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省戏曲老艺术家口述实录

河北省戏曲老艺术家口述实录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戏曲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管弦呕哑,锣鼓声处,不绝如缕。“为垦荒咱流过多少血和汗”,河北梆子《龙江颂》里的一段唱词形象地描述了老艺术家们的艺术人生。这些资料我们将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于河北省艺术资料馆数据库。“老艺术家(戏曲类)口述实录”项目在老艺术家们的倾力配合下,得以顺利完成。

河北省戏曲老艺术家口述实录

河北省戏曲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管弦呕哑,锣鼓声处,不绝如缕。无论是繁华闹市的舞乐升平,还是闾巷阡陌的慷慨悲歌,戏曲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燕南赵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长,葳葳蕤蕤;生息劳作在这里的一代代河北人把他们十二分的热忱与才情给予了戏曲,让戏曲流淌进自己的生命,欢喜着它的欢喜,忧伤着它的忧伤。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沧海桑田,戏曲依旧是这一方人的挚爱,依旧是这一片土地上最动听的声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河北省戏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好戏连台、人才辈出成为这一段时间戏曲繁荣的最生动写照。特别是这一时期培养的各类戏曲人才,在此后几十年时光里,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为河北戏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的因袭传统,让传统成为永恒的时尚;有的创新出奇,赋予古老艺术以新意;有的在守正与创新间孜孜探求,致力找寻一条路经,既保留戏曲的传统审美意蕴,又尽可能让戏曲关注当下、接近当代观众,焕发勃勃生机。“平生哪肯半日闲”,由于身体及年龄等方面的原因,近些年,这些老艺术家陆陆续续从绚丽的舞台退下,完成了他们的艺术交替。但戏曲依然是他们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唯一,他们始终和戏曲在一起,或课徒授艺、或理论著述,以一名布道者的虔诚不辍耕耘,合着时代的节拍笃定前行。

感动于老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的执着,珍视他们多年艺术实践和积淀于戏曲传承的价值,我们想系统记录这些艺术名家的创作体悟、艺术成就和毕生的艺术探索,希望借着他们的亲身讲述,串珠缀玉,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示河北省戏曲事业七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2019年,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申报了“河北省老艺术家(戏曲类)口述实录”项目并获得立项,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尊重个人意愿,综合考量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艺术影响,兼顾戏曲舞台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设计等相关专业领域,甄选出张秀元、齐花坦、张鹤林、赵德平、张志远、牛淑贤、张惠云、姬君超、刘秀荣、雷保春十名老艺术家作为“河北省老艺术家(戏曲类)口述实录”的讲述嘉宾。历经一年的采访整理后,项目的大部分工作相继收尾,口述实录的视频已经制作完成,文字整理在《大舞台》专栏刊载,对这套实录集结成册、付梓出版是这个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为垦荒咱流过多少血和汗”,河北梆子《龙江颂》里的一段唱词形象地描述了老艺术家们的艺术人生。他们秉持“视戏如命”“戏比天大”的信念,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戏曲舞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以及长时间凝结提炼的经验体悟,都是戏曲传承的一笔笔财富,是后人学习开掘的一座座富矿,也是戏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老艺术家们都有一身的“功夫”,有一肚子的“玩意儿”,有聊不完的戏曲话题,也有不尽的思考,但是很多艺术家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在我们选取的十名老艺术家中,除刘秀荣较为“年轻”外,其他九位老艺术家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由此,愈加凸显了这个项目的抢救属性,更使我们有了紧迫感。

我们采访的这十名老艺术家,基本参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河北省戏曲事业的整体发展,经历了戏曲“十七年”和改革开放后戏曲繁荣发展两次大的机遇期。他们之于表演艺术的稔熟经验、经典剧目的创作体验、音乐唱腔的设计实践以及对戏曲的改革发展、传承保护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体会和见解,仅以“实录”的方式通贯下来,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七十年来河北省戏曲事业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初,齐花坦老师在保定红星剧场演出引发轰动,“一个小孩救了一个剧种”的说法广为流传,60年代经典剧目《宝莲灯》成为河北梆子的优秀保留剧目,也是齐花坦老师的巅峰之作;张惠云老师在原河北青年跃进剧团成立时被选进剧团,跟随刘香玉老师的学习经历让她完成了从一名演员到表演艺术家的转变,她对河北梆子唱腔的成功探索影响深远,很多经典唱段广为流传;赵德平老师创作的《嫁不出去的姑娘》以及后来的《男妇女主任》《啼笑皆非》《罪人》等在全国引起轰动,让一个“庄户剧团”成为了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刘秀荣老师主演的《胡风汉月》一改以往评剧以小女人塑造为主的传统,对民族团结的宏大题材做出成功尝试等等,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还有姬君超老师,他先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声腔的数次改革,引领带动了梆子声腔改革的方向;张秀元老师,作为土生土长的戏曲导演,几十年浸淫于戏曲舞台,骨子里是对戏曲本体的坚守并有创新的突破,《太阿剑》《梳妆楼》以及后来的《胡风汉月》,都是他在坚守中创新的成功范例;张鹤林老师早年学习老调,后转学丝弦,在保留丝弦剧特色,借鉴融入京剧、河北梆子等其他剧种元素上做出了成功探索,丰富和完善了丝弦的唱腔,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张志远老师,得侯派真传,长靠短打、箭衣蟒袍、昆乱不挡,为河北梆子架子花脸中的佼佼者;牛淑贤老师,以“浑身是戏”著称,多才多艺,戏路宽广,被曹禺先生誉为“承前启后,豫剧之光”;雷保春老师,兼收并蓄,唱作俱佳,被誉为“河北梆子麒麟童”。

采访中,我们与老艺术家一起回顾、一起感受,细化到每一段音乐的设计、每一个戏剧情境的舞台呈现、每一句唱腔的处理,力争全面真实展示,不留遗憾。掩卷回首,老艺术家当年的艺术点滴仿佛一幅幅清晰的图卷历历在目,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他们的戏曲成就和艺术态度,可以说是老艺术家用他们的聪慧和汗水共同浇灌出河北省戏曲百花的芬芳。(www.xing528.com)

实录挖掘老艺术家艺术生涯的价值还在于对今后戏剧发展的启示和学习研究的借鉴。项目实施中,我们在史料整理和呈现上始终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整理完成的文稿、电视艺术片;二是老艺术家原始的口述视频资料。每名艺术家讲述时间有二三个小时,采用4K高清录制技术,更有利于保存;三是采访过程中搜集到的所有关于老艺术家的资料。其中有些资料弥足珍贵,比如刘香玉老师唱腔的音频资料,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央视采访赵德平老师的视频资料等。这些资料我们将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于河北省艺术资料馆数据库。十年,三十年,假以时日,该项目的史料价值及其研究价值会愈发凸显。

“老艺术家(戏曲类)口述实录”项目在老艺术家们的倾力配合下,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们想再次致敬这些老艺术家,向他们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贡献,感谢他们之于戏曲的传承和引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真诚与敬意凝注笔端,以实录的系列成果全面记录他们艺术至上的专业精神,彰显他们时刻牢记“艺术为了人民”的初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北省老艺术家(戏曲类)口述实录”也是在追溯坚守戏曲传承发展的初心!

蒋国新

2020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