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两件大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要紧的是守住平常心,做事就要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
首先,人们都盼望得到最理想的岗位。人要得到理想的岗位,一靠素质,二靠机遇,而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暂时无法实现理想时就把目前的岗位当作提高自己素质的训练基地。
1968年我不愿下乡,但潮流迫使我到农村种地。我只好利用种地的岗位,增强心理和身体的素质,同时看书学习,研究土、肥、水、种、密的关系。
1969年我不愿教书,却让我去教书。我又不敢不服从,只好边教书、边看书,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很适合教书,便想教一辈子。
1971年,客观条件迫使我离开学校进工厂。我到厂第一天就请求调转,未获批准前,我把本职工作当作提高自己素质的训练场,白天努力工作,晚间读书思考,等待机遇。
第二,要在主观上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最光辉的职业,把平凡的岗位看作一个宏大的世界。
我要求教书的时候,教师地位还不高,排在地、富、反、坏、右等的后面,被称之为“臭老九”。但我愿意教书,我不希望在客观上教师会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那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人类不应该用一种行业歧视取代另一种行业歧视。
但对我来说,真的是最适合的,也是最光辉的。搞企业,当时计划经济,不允许有新想法;搞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不足,起步太晚;搞文体,没有先天特长;从政,我又不适应当时的政治路线。
于是我年复一年地申请,长达6年之久,多达150多次,夙愿终于得偿,来到学校教书。
当深爱一种职业的时候,就容易深入到职业的深处去观察,就感到这远看似平凡的岗位,细察其实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其中有无穷无尽的学问,有无穷无尽的科研课题。(www.xing528.com)
置身课堂,探幽索微,乐趣无穷。屈指算来在教育行业30年有余了,当了几年教导处副主任,做了19年公立或民办中学的校长,当了9年教育局长兼党委书记,当了22年班主任。不管在什么位置上,我都一直站在课堂上教书,真不是为了什么支援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之类的伟大抱负,仅仅是出于个人的爱好。别人觉得是小课堂,我却感到是大世界。
面对红尘滚滚,诱惑遍地,评价标准多元,评价体系多极,发展提速,信息骤增,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一片叶子,任风吹起,时而九天,忽而黄泉,浮沉不定,思绪纷飞,无凭无依,惶然亦茫然。但只要走进课堂,我便立即像漂泊的游子回到温暖的家,立即焕发了自信。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像一棵树,我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往哪里去,清楚根须深扎的目标在何处,也明白枝叶舒展的方向在何方。
第三,不仅平凡的本职工作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语文课堂有无穷无尽的学问,语文教学每一个简单的环节都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倾听学生谈理想,有一百种听法。
说“请喝水”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
读《满江红》一首词有一百种读法。
写教书的“教”字有一百种写法。
这样听、说、读、写更多的内容,当然更有成百上千种做法,一旦这样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上语文课,当然就成为一种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