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部分开始,将主要讨论司法干涉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中国该如何应对挑战的问题。
从挑战的角度来看,司法干涉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可能是一种全方位的挑战:说其全方位,是指此种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制度调整、驻外代表的派遣、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的思维的调整等多方面,既涉及制度性安排等“硬件”要素,也涉及思维的改变等“软要素”。例如,就通过国际法院所进行的司法干涉现象而言,此种干涉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其发展趋势,至少从目前已有案例的情形来看,也是比较明朗的。但是,由于此种干涉类似于国际法中的“公益诉讼”,在国内公益诉讼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此类国际法上的公益诉讼,我国显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无论是在应对的思想准备上,还是在应对的“技术”积累上,我国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适”。再比如,对于基于普遍管辖权的相关司法干涉实践,其对于我国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弊,或者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精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仅仅局限于普遍管辖权本身,而应该同时看到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其未来战略的潜在需要,以及管辖权本身在国际关系中的功能等诸多问题。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就很难应对基于普遍管辖权实践的司法干涉所带来的挑战。还比如,对于因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补充性及其所倡导的“积极补充性”政策所带来的挑战,我国同样需要在对其进行精细评估,包括考虑《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不同当事国的不同立场、反应等来确定自身对策。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应对挑战也很难有效。(www.xing528.com)
基于对上述这些要素的考虑,笔者认为,考虑到司法干涉本身的系统性、制度性和技术性,要想有效地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某一角度去考虑如何应对,可能并不恰当,也不充分;相反,如果能从一种系统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应对此种挑战,对于中国而言,则可能更为有效,积极意义也更为明显。因此,在讨论中国如何有效应对司法干涉所带来的挑战问题的时候,本书将持一种制度性、系统性和技术性的视角,而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传统应对路径。换言之,笔者认为,要讨论中国的应对策略,首先必须能够清晰地知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表现,能够掌握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不足。其次,必须能够知晓中国国内法层面存在哪些“制度”上的障碍,有哪些不足。例如,如何认识管辖权在国际关系、国际法和国内法中的功能问题,以及其对于中国的相应启示等。只有对国内国外两个状况都掌握了,才能够“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应对相应挑战。有了上述这些基础,最后才能从技术等角度全面地讨论中国该如何有效应对司法干涉所带来的挑战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四章中,将主要按照如下顺序展开:在第五章中,笔者将主要讨论中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表现,并对相关表现进行评价;在第六章中,以前面一章中的讨论为基础,将以普遍管辖权等相关议题为例,进一步从司法干涉的视角进行展开,来对中国参与相关国际法律议题时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论;在第七章中,笔者将讨论管辖权在国际法、国际关系和国内法中的功能;在第八章中,则将主要以前面两章的讨论与分析为基础,全面讨论中国应对国际司法干涉的路径、技术与策略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