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又译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方式的定义。但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
第二,稳定而独特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稳定指学习方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指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生理结构及其基础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
第三,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简单地说,小学英语学习方式指小学生在完成小学英语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倾向,是小学生在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小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于: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概念。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二)《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原理与实现
自主学习也称为自我导向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一些探讨,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并成为指导学习的一种理论和模式。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励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我国学者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何谓自主?当人们在面对一项任务时可以:①独立地完成;②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其他所需的场合;③能够考虑到特殊情况的特殊需要而灵活地完成任务。何谓自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概括地说,就是指学习者自觉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活动。
(2)自主学习的特征
①能动性
能动性是相对于受动性而言的,能动性指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它是自主性最基本的特征。它在人的具体活动中表现为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动性的一面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从这个角度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
②独立性
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而客观存在,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必须让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③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学生主体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特点。它首先来自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个人选择也各不相同,便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学生的学习也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不同,即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
(3)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
要促使自主学习顺利进行,必须激发学生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情感的投入,并且从英语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体系时,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最近的经验世界”,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自由发展区”。一旦学生从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和自身价值的关系,理解学习的科学意义、社会意义和个人的生命意义,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也油然而生;一旦学生成功地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学生学习的难度、深度与期望达到的水平自然也就提高。
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
一棵幼苗的成长需要有土壤的滋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土壤。学生愿不愿意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有没有信心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激发内在的学习欲望外,还必须给学生外在的影响。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它来自乐于自主的学习氛围,来自教师和优秀学生勇于冒险的示范作用,来自一个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温暖的学习集体。教师的责任在于细心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大力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时发现并推广学生自主学习的巧妙的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教室的布置也应该有助于在心理上、视觉上营造宽松、创造的心理氛围。
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支柱
《礼记·学记》中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于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差别在于有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会不会自主地学习。掌握学科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步骤与方式,策略性地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技能要素。
④教师适当地指导与点拨是开展自主学习的保证
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其自学能力相对比较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决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完全要学生自发地去学,等于放任自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中,仍需要教师的“教”,但这种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否则又回到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旧路上。这种“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学生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内容,然后教师做“点睛”式的讲解,并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全班讨论,集思广益,必要时做一定的引导。最后,通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应用中再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总结起来就是“学—讲—练”模式,与传统的“讲—学—练”仅顺序不同,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所做的点拨,也正体现出创造性的“教”。
2.合作学习的原理与实践
(1)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与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方式。对合作学习内涵的理解主要有: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我们所认为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素养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以达成英语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的特征
①互动性
互动性是合作学习中最令人注目的特性。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互动这一特性,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目标性
由于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学习方式较之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具目的性。树立一个学生“跳一跳,能摘桃”的目标,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促使小组成员顺利开展合作学习的动力系统。
③合作性
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合作学习目标的保证。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小组成员的竭诚合作,将个人的目标系统纳入小组共同的目标系统,获得1+1>2的学习效应是关键。
④情境性
合作学习除了要有合作的目标外,还必须有明确的合作主题,必须创造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氛围作为开展活动的依托,才能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将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有效地纳入整个学习活动中,使个人的能量和集体的能量兼容互补、相得益彰。学生才会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如何由合作学习自觉地、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3)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将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一进入英语学习后就能够得到合作学习的训练,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合作的重要性,并因此主动地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就可以体验到合作意识与方法,体验到合作的成功。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彼此认可、信任、交流、接纳、支持,从而创造性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②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一定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参加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中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重视生生交往。第二,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在交往中寻找各自恰当的位置。第三,教学交往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第四,教学交往要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学交往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创设多样化的确切的教学交往形式。
③选择好合适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一项需要分工,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乍一看,学生人声鼎沸,似为积极。但仔细一听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所以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www.xing528.com)
教师在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后,还可以适当增加任务的难度。如取消过于周到的讲解、细致的分析。放手让学生合作,大胆探索。孩子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多些合作机会,使他们为解决问题而相互协商、配合、互助,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④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
其一,导学讨论式。在英语学习的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同时,也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角色功能,让学生在讨论与探索中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和应用知识。在集体合作中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那么实施“导学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是较为理想的合作学习方式。其基本模式为“创设情境,导出目标——独立学习,个别辅导——自主质疑,讨论交流——总结汇报,巧妙评价”。
其二,拼盘式。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各个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将分在不同小组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验,检查每一个学生任务的掌握情况。每个学生测验成绩单独记分,小组之间不进行比较。拼盘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在于,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大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都会产生兴趣并表示关心,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教,从而共同掌握学习内容。
其三,游戏——竞赛式。它与基本方式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是用学业竞赛代替了基本式的测验。在游戏——竞赛中,学生都作为不同小组的代表,同以往成绩与自己相当的其他小组成员展开竞赛。其教学流程是: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游戏与竞赛,其中前两个步骤与基本式基本相同。
其四,自学——交流式。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共享信息,整合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英语学习提供既能发挥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的学习机会。基于此目的,实施自学——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机制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其主要模式为“课前自学——信息交流——精讲点拨——深化巩固”。
以上介绍的是英语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但由于学习的目的、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在其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可以派生不同的合作学习变式。
⑤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使小组内学生之间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增强内部团结。同时又要使小组之间彼此能有一定的竞争,把小组之间的竞争建立在小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原汁原味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是针对传统被动接受学习提出来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3.探究性学习的原理与实践
(1)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从广义上看,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研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上看,所谓英语探究性学习即从英语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现实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这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当然,学生的英语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小组或班级集体学习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行为。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英语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2)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①主体性
探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善于合作、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
②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正是在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探究性学习正是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究性改变了接受学习的弊端,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③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英语学习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探究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学生借助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就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话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④互动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学习主体通过和学习客体间的交互作用——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
⑤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隐含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前人的智慧和科学方法。它强调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到知识的创新过程。
⑥超越性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能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超越现实。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大胆地猜疑,进行假设猜测;大胆地质疑尝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超越课本,不被教材内容要求所禁锢,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信息。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不被教师的教学要求禁锢。能够以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己。
(3)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创设积极的探究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首先,教师应该把宽容、微笑带进课堂,为探究性学习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处于轻松、和谐、愉快的状态中,思维就会发挥到最佳状态,接受外界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第二,应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风气,要大胆地探究和怀疑。第三,多表扬,重鼓励。在探讨问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得到肯定,凡发表准确、深刻、新颖、有创意的看法,要大加表扬。这样,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才会更浓,信心才会更足。另外,探究问题时,还应注意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漫无边际,正误不分。
②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探究性学习要努力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在这广阔的天地里,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领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操作,亲身体验、加工、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注重通过触、听、看、嗅等感官的参与,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测试、计算、推理等活动获得理性认识。就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在体验与探索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和提升自我中不断完善。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自主、独立探索。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建构英语学习图式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努力做到:要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纠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③注重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究性学习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能最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特长。同时,探究性学习往往还不是一个人、一次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合作、民主、竞争等现代意识,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和他人沟通,愿意接受别人的好建议,遇到困难要坚定方向,增强胜利的信心,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经得起磨难、挫折。这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
④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理念
探究性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把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努力程度、合作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同时,评价还要发挥其指导和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改善学习的方式,丰富生存的体验,促进学习的顺利实施。最终令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评价的重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程序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英语探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按兴趣或特长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规模适中且允许人员流动,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的想法,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图书、报纸、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和口头报告材料,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反思探究性学习的成败得失,这是探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