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发现,本研究的样本中,超过2/3的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集中在数学、材料学、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四个领域(见表3-5)。其中,以数学家人数最多,所占比例超过1/4。可见,我们的优势专业既包括有良好学科基础和人才储备的传统学科,如数学和工程学;也有20世纪下半叶开始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和材料学。具体而言,在不同年龄段的高被引科学家中(见图3-7),青年学者多集中于材料学,年长学者更多分布在数学领域,特别是专业年龄处于23—37岁之间的中年组学者中,有18位数学家。而专业年龄超过37岁的学者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数比例最少。
表3-5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专业领域分布表
(注:工程学领域一名学者同时属于生态环境学领域,另一名同时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被计算在内;微生物学领域的一名高被引学者同时属于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领域。)
①其中1人同时属于工程学领域,另1人同时属于生态环境领域。
图3-6 不同年龄组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专业分布图(www.xing528.com)
以上情况很可能与不同学科的发展轨迹有关:数学学科虽有悠久的历史,但进入20世纪后呈现出新趋势,应用范围大大超出了传统数理科学的范畴,统计学和运筹学出现并获得了较大发展。从事传统数理研究的学者如没能及时把握这一趋势就可能落伍。计算机虽然发明于20世纪中叶,但信息技术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步入“微型计算机+国际互联网”时代之后才爆发出勃勃生机。随着化工技术的进步,也为了满足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部门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复合材料等都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材料科学发展可谓势头正猛。
对不同地区的高被引科学家的专业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见图3-7),中国大陆9名高被引学者中有4名从事材料学研究,缺少数学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海外的华人高被引学者中最多的恰恰是数学人才,海外华人学者中有高达17位数学家。这种专业分布的差别也许与不同地区的战略研究重点及科研政策导向有关。
图3-7 不同区域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专业分布图
将以上结论与汤森·路透更换了统计口径后发布的高被引学者名单进行对比后发现,2014版高被引学者中,中国的华人科学家主要聚集于工程学(30人),化学(28人),材料学(25人),数学(18人),其中5人同时属于化学领域和物理学(14人)五个领域,占比超过总人数的79.1%。可见,根据新的统计口径,在专业年龄小于23岁的青年学者占绝对优势的新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群体中,从事化学和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人数大大提升,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人数却急剧下降,仅有5人。其中,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最集中的专业涵盖了工程学(21人)、化学(20人)、材料学(20人)和物理学(13人)领域,与2001版相比,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可谓异军突起;中国香港地区的高被引学者则集聚在工程学(6人)、材料学(3人)、地球科学与化学(各2人,化学领域其中1人同时为材料学家)领域;中国台湾地区此次仅有7位学者入选,分布在工程学(3人)、数学(2人)、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各1人)四个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