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检索网站“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戏剧”和“视障”,检索所有年限的文献资料,搜索结果为零;输入“戏剧”和“盲”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搜索到一篇和中等教育有关的论文——《盲校语文课堂教育戏剧运用初探》。不过,该论文较多聚焦于通过课本剧表演促进语文学科学习,对于戏剧教育的认识比较粗略。
可见,戏剧教育的价值在视障教育界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戏剧活动的基本要素是表演性和动作性,而这恰恰是视障儿童的局限所在。简单来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缺陷,其二是他们对于环境的控制及在环境中行动能力的不足。具体来说,视觉的缺失,使得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盲相,而这和表演的要求构成冲突,如他们在面部表情的细致、丰富和准确程度上,在肢体语言表达的灵活、多样和恰当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他们在对于环境的整体掌控、对于在环境中的自如行动、对于随环境变化而调整行动姿态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障碍。
因此,就笔者了解,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仅有德国、美国及我国台湾等少数地区有视障儿童表演的尝试。而且总体上也还是处于一个摸索性阶段:戏剧活动的开展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课本剧排练层面;对于视障儿童的戏剧训练方式远不成体系,极少应用针对学生视障特点的训练策略;因而学生最终呈现出的戏剧表演也较为静态,既少有自如的舞台行动表现,也缺乏相互间的协作与互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此类表演更类似于朗诵或者传统的相声表演等艺术样式。(www.xing528.com)
在我国内地,北京人艺的林兆华导演曾用12名盲人作为演员,排演梅特林克的《群盲》,这是一次充满实验性的尝试。除此之外,笔者没有检索到其他专业团体开展视障儿童戏剧活动的相关资料。
而在视障学校中,戏剧手段大多比较零星地用于语文课堂,以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系统完善的戏剧教育思想和理念还比较空缺,面向视障儿童的完整的戏剧教育实践更是基本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