋友)、警察、小贩、科学家开普勒……他在每一次表演时都忘我投入,把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精彩动人。

小孙整个人都开始改变了,他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在学校里,他有了自己的好哥们(也是剧社成员);在班级里,他变得积极主动了;在学习上,他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各科成绩稳步上升,直到最后稳居班级第一;他的英语朗诵获得区一等奖,他的作文连续被收集进学校的文集里,他成了班级里数学学习的小老师……

高考之后,他以高分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成为当年盲校唯一一位被华师大录取的学生。他在盲校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离开学校后,他写道:“在学校,有很多事物是我们难以忘记的,这些成了我们成长的印记并将伴随我们一生。说到这些,‘感觉剧社’是第一个浮现在我脑中的,这可以算作是我们这些校外同学的一份牵挂吧。在学校,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在剧社度过的那些日子了。即使毕了业,我们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回来看看,剧社要是有演出了,我们是尽量出席的。对此,有一位同学曾开玩笑地将我们比喻成‘归宁’。确实,这种家的感觉是在大学社团里所体会不到的。”

进入大学之后,他发挥自己的表演优势,进入了大学剧社,并且在加入当年就举办了专场演出。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演出前的心声:“睡觉前,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刚才的台词。太难了,我自觉自己不是一个会演戏的人,也许我就只能做到这种地步吧。忽然,我想到另一段台词,我好像听见了小刚在对我说:‘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生活就不会放弃你,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感觉剧社小话剧《在路上》的角色及台词)

是啊,我可是11老师(即剧社凃传法老师)的学生,大家心目中的明骏学长,‘怎么可以因为这点小事就放弃呢?’用实践来检验这一句的时候到了。我将它放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两遍……”

大学四年里,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积极努力,毫不懈怠。他在大学里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学生会工作,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并且光荣地入了党。

在大学期间,谈到自己的理想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高中时期,我参加了学校的话剧社——感觉剧社,其中有一个话剧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失明后,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对她进行谆谆教导,带她穿越时空,让她看到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有名的盲人’。戏到高潮,学生从心底呼喊‘我们虽然看不见眼前的世界,但我们希望世界能看见我们。’

我也想成为话剧中那样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生命的光芒去感动、去引导自己的学生——除了教授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老师更多的应该是传授一种信念,一种精神。这些东西是够他的学生受用一生的。”

如今,他将要踏入工作岗位,圆自己当初的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坚信,这样一个满怀阳光的人,一定会带领更多的孩子去触摸阳光,把阳光照耀的温暖传递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小老头”到“美少男”

——小石成长纪事

“啊?真的啊!这是小石啊,我都认不出来了。”教过小石并且同时看到小石在舞台上表演的老师往往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确实,实在让人很难把舞台上那个表现得游刃有余、颇有古人风味的表演者和印象中的小石对应起来。

小石在初二时由普校转入盲校,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就像“温吞水”一样,死气沉沉,整天待在角落里无所事事。他其貌不扬,由于脊椎上的先天问题,走路时总是驼着背,低着头,说话时喜欢皱眉眯眼,“吱吱唔唔”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再加上又总穿着半旧的蓝灰衣服,因而被好事的同学们送了一个“小老头”的称号。小石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各科成绩都位于班级后列。

不过小石很喜欢写作,常会把自己写的小诗或半篇文章拿给我看。他也很热衷剧社活动,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担任什么角色,但仍然认认真真参与剧社活动。

我知道,小石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同学,他的五官也算清秀。只是长时间在普校被歧视的经历使他形成了被边缘化的个性,也强化了他不恰当的表情和形体反应。他需要一个舞台来收获自信,需要借助一个舞台来改善自己的形象。

在创作新戏《在路上》时,我刻意为小石量身定做了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剧中的“流浪汉”衣着邋遢,表情苦闷,无所事事,整天拉着不成调的二胡在街头乞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戏中的主人公“小刚”,在“小刚”的鼓励下,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重振了青春的理想,开始了新的生活。

排练时,小石穿上戏服,一出场就得到了大家一片喝彩声。这活脱脱是本色出演啊。前半部分,小石演起来驾轻就熟,几乎就是在再现他自己;可是,演到后半部分,戏中人物需要有情绪情感的转变了,小石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效果。

一切正如我所料。

于是,我找来小石,一起聊聊戏。

“你怎么理解这个角色的呢?”我问他。

他含含糊糊地说不清楚。

“我请你想一个问题,在讨饭之前他在干什么?……他是不是一直就是讨饭的?……如果不是,是什么让他变成了现在这样?”我一边等着他的回答,一边不停地引导他。

他若有所思:“是不是他已经麻木了?”

我继续引导他:“那是什么让他变得麻木了?……他为什么会变得麻木?为什么会对生活失去了信念?……我们知道,最终他的心被小刚唤醒了。为什么能被小刚唤醒?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心底沉睡着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力量与信念啊。”

小石似乎被触动了。因为在流浪汉的身上有着他的影子,这个角色应该会激起他的共鸣。

后来,我们不停地深入探讨这个角色。我们假想这个流浪汉的各种可能——他或是因为挫折而自暴自弃,又或是因长期受到侮辱而用接受和自我放逐的方式来麻痹自己……我们揣测这个流浪汉遇到主人公小刚时的心境——无论何时,他的心中都应该有着一颗不熄的火苗,因此,小刚的到来点燃了这颗火苗,让他开始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帮他寻回尊严和力量,帮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我们讨论着对于角色的处理——在后半部分的表演中,应该有新生的激动,应该有被燃烧的激情,应该有相信未来的坚定……

一次次的探讨,似乎是在说戏,又似乎是在说小石自己。

正式演出时,小石忘我地在舞台上演绎着这个角色。演到流浪汉扔掉手中的碗时,小石完全没有按照预定的方式扔在一旁,而是奋力地掷向了后台;演到接过小刚送来的鲜花时,小石的神态满是庄严,眼中闪烁着泪光——他完全地投入到了人物之中。那一刻,我知道,小石也开始了新生。

于是,在以后的剧社训练中,我有意地为小石打造了塑形计划。我让他尽量做到“三点”靠墙站立,即使脊背弯曲,也必须要把头抬起;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对他进行表情训练,和他约法,每天必须大笑三次,说话前必须先微笑再开口;在步态和手臂姿势上,对他进行调整,改掉之前畏畏缩缩的姿态;在服装上,要求他改穿色彩明亮、款式简单的衣服……

一系列的打造,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一次,我有意地带小石去以前老师的办公室,门一开,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叫起来:“啊?你是小石啊?简直像换了一个人,成了美少男了嘛!”小石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www.xing528.com)

在同学中间,他也因为自己的出彩表现而受到了欢迎。

形体的训练是需要坚持的,信念更是需要不断强化的。因此,我又让小石在《生命之光》中饰演左丘明——一个充满才华、信念坚定的人物形象,在没有视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左传》18万字的写作。我想,这样的角色是可以成为小石一生的财富的。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小石终于带着这个角色登上了舞台。他穿上长袍,儒雅坚定,风度翩翩。他塑造的左丘明深入每一个观众的内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称赞。

短短几年,小石变得乐观、开朗,擅于言辞了;虽然走路还是微微驼着背,可是给人迎面带来的是青春的朝气和满怀的热情。

后来,他考上了第二工业大学,积极参加了大学里的剧社,并迅速成为其中的顶梁柱,甚至在一段时间后还带起了“徒弟”,担当起训练新人的重任。不仅如此,他还担任了大学校报的编辑,继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

如今,他已经从大学毕业,担任某企业的行政助理。

翻出小石在大学中的作品,其中一段文字映入眼帘:

晚上快睡觉的时候,11老师(即剧社凃传法老师)发来短信,问:大学第一晚如何啊?

白石(小石的网名)这样回答:还好,室友很棒,不过,还有一点不适应。陌生了才体会到熟悉,离开了才知道不舍。

11老师鼓励道:呵呵,加油,奔向美好的未来。

白石回答道:老师,有剧社活动要叫我哦,没有过去哪有未来,没有回忆哪有现在。

老师,当我紧张当我害怕的时候我会做两件事:一、背台词;二、自己对自己说:我不会让11失望的。

也许,这就是他在剧社所得到的最好的收获吧。

一个“坏学生”的蜕变史

——男孩小顾的成长故事

刚进入剧社的时候,小顾还是学校初中职业班的学生。

提起他,凡是教过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摇头叹气的,班主任更是扳着手指头历数他的累累“罪行”:没有集体观念,不尊重老师,不爱学习,不守纪律,上课调皮捣蛋不听讲,作业要么不做要么乱做,爱在背后说老师坏话,早自修总是赖在宿舍里睡觉,晚自修偏要大声讲话影响别人……

剧社的同学知道小顾加入的消息后,纷纷反对。毕竟几年经营下来,剧社已经形成了良性的社团文化:剧社内部自由民主,剧社成员之间团结一心,他们在这里发现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才能,大家都热衷剧社活动,珍惜剧社荣誉……如果小顾进来,对这个大家庭会不会是一种灾难?

“可是,如果我们所谓的社团凝聚力,所谓的艺术感染力,连一个小顾都感染不了,甚至还会被他带坏。你们觉得,我们剧社是不是太不堪一击了?”我反问大家,“这样,我们给小顾一个机会,也给剧社一个机会,让小顾来做一块试金石,试试剧社的成色到底怎样。”

我的底气来源于和小顾的那次谈心。那次,他犹犹豫豫地敲响了我办公室的门,委婉地表达了对剧社的向往。交谈下来,我发现这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也是一个随性但缺乏合理疏导的孩子。他因为对任课老师的一些不满,就自暴自弃,放弃学习,导致在小学升初中时,只能勉强进入初中职业班。而进入初职班的结果,又让他产生了更深的挫折感,因而对现状满怀敌意,对将来毫无信心。这才会做出上述的种种“恶行”来表达他的不合作。可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内心有着更强烈的呼唤,往往更需要合适的关注,往往更能在恰当的地方展现出巨大的能量。

“剧社大门对任何同学都是敞开的。”我想先试探一下他,“不过,对你,我想先约法三章。第一,先试一个月,若这一个月内不能按时参加剧社活动,麻烦自行离开;第二,这一个月内,若不能和剧社同学和谐相处,麻烦自行离开;第三,这一个月内,若不能服从剧社的安排,麻烦自行离开。”

小顾坚定地点点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为了迎接小顾的到来,我们给了他“红地毯”的礼遇(同学们站成两排,留出中间的“红地毯”,为走过的“明星”欢呼喝彩)。小顾害羞、胆怯而又兴奋地穿过“红地毯”,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整个人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后来他说,他从没想到,自己可以这样地被人注目,在那一刻,他的心像是被唤醒了一样。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剧社每次活动时,小顾都早早地到来;剧社每次排练,他都积极地参与。剧社成员之间的真诚氛围也深深感染了他,他的精彩表现总会赢得毫无保留的掌声,他的错误之处也会被毫不留情地指出。

这一个月里,转变慢慢发生了。交给他的任务,他会认真地去对待;“对不起”“不好意思”之类的话逐渐挂在了他的口头;他开始为剧社的发展提出很多建议;他开始学会在集体活动中赞美别人,或是指出别人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融入并且享受着剧社的生活。

然而,从班主任那里得到的反馈仍是不乐观。他的“恶行”并没有改掉多少。

怎么办?如果在剧社的收获仅仅局限在剧社范围之内,那剧社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希望这个团体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眨眼一个月过去了。小顾迫不及待地来找我,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小顾,你的表现真不错。老师相信,你的存在,一定可以给剧社带来更多的财富!”

小顾兴奋地跳起来。

“我们的新戏里有一个角色很适合你。不过,排戏很苦的,我担心你坚持不下去。因为,我不敢相信一个连早自修都起不来床、晚自修都管不住自己的人,能管好自己扮演的‘角色’。”

小顾愤怒地抬高头:“谁说的?!老师你看不起我。”

“你不需要在意老师是看得起还是看不起你,你要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控制力。你要是能改变,我就把这个角色给你。到时,看得起你的人就不光是我了,还有所有看得到你演出的人。”我平静地说。

“老师,这个角色我肯定要演。你等着看好了。”小顾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

果然,如我所料,他用自己的表现,顺利地赢得了这个角色。

班主任看到我,高兴地眉开眼笑:“以后你们剧社多给小顾些角色哦。现在这小家伙乖得不得了,太太平平的,什么事也不惹。而且,你知道吧,不管他有什么错误,我只要对他说‘剧社’,他马上服帖了。”

小顾在剧社里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排戏的过程,单调无聊。说戏、体验人物、舞台行动……每个过程都是一种历练。一个走台、一句台词,往往要反复十几遍甚至于几十遍。这样的过程看似无聊,可恰恰也是实现角色的内化,让自身和角色共成长的过程。我希望让这些角色的理想和信念来感染、影响这些孩子,给他们人生以宝贵的财富;希望每一次的反复、每一次的打磨,都能让孩子和角色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果然,小顾对人物的再现慢慢变得越来越传神,越来越有感染力。“五次了,东渡日本已经五次没有成功了……你们不去,那我就自己一个人去。”在学校礼堂里、在少年宫、在大学校园里、在商业广场、在话剧中心的舞台上……每当小顾扮演的鉴真和尚清晰而坚定地吐出这段台词时,总会收获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小顾成功了。他找回了信念,找回了自己。

毕业后,小顾顺利地走向了工作岗位,并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杭州网的记者对小顾做了专访,其中有一段是和剧社相关的内容,这或许是小顾成长的最好见证。

参加感觉剧社参演《生命之光》

在和小顾的交流中能明显发现他不同于常人,语调抑扬顿挫,很有文人气质,原来球场下的小顾还有表演天赋,“我曾是学校感觉剧社的社员,我们社有部非常著名的盲人话剧叫《生命之光》,在学校、上海剧院和许多社区都巡回演出过的。”

他开始历数起剧中的人物,“史学家左丘明,天文学家开普勒,博物学家赫胥黎,还有由我扮演的矢志东渡的鉴真和尚,他们在视力上也都有残疾,但他们都有成功的人生。每次我们演出结束,都能听到下面观众偷偷抽泣的声音,我想我们的表演打动了观众。”

除了出演话剧,小顾有一副好嗓子,念起诗文来也是引人入胜。当被问到更喜欢舞台上的感觉还是球场上的感觉时,小顾抿嘴想了想,“都喜欢吧,踢球很自在,虽然每次踢完身体很累;但演话剧那种累和踢球不一样,因为剧本的内容很情绪化,所以心累,不过两种累回味起来都是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