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自卫队是随着防卫厅和自卫队组建而成立的新军种,起点虽然低了点,但是发展却很快,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号称最强空中力量了。但是相对来说,防空截击还能算是世界一流水准,对地对海攻击就要相形见绌了,这也和之前专守防卫的战略有关,随着日本自卫队逐渐走出去,航空自卫队也要面临转型的课题考验。
1954年7月1日,日本防卫厅正式成立,三大自卫队也都同时成立,特别是航空自卫队(简称空自,下同)的成立,可以说是在日本军事历史的里程碑。在这之前,旧日本军队只有陆军和海军,空中力量分为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分别归陆军和海军指挥。这次空中力量真正能够和陆军海军比肩并立,成为独立军种,也总算是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成立之时,航空自卫队只有6700人,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这些人员大都是以前旧日本陆军和海军航空队的老人,都曾在作战部队里服役多年,实战经验丰富,素质都比较高。但是,和人员的高素质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装备的低劣,更确切来说,装备还不是低劣,甚至都可以说是空白,连最起码的有无问题都没解决。因为当时空自的装备就是146架破旧的教练机,连1架战斗机都没有,几乎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这时的日本还在努力恢复战争创伤,各方面建设都是百废待兴,再加上又是在美军占领下,要靠日本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空中力量,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日本只好求助于美国,而美国从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出发,也希望日本能够尽快武装起来,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一改以前绝对不允许日本发展军事航空的战略,开始扶植日本发展空中力量。
1955年12月,驻日美军向日本移交了第一架喷气战斗机F-86“佩刀”。说起F-86“佩刀”,那也是在航空发展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机型,当年在朝鲜战争中是志愿军米格-15战斗机最强劲的对手,但是到1955年,已经事过境迁了,F-86的性能已经全面落伍,美军已经开始换装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喷气战斗机F-100“超级佩刀”,所以美国才会把F-86这种已经落后的二手货交给日本。
F-86是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尽管F-86已经算不上什么先进装备,但好歹解决了日本空自在喷气战斗机方面的有无问题,使日本空自得已真正进入了喷气战斗机时代。从1955年12月到1957年,日本空自总共接受了180架F-86,也正是凭借这批喷气战斗机,使空自能够组建起航空集团司令部以及第1、2、3、4航空团,人员也迅速扩充到2.26万,装备的飞机总数更是达到了786架,其中作战飞机344架,可以说初具规模。
在这一基础上,1958年空自将航空集团改编为航空总队,同时组建了北部、中部航空队。1961年又组建了西部航空队,基本上完成了空军的体制建设,空自至此才算是一支真正具备了作战能力的空中力量。所以在空自的发展历程上,尽管F-86在当时再怎样落后,但毕竟是空自第一块坚实的基础。
米格-21是苏联空军20世纪60年代装备的主力战斗机
1958年,苏联前线航空兵开始换装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这是苏军第一种达到2倍音速的战斗机,被誉为“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无可挑剔的完美杰作”,公认为最成功的超音速战斗机,是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其改进型直到今天都还在不少国家空军中服役。这样一来,处在与苏联直接对抗第一线的日本压力就陡然剧增了,本来以F-86对付苏联的米格-19就已经相当吃力,现在还要对付更新的米格-21,那就更没有一丝胜算了。因此,日本于1959年8月,向美国派出了考察团,考察确定新一代战斗机的具体型号。一开始美国提出的是F-100战斗机,但这次日本学乖了,虽然F-100具备超音速性能,但比起米格-21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日本考察团最后选中的是F-104“星”战斗机。1959年11月,日本最终决定引进200架F-104C战斗机。要说F-104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超过2倍音速的战斗机,性能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按理美国是不会把这样最先进的战斗机交给日本的,但是F-104自己太不争气,对于驾驶技术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是机毁人亡的惨剧,在服役以后,飞行事故接二连三,以至于在美国空军中被称作“寡妇制造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迫使美国空军果断决定将F-104退出一线作战部队,而作为对外军援的首选机型,这样才便宜了日本。
1961年6月,第一架F-104交付日本。随着日本防卫厅和八家企业签订了F-104的生产合同。从1961年到1967年,日本空自通过直接引进、引进零部件自行组装和独立生产等不同方式,总共装备了230架F-104。对于空自来说,F-104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这是空自装备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使空自得以积累宝贵的超音速战斗机使用经验,同时也凭借F-104的先进性能,使日本空自开始跻身世界一流空军行列,也总算拥有了可以和苏联空军旗鼓相当的战机,一改以前处于装备劣势的窘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对F-104的生产,日本掌握了先进喷气飞机的生产技术,为日后自行研制生产F-1战机打好了基础。
F-104是日本航空自卫队用来对抗苏联米格-21的超音速战斗机
1961年,苏联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图-22“逆火”在莫斯科航空节上首次露面。这种轰炸机升限达到了12000米高空,能够以超音速接近目标,或是在200千米距离发射导弹,或是高速冲到目标上空以常规炸弹进行轰炸,再以超音速脱离。日本空自装备的F-104对于这种轰炸战术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苏联图-22“逆火”轰炸机对日本构成了严重威胁
到了1967年又得到了苏联空军即将装备新一代米格-23战斗机的消息,尽管还不知道米格-23的具体性能,但是此前米格-21的噩梦还历历在目,感到如芒在背的日本立即决定引进新一代战斗机,以应对苏联新飞机的威胁。这回日本选中的是美国的F-4E“鬼怪”战斗机。F-4E相比F-104,虽然都采用一样的发动机,基本飞行性能相差无几,但是F-4E装备了两台发动机,而F-104只有一台,所以F-4E可以称得上是重型战斗机了,导弹携带量也是F-104的两倍,特别是受到当时“多用途战斗机”思想的影响,不再是像F-104那样只是单纯的防空型截击机,而是可以担负截击,也可以进行争夺制空权,还可以承担对地攻击,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F-4装备部队使日本航空自卫队第一次摆脱了装备劣势的阴影
美国考虑到F-4E已经在自己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服役了七年,而且已经开始了F-4E后续机型的研制,F-4E的淘汰可以说为时不远了,所以也就同意了日本的要求,但是美国还是留了一手,将提供给日本的F-4E上的对地攻击相关设备全部拆除,等于是打了个大折扣给日本,不过价格上可是没有什么优惠,F-4E的单价高达20亿日元,是F-104的六倍,F-86的十七倍!卖给日本的F-4E被称为F-4EJ型,也就是F-4E专门出口给日本的型号。从1969年到1972年,日本空自总共装备了140架F-4EJ。尽管引进的F-4EJ被拆除了对地攻击系统,但是对于空自来说还是意义十分重大。首先,F-4EJ的驾驶操纵要比F-104好很多,减少了飞行员的压力。更重要的是F-4EJ能够有效对抗苏联的图-22轰炸机,相对苏联空军当时的主力战斗机米格-21乃至后来的米格-23,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这是空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在性能上胜过对手的战机,彻底摆脱了装备劣势的阴影。
就在空自开始装备F-4EJ的同时,日本也开始了第三次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也就是所谓的“三次防”)。在此阶段,空自的实力进一步提高。F-86全面退役,在新型战斗机和防空导弹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形成了由战斗机、高射炮和防空导弹三结合的防空体系,并建立了半自动防空警戒指挥系统,大大提高了防空体系的作战能力。
1966年11月,日本决定向美国引进F-4E“鬼怪”战斗机。
1971年7月,第一批2架F-4E交付日本。随后美国又向日本提供了11架F-4E的散件,由日本三菱重工进行组装。再以后三菱重工获得了生产F-4E的授权许可,直接开始生产,至1981年5月停产,总共生产了127架。这些引进、组装和自行生产的F-4E就被称为F-4EJ型,意思是F-4E的日本型号。
为提高该型机的空战能力,日本航空自卫队从1981年起对F-4EJ进行现代化改进,主要改进项目包括换装F-16机使用的AN/APG-66J火控雷达、J/AYK-1中央计算机系统。改进后的F-4EJ被称为F-4EJ改型,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提高至5000小时,总体作战能力已接近F-15J。总共有90架被升级为F-4EJ改,另有15架被改装为RF-4EJ侦察机。至2014年,在日本空自服役的F-4EJ改还有59架。
F-4EJ机头呈锥形,气泡式串列双座座舱,悬臂式下单翼,悬臂全动式整体平尾,美军飞行员曾把这种布局称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并把战绩不佳的原因全归结于此。
两台发动机进气道在机身两侧,进气口为矩形,但外缘过渡十分圆滑,进气口靠机身一侧有大型档板前伸,发动机尾喷口位于机翼与平尾之间机身两侧,位置靠下。
动力系统采用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J79-GE-17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为8120千克。机内总载油量为7022升,另外可以在机腹挂一个2270升的副油箱,两侧机翼也可以各挂一个1400升的副油箱。
机身共有9个外挂架,固定武器为1门20毫米六管机炮。
基本技术数据
乘员:2人
机长:19.2米
机高:5米
翼展:11.7米
机翼面积:49.2平方米
空重:1375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8000千克
最大速度:2.4倍音速(12000米高度)
巡航时速:960千米
实用升限:18000米
爬升率:210米/秒
最大航程:2965千米(带3个副油箱)
最大载弹量:6480千克
作战半径:
180千米(远距离拦截,不挂副油箱)
800千米(远距离拦截,挂3个副油箱)
460千米(带最大载弹量)
武备:
1门20毫米六管机(携弹750发)
“响尾蛇”或AAM-3型红外制导短距空空导弹和“麻雀”或AAM-4型中距空空导弹各4枚,并可挂载国产ASM-1型或ASM-2型空对舰导弹,对地攻击时可带12枚500磅普通炸弹、6枚500磅或5枚750磅红外图像制导炸弹及70毫米或127毫米火箭弹等
雷达:AN/APQ-120火控雷达,搜索距离56千米
导航设备:AN/ASN-63惯性系统、AN/ASN-64A导航计算机
电子对抗设备:J/APR-2雷达告警装置
到了1971年至1976年的第四次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时期,空自的编制继续扩大,装备也在继续更新。由于在此期间,美国将冲绳归还日本,所以随即日本空自在冲绳组建了西南航空混成团。在装备上,F-4EJ的装备数量进一步增加,“奈基”防空导弹也从三个群扩充到了五个群,使空自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1976年,发生了“别连科事件”,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到了日本。虽然这一事件使西方得以了解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5的技术,但是也暴露出日本防空体系上的巨大漏洞。在别连科驾机进入日本领空后,空自立即派出F-4EJ前去跟踪监视,但是F-4EJ却在渡岛半岛附近跟丢了米格-25,如果别连科不是叛逃,那么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在这一事件中,虽然日本空自在应对措施方面存在疏漏,但最主要的还是装备上的不足,F-4EJ的机载雷达对于下方目标的搜索能力很差,日本防空雷达对于低空目标的探测也是很弱,这才是导致跟丢了目标的关键所在。经过这一事件的刺激,日本决定引进E-2C“鹰眼”预警机,以加强对低空目标的监控能力,同时也提出要引进更先进的战斗机。这回美国也看到了苏联米格-25高速性能的巨大威胁,于1978年很干脆地就同意向日本出售F-15,并提供技术由日本自行生产。要知道当时F-15是第三代喷气战斗机,在80年代属于最顶尖的先进机型,也才刚刚在美国空军服役四年,就连部署在西欧最前线直接与苏联对峙的美军一线部队都还没全部换装完毕。
日本决定引进E-2C,加强对低空目标的监控
米格-25的先进性能暴露了日本防空体系上的重大缺陷
维克多·别连科1947年出生在苏联西伯利亚的一个军人家庭,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报考了苏军的航空学校。毕业后,进入苏联空军服役,后来担任哈尔斯克航空团的飞行教官。别连科多次申请到格罗莫夫试飞学院当试飞员,都没被批准。于是,他开始酗酒、斗殴、顶撞上司,甚至让领导怀疑他有精神病,但精神鉴定正常,因此便把他调到堪察加半岛的丘夫耶夫卡基地的防空军513团,担任副大队长。别连科感到没有前途,就想到驾机叛逃。为此,他开始研究到日本机场的最近航线,还借助词典写好了英语便条:“请把发生的事通知驻日美军,保护好飞机,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1976年9月6日12时50分,别连科驾驶米格-25升空,在盘旋一段时间后,改道直飞东南方的日本北海道。途中,别连科将飞行高度从8000米猛降到1000米,以避免被苏联和日本雷达发现。接着,他按动报警开关,发出呼救信号;几秒钟后,他又关掉开关,做出飞机失事的假象。他还关掉了机载雷达和其他电子仪器,使飞机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
30分钟后,别连科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圈”,日本航空自卫队连续派出两批F-4EJ型“鬼怪”战机前来拦截,但都被甩掉。而这时别连科的油料也快用完了,好在他终于发现了日本函馆民用机场,就在他试图降落时,一架波音727型客机正好起飞。为避免相撞,别连科来了一个急转弯,并以时速360千米冲向跑道。飞机在巨大惯性作用下冲出跑道,在草坪上划出一道深深的沟痕后停在高架电线塔前。飞机停稳后,别连科从驾驶舱爬到机翼上,拔出手枪朝天连开数枪。15分钟后,日本防卫厅官员前来接洽,他们起初还以为别连科是偏离了航向,但别连科斩钉截铁地称自己是有意飞到日本的,并要求日方立即安排他与美国代表见面,寻求政治避难。
事后虽然日本将米格-25归还了苏联,但是美国和日本专家已经将米格彻底分解,仔细研究了其中的技术秘密,所以苏联国土防空军不得不全面更换战机的敌我识别系统,数十名指挥官和负责人被撤职。别连科则得到了美国的一大笔奖金,并在美国一家农场隐姓埋名地生活了下来。
别连科驾驶的米格-25“狐蝠”(Foxbat)战斗机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三倍音速的战斗机。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总产量约1200架左右,其中60%是侦察型,30%是截击型,10%是双座教练型。除了在苏联空军服役外,还向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拉克等国出口。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2.8倍音速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三倍音速,最大升限达到三万米,所以被称为“双三”飞机,是20世纪世界上突破“热障”(2.5倍音速)的两种飞机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SR-71)。
引进了F-15,使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战斗机方面具备了跨时代的不对称技术优势
1980年第一批F-15交付日本,型号为F-15J(J就代表了专供出口日本型),这就使日本拥有了比周边国家整整领先一代技术优势的先进战机。当时苏联空军主力战斗机还是二代机的米格-23,苏联的三代机米格-29要到1983年才刚刚开始装备,而且米格-29在各方面的性能都还不能和F-15相提并论。真正具备和F-15一较高下的苏-27要到1990年以后才开始全面装备部队。但很快苏联解体,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再也难以继续苏联时代的辉煌,连航空大国苏联/俄罗斯尚且如此,其他周边国家就更不在话下了,这就使日本空自从80年代起在战机方面具备了超时代的不对称技术优势。
在冷战时期,日本的地理位置可以有效地将远东苏联的海空军封闭在大陆上,但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战略纵深,日本也极其容易遭到苏军的突然袭击。特别是1976年别连科事件,更是暴露出日本在低空雷达探测方面的薄弱环节,因此日本于1979年向美国提出了引进空中预警机的要求,从1982年到1984年,日本先后引进了13架E-2C“鹰眼”预警机,平均采购单价为86亿日元(约合8400万美元)。这些预警机服役后全部部署在北部的三泽基地,并在国土北、中、西设立了三道空中巡逻区,与地面雷达一起构成了日本的防空预警系统。
E-2C预警机是美国格鲁曼公司1968年研制的,1973年起陆续在美国海军服役。E-2C的外形与E-2A、E-2B相比,基本相同就是尺寸更大了一些,以便安装更多的电子设备。
E-2C采用悬臂式梯形上单翼,机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内侧机翼前缘可以打开,以便于进行发动机维护。机翼后缘分三段,外侧为副翼,中间和内侧为襟翼。
机背雷达天线罩为圆形薄饼状,直径7.3米,最大厚度0.79米,内装雷达天线和敌我识别天线,由马达驱动,每分钟旋转六圈。雷达天线罩还可以通过液压控制升降,最大下降高度可达0.64米。雷达天线为“八木”式端射式天线阵,敌我识别天线与之背靠背安装。E-2C的主要机载电子装置分为雷达、数据处理、数据显示和控制、敌我识别、通信、导航和无源探测七个子系统,通过两台L-394计算机组成的中央数据处理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
日本购买的13架E-2C中第一批8架安装的AN/APS-125雷达,第二批5架则换装了更先进的AN/APS-138合成孔径雷达,这款雷达性能相当出色,能够对1250万平方千米范围的空中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自动处理,对1000米高度以下目标的探测距离是260千米,对于掠海飞行的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能达到185千米,可以同时跟踪600个目标,并引导40批飞机进行拦截。
AN/APS-138雷达需要15分钟预热,所以E-2C在起飞时就已经开始通电预热。但是由于AN/APS-138雷达的功率很强,因此禁止在1600米以下高度使用,因为在低空使用可能会引起地面金属物体产生电磁感应,进而产生火花,危及油库等地面设施的安全。
一般情况下,E-2C机组成员为5人,正副驾驶员各1人,雷达操作员1人,作战情报中心官1人,空中控制官1人。其中作战情报中心官是整架飞机的最高领导,3名任务系统人员虽然是各司其职,但也可以相互支援,3人都可以进行搜索、指挥和引导任务。在执行长时间的巡逻任务时,通常还会多带1名任务系统人员,以便可以轮班休息。
基本技术数据(F-2A)
机组乘员:5人
机长:17.54米
机高:5.58米
翼展:24.56米
机翼面积:65.03平方米
空重:1721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4721千克
发动机:2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推力2×5100轴马力
最大速度:625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50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0600米
爬升率:13米/秒
最大航程:27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12小时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决定更新主力战斗机,经过考察研究,最终选中美国的F-15“鹰”战斗机。
米格-29在各方面的性能都不能和F-15相提并论
1981年3月,美国向日本交付2架F-15,称为F-15J。随后美国又向日本提供了10架F-15J的散件,由日本三菱重工进行组装。再以后以三菱重工为主承包商,联合了川崎重工、住友精密工业、富士重工、日本飞机公司、新明和工业、石川岛播磨重工、三菱电气、日本电气、日立制作所等多家日本著名的军工企业开始授权生产单座型的F-15J和双座型的F-15DJ。
日本最初计划采购100架F-15J/DJ,后来采购数量不断增加,到最后总共是165架F-15J和48架F-15DJ。最初的单价是70亿日元(约合6835万美元),到后期增至102亿日元(约合9920万美元)。
F-15机翼设计采用切尖三角翼翼形,改善机翼结构、增大机内容积,同时可以使飞机在跨音速区的阻力增加变得更加平缓,改善了跨音速飞行性能。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由前、中、后三段组成。采用的大型气泡式座舱盖前段包括机头雷达罩、座舱和电子设备舱,主要结构材料为铝合金。中段与机翼相连,部分采用钛合金件承受大载荷,前三个框为铝合金结构,后三个为钛合金结构。后段为钛合金结构发动机舱。锯齿形前缘的平尾为全动式,面积大,可满足高速飞行和机动需要。飞行员座舱为了提供良好的视界,整体式风挡,座椅位置也安排得较高,飞行员几乎1/3个身子露在机身外,使得飞行员具有上半球360度环视的开阔视野。
F-15具有相当先进的航电系统,包括抬头显示器、战术导航系统与仪器降落系统、AN/APG-63型火控雷达、AN/AWG-20火控系统,AN/ASK-6导航计算机,CP-1075/AYK中央数据计算机等。
F-15战斗机有六个翼下挂点、四个机身外侧挂点、一个机身中线挂点,总外挂可达7300千克,能搭载多种空对空武器和对地攻击武器,固定武器为1门20毫米机炮。
基本技术数据(F-15J)
乘员:1人
机长:19.44米
机高:5.63米
翼展:13.05米
机翼面积:56.5平方米
空重:12973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0884千克
最大速度:高空2.5倍音速,低空1.5倍音速
实用升限:19800米
爬升率:253米/秒
最大航程:5745千米(带3个副油箱)
最大载弹量:7300千克
作战半径:1900千米(带最大载弹量)
武备:
1门20毫米六管机(携弹640发)
AIM-9型近距空空格斗导弹、AIM-7型中距空空导弹、日本国产90式近距空空格斗导弹、04式近距空空格斗导弹、99式中距空空导弹以及500磅普通炸弹
雷达:AN/APG-63火控雷达
导航设备:N/ASN-109惯性导航系统,AN/ASK-6导航计算机
尽管日本和平宪法规定了武装力量是“专守防卫”,但是空自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将“攻势防御”作为具体的作战思想。因为在作战飞机数量上以及性能上的差距,如果还要坚持防守反击战略,那么就等于是自废武功。只有以歼敌于机场跑道上的先发制人,才能最大限度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实现保障领空安全的战略目的。
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日本国内的政治环境、工业水平,还有美国的限制,都使日本空自的“攻势防御”思想仅仅只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最多也就只装备了一些被称为是“支援战斗机”的攻击机,才具备了最低层面的对地攻击力。美国对日本空自拥有对地攻击能力也是相当忌惮,所以才会把F-4的对地攻击系统设备全部拆除才卖给日本。同时在美国整体战略中,日本也是主要负责防御,进攻是由美国来承担,所以日本空自的基本任务就是能尽可能长时间地顶住苏联的进攻,为美军援兵的到来赢得时间。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日本空自的空战能力在亚洲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但对地攻击却是相当贫乏,是支极为典型的“守强攻弱”的防卫型空中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腰板子逐渐硬了起来,开始谋求大国地位,那么在空军建设方面就更加希望建立具备强大进攻力的空中力量。转机出现在了2001年,由于“九一一”事件美国开始了在全球范围的反恐战争,借着这股春风,日本于2004年通过了被称为“有事三法案”的《自卫队法修正案》、《武力攻击事态法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根据这三项法案,日本自卫队的作战区域就可以从本土前推到所谓“有事”的周边地区,这就等于是给日本的进攻型武装力量在法理上开出了准生证,作为远程攻击力量的空自更是彻底可以解开被束缚已久的手脚,只是日本空自却没有真正可以用于远程攻击的力量。
T-2教练机是日本自主研发的喷气式飞机
我们都知道,要说起远程攻击力量,自然是非导弹莫属。虽然美国一直在扶植日本重建军备,但却一直没向日本提供巡航导弹这类远程攻击武器,日本几次提出想要引进“战斧”巡航导弹,都被美国拒绝了。既然导弹搞不到,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转而在飞机上打主意了。
其实,对于攻击机,日本空自很早就开始着手了。1955年才刚刚引进了第一种喷气战斗机F-86,空自就开始将3个F-86中队进行改装,以“支援战斗机”的名义作为攻击机来使用。只是F-86本来就是作为制空战斗机来使用,用来进行对地攻击,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但也可以看出日本空自对于对地攻击的迫切需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自主研发喷气教练机,并且从一开始就准备在这种飞机的基础上发展对地攻击机。1971年7月,日本自主研制的T-2喷气教练机进行了首飞,这是日本航空史上第一次自主研制生产的喷气式超音速飞机,意义当然是极其重大。随后就在T-2教练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F-1战术支援战斗机。F-1于1975年首飞,总共生产了77架,这就使日本空自的支援战斗机和截击战斗机一样,进入了超音速时代。但是从超音速飞机的角度来看,F-1是完全合格的。但是要是从对地攻击的角度来看,那就差强人意了。F-2虽然有五个外挂点和两个翼尖挂架,可以搭载2722千克的外挂载荷,但是在真正执行任务时,最多是带2枚反舰导弹和1个副油箱,作战半径也只有550千米,而要是采取低空接近低空攻击然后再低空脱离的作战模式,那作战半径就急剧减少到350千米,这么点航程,对于攻击机来说,显然是不合格的。所以,在日本国内,F-1被刻薄地称为“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飞机”。
正是因为F-1有这样的先天不足,所以日本空自才会想到引进美国的F-4E,到底F-4E有着“多用途战斗机”的美誉,对地攻击能力相当强。没有想到美国提供的F-4E全部拆除了对地攻击系统,这真是当头一桶冷水啊!不过也正是从F-4E开始,日本才真正明白所谓靠人不如靠己,开始确立一定要独立发展能够对地攻击的战斗机的决心。
F-1航程太小,所以被称为“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飞机”
1984年12月,日本防卫厅开始研讨F-1的后续机型FS-X,并向三菱重工提出了新机型的研制计划。1988年,FS-X计划正式启动,但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困难重重,首先美国就不愿意把关键技术转让给日本,直接导致FS-X计划被迫延迟了两年,最后日本方面只得妥协,整个生产由日本和美国共同参与,发动机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提供,洛克希德公司负责生产机身后段和右机翼。想想也真是的,一架飞机要分在遥远的太平洋两岸制造,实在是有些令人惊讶。
技术问题解决了,接着就是资金问题了。1987年度批准的研制预算是1650亿日元,到1994年时已经用掉了3270亿日元,超过原预算近一倍,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拒绝提供技术,导致整个计划的大改动,但是对美国,日本却是毫无办法,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1995年10月,FS-X的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总算是在历经磨难之后开花结果。1996年,日本决定FS-X开始批量生产,并正式定型为F-2。
原本空自对F-2可谓是寄予厚望,准备装备130架来全面替代F-1,以达到全面提升空自对地攻击能力的目标。但是随着F-2的陆续服役,空自发现F-2存在严重问题,不得不于2004年被迫终止了F-2的后续生产。到2007年,总共有94架F-2服役,平均单价高达119亿日元(约合1.16亿美元),如此之高的价格却没有换来预期中的高性能,确实让日本空自颇为郁闷。而日本国内更是有人将F-2计划极其尖刻地称为“美国强暴日本的私生子”。F-2计划的失败不仅让日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而且也使空自再一次提高远程攻击能力的努力化为泡影。
F-2的天价却依然没有能够换回期望中的高性能
吞下F-2计划失败的苦果后,日本空自只好再转回头打起了老旧的F-4EJ的主意,好在为了延长F-4EJ的服役时间,日本空自已经从1987年起对F-4EJ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除了替换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雷达之外,还使F-4EJ能够加装日本国产的ASM-1反舰导弹,这样一来确实使F-4EJ的对地对舰攻击力大为提高,空自也就顺水推舟宣布改装后的F-4EJ不再担任制空和截击任务,专门负责近距对地攻击。兜了这么大一圈,总算才有了真正的攻击机。如今,空自的对地攻击就主要由100多架F-4EJ和60多架F-2来承担,虽然飞机的装备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但至少已经有了初步的对地攻击力量,也算是聊以自慰吧。今后一段时期里,空自的对地攻击任务还是主要由这两种机型来承担,直到新的对地攻击机服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决定发展一种新型的对地对海攻击机来取代性能已经落后的F-1战斗机。
1984年12月防卫厅开始探讨F-1后继机,新型机计划被命名为FS-X计划。关于新机的研制方向,在日本国内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完全自主研制,二是直接引进,三是在现有机型上进行改进。就在日本国内还是争执不下之时,美国提出希望和日本进行联合研制,最后日本同意与美国合作在F-16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研制新一代机型。
1988年研制计划正式启动,但由于美国在技术转让方面与日本产生分歧,导致计划刚一开始就停滞了近两年时间,直到1990年11月双方才最终达成了协议。
1991年,FS-X方案完成细节设计,1992年4月通过审查,同年5月完成试验模型。第一架原型机于1994年初开始组装,1995年1月出厂,同年10月进行了首飞。1996年3月,日本政府决定:FS-X正式投入批量生产,飞机编号为F-2,单座型为F-2A,双座型为F-2B。从1996年到2007年,总共生产了62架F-2A和32架F-2B,平均单价高达119亿日元(约合1.16亿美元)。
进入21世纪后,鉴于周边国家现代化飞机的不断服役,日本决定对F-2进行全面升级,主要是改进火控系统和加装前视红外吊舱,以增强对空和对地作战能力。
F-2是在F-16C单座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与F-16相比主要的改动包括:加长了机身,重新设计了雷达罩,集成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主动相控阵雷达、任务计算机、INS以及集成电子武器系统等),加长了座舱,增加了机翼面积并采用了单块复合材料结构,机翼前缘采用了雷达吸波材料,在机身和尾部应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和先进的结构技术,加装了阻力伞。动力装置为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129发动机。F-2的机身截面基本与F-16相同,但为了增加内部容量,增加了机身中段长度。
F-2的机翼进行了重新设计,机翼面积比F-16增加了25%,翼展也由F-16的9.45米增加到11.13米。每个机翼下有6个硬挂点,同时在翼尖安装了空空导弹发射架。为了补偿由于机身加长和机翼面积增大而增加的力矩,水平尾翼面积由F-16的5.92平方米增加到7.05平方米。
F-2的航电系统的核心采用了J/APG-1主动相控阵雷达,这是日本制造的第一种主动相控阵雷达,它的天线由800多个高功率发射/接收模块组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快速运转和变换,避免了天线的机械扫描。每个模块的发射方向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增加了其扫描速度和范围,改善了对快速移动目标的探测能力。该雷达具有边扫描边跟踪(TWS)、多目标制导和攻击、下视/下射功能,其探测能力视目标的情况而定,大目标如舰艇,可以达到185千米,小的空中目标,比如非隐身飞机,约65千米。
F-2共有十一个外挂点,可搭载的武器系统包括AIM-7F/M中距空空导弹、AIM-9L和AAM-3近距空空格斗导弹,GCS-1制导炸弹,普通炸弹,多管火箭弹,ASM-1和ASM-2反舰导弹。典型的武器配备为:在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时,携带4枚反舰导弹,6枚225千克精确制导武器,或12枚225千克炸弹以及2枚自卫的近距空空导弹;执行空战任务时,携带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近距空空导弹。此外,F-2内置1门20毫米机炮。
基本技术数据(F-2A)
乘员:1人
机长:15.52米
机高:4.96米
翼展:10.8米
机翼面积:34.84平方米
空重:85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2100千克
最大速度:高空2倍音速
实用升限:18000米
爬升率:290米/秒
最大航程:4000千米(带副油箱)
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
作战半径:834公里(反舰作战,带2枚反舰导弹、2枚近距空空格斗导弹、2个副油箱)
武备:
1门20毫米六管机(携弹512发)
AIM-9L型近距空空格斗导弹、AIM-7F/M型中距空空导弹、日本国产90式近距空空格斗导弹、04式近距空空格斗导弹、99式中距空空导弹、ASM-1空舰导弹、ASM-2空舰导弹、CBU-87集束炸弹、70毫米或127毫米火箭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普通炸弹等
雷达:J/APG-1主动相控阵雷达
导航设备:激光导航系统
尽管在远程攻击力的发展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但是日本在发展空中力量方面还是不遗余力的。
第一个针对空自目前装备的战机普遍航程不大的缺陷,日本防卫厅在2000年提出了引进空中加油机的计划。虽说空中加油机本身并不具备什么战斗力,但是通过空中加油却可以使其他的战机战斗力倍增。想当年,日本在引进F-4EJ时,顾虑到国内外的激烈反应,还刻意将F-4EJ上的加油装置拆除,以表示“避免给其他国家造成威胁的误解”。时过境迁,现在不但给F-15J装上加油装置,还专门要引进空中加油机,可见空自和整个日本防卫厅的野心。
2008年到2009年,4架KC-767空中加油机陆续到位,这种加油机是在波音767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机翼油箱载油72.94吨,机身附近油箱载油18.615吨,可以满足15架F-15J的空中加油需要。而空自的KC-767空中加油机服役后,对于整个空自的作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提高。举例来说,钓鱼岛距离日本本土1000千米,如果没有空中加油机,F-15J就算飞到钓鱼岛,也只能停留很短时间。即使从距离400千米的冲绳起飞,往返也需要一小时。但是在KC-767的支援下,F-15J从冲绳起飞的话,只需要一次空中加油,就可以在钓鱼岛上空停留两小时。在理论上说,4架KC-767就可以保证在钓鱼岛上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有F-15J巡逻待命,使得空自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空自的C-130运输机得到空中加油,就可以实现洲际飞行,可以将日本自卫队的人员和装备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同时,空自也正在给F-2安装加油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F-2航程过短的缺陷。另外,日本在未来几年中还计划引进16架空中加油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日本空自的F-15J、F-2在经过空中加油之后,作战半径覆盖整个朝鲜半岛,甚至包括大半个亚太地区,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东北、东南部沿海地区都将在日本空自的作战半径之内。
2005年前后,韩国、新加坡陆续引进了F-15,近年来俄罗斯也随着经济的复苏,其远东空军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越南和马来西亚也分别引进了苏-30和米格-29,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日本空自凭借F-15J“代差”级的技术优势独霸亚洲天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针对空自正在逐渐失去对周边国家空中优势的现实情况,一贯强调“质量建军”的空自,为了确保在亚洲太地区的空中优势,又立即开始了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计划。而在今后二十年里,正是世界各国空军的主力战机由第三代向第四代过渡的时期。日本的航空工业虽然还比较先进,但是真正在先进战机的研制这一块,却还是相对薄弱的。就拿日本自行研制的两种飞机来说,F-1实际上是英法合作的“美洲虎”教练攻击机的升级改造版,F-2则是在美国F-16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说到底,日本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研制新型战机的能力,更不要说是研制第四代战机了。对此日本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对于新一代战机的发展计划,日本打算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进现有装备,稳步提高空自的战斗力,并一直维持到新一代战机服役;第二步以引进和合作研制相结合,实现新一代战机的更新升级。
KC-767空中加油机可以大大提高日本航空自卫队作战飞机的作战效能
通过空中加油可以有效增加F-2的作战航程
在第一步对现有装备的改装上,主要是对F-15J和F-2的改装。其中F-15J机体比较大,改装空间也比较充裕,改装主要是升级火控雷达、加装红外探测装置、加装战术数据交换系统、全面改进电子战系统、搭载日本自行研制的AAM-4空对空导弹等。经过这些改装之后,使日本空自的F-15J基本达到了美军现役F-15后期型号的技术水准,可以有效应对周边国家的F-15和苏-27、苏-30等战机,并且全面优于F-16、F-18和米格-29战机,扭转近年来空自在制空能力上的下降态势,重新恢复对周边国家的优势。
而对于F-2的改装则是着重于提高对地攻击能力,特别是针对F-2原来可携带武器系统单一的缺陷,使之能够在原来普通炸弹和反舰导弹基础上,增加激光制导炸弹、联合防区外武器、风偏修正弹药以及反辐射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在这些武器系统的升级中,具备携带反辐射导弹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当今战争中,面对敌方的严密防空体系,单靠电子干扰是很难突破的,而反辐射导弹则具备了直接打击防空体系核心——雷达的能力,不仅可以为后续的攻击机群打开道路,更是会给敌方的防空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大大降低敌方防空体系的效率。F-2改装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加装保形油箱,两个机背保形油箱的载油量达到3400千克,比原来的载油量提高了70%,使得F-2的作战半径大大提高,如果再得到空中加油机的支援,那么作战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一改装一旦完成,无疑将使日本空自的对地攻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应该看到,F-2的改装尤其是武器系统的改装,显然都是要严重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如果美国不提供这些精确制导武器的相关技术,F-2的改装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F-2的改装着重于提高对地攻击能力
至于第二步的引进与研制,日本第一个考虑的就是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F-22也确实牛,采用了整体隐形设计、推力矢量发动机等一大批最先进的技术,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达到4S——也就是超机动性(Super-agility)、超视距攻击(Superior-sensor)、超音速巡航(Supersonic)和隐身性(Stealth)这四大特点的第四代战机。但是F-22价格太高,美军自己的单机采购价格都要接近2亿美元,要是日本购买的话,肯定是只多不少,就是要价4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日本也只能忍痛割爱了。第二个考虑的是F-35“闪电”战斗机,F-35同样也是第四代战机。空战能力也是相当强悍,据说能够以一敌六,1架F-35完全可以对付6架苏-27。价格比F-22要低廉许多,美军自己的采购价格单机大约是5000万美元,就算卖给日本价格翻一倍,也就是1亿美元,和日本现在战机来比,日本自行生产的F-15J单价1.1亿美元,F-2单价9000万美元,也还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应该是可以承受的。而且日本也已经开始参与了F-35的研制,并且在最近建成服役的“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上也为将来搭载F-35留下了足够的伏笔,所以引进F-35可以说是早在日本的计划之中了。
但是日本显然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引进,最希望的是和美国联合研制新一代战机,这样就能从中获得先进技术和研制经验,使自己的航空工业和世界先进水准保持在同一水准,为将来真正能够自主研发战机储备技术和人才,为此即便是采购数量不多,而导致各种成本居高不下,也都在所不惜。为此,日本于2006年提出了自主研发新一代战机——代号“心神”的计划。
日本防卫省对“心神”战机的技术要求是应具备“3I”特性,即“信息化”(Informed)、“智能化”(Intelligent)、“快速反应”(Instantaneous)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空战中实现施“3F”的打击能力,即“首先发现”(First Look)、“首先攻击”(FirstShoot)和“首先摧毁”(First Kill)。这些要求可不低啊,要实现这些要求,“心神”战斗机至少要突破三大关键技术。首先是“云射击”,它类似于“云计算”,也就是利用先进数据链系统,为己方战机形成“云”,通过共享信息等方式,实施“空中狼群攻击”,即当己方战斗机编队迎敌时,只要有一架飞机发现目标,就可将目标信息迅速传递给所有友机,地面雷达和海上军舰也可将数据汇入这一体系。这可以使战斗机的攻击范围产生“飞跃性的扩大”。
其次是超越对手的隐身性能。通常情况下,战机的隐形性和机动性往往不可兼得,因为这两项性能对于飞机外形的要求截然相反——隐形性要求飞机外形棱角分明,以便将雷达回波尽可能集中在有限的方向,而高机动性则要求飞机外形更趋于圆滑,从而尽量避免空气从机身表面分离。“心神”战斗机在研制过程中的一大课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为此,防卫省研究本部从2000年开始,就对战斗机的隐身性和机动性进行整合研究,为“心神”设计出造型独特的模型,并于2005年将模型送往法国进行专门的雷达反射特性实验,效果是相当的好。在机动性方面,“心神”战斗机的起飞重量约为8吨,采用了新型材质的智能蒙皮之后,重量还将进一步降低。
F-22是美国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机,但是价格太高,只能让日本忍痛割爱
“心神”战斗机想象图
最后是光传操纵系统。它把现役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上常见的电传操纵系统变成光传操纵系统。这意味着,飞行员将飞行操纵指令转化为电信号的途径,从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电缆变成不容易受干扰的光纤,大大降低了技术风险,还能避免脉冲炸弹的电磁攻击。
正在生产车间里的“心神”战斗机
但是日本的飞机研发能力和航空工业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先进战机研制,所以不得不求助美国,大量借鉴了美国的F-22战斗机的技术,以至于“心神”战机和F-22极为相似,因此也就被人戏称为“倭猛禽”。
看上去相当不错,但是在实际上,日本战斗机的研发实力并不强,特别是在第三代战斗机研制方面,日本还是处在“婴儿”状态,要想在这样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研制第四代战斗机,客观来说是属于不切实际的“大冒进”,从中也反映出日本面对周边国家的空军进步,是有些着急上火了,急于想重新夺回“亚洲最强”的桂冠,但是今时不比往日,日本空自的这一想法,在现实中还是不容乐观的。
虽然日本重整军备,强调“专守防卫”,但是却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建立和陆海空军一样独立的防空军,这并不是说日本不重视防空,其实日本对国土防空的重视丝毫不逊色于强调“以地制空”的苏联,日本的陆海空三大自卫队都能参与到国土防空作战。不过三大军种都参加到国土防空中,各行其事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个核心,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重任自然就非空自莫属了。
于是日本就将国土防空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空自,空自的航空总队就成为了日本国土防空作战的最高指挥机构,在航空总队的作战指挥中心,下设航空作战管制所就是具体负责指挥国土防空作战的单位。
在具体的防空作战指挥上,日本采取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整个日本本土分为北部、中部、西部和西南四大防空区,每个防空区的最高指挥机构是航空方面队作战指挥所,指挥所下设的防空指令所就是具体负责防空作战指挥,负责统一指挥本防空区内的雷达站、航空团(也就是战斗机部队)、高射炮和防空导弹。
日本的国土防空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个部分是预警与指挥系统,是由各种地面雷达、空中预警机和高速计算机组成。在国土防空中,预警和指挥系统是当之无愧的大脑,其系统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防空作战的成败。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的预警与指挥系统主要来自于美国的援助,要么是直接从美国引进,要么是引进美国技术和美国进行合作生产。但在70年代以后,日本就开始采取了引进与合作研制相结合的思路,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或者说是美国的控制,开始逐步加强自主研发。经过战后几十年的目力,借助于相当发达的电子工业,日本已经形成了雄厚的技术和工业力量,目前日本所有的地面雷达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指挥控制体系也已经相当完善。
现在日本地面雷达共有四十多部,沿着日本海岸呈环形部署,对20000米高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为650千米,对10000米高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为460千米,对1000米以下的低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为120千米,可以为防空作战提供7—10分钟的预警时间,这个预警时间在现今世界各国的防空体系中也都可以算得上比较领先的了。
2008年后,日本借口朝鲜弹道导弹的威胁,开始部署陆基J/FPS-5大型相控阵雷达,至2012年已经在鹿儿岛县下甄岛、新泻县佐渡、青森县大凑和冲绳与座岳各部署了1座J/FPS-5大型相控阵雷达,形成了对弹道导弹的预警雷达网。
日本空自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也是日本自行研制的,代号是“巴其”系统,能够自动处理预警系统所获得的情报,从发现目标到发出指令,整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10秒钟!技术水平也是相当先进的。这一系统是日本从1968年到1978年整整历时十年才研发成功的,通过甚高频、特高频通信线路将全国28个雷达站、航空总队的作战指挥中心的航空作战管制所、各航空方面队的防空指令所连成一个整体。此外,还配备机载数据传输系统,可以进行地空联络通信。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其”系统又进行了升级,可以连接40个雷达站、13架E-2C预警机以及指挥中心、战斗机部队、防空导弹部队,实现了情报、控制、通信的全自动实时处理。90年代,再不断对“巴其”系统进行更新,进一步将最新的雷达站和E-767预警机,都纳入了整个指挥体系。
地面雷达是构成防空预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中预警机是日本防空作战的制胜法宝
“巴其”系统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水准,离不开空自在防空作战中的另一个制胜法宝——空中预警机。从1976年别连科事件之后,针对暴露出低空探测能力不足的缺陷,日本立即向美国提出了引进预警机的要求,并于1982年起陆续引进了E-2C和E-767两种预警机共17架。这两种预警机是整个防空预警与指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可以探测并识别进入防空区的飞机,还能引导战斗机进行拦截。17架预警机组成的预警机部队从理论上说,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空中巡逻,担负警戒巡逻任务。如果说现在日本空自实力是亚洲最强,不过是日本的自吹自擂,但是在预警机方面,这个亚洲最强却是名至实归。
第二个部分是防空武器拦截系统,主要是由战斗机、中程防空导弹、近程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组成。现在日本空自已经以战斗机、中程防空导弹、近程防空导弹和高射炮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纵深的防空拦截系统,具体分为三道拦截防线:
第一道拦截防线由F-15J、F-4EJ战斗机组成,在距离海岸100至600千米的远海,实施拦截。主力是200架F-15J和100架F-4EJ,仅就战斗机的防空实力来看,日本空自位列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后,居世界第四。日本空自航空兵部队的警戒等级分为六等,平时在日本沿岸2000千米纵向范围内,有7个机场,每个机场每天都保持4架飞机处在战斗值班状态,在这4架飞机中2架是二级戒备状态(也就是可以在5分钟内起飞),另外2架是六级戒备(也就是可以在3小时内起飞)。战时,空自的战斗出动就大大提高,可以在15分钟里起飞100架,根据作战需要方向机动展开。而根据日本空自近年来的演习情况,可以在一昼夜间连续抗击敌方五个波次总计高达500架次以上的入侵,而且拦截成功率都达到85%以上。
第二道拦截防线由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以及海自“金刚”级驱逐舰的“标准-III”防空导弹组成,在距离海岸100千米的近海,实施拦截。日本空自是从1989年到1996年引进“爱国者-2”防空导弹的,总共装备6个防空导弹群,24个导弹队(每个导弹队就是一个标准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单元,包括1部相控阵雷达、1个指挥与控制站、1辆天线车、1辆电源车和5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2004年日本借口受到朝鲜弹道导弹威胁,开始引进更先进的“爱国者-3”防空导弹,从2007年到2014年,总共引进18个火力单元,90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2013年,日本防卫省又决定引进更先进的“爱国者-3MSE”防空导弹和美国THAAD战区反导系统。这个“爱国者”导弹的数量在当今世界上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爱国者”防空导弹由于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而名声大噪,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对抗的是苏联的“飞毛腿”导弹,而“飞毛腿”导弹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研制的第一种短程战术弹道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只有1500米/秒,在当今的弹道导弹中是比较低的,而且没有弹头分离技术,没有任何针对防空导弹的反制措施,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已经相当落伍的导弹,“爱国者”导弹对付这样落后的导弹,自然是绰绰有余。但是如果面对的高速、多弹头、具有针对防空导弹的反制措施的先进导弹,还能如此游刃有余吗?
“爱国者”防空导弹是第二道拦截防线的核心
“爱国者”防空导弹对付高速多弹头具有针对导弹的反制措施的先进导弹,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第三道拦截防线是由美国的“毒刺”单兵肩射防空导弹、日本国产的81式近程防空导弹、91式单兵肩射防空导弹,以及日本从瑞士引进技术生产的L90式35毫米双管高射炮、海自驱逐舰上的“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组成,这是在保卫目标最后的外围空域实施拦截。其中81式防空导弹是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和东芝公司联合研制的,1981年定型,故此命名为81式,1983年开始部署。1999年又对81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型于2011年完成定型,命名为11式近程防空导弹,空自在2011财年和2012财年分别采购了1套和4套。81式是继美国的“爱国者”和俄罗斯的C-300防空导弹之后第三种采用相控阵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与后两者都是中远程防空导弹不同,81式却是近程防空导弹,用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足足是近程防空导弹几倍的雷达来做制导雷达,所以就有人用变态来形容。但其实这是日本刻意为之,是有深远用心的,因为这套相控阵雷达除了可以给81式防空导弹进行制导外,也还可以给其他防空武器来进行制导,甚至还可以利用其装载在机动车上的机动优势,充当“救火队”的角色,来紧急填补低空预警雷达出现空白的地区,这才是日本发展这款相控阵雷达的真正用意。
81式防空导弹虽然只是近程防空导弹,却也配备了相控阵雷达
日本防空导弹的警戒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戒备状态要求能在15分钟里完成导弹发射,二级戒备状态要求能在1小时里发射,三级戒备状态则是能在3小时里发射。目前,日本空自每天保持有1个导弹队(也就是1个火力单元5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处在一级戒备状态,1个导弹队处在二级戒备状态,其余则都是三级戒备状态。
单兵肩射防空导弹和高射炮主要部署在机场、雷达站等重要目标周围,提供最后的防空掩护。
日本是从1989年开始引进“爱国者-2”防空导弹,到1996年总共引进了24个单元。
2007年开始又引进了“爱国者-3”防空导弹,到2014年总共引进了18个单元。
MIM-104“爱国者”(Patriot)防空导弹是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中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爱国者-2”使用导弹跟踪与指挥导引作为中途导引方式,末端则是半主动雷达导引。“爱国者-3”则是以中途惯性导引加上末端主动雷达导引。
海湾战争后,“爱国者”防空导弹名声大噪,销售也极为火爆,目前已有以色列、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中国台湾、波兰、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装备。
基本技术数据
20世纪60年代,日本决定研制一种射程在7-12千米、最佳杀伤区在4000米上下的近程防空导弹来填补防空火力上的空白。1960年,日本防卫厅以“机动式近程防空导弹”(ML-SAM)系统的名义开始了初期研制工作。(www.xing528.com)
考虑到东芝公司当时在电子工业领域展现出很强的实力,所以日本防卫厅便将ML-SAM项目交给了东芝公司。1967年,东芝公司最终确定系统的设计框架,决定以相控阵雷达作为搜索火控雷达,导弹采用红外制导,并完成了基本样机。1971年8月该项目正式改名为近程萨姆(Tan SAM)系统。随后,东芝公司拿到了一笔相当于以往近10年内先期研发费用3倍的资金,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1977年开始全系统技术试验。
日本防卫厅于1980年3月确定将近程萨姆系统列为发展对象,至此,近程萨姆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2年,近程萨姆完成最后定型,被命名为81式近程防空导弹。1983年起开始大批量生产,第一批81式按照惯例首先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重点方向的师团,即驻北海道第7师团。1984年起,81式防空导弹开始陆续装备本州的陆上自卫队师团的一级单位和航空自卫队的各基部防空部队。
81式系统组成为导弹、发射车和火控车,以排为火力单元,每个导弹排装备两辆导弹发射车和一辆火控车,总人数为15人。作战时,发射车通常配置在离火控车周围300米半径范围内,火控车用100米长的电话线与发射架相连,互相传递信息和通话联络。
81式防空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动力为一台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推力为8400千克。战斗部装填烈性炸药9.7千克,最初杀伤方式为连续杆式,后来改为破片杀伤式。出于保险考虑,战斗部在使用近炸引信的同时,还有备份的触发引信,有效杀伤半径为5-15米。虽然日本一直声称81式导弹是自行研制的,但从弹体结构上看,明显模仿英国的“轻剑”防空导弹,只是将头锥改为圆形而已。整个弹体为细长的圆柱体,气动布局采用无前翼常规式,在弹体中后部装有4个后掠角很大的弹翼,控制翼在导弹尾部。弹翼均按十字形配置,并处在同一平面上。导弹平时放在充氮气的包装箱内密闭保存,只有装填导弹时才打开。按照设计指标,导弹应该在10年内不必开箱检查。但日本为了保险,也为了提高训练强度,一般在导弹保存期限达到6年都打掉了。
81式导弹的导引头为被动红外导引头,工作在4.1微米波长上,由于设计时美国“红眼睛”超近程导弹已经问世,“响尾蛇”导弹也正在进行“提高灵敏度改造”计划,因此东芝公司对这些型号多有借鉴。其导引头与美国“毒刺”导弹相似,采用了宽视场探测器和旋转调制盘,旋转频率为1-3KHZ。另外还装有噪声抑制器,以便消除探测器接收的噪声、调制盘自身产生的噪声和背景噪声对红外导引头的影响。导弹发射前,红外导引头扫描宽度由地面火控计算机进行程序控制,将扫描带宽缩得很窄,这样可以避免阳光干扰,81式导弹受阳光干扰的平均死角约为1.5度,这比美国的AIM-9K响尾蛇以前的型号都要高。
81式的雷达-导弹控制回路采用了瞄准线指令制导体制,这种制导体制很适于近程低空防空导弹,其优点是制导系统构成简单,便于实现多传感器复合制导。当81式导弹发射后由弹上自动驾驶仪按预定飞行程序控制先爬升飞行,同时相控阵雷达也为导弹提供目标信息,当导弹具备一定高度速度后,红外导引头启动,开始捕捉目标,当跟踪上目标后,由导引头提供信息,另外相控阵雷达的信息也输入到自动驾驶仪中进行数据融合,最后得出目标的真实方位。
81式的发射装置采用四联装发射架。发射装置由两个可同轴俯仰的矩形架组成,每个矩形架的上、下各有一条导轨,每条导轨上装一枚待发导弹。矩形架的前端各有两个红外导引头护罩。发射架装在可旋转360度的平台上,位于导弹发射车的车体后部。发射架借助车体两侧的液压装弹机进行装弹,先由人工把导弹放在装弹机上,然后起动液压装弹机将导弹装填到位,总装弹时间共约3分钟。作战时,发射架与跟踪雷达同步。在采用光学瞄准具跟踪目标时,发射架与主瞄准具随动。
81式的火控、制导系统的核心是装备相控阵雷达的火控雷达车,它能同时跟踪和处理6批目标,并将所产生的各种数据通过两对野战电话线以数字形式传送给导弹发射车。这一切在今天看来平白无奇,但倒退回去30年在研制时可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相控阵雷达阵面不大,因此没有采用美国“爱国者”、苏联的C-300上的空间馈电方式,而沿用了以往的辐射器馈电方式,也就是说,日本人实际上是将以往雷达的抛物面或卡塞格隆天线换成了铁氧体移相器阵面,这样实现相控阵技术难度不大、研制进度快,而且由于天线阵面小,波长选取在5厘米波段,铁氧体的数目也不多,这又降低了制造和调试难度,也减少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性。就是这样的精打细算,日本才能够成为第三个将相控阵雷达技术投入实际防空导弹型号的国家。
81式有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工作状态,不过由于日本工业自动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一般都在全自动状态下进行战斗,由此甚至导致部分操作官兵不熟悉半自动状态下的操作。
81式导弹系统从1966年到1978年的全部研制经费为3500万美元,1982年的单枚导弹售价为22万美元,一套发射火力单元(包括两辆发射车和一辆火控车)总共价格为760万美元。1994年,每枚导弹单价上升到28.9万美元。截至1993年共生产2332枚。日本自卫队先后总共采购80套81式导弹火力单元。
基本技术数据
弹长:2.7米
弹径:160毫米
翼展:0.6米
弹重:100千克
作战高度:3000米
最大射程:7000米
最大飞行速度:2.4马赫
日本航空自卫队指挥机关是航空幕僚监部,下辖航空总队、航空支援集团、航空教育集团、航空开发实验集团、航空自卫队补给本部和其他直属部队等单位,现有兵员约5万人。装备各种飞机750余架,其中F-4EJ战斗机87架、RF-4EJ战斗侦察机27架、F-2战斗机80架、F-15J战斗机158架、F-15DJ(双座型)战斗机45架、E-2C预警机13架、E-767预警机4架、C-12运输机5架、C-130H运输机16架、T-3教练机50架、T-4教练机212架、UH-60J直升机31架、CH-47直升机15架。其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质量相当高,是亚洲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空中力量。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最高指挥机关是航空幕僚监部,位于东京都新宿区市古本村町5番。最高长官是航空幕僚长,相当于西方国家的空军参谋长,是空自的最高指挥官,直接领导航空幕僚监部,并负责空自的全部日常事务。航空幕僚长的军衔是空将,但和其他空将三颗樱花星的军衔标记不同,是四颗樱花星,这就相当于美国空军的四星上将了,而且全空自也就航空幕僚长一人是四颗樱花星,以彰显与其他空将的不同。
航空幕僚监部作为空自的统帅机关,下设总务部、防卫部、指挥通信情报部、人事教育部、装备部、技术部、监察官、首席法务官、首席会计监查官、首席卫生官等机构,负责分别协助航空幕僚长管理空自的日常运作、作战、装备采购、后勤保障、训练、情报搜集、组织人事、法务、医务等方面工作。
日本航空自卫队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质量相当高
航空幕僚长肩章
航空幕僚长旗
航空总队是空自担负防空作战的一线作战部队,航空总队司令部设在东京都的横田基地,航空总队司令官为空将军衔(相当于中将),下辖北部方面航空队、中部方面航空队、西部方面航空队、西南航空混成团和直属部队。
北部方面航空队司令部设在青森县的三泽基地,负责北海道地区的防空任务,下辖第2航空团、第3航空团、北部航空警戒管制团、第3高射群、第6高射群等部队。
中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设在埼玉县的入间基地,负责本州大部和四国的部分地区防空任务,下辖第6航空团、第7航空团、中部航空警戒管制团、第1高射群、第4高射群等部队。
西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设在福冈县的春日基地,负责本州西部、四国大部和九州全部地区的防空任务,下辖第5航空团、第8航空团、西部航空警戒管制团、第2高射群等部队。
西南航空混合团司令部设在冲绳县的那霸基地,负责冲绳及其周围岛屿的防空任务,下辖第83航空队、西南航空警戒管制队、第5高射群等部队。
航空总队的直属部队包括航空救难团、警戒航空队、侦察航空队、航空总队司令部飞行队、作战情报队、作战系统运用队、飞行教导队、高射炮教导队、基地警备教导队等。
航空支援集团是负责对航空总队进行后勤支援的部队,航空支援集团司令部设在东京都府中市,司令官为空将军衔,下辖第1输送航空队、第2输送航空队、第3输送航空队、特别航空输送队、航空保安管制群、航空气象群、飞行点检队、航空机动卫生队等部队。
航空教育集团是负责对空自队员进行基础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单位,司令部设在静冈县的滨松基地,司令官为空将军衔,下辖第1航空团、第4航空团、第11飞行教育团、第12飞行教育团、第13飞行教育团、航空教育队、飞行教育航空队、教材整备队、航空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航空自卫队第1术科学校、航空自卫队第2术科学校、航空自卫队第3术科学校、航空自卫队第4术科学校、航空自卫队第5术科学校等单位。
航空开发实验集团主要负责新型飞机和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司令部设在埼玉县入间基地,司令官为空将军衔,下辖飞行开发实验团、电子开发实验群和航空医学实验队等单位。
航空自卫队补给本部主要负责对空自的燃料、弹药、飞机零部件的调配、保管、补给、整备等工作,司令部设在东京都北区十条基地,司令官为空将军衔,下辖总务部、计划部、第1部(负责需品、车辆、化学器材、设施器材及卫生资材等)、第2部(负责航空机、飞机引擎及飞机支援器材等)、第3部(负责通信电子器材、气象器材及拍摄器材等)、第4部(负责火器、弾药、标的及航器材等)、第2补给处、第3补给处、第4补给处等单位。
航空自卫队的直属部队包括航空系统通讯队、航空安全管理队、航空警务队、航空中央业务队、航空机动卫生队、航空中央音乐队、航空自卫队干部学校等单位,这些直属部队名义上是由空自管理,但实际上是由防卫省直接管理。
目前日本空自装备的战斗机主要是56架F-4EJ改战斗机、165架单座F-15J战斗机、46架双座F-15DJ战斗机、61架单座F-2A战斗机和32架双座F-2B战斗机,总共是360架战斗机。
航空总队
(一)直属部队
1.司令部飞行队(横田基地)
(1)侦察航空队(百里基地)
(2)第501飞行队(目前唯一配备战术侦察机的飞行队)RF-4E侦察机9架,RF-4EJ侦察机5架
2.警戒航空队(滨松基地)
(1)飞行警戒监视群
(1)第601飞行队(三泽基地)E-2C预警机9架
(2)第603飞行队(那霸基地)E-2C预警机4架
(2)飞行警戒管制队
(1)第602飞行队(滨松基地)E-767预警机4架
(二)北部航空方面队
司令部:三泽基地
1.第2航空团(千岁基地)
(1)第201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24架
(2)第203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24架
2.第3航空团(三泽基地)
(1)第3飞行队 F-2A/B战斗机20架
(2)第8飞行队 F-2A/B战斗机20架
3.北部航空警戒管制团(三泽基地)
4.第3高射群(千岁基地)
(1)第9高射队(千岁基地)
(2)第10高射队(千岁基地)
(3)第11高射队(长沼分屯基地)
(4)第24高射队(长沼分屯基地)
5.第6高射群(三泽基地)
(1)第20高射队(八云分屯基地)
(2)第23高射队(八云分屯基地)
(3)第21高射队(车力分屯基地)
(4)第22高射队(车力分屯基地)
(三)中部航空方面队
司令部:入间基地
1.第6航空团(小松基地)
(1)第303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21架
(2)第306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18架
2.第7航空团(百里基地)
(1)第302飞行队 F-4EJ战斗机27架
(2)第305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21架
3.中部航空警戒管制团(入间基地)
4.第1高射群(狭山基地)
(1)第1高射队(习志野分屯基地)
(2)第2高射队(武山分屯基地)
(3)第3高射队(霞浦分屯基地)
(4)第4高射队(入间基地)
5.第4高射群(岐阜基地)
(1)第12高射队(飨庭野分屯基地)
(2)第13高射队(岐阜基地)
(3)第15高射队(岐阜基地)
(4)第14高射队(白山分屯基地)
(四)西部航空方面队
司令部:春日基地
1.第5航空团(新田原基地)
(1)第301飞行队 F-4EJ战斗机32架
2.第8航空团(筑城基地)
(1)第6飞行队 F-2A/B战斗机20架
(2)第304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14架
3.西部航空警戒管制团(春日基地)
4.第2高射群(春日基地)
(1)第5高射队(芦屋基地)
(2)第6高射队(芦屋基地)
(3)第7高射队(筑城基地)
(4)第8高射队(高良台分屯基地)
(五)西南航空混合团
司令部:那霸基地
1.第83航空队(那霸基地)
(1)第204飞行队 F-15J/DJ战斗机23架
2.西南航空警戒管制队(那霸基地)
3.第5高射群(那霸基地)
(1)第16高射队(知念分屯基地)
(2)第18高射队(知念分屯基地)
(3)第17高射队(那霸基地)
(4)第19高射队(恩纳分屯基地)
航空支援集团
(一)第1输送队
司令部:小牧基地
1.飞行群
(1)第401飞行队 C-130H运输机15架,KC-130H加油机1架
(2)第404飞行队 KC-767J加油机4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二)第2输送队
司令部:入间基地
1.飞行群
(1)第402飞行队 C-1运输机15架,U-4多用途飞机5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三)第3输送队
司令部:美保基地
1.飞行群
(1)第403飞行队 C-1运输机11架
(2)第41教育飞行队 T-400教练机13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四)特别输送队
司令部:千岁基地
1.飞行群
(1)第701飞行队 波音747客机2架
(2) 第41教育飞行队 T-400教练机13架
2.整备队
航空教育集团
(一)第1航空团
司令部:滨松基地
1.飞行群
(1)第31教育飞行队 T-4教练机12架
(2)第32教育飞行队 T-4教练机12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二)第4航空团
司令部:松岛基地
1.飞行群
(1)第21飞行队 F-2B教练机8架,T-4教练机4架
(2)第11飞行队 T-4教练机12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三)第11飞行教育团
司令部:静滨基地
1.飞行教育群
(1)第1飞行教育队 T-4教练机12架
(2)第2飞行教育队 T-4教练机12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四)第12飞行教育团
司令部:防府北基地
1.飞行教育群
(1)第1飞行教育队 T-4教练机12架
(2)第2飞行教育队 T-4教练机12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五)第13飞行教育团
司令部:芦屋基地
1.飞行教育群
(1)第1飞行教育队 T-4教练机12架
(2)第2飞行教育队 T-4教练机12架
2.整备补给群
3.基地业务群
空中预警机是航空自卫队的重要装备
侦察机是9架RF-4E和5架RF-4EJ,总共14架,全部属于驻百里基地的第501飞行队。其中RF-4EJ是RF-4E的升级版,侦察设备全部采用外挂吊舱,所以很好从外形上来辨认,同时为了提高侦察机在执行危险的侦察任务时的生存能力,还加装了红外探测装置和电子干扰装置。
预警机是13架E-2C和4架E-767,分别属于驻三泽基地的第601飞行队(E-2C预警机9架)、驻那霸基地的第603飞行队(E-2C预警机4架)和驻滨松基地的第602飞行队(E-767预警机4架)。其中E-767是作为E-2C的升级版,起初日本是计划引进美国的E-3A,但是E-3A的飞机平台波音-707已经停产,如果就是为了满足日本的需要而重开生产线的话,那么E-3A的单机价格就会达到7亿美元之高,这是日本无法承受的。正好波音公司在90年代初推出了以波音-767飞机为平台的预警机E-767,于是日本就改为引进E-767了。
电子战机也是现代空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电子战机都是自己研制生产的,现役共有2架YS-11EA电子战训练机、4架YS-11EB电子战机(负责电子情报搜集)、1架EC-1电子战机(训练用)。YS-11系列飞机是在日本国产Y-11运输机基础上研制的,EC-1则是在日本国产C-1运输机基础上研制的。
日本航空自卫队标志
YS-11EB是日本国产的日本战机
空中加油机是日本空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的需求,有效增强了现有作战飞机的战斗力。目前有4架从美国引进的KC-767J空中加油机和1架日本自行从KC-130H改装的KC-130H加油机,其中4架KC-767J加油机是属于驻小牧基地的第404飞行队,而那架KC-130H加油机则是隶属于同样也在小牧基地的第401飞行队。
日本空自目前的运输机包括26架日本国产的C-1运输机、15架从美国引进的C-130H运输机和2架从美国引进的波音-747,其中2架波音-747虽然属于空自,但实际上作为日本政府的政要专机。另外,为了替换已经老旧的C-130H运输机,空自也已经开始了后续运输机的研制,首架国产的新一代运输机C-2原型机已经在2010年进行了第一次试飞。根据日本空自的整备计划,未来第一批将要采购10架,将在2015年后陆续服役。
教练机是培训飞行员的基本装备。日本空自现役的教练机数量还不少,包括49架T-7螺旋桨教练机、204架T-4中级教练机、13架T-400多用途教练机和1架由YS-11C运输机改装的YS-11NT导航教练机。
除了上述这些飞机外,空自还有3架U-125导航设备检测机、23架U-125A搜救飞机和5架U-4多用途支援飞机。在直升机方面,空自装备了36架UH-60J搜救直升机和15架CH-47J运输直升机,这两款直升机都是相当有名的机型,UH-60J就是“黑鹰”直升机,在10吨级的通用直升机中是性能最出色的。而CH-47J就是著名的“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可以运载5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24副担架,日本还对其进行了改装,提高了后机轮的姿态和液压控制的能力,以更便于执行搜救任务。
空自基地分布在北海道、东北部、关东、中部、关西、中四国、九州、冲绳等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基地有三泽、千岁、入间、百里、小松、筑城、新田原、那霸等八个,被称为空自的八大基地。
三泽基地位于本州岛北端的青森县三泽市,距离东京东北644千米,占地面积14.1平方千米。基地跑道为东西走向,长3050米,宽45米,为沥青混凝土道面。跑道南侧是指挥和放置装备的地方,这里有电子装置、通信装置的修理厂和零件仓库等。西面,在可控湿度的仓库中保管着P-3C反潜侦察机用的高精密的声纳装置。南面是兵营,可同时供624名士兵居住。跑道北面则是武器弹药库。通信所建在机场跑道东侧延长线上,是指挥飞机起降的通信设施,利用普通无线信标和军事空中导航系统工作。
三泽基地的电子监听设备(图中白色栅栏状物体)是美国全球谍报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三泽基地是驻日美军和日本航空自卫队共同使用。美军在三泽基地有3600名现役人员,主要是美空军第35战斗机联队、第6920电子保安团、海军海上巡逻机中队、通信保安团、海军陆战队的支援团E连和陆军第500军事谍报团。美军在这里主要部署的是F-16战斗机、P-3C反潜巡逻机,其中F-16战斗机部队是以“打击对方防空体系”为主要任务的部队,而P-3C反潜巡逻机则是美国海军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反潜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第6920电子保安团是负责管理和保卫设在基地内的电子监听设备,是美国全球谍报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岁基地是北海道地区最重要的航空基地
日本空自驻扎在三泽基地的是北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以及所辖的第3航空团,装备F-2战斗机40架和T-4联络机2架,主要是负责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地区的防空,属于一线部队,可以在接到命令后5分钟内紧急起飞,所以在空自内部被称为“5分钟待命”。除了战斗机部队外,三泽基地还部署有E-2C预警机和“爱国者”防空导弹。
千岁基地位于北海道千岁市平和无番地,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基地主跑道长3000米,宽60米,混凝土道面;副跑道长2700米,宽45米,沥青混凝土道面。驻扎在千岁基地是北部航空方面队的第2航空团,装备F-15J战斗机48架和T-4联络机2架,主要是负责日本北部北海道地区的防空。
入间基地位于埼玉县的狭山市和入间市交界,距离东京西北约40千米,占地面积约3平方千米,基地跑道长2000米,宽45米,沥青混凝土道面。驻扎在入间基地的是空自中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中部航空警戒管制团司令部等多个部队指挥机构,虽然没有战斗机部队,却掌管着空自范围最大的防空空域,包含了本州中部各县及中国、四国两地的东部县份,其中的大城市不仅有关东地区,还有名古屋周边的中京都城市圈和京阪神城市圈,是日本全国的政治、经济枢纽地区所在。基地内部署有“爱国者”防空导弹,以及用于强化空防的自动警戒管制系统,防御范围可以涵盖整个首都圈,是保卫东京天空的重要力量。
入间基地上停放的飞机
除了防空以外,入间基地也是重要的军事空运和补给基地,驻扎在入间基地的军用飞机都是运输机和直升机,总数多达50余架。基地每年空运人数在85000人次以上,物资空运量则达到每年2500吨,是整个航空自卫队之首。此外,空自部署在日本各地的空中救援部队也都是以入间基地作为司令部,同时也是出动执行救灾和援助任务时的重要支援基地。
百里基地列队等待检阅的空自队员
入间基地曾经多次进行过部队派遣任务,包括1985年日航空难、1995年阪神大地震、2004年新潟县地震、2007年新潟县地震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派遣国外行动则有2004年的自卫队出兵伊拉克以及2005年的自卫队派赴印尼救灾。
百里基地位于茨城县小美玉市百里町,占地面积4.25平方千米。基地跑道长2700米,宽45米,混凝土道面。驻扎在百里基地的是中部航空方面队的第7航空团,装备F-4EJ战斗机27架、F-15J战斗机21架和T-4联络机2架,除了战斗机外,也部署有“爱国者”防空导弹,主要是负责日本首都东京及其周围城市圈的防空。
在空自的八大基地中,那霸基地不能不说。那霸基地位于冲绳县那霸市字镜水,占地面积2.12平方千米。基地跑道长3000米,宽45米,沥青道面。驻扎在那霸基地的是空自西南混成团司令部以及下辖的第83航空队、西南航空警戒管制队、第5高射群、西南航空设施队等。这是距离钓鱼岛最近的空自航空基地,自2010年以来,日本空自正不断加强那霸基地的空中力量,已经将原来的F-4EJ全部换成了更先进的F-15J,目前装备F-15J战斗机24架和T-4联络机1架。原来驻三泽的603飞行队4架E-2C预警机也已经于2013年调到了那霸,这样在那霸基地的空中力量对于西南海域上空的控制力无疑是大大增强了。而且还有消息称,日本空自正计划将西南混成团的航空兵力从一个航空队扩充为两个航空队。此外,防卫省还计划将九州和冲绳的机动式雷达部队部署到与那国岛和鹿儿岛县的奄美大岛,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监视。
那霸基地是距离钓鱼岛最近的空自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