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省老艺术家口述实录:观众对《小刀会》的热烈反应

河北省老艺术家口述实录:观众对《小刀会》的热烈反应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观众对这个戏反应非常强烈。当时河北省电台录的《小刀会》,录了以后在全国播放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是当中比较经典的一段。《突围》这场是刘丽川被围困了。刘丽川要派人杀出重围,向洪秀全求救搬兵。农民起义军来反抗这些外国侵略者,这是爱国的,最后刘丽川战死在疆场,这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地方。当时好多戏迷朋友提着录音机,播放着我的《小刀会》进的场。

河北省老艺术家口述实录:观众对《小刀会》的热烈反应

我是1957年进入学校的,1962年毕业。1958年,实习巡回演出,我演的是《四郎探母》。这是我挑大梁的第一个戏。那时候我还小,也就是14岁左右。演《四郎探母》,我扮演的杨四郎。我记得是在石家庄地区深泽县礼堂。一登场一演唱,我万万没想到,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不断。散戏以后观众不走,围得我风雨不透,一直跟着我到宿舍去,都竖大拇手指夸我,这小孩真有出息,唱得这么好。初次登场演“角儿”戏,又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我这心里也是特别高兴。当时就是小人小马小刀枪,小盔小甲小服装。《四郎探母》里唱念做都有。比如说唱,从开头一直到最后有好多的唱段。念,这里边四郎见了母亲以后,包括回令以后也有好多的念。做,有吊毛、抢背、甩发,它比较全面,所以说能够起到一个好的演出效果。《四郎探母》是我初露头角的戏,也是我第一次登台,第一次红火的戏,也是第一次让观众产生深刻印象的戏,知道了在戏校当中有一个好老生雷保春。

《四郎探母》演出红火以后,我的嗓子变声了,唱不了了。我非常的苦恼、非常的孤独、非常的失落,整天不言不语,就好像我变了性格一样,原来活泼快乐的一个孩子,变得少言寡语,这对我打击很大。金紫云老师特别可怜我。她说,保春你也别恼,咱们改行吧。我一听改行,以为不让我唱戏了,原来是让我改小花脸。因为小花脸毕竟唱少,它主要以说、学、逗、念为主。当时我是不愿意去的,结果我听老师的话,不这么着,没有饭碗吃,我就改了小花脸了。我一边学小花脸,我一边学喊嗓。嗓子倒仓期间,大家都知道声音非常难听,一唱和鬼哭狼嚎一样。槐底有一眼浇地的机井,那里的水声、机器的轰隆声非常噪。用这种噪声把我难听的声音给遮掩住,我去喊嗓。我一边唱着小花脸,我也没歇,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再加上我用心去喊嗓,嗓子慢慢又出来了,我又回到了老生课堂。

我真正出名还是演《小刀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老戏禁锢。文化大革命以后,老戏开放,传统戏可以登台演出了。我们当时想的是,如果说完全恢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恐怕对形势认不清犯错误。我们排一个历史剧《小刀会》,当时是没有本子,只是看了歌剧的《小刀会》。这个歌剧《小刀会》是上海歌舞剧院排的。我们现场观摩这出戏,完了以后我们到上海参观了刘丽川农民军起义的地方。我们又到无锡看锡剧《小刀会》,它有唱、有词儿。回来以后,结合河北梆子改编的《小刀会》。《小刀会》当时在石家庄一演一下开锅了。第一场是在石家庄一宫(现在的石家庄市人民会堂)演出的,连演150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可以说观众对这个戏反应非常强烈。当时我记得收到好多观众的来信,有部队的战士、有学校的老师,还有工人、学生。这些信都对《小刀会》以及对我饰演的刘丽川,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当时河北省电台录的《小刀会》,录了以后在全国播放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当时喜欢《小刀会》,第一个我的考虑是这样,在十年浩劫当中我们河北梆子进行了老生声腔改革,但这个改革是不成功的,把男生唱腔的高八度,一下拉到了低八度,没有了河北梆子本体的韵味,没有味道。老百姓不买账,说拿着西红柿当苹果卖,非驴非马,不是河北梆子。《小刀会》我既没有唱原来的C调,声嘶力竭;也没有唱低八度,我唱的是降B调。降B调的优点是:一不失河北梆子之本色,二不声嘶力竭,听起来很舒服,又符合我们男生的生理条件。所以说《小刀会》的唱腔,在十年浩劫中没有听过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突然间冒出个雷保春唱了降B调的河北梆子,又保持了河北梆子的味道。唱腔好听委婉,而又不失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特色,所以老百姓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是唱腔方面。《坚守城池待圣兵》这一段唱腔,一直到现在还在观众当中传唱着。这是当中比较经典的一段。《小刀会》的板式比较多。《突围》这场是刘丽川被围困了。刘丽川要派人杀出重围,向洪秀全求救搬兵。有这么一段唱:“太平天王我尊崇……”当时这唱腔是非常高亢激越的,因为他想起洪秀全是无比激动的。所以他用了一个紧打慢唱,这就是唱腔比较高的,高音区到了高5。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板式,它容易展现刘丽川当时的心情,这是紧打慢唱,之后上板,然后转成导板。《小刀会》唱腔设计比较超前的,它不是说老戏老唱腔,而是根据现代历史剧,设计了一些符合人物情感的,又符合时代的唱腔和音乐形式。比如说我们用了好多唢呐,也用了好多西洋乐。不仅有大弦、二胡三弦笛子,还有小号、大提琴等等一些西洋乐。我们当时乐队组织起来,仅西洋乐就四十来人,气势磅礴。第二,这个故事情节是比较打动人,很有感染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朝不去反抗,反而割让土地。农民起义军来反抗这些外国侵略者,这是爱国的,最后刘丽川战死在疆场,这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地方。第三点,就是这个戏是文武兼备。它不仅唱,还有打,这之前我没拿过刀枪把子,但这个戏当中我拿起了刀,拿起了枪,还是我们武术那种刀。一打起来是带响的,很有感染力。再一点,就是说这个戏,它用人比较多,可以说我们梆子团的当时四十多个人的乐队,有西洋乐、有民乐,还有我们剧团的上百名演员全都上场,说舞台上展现出来的画面非常好看。我们新做的布景,观众看了以后也是比较惊讶的,过去哪有这样,我们突然间有了景了,有了灯光,在舞台装置上,很有创意

当时我们市里剧团演出比较多,一年四五百场戏,基本上一年一年都不回来,都在乡下演出。所以说梅花奖对我来讲是闭塞的,没听说过。郭汉城先生的长子郭江,写了一个新编的《范进中举》,现在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王泰来导演,要我去排这出戏夺梅花奖,当时我一听说梅花奖是什么,我都莫名其妙。当时夺梅花奖有两个要求:第一必须有一个新编大戏,第二必须有自己的专场折子戏。当时我们演的是郭江先生、王泰来先生排的这个《范进中举》,演了三个折子戏(《夜审姚达》《斩唐丹》《斥神》)。我们很少进京,也没登过大雅之堂,可以说一次没到过北京演出。我们在原来的长安剧院演出的。当时好多戏迷朋友提着录音机,播放着我的《小刀会》进的场。《范进中举》这出戏唱、念、做俱佳,与其他戏截然不同。比如念白,我吸收一些大师的东西,不是粗野的、而是比较典雅的。“想我范进愁有千万何乐之有”,而不像《夜审姚达》,“前有大江拦路,后有贼人追赶。”这样的念白,因为人物和人物不一样。当我演完《范进中举》以后,各大报纸就登出来了。尤其是人民日报,“雷保春同志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演员,是当今舞台上不可多得的老生演员。”《文汇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等都刊登了一些我们进京演出的文章,对演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第二场我演的折子戏《夜审姚达》《斥神》,还有《斩唐丹》。《夜审姚达》是《白罗衫》当中的一折。《夜审姚达》主要以做、念为主。这出戏功底要求是比较深的:有念有做,有唱、有别步、有跨步、有倒步、有坐蹲,还有耍碗耍盘,技巧比较多。但是戏曲技巧用得恰如其分,反映出当时人物的情绪。比如耍碗,空盘里放个碗,老爷一声喊姚达,碗倒了,情不自禁地转起来。这个耍碗还不能看出来身子晃,还要一看它在自动转。这个耍碗靠整个身子带,眼睛不能盯着碗,因为你的情绪还在老爷那里。这里边好多的基功需要演员具备,这种戏是很难的、很吃功的。姚达是一个奴仆家人,非常善良、直正、质朴。这出戏当中有一大段念白,大段念白反映的什么意思呢?十八年徐继祖认贼作父,认奸臣徐能作父,其实他是养子。姚达看到老爷敢于审理此案、敢于坚持正义,他欣喜若狂。这段念白大概有一百多句,要演员的功力。刚才我说念白,念白是很重要的。我把姚达十八年压抑的那些东西一一道破,我采取了一些麒派的念法,听起来可以说刚毅激烈、情感丰富。后面的大排比句很多,所以这段念白是很吃功的。我每次念完这段白话以后,观众总是给予热烈的掌声,因为我做到了字字入扣、入情入理,符合人物的情感。(www.xing528.com)

《斩唐丹》是《卧虎令》当中的一折。我饰演的董宣,因为这个七品县官是由国相贬为县令的,表演时要不失国相之身份。董宣执法如山、不畏权势。因为他的身份是国相,首先要把人物的典雅、凝重演出来。在这折戏当中,我吸收了一些马派的理念,一些表演,包括肢体动作、指法、台步、眼神、面部变化,包括念白、唱腔。这里面有个“翅子功”。董宣冒着风险把洛阳公主的总管给斩了,后果很严重,可能全家被抄斩。所以说那时候他有个耍展(指纱帽翅),这个耍展单的、双的反映董宣当时的心情。因为圣旨来了以后,要立刻把唐丹给放了,不让斩,结果他违抗圣旨把唐丹给斩了。所以拿过来圣旨一看,就响起来当啷当啷,体现了人物当时的一种心情。当时在北京演这个戏的时候,一些专家看了以后就说雷保春这个展用的是地方,恰如其分。正好是反映了当时人物的情感、用得恰当。我们戏曲好多技巧不能瞎用、不能滥用,甩发是技巧、翅子功是技巧、甩髯是技巧、翻跟头也是技巧、好多舞蹈都是技巧,但是技巧尽管多,但是不能用错地方,不能滥用,要用到表现人物必需的地方才行。

《斥神》是《范进中举》中的一折。这是《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写的一个故事,反映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时的科考制度。范进二十多次考试一一落榜,老丈人扇嘴巴子,乡邻们嘲笑、媳妇抱怨,面临这么大的压力。突然间中了第七名亚元了,他欣喜若狂,疯了。演这个人物的时候应该什么样?他是有文化品位的,人醉心不醉,人疯而心不疯。他跑到庙里骂四个神仙去了,这是一种发泄,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揭露。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一名雅士,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他是书生,雅气、书生气、清高,包括他的寒酸都要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吸收了奚啸伯先生的文雅、书生气、委婉、细腻这些东西。《斥神》里主要是唱和做,唱是第一位的。这个折子戏一共一刻钟,大部分都是唱(唱占90%),还有跑场、吊毛一些基功。这一折戏板式较多,有小安板、有散板、有二六板,从唱腔设计上有咱们本体河北梆子家乡戏的味道,也有我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生理条件的一些东西,也吸收了别人的一些东西贯通到当中去。我们采取这些手段干嘛?就是用来为演人物服务的。这出戏的唱腔并不高亢激越,因为人物是范进,不必大喊大叫,你的做戏、眼神一定要体现书生的气质。比如,范进一上场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用的是昆曲,一下把他的书生气就反映出来。所以我们考虑唱腔,首先要从人物出发,用各种手段去要让他鲜活起来,必须有很多的手段才行。

戏演完了以后,第二天七十多个专家开了个座谈会。我一进会场,贴了一首诗,上面写的是:“河北名伶雷保春,一夕三戏妙如神。佛心强项董县令,雅士庸徒范举人。最美姚达斯夜舞,当真独到此时新。漫讶驰骋千里马,飞腾忽化活麒麟。”这里边有奚的、有马的、有麒的,把他们融为一体为我所用。但是我觉得我用得不够,我跟大师们比起来还差很远,但是我这么追求了,我这么认真去做了。所以说演员入戏,要入心。好多梅花奖评委、专家们说河北梆子麒麟童,对我赞不绝口。但是我也明白,我还有很多地方要提高。比如说我演《斩唐丹》这出折子戏的时候,有一个专家说:雷保春你以后如何做一个大演员。回来我对这个“大”字我进行揣摩,这个“大”可不得了,这个“大”包含着你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自身素质好多方面。这个“大”演员,谁能称大演员,马连良、马长礼先生能称大演员,奚啸伯先生称大演员,周信芳先生等等一些大师们能称大演员。我雷保春不是大演员,我力争做到大演员。所以后来我在这个“大”字上做了些文章,我加强了文化方面的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完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