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选择及样本确定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选择及样本确定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展开分析,在选择样本时自然更倾向于拥有完整职业生涯的科学家群体。因此,本书选择2001版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在部分章节可能会根据需要同时引用2014后版的数据进行对比。不过,因为高被引科学家是一项极高的荣誉,我们最终确认的所有样本皆在自己的个人主页和学术简历的显要位置标注出曾被授予“ISI高被引学者/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称号,这也佐证了本书研究对象的准确性。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选择及样本确定

如前文所述,汤森·路透在建立2001版和2014后版(2014年起,每年末更新一版)高被引学者数据库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导致两版高被引群体的年龄结构差异较大。2001版是在不考虑作者排名的前提下,计算某位学者的SCI论文累积被引次数。总被引次数受到论文发表量和出版时间的影响,一般来说,发表篇数越多,出版时间距今越久,论文被引量会累积越多。因此出现在这一版的多是发表量可观的年长资深学者。而2014后版仅计算学者所发表的高被引文章(ESI中总被引次数排在各领域前1%的论文)的被引次数,这就大大弱化了论文发表量对被引频次的影响。那些产出尚不多,但已有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中青年学者开始有机会进入名单,从而明显拉低了2014后版高被引学者的平均年龄。本研究旨在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展开分析,在选择样本时自然更倾向于拥有完整职业生涯的科学家群体。很明显,两个版本中先前一版更符合本研究的研究要求。因此,本书选择2001版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在部分章节可能会根据需要同时引用2014后版的数据进行对比。

汤森·路透的2001版“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提供了所有高被引学者的英文姓名(First Name/Last Name)、专业类别(Category)和工作机构(Primary Affiliation/Secondary Affiliation)信息。在高被引学者名单中,华人因其特殊的字母拼写规则较易辨认。笔者逐一检索了各专业类别[114]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录,筛选出其中有华人姓名拼写特征的名字,结合他们所属的工作机构,再通过网络搜索到他们的学术简历及其他相关信息,确认是否有过在华生活和受教育的经历。最后,剔除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以及个别我们无法确定是否符合研究要求的科学家,最终搜集到102名华人科学家样本,构成了本研究的样本群。(www.xing528.com)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知名科学家通常都具备较显著的职业流动特征,其中不乏一些华人学者在当选高被引科学家后又更换了工作机构,因而有时根据汤森·路透提供的研究机构的信息无法找到相应的对象。不过,因为高被引科学家是一项极高的荣誉,我们最终确认的所有样本皆在自己的个人主页和学术简历的显要位置标注出曾被授予“ISI高被引学者/汤森·路透高被引学者”称号,这也佐证了本书研究对象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