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障儿童认知领域发展特点及戏剧教育理论

视障儿童认知领域发展特点及戏剧教育理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障碍对视障儿童在认知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等层面均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两种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视障儿童感知困难的原因。在视障儿童的整个感知过程中,存在着速度慢、效率低、感知范围小、准确性差等问题。

视障儿童认知领域发展特点及戏剧教育理论

视觉障碍对视障儿童在认知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等层面均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感知觉发展特点

1.听觉功能灵敏

视障儿童的听力与常人无异,然而出于视觉代偿的需要,视障儿童的听觉功能却非常发达。听觉是视障儿童与世界联络的最重要通道之一,视障儿童必须从纷繁复杂的环境声音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保证日常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长期的运用和训练使得他们的听觉功能变得异常灵敏。

学校里,多数视障儿童能够通过脚步声准确辨认出不同的老师,能够通过咳嗽声轻易识别出各位同学。在生活中,他们能够借助周围的声音推测出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而确定自身所处的方位;能根据声音的传播判断出空间的大小,从而判断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听功能发达的儿童甚至还能判断出周围物体的介质和类型。在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中,甚至有成年视障者通过“回声定位”法准确地从10辆汽车中找出3个泡沫材质的熊猫玩偶(另外7个为毛绒玩偶)。

2.触觉敏锐度高

视障儿童的触觉感受性显著高于普通儿童。触摸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触摸,他们可以感受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温度、软硬等信息,从而识别物体。视障者对于触觉的运用频率和依赖度非常高,这都提升了他们的触觉敏锐度。其中,全盲儿童使用的文字就是需要通过手指触摸进行识别的盲文;盲道也是借助于脚部的触觉感知来对视障儿童起到引导作用的。路面介质和地形的区别,如草地、水泥路、柏油路地板、地砖等的不同以及斜坡、阶梯等的变化,也是盲人定位的重要依据。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视觉看物体是具有同时性和空间性的,触觉则更多是依赖于时间性的。这两种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视障儿童感知困难的原因。简单来说,对于同一个物体,视障儿童摸到的和普通人看到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触摸在时效性和整体性上存在严重缺陷。

3.存在特殊的“障碍感觉

能力较强的视障儿童在行走时会对前方一定距离内的物体有所觉察。在行走过程中,如果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他们会突然停下或绕开,而不是撞上去。这就是“障碍感觉”在起作用。

障碍感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听觉信息中的音频、音强、音色的细微变化,声音碰到障碍物之后的反射波,以及气流对前庭形成的压迫感等,都可以使得视障儿童感受到前方物体的存在,而绝大多数普通人由于视觉的存在会忽略这种感觉。

4.空间知觉较差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的形成一般以视觉为主,而视障儿童则是通过触觉、听觉和动觉等形成空间知觉。在视障儿童的整个感知过程中,存在着速度慢、效率低、感知范围小、准确性差等问题。就日常活动来看,这可谓是对视障儿童活动最大的一种限制了。

法国现象学代表莫里斯·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介绍复明盲人的研究之后,总结道:“(复明的)病人对他刚进入的这个视觉空间惊叹不已,与视觉空间相比较,他的触觉体验十分贫乏……”“触觉在同一时间只能把握一个极小的空间——身体及其工具的空间——这个事实不仅与触觉空间的呈现有关,而且还改变了触觉空间的意义。”

这些困难使得视障儿童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判断空间的大小及形态;确定空间中物体的大小和位置;定位自己所处的具体地点;明确自己与他人及物体在空间层面的关联;掌握自己与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

而这些,恰恰是戏剧教育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

5.其他特点

由于缺乏视觉信息,视力障碍学生对许多事物和概念的知觉是不完整、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面临纷繁的听觉和触觉信息时,太多的干扰会妨碍视障儿童在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和无关信息中的判断和取舍,造成选择性困难。同时,对于过于巨大、过于微小的物体,视障儿童很难获得具体感知;而至于像平面图案(照片、图案、花纹等)、色彩、亮度、气态物体等这些无法通过触觉和听觉来感知的要素,全盲儿童是永远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的。

所以对于许多面向视障者的非视觉形式,应该保持适度的滥用警惕和宣传警惕。切莫以为简单地把视觉画面用凸点或线条突显出来,就能让视障者“看见”。健视者眼里的画面在视障者手下或许只是一群复杂的莫名的凸点而已。

对此,法国现象学代表莫里斯·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有着比较独特的发现和详尽的论述,现择其中精要的内容引用于下:

“每一种感官以它自己的方式询问物体,每一种感官是某种综合的因素……如果没有最初的视知觉得以进入的一个准空间触觉场,那么真正的视觉在转变阶段的过程中和通过一种靠眼睛的触觉形成,就不能被理解……因此,触觉空间的联系一开始和后来都不会和视觉空间的联系处在一种同义关系中。(www.xing528.com)

对动过手术的盲人来说,触觉物体不完全是真正的空间物体。在此,物体的感知仅仅是一种‘部分间相互关系的知识’,圆和正方形不是真正地通过触觉被感知的,而是靠某些‘符号’——有或者没有‘端点’——被辨认出的。我们知道,触觉场没有视觉场的广度,触觉物体不像视觉物体那样整个地呈现它的每一个部分。总而言之,触摸不是看。盲人和正常人也许能进行交谈,但不可能在颜色词汇中找到盲人能把一种十分简单的意义给予它的一个词语。

盲人世界和正常人世界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盲人和正常人掌握的材料的数量,而且也在于整体的结构。一位盲人通过触觉能确切地了解什么是树叶和树枝,什么是手臂和手指。在手术之后,他惊讶地发现树和人体之间有‘巨大差异’——显然,视觉不只是把一些新的细节添加到树的认识中。问题在于呈现的一种方式,使物体改变面貌的一种新的综合。

如果我们被剥夺了视觉,我们的生活的整个意义就将发生变化,而概念意义只不过是该意义的提取。有替代和取代功能,它能使我们理解我们没有感受到的体验的抽象意义,比如说,能使我们谈论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但是,由于机体的替代功能不完全等于受到损伤的功能,并且只有表面的完整性,所以理解力只能保证不同的体验之间的一种表面联系……每一种感官本身都带有一种不能完全转换的存在结构。”

(二)注意发展特点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的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受视觉障碍的影响,视障儿童对第一信号的注意明显减少。而由于对听觉的依赖,语言输入成为视障儿童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对第二信号系统的注意反而相对加强了。

与普通人用注视、面对等表示注意的方式有所不同,视障儿童集中注意力的表现通常是保持静止、侧耳倾听、停止不相关的活动。而引起视障儿童注意分散的主要因素也来自非视觉信号,如无关的声响、气味以及自身情绪等。

(三)记忆发展特点

1.多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讲是很困难的,视觉障碍迫使他们不得不从视觉通道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获取信息,如听觉、触觉、嗅觉等。因此,视觉障碍者主要记忆方式为听觉记忆、触觉记忆、嗅觉记忆、运动觉记忆等。

所以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要设法通过这些渠道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同时也要尤其留心矫正他们由于缺乏视觉参与而造成的记忆完整性缺失和准确性失真等情形。

2.机械识记能力较强

在识记过程中,即使不理解事物(识记材料)或其内在联系,单靠机械识记、重复识记——俗称“死记硬背”——也能完成记忆任务。视障儿童因为生活储备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常常需要记住一些需要识记而又不理解的对象,如物品的视觉特点、衣服颜色与款式、表述抽象内容的词语等。这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机械识记能力。

(四)语言发展特点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间的不断互动、密切结合,促进了个体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而第一信号系统的缺失,会造成个体在语言学习、理解、运用方面的困难。

因为缺少视觉表象,视障儿童的感性经验匮乏,事物形象积累速度很慢。固然,视障儿童可以通过听觉学习积累相当多的词汇,但他们对于积累的许多词汇都是没有表象基础的,所以容易出现词汇和事物表象之间发生脱节的现象。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通过语音和语调来表达思想,同时还会借助表情神态、肢体动作等身体语言。视障儿童由于无法捕捉或看清对方诸如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容易造成对于语言信息把握的偏差。有可能对诸如反讽之类的言辞难以辨识;或者是无法感受到表达者用温和语气表达出的严厉态度。

同时,视障儿童往往也很难有恰当的体态语言,甚至有时讲述的内容和呈现的表情是不匹配的,这往往也会干扰交流对象的信息获取。

不仅如此,有的视障儿童还会出现“多语症”现象——注重自己表达并占据主要话题,而忽视了对方的沟通与参与。

还有研究认为,视觉障碍者由于缺少一条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容易发生构音障碍、出现冗言赘语等现象,但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些方面的问题并不突出。

在上文中,我们仅就视障儿童各方面的共性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在具体生活中,视障发生时间、视力残疾程度、家庭教养方式、接受早期干预的时间和时长、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因素,也会造成个体间的明显差异;同时,个体内也会存在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差异。这里就不多进行展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