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实践法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实践法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姑且不讨论这答案是否唯一正确,但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教育生态所呈现出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发起学生响应的师生关系。虽然在具体实践中会有很多微观层面的调整和发展,师生关系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从宏观整体上来看,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限制下,学生基本是作为思想、知识的接受对象而存在的。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实践法

无论是从形式角度还是就内容层面上看,戏剧教育都对上述理论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而且笔者作为一名戏剧教育工作者,对照这些教育理论——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来审视戏剧教育,获得的发现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第一,从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来看,戏剧教育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智能领域。笔者按照关联的密切程度,把它们划分为核心智能、关联智能和蕴含智能三个层面。

核心智能,指的是和戏剧教育活动密不可分的智能,体现的是戏剧的核心要素,也是戏剧开展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并获得发展的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前三者在戏剧中的作用应该都非常容易理解:戏剧中的角色借助对白或独白进行交流,展现思想,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运用和发展的是语言智能;在戏剧中的空间主要表现为戏剧活动的空间和戏剧表演的舞台空间,是高度符号化和具有特定代表性的空间,对空间的认知和控制是开展戏剧的重要条件——运用和发展的是空间智能;行动是戏剧的核心要素之一,角色扮演者通过身体语言,即表情和动作,进行表达,展开行动,增强各种戏剧性元素——对应的是身体—动觉智能。这里要解释一下人际智能在戏剧中的重要性。曾有著名表演艺术家问过:戏剧的核心是什么?有回答是“表演”,有回答是“冲突”,有回答是“行动”……这位艺术家最终给出的答案是“关系”。姑且不讨论这答案是否唯一正确,但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在戏剧中的重要性。在扮演一个角色的过程中,首先要理顺角色之间的关系,清楚该角色和谁关系亲密,和谁关系疏远,喜欢谁,讨厌谁,害怕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角色台词背后的语言,才能对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形成角色间的有效互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重要的了解、体验人际关系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智能获得增长的过程。这是发展人际智能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也是更重要的层面——是发生在戏剧教育全过程中的。我们都知道,戏剧是一项需要团队共同努力去完成的活动。团队的整个形态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有着各种角色,有着不同的分工:有负责组织的,有负责执行的;有分管服装、道具、音乐、灯光等技术性工作的,有只承担角色扮演的;在角色中有扮演主角的,有扮演配角的……这过程中充满了竞争与摩擦,充满了个性张扬与团队合作,存在各种冲突和各种依存,需要各种磨合和各种协调,直到达到最后的平衡。这对每一位参与者而言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发展人际智能的良好契机。

关联智能,指的是和戏剧存在较为密切关联的智能。它们不像核心智能那样对应着戏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会体现在戏剧所运用较多的策略和手段中。关联智能主要包括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音乐是戏剧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元素,对于推动情节、烘托情感、营造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排练的戏剧作品中,都用到了音乐的元素,既展示了视障儿童的音乐才华,同时也培养、强化了他们的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在戏剧中并不是表现为简单地进行和数字有关的思考或运算,而是体现在情节梳理和故事逻辑探索等场合。简单来说,创设(文本创作)及探寻(文本解读)人物与情节内在合理性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和发展逻辑—数学智能的过程。戏剧讲述的内容、人物的关系设定、人物的发展变化都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会探究其合理性,一定会思考文字前后的逻辑关系。这项智能虽然并不像核心智能那样运用得那么频繁和明显,但在高品质的戏剧活动中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戏剧,我们常说“戏假情真”“在别人的故事里抒发自己的情感”……实质都指向了自我认知智能。戏剧本身似乎是与参与者对自我的认知没有关联。然而戏剧的魅力恰恰在于,她往往在背后呈现出可以推而广之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情感、命运以及冲突……这可以让旁观者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的痕迹;可以让参与者与角色获得共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从而促进对自我评价与认知的建立,推动自我发展与成长。

蕴含智能,指的是并非戏剧必然具有的智能要素,而是可以经由特意的设计、通过戏剧方式表达出来的智能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常说“戏剧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事实也确实如此。戏剧只是提供了一种样式和手段,里面的内容可以因目的、过程、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自由的设计和调整。这也正是为什么戏剧教育在现代教育中会具有这么广阔的应用空间:戏剧教育可以用来进行语言教育(像早期英国戏剧教育所进行的那样),可以用来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以用来了解历史事件或地理场景,可以用来传递思想、表达观点,可以帮助进行情感体验……几乎所有学科都有着和戏剧结合的广阔空间与多种可能。因此,像自然科学内容、像对人类存在的反思等领域,完全可以作为戏剧活动的主题,用戏剧的形式进行探究与分享。

我们似乎很难再找到第二种像戏剧这样,能涵盖几乎所有智能类型的学科或艺术样式了。

第二,戏剧教育所带来的是体验性的主动成长。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强调无论是智能的发展还是对智能的评估都应该是在特定(具体)情境下进行的;对于个体体验的重视,也是个别化教育、差异化教育和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所倡导的。而这些恰恰也是戏剧教育最独特而鲜明的特征。

我们所接触的教育多属于“讲—听”“写—看”等模式。我们固然不必给她们贴上“说教式”“灌输式”教育的标签——当然也不能对这类模式一概否定。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教育生态所呈现出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发起学生响应的师生关系。虽然在具体实践中会有很多微观层面的调整和发展,师生关系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从宏观整体上来看,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限制下,学生基本是作为思想、知识的接受对象而存在的。

与之相反,戏剧教育恰恰是以体验为出发并贯穿其始终的。在真正的戏剧教育过程中(这里排除了单以戏剧排练、演出、比赛等为目的,只以教师为主导的戏剧活动形式——当然这本身也不能算是完全的戏剧教育),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所有参与者都会接受不同的分工,都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不仅仅是表演中的角色,也包括在活动中的身份),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作出独特的贡献。最终,经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实现最初的构思,达成最后的效果。这一点和传统教育的课堂生态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获得体验。而且在这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道德和价值说教直接告诉他们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哪个是好哪个是坏;不会有太多的干扰教他们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戏剧教育是把命题或价值观用情景化、情节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消化……他们置身于的是一个个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真实的故事和场景,他们面对(扮演)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个体。因而,在演绎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的时候,在扮演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的时候,他们既可以和人物共同呼吸,成为一体,像角色那样思考,那样爱、那样恨,那样痛苦、那样快乐,那样挣扎、那样选择……也能跳出剧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这思考,这爱、这恨,这痛苦、这快乐,这挣扎、这选择……一切都是真实而自然的。一切发展和成长也都自然地在体验中真实地发生:他们随着故事去体会、去成长、去思考,他们透过角色主动观察、主动体验、主动反思……而这一切最终又会作用于他们自身,反哺他们的发展与成长。这,也许会让个体产生深层次的心灵触动,也许会触发个体发展的渴望与诉求,也许会提前给他们一种生活的准备,也许会埋下一个在明天必将开花结果的种子——而最奇妙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在主动学习中发生的,是由内而外的成长,是真正有效并能长久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力量。

第三,戏剧教育所强调的是尊重差异下的个体成长。

上述的许多教育理念,如通用教学设计、个性化教育、个别化教育、差异教育、脑科学研究等教育理念,其背后所推崇的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权益,主张的是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强调的是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追求的是立足于受教育者本身的全人发展目标。加德纳也提出了“教育与评估的个性化”,倡导“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这都和戏剧教育的过程和目的高度匹配,戏剧教育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成长。(www.xing528.com)

戏剧教育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在近100年来,其发展尤为迅速。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样式,戏剧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参与者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自信心,等等。而这一切的发生过程和结果都是因人而异的。

戏剧教育不追求千篇一律,她追求的是参与者独特的体验与发现,尊重的是他们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权利。我们试以具体的实例来展现戏剧教育的这一特性。在我们日常的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常会采用一种叫做“论坛剧”的戏剧样式。其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提出一个事件,让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并在角色扮演中检验这些意见,最终帮助大家形成或完善各自的认识。我们曾针对师生冲突展开过一次戏剧教育活动。根据论坛剧的流程,首先是通过简短的演出来呈现事件,然后组织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根据参与者的意见,活动按以下分支展开:第一步,先假设教师有问题。首先讨论问题出在哪里,作为教师该如何调整;其次场景重现,根据调整的设想进行表演,看能不能避免冲突(这过程可以根据调整点的变化进行好几遍);最后根据场景进行反思,如果避免了,启发是什么?如果不能避免,症结又在哪里?第二步,假设问题在于学生。换一个视角重复上述的流程。第三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这时,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如周围同学的漠视、旁观者的暗示、沟通过程中的错位……综合这些观点,师生再重复上述的流程。在完成所有讨论后,组织所有参与者进行交流与分享,让大家在体验多个角色和视角之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各自的观点或感想。

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活动是开放和包容的,是真正由参与者去推动和完成的。在这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位同学的意见被忽视,更没有任何一位同学会因见解的不同而被冷落。每位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表演(自己或指定别人)使之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个意见都有价值,都可以拿出来讨论,都可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在活动中,观点与价值的差异会产生碰撞,会制造争鸣,但作为差异本身应该是被认可和接受的。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戏剧教育对差异性和个别化的尊重与鼓励。我们都已熟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其本意是为了说明读者的想象具有再造价值。而把这句话放在角色扮演上同样合适,稍加修改,就可以说为“一千个扮演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教育包含的样式非常之多,仅从大家熟知的表演层面来看,角色塑造可以发展参与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引导他们的发现与思考,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其中参与者的自由度非常之大,只要符合人物特征和行为逻辑,扮演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对角色进行再现。可以说,每个人的处理都是有差异的,都是结合自我理解以后的个性化呈现。但不管是怎样的处理,只要能完成最终的角色塑造,都是可以被接受和认可的。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参与者了解戏剧、学会演戏,而是要通过戏剧的方式发展个性、提升素养。这就使得戏剧教育和其他追求标准化、唯一性的教育方式相比,存在着更大的优越性。

另外,戏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样式。正因为如此,她在对教育对象“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就不像传统教育那样,仅仅或主要着眼于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是面向并运用多种智能。这一点恰如在西方教育中被广为推崇的“通用教学设计”理论所奉行的那样——戏剧教育是面向且适合全体学生的:喜欢说的可以通过台词去说,喜欢画的可以画布景,愿意动手的可以做道具,喜欢动的可以增加舞台行动,擅长音乐的可以唱或弹,擅长信息技术的可以设计LED屏的背景……总而言之,在戏剧的天地中,总有一种样式可以对应你的优势认知通道,总有一种途径可以让你展示自身的优势智能。

第四,戏剧教育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亦称《德洛尔报告》,国内也曾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与发展(learning to be)。这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整体愿景。其中,“学会共处”指的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包括要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学会分享(learning to shar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work with others)。

现代人来说,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曾有专家说过,现在的应试教育造成诸多不良后果——“过度的竞争不适当地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使相当多的孩子不断面对失败,损害了孩子应有的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社会化方面的困难”,说的就是学生在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这恰恰是戏剧教育的强项。

戏剧教育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和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说,没有团队就没有戏剧教育,团队建设是戏剧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戏剧教育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接受不同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职责,只有每个个体真正融合成为了一个团队,高质量的戏剧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开展。在初始阶段,团体中会存在个性间的冲突与摩擦,会存在价值观的差异,会有人争抢主导权、话语权,会有人显得被动和弱势……这都是自然而正常的,并且这恰恰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合作场景。让他们直面冲突、自由协商、自我调整:学会竞争,学会让步;学会坚持,学会妥协;学会发声,学会沉默;学会指挥,学会服从……直到团队间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就会慢慢出现具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出现擅长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出现踏实肯干的行动派……每个个体都在冲突与合作中找到各自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直到进入新的阶段,直到产生新的变化,将会再次动态地产生新的冲突与协调,再次达到新的平衡。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也是儿童们在参与戏剧教育活动过程中成长显著的一种能力。

在戏剧表演中,团队的分工合作就体现得更明显了。要想呈现出完整的(还不是完美的)舞台表演,首先就必须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戏剧是集体创造的艺术,它将合作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我经常对视障儿童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演好一出戏,需要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而要想演砸一出戏,只需要任何一个人就够了。”确实,戏剧表演需要所有参与者像精密的钟表一样运转。台上的演员既需要展现自己的角色魅力,也需要关注彼此间的配合与呼应;道具、服装、灯光、音响都需要幕后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这个过程能让参与者明白,任何职责——出彩的或是不引人注目的——都同等重要;任何牺牲或承担——放弃自己所想要的,选择集体所需要的——都是了不起的贡献。这个过程和社会的分工、和社会团体中对个体的定位,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是高度相似的。儿童们在戏剧中所体验到的、所获得的,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当然,戏剧教育蕴含的价值非常之多。杜威曾经说过:“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表达、合作、想象和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教育不能比拟的。”戏剧可以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交流意识;能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自身,更好地进行人格塑造;可以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同情心,引导儿童发现他人、尊重他人;能增强儿童的人文素养,开拓儿童的视野;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作展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