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障儿童心理与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视障儿童心理与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来说,视障儿童的思维发展常表现出以下特点。由于视觉通道受阻、缺乏足够的视觉材料储备,视障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形象思维的缺乏、概念的不足在此又继续产生连锁反应,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影响视障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造成他们思辨意识不足,影响他们各类逻辑思维的发展。

视障儿童心理与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一)心理发展特点

视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普通儿童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同样,视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也受到先天因素和生理成熟度的制约,也会因环境教育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然而这些共性的规律并不能消除不同类型群体之间的差异。我们知道,心理与客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是在客观世界的刺激下发生和发展的。视觉障碍儿童接受外界刺激的渠道比普通儿童少,对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比普通儿童差。因此,其心理发展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均会与普通儿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影响和差异不仅会存在于当下阶段,同时还会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形容视障者或由视障派生出的词语,如“盲目”“盲信”“盲从”“盲人摸象”……如果忽略这些词语背后可能投射出的对视障者的歧视性含义的话,那么这些词语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包括视障儿童在内的视障者的共性心理特征。

毕飞宇在他的小说《推拿》中,对此有一段细致的描述:“说到底盲人总是弱势,他们对自己的那一套在骨子里并没有自信,只要和健全人相处在一起,他们会本能地放弃自己的那一套,本能地用健全人的‘另一套’来替代自己的‘那一套’。道理很简单,他们看不见,‘真相’以及‘事实’不在他们这一边。他们必须借助于‘眼睛’来判断,来行事。最终,不知不觉地,盲人把自己的人际纳入到健全人的范畴里去了。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其实是别人的判断。但他们疑惑。一疑惑他们就必须同时面对两个世界。这一来要了命。怎么办呢?他们有办法。他们十分自尊、十分果断地把自己的内心撕成了两块:一半将信,另一半将疑。”这段描述既写出了视障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缺陷,也写出了视障者在信息加工上的不稳定性,从某种层面上写出了他们的心理特征。

当然,我们仍要强调的是,这些心理特征并不是视障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同样也不能成为视障儿童的标签。这只是由于缺乏与外界联系的视觉获取和反馈通道所造成的心理反应,其根本缘由还是在于视障儿童对许多事物和概念获取不完整、不准确——甚至不正确。所以,绝对不能因此就武断地给视障者下“偏激”“自私”“狭隘”“多疑”等不负责任的论断,而应该设法给他们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来源,帮助并引导他们作出更全面的、更符合社会价值和民俗伦理的判断,以此来帮助他们实现积极健全的人格养成。

戏剧教育角度来看,这种心理状态会给参与者对角色的解读与定位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对视障儿童心理特点的探究与剖析,也是让视障儿童顺利参与戏剧教育活动的关键要素。

(二)思维发展特点(www.xing528.com)

视觉障碍使得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均受到明显限制,并造成诸如生活经验匮乏、生活积累不足、生活参与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简单来说,视障儿童的思维发展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1.形象思维缺乏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由于视觉通道受阻、缺乏足够的视觉材料储备,视障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多展开了。

2.概念形成困难

视觉缺乏就如多米诺效应一般,产生的影响是一系列的,是连续和深远的。视障儿童因感觉输入通道不全,故概念发展亦可能受限——许多视障儿童可能很难真正地掌握某些概念,如颜色、图案、花纹、距离等,只是在机械地运用。而视觉表象的缺乏,使得视障儿童无法或很难通过辨析、比较等方式来区分事物之间的差异、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故而在概念形成方面有着明显的局限。虽然他们能依靠听觉和触觉感知到一些事物的特征,但往往是不全面、不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

3.抽象思维不足

词汇是抽象思维的中介,抽象思维是用词汇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抽象思维需要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到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形象思维的缺乏、概念的不足在此又继续产生连锁反应,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影响视障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造成他们思辨意识不足,影响他们各类逻辑思维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