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多年没有离开农村,我还是睡那大炕,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我写的东西还是保持着农村的那种鲜活,那种真实,让老百姓看着就如身临其境,一看这是真的,不是瞎编的。
2013年省委给我一个任务要写马金平,在全省的一个大会上要演。我说我一定要亲自采访他,采访那天我跟我的司机抄一条近道,走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发现道路分叉了,我们就往上走,开始都挺好的,越走越不好走。眼看还有200米,这车突然就走不了了,就停在那了。这么高的一个坡就看那车卡在那儿,我们下去看都不敢看那车。因为退不好退,那么窄的道,旁边就是万丈深渊。
后来司机说,您给我看着点我倒车,那个车一点看不出来在动。就那样我们退到底已经到下午了,司机啪一下就躺在车边的石头上,脸白的跟纸一样,浑身衣裳都是湿的,哇一下就哭了。他说太可怕了,真没想到老天爷保咱俩还真下来了。司机就说这么晚了咱别去了。我说我已经给人打电话了,你不去行吗?就这样我们趁着夜色驱车到了马金平家。
马金平在那个村已经七年了,别的都弄好了,唯有水解决不了,老百姓要到十里地以外拉水背水。马金平带头把他家里那点钱拿出来了打井,但是打到200米还没有水。一直往下打,就是没有水。正在这个时候,马金平的姐姐给他来个电话,说金平你赶紧回来,你外甥想你了,想看看你。他说不行,说我这打井离不开。这孩子一直在马金平他们家养大的,拿马金平当爸爸。后来等到第三次又打电话还说我回不去,说打井正要出水的关键时候。后来这姐姐打这个电话是哭着打的,说你甭回来了,孩子没了,已经走了。这才知道孩子原来一直在医院。后来水终于打出来了。全村人敬马金平像敬神一样,村民终于喝到清凉水了。我跟着马金平到那去的时候,一个老爷子见到马金平,说恩人来了,恩人来了。马金平事迹我给他编成了一个情景剧,叫《赶考路上》,在全省巡演引起了很大反响。
所以说如果没有到生活当中去我也写不了,只有我感动的我才会去写。我不会使电脑,我都是执笔写,我的手又哆嗦,我写的时候有时写哭了。孩子们说你这稿纸怎么都湿了,我说那是我的眼泪。不到生活当中去,你没有老百姓那种感悟,你高高在上很难写出老百姓的话,老百姓心里想的事。要跟老百姓同心、同感受,只有作者弯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
最近这三四年我们两个作品,一个是《农民工之歌》,一个是《秋月》,这两个戏又打到全国去,《秋月》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还在全国巡演。《农民工之歌》在人民大会堂演完了在全国巡演,而且有部分节目出国去演出。
音乐诗剧《农民工之歌》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一周年的时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场面非常火爆,非常感人。这个戏非常励志,新时代的农民工年轻有文化,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就是大国工匠,是这个时代的主力军。中国的农民工已经在世界上引领潮流。(www.xing528.com)
《秋月》是反映中华民族美德的。这个戏是我和兰万玲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得来的。开始是北京通州宣传部找我们俩要写一个戏,说他们那一个叫德孝村,说想写一下德孝这方面内容的。我们俩就去了,去了三次非常感动。好多东西如果你不到生活当中去你很不能相信现在中国农村有这样的一个村。一进那个村就感觉到大城市没法比,那种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精神面貌,人的生活状态。
我们根据那的真实故事,创编了《运河边的女人》,后来又改成《秋月》。
我的作品,我们团的作品只要是努力都能打出去都能成功,很少有弄完了以后,默默无闻演几场就完了。我们团队以自创的节目为主,每创一个节目不忍心让它不成活。我是团长,每个剧目就跟自己的孩子似的,你把他生下来你弄不活,谁也不愿意。就是我写完了以后它不打出去,自己都不甘心。我总说我成功离不开这个团,这个团是我的试验田也是我的实验基地,一遍不行我再改。
我写的都是先进典型人物,新时期的普通老百姓,都是有血有肉,不是干巴巴的教科书似的。都是我感动的,演出来以后老百姓才会感动。这得需要你真正的到生活当中去,到农村去,农村的家庭肯定跟大城市不一样,你没有那个过程,没有那个感动,你写的东西都是概念化的东西,都是自我欣赏。
只有到生活当中去,你写出的作品才生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写出的东西才有观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