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瀛之刀:日本海上自卫队震撼实力

东瀛之刀:日本海上自卫队震撼实力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三大自卫队中,海上自卫队一直都是最受重视的。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海上自卫队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全力投入经济发展,成为了以海上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对这条生命线的保卫,就等于是对国运的捍卫,担负这一艰巨而重要任务的,就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了。海自和国家命运关系如此紧密,已经可以说是海自强,则国运兴;海自弱,则国运衰。

东瀛之刀:日本海上自卫队震撼实力

作为一个岛屿国家,海权意识自然是非常强烈的。而作为以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体,海上运输对于日本来说,更是攸关生死。所以在三大自卫队中,海上自卫队一直都是最受重视的。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海上自卫队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海洋对于日本而言,意义重大。无论是当年的明治维新,还是现在的重归“正常国家”,尽管国家战略的定位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摆脱“岛国桎梏”却如出一辙。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全力投入经济发展,成为了以海上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这种经济战略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对于海上运输的高度依赖。日本生产需要的原料输入和生产出来的产品输出,都主要依靠海运。在三个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中,海上进出口总量、海上贸易占GDP总量以及商船总吨位量,日本都超过了90%,远远高于普通外向型经济国家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国家的7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上交通线就是日本生死攸关的生命线

那么对这条生命线的保卫,就等于是对国运的捍卫,担负这一艰巨而重要任务的,就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了。除了保卫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在21世纪开始的重回“正常国家”的国家政治中,海自也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海自和国家命运关系如此紧密,已经可以说是海自强,则国运兴;海自弱,则国运衰。所以在日本三大自卫队中,我们首先来介绍海上自卫队。

海洋对于日本而言,意义重大,所以海上自卫队也极受重视

日本海上自卫队队员

在日本近100年来的历史上,旧日本帝国时代海军,被誉为“帝国之花”的联合舰队,曾经是和美英这样的老牌海军强国鼎足而立,实力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好景不长,在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舰队便宛如樱花一样绚烂怒放而迅速凋零,几乎是被彻底消灭了。战后日本重建军备,成立了海上自卫队,虽然不能说是当年联合舰队的复活,但很多方面都是延续了联合舰队的传统,比如说军旗就是当年的十六条光芒旭日旗,军歌也是当年的军歌,甚至连歌词都没改一个字。再比如尽管海自的干部培训制度是战后新制定的,但是帝国海军军官培训中最具典型的“吊床号”制度也被延续了下来,还有海自的干部候补生毕业后先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远洋航海训练,也是帝国海军流传下来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对自卫队的投入也是水涨船高,其中又以海自的发展最为显著,整个80年代自卫队几乎成了海自一家的舞台,甚至海自还很高调地提出,日美安保体制就是美日两国海军与海军的合作。和海自的高调遥相呼应的是1981年日本提出了保卫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要求,这就要求海自从原来的近海防御向远洋护航转变,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到了80年代,海自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也确实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和能力,可以随时出动一个护卫队群(也就是相当于一个特混舰队)执行远洋机动任务。同时在近海防御方面,也可以随时出动一个反潜舰队前往预定海域执行反潜作战。

吊床原来是指在海军的舰艇上水兵睡觉的那种吊在空中的床铺,吊床号就相当于床位号。但是吊床号制度(hammock number)却是个专有名称,是特指日本旧海军时代在江田岛海军兵学校里的一项制度。

日本海军成立之初,领导层都是被来自萨摩藩的将领把持,任人唯萨摩,所以有着“萨摩藩的海军”的说法,这自然引来了不少意见。为此,有着“日本海军之父”之称的山本权兵卫就参照美国公平透明的人事程序,设计出了吊床号制度,来保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消灭只讲究地方出身的山头派系。吊床号的位置前后就是根据学习成绩来决定,成绩好就排在前面,有点像今天中国不少学校里的成绩排名。这一制度的推行确实起到了消灭派系,唯才是举挑选人才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彻底消除了海军中的门户之见,确保了一个绝对的公平环境,这也使日本海军自甲午战争之后确实始终再没有受到地方派系和山头的困扰。但是后来却发展到了简直是变态的地步,成为了日本海军论资排辈、僵化呆板的人事制度的最大缺陷。甚至有人把这一制度的缺陷提高到了直接影响到日本最后失败的高度。

举例来说,这种吊床号的排名几乎到了近似神圣的地步,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日本海军,从海军兵学校毕业时的吊床号几乎就决定了其在海军中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是最典型不过的“一考定终生”。在日本海军中,首先要看在海军兵学校的毕业期数,同一期的就要看吊床号了。吊床号在前的人没有晋升,后面的人就根本别想晋升。吊床号一旦确定,基本上就无法更改。除非吊床号靠前的学生退学了或者被开除了,再就是在学习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而在和平年代,这两种情况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所不同,仅仅靠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显然是很不科学的。考场上的英雄不等于就是战场上的英雄,这一制度的弊端让日本海军在战争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具体来说,小泽治三郎和南云忠一,要论及航空作战,南云一窍不通,小泽则是十分精通。但是由于小泽比南云在海军兵学校的期数低两届,本来就是后辈,再加上吊床号也不高,所以只能给南云当下属,对于航空作战,他根本就没有插嘴的份,只能由南云这个资历高成绩好但却十足外行的家伙来领导航空作战。结果,南云先是在珍珠港错失良机,随后又在中途岛把日本海军最精锐的四艘航母都赔掉了。

小泽治三郎在1945年5月19日当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刚刚就任大本营就发表了一道古怪的命令,说是因为离本土太远,所以南西方面舰队和南东方面舰队改由大本营直辖,不再归属联合舰队序列。但是同样远离本土的第四舰队和第十方面舰队却又没有这样调动。原因何在?就是小泽治三郎的吊床号在作祟,小泽的吊床号是45号,而南西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大川内传七中将是41号,南东方面舰队司令长官草鹿任一中将是21号。小泽是指挥不了他们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调动。另外,联合舰队长官应该是大将,小泽中将为什么没晋升?因为要是他晋升了,在他吊床号之前的人要么晋升,要么就得全部转为预备役。日本海军为此还做了不少工作,37期吊床号第二号的井上成美四天前的5月15日刚刚晋升大将,同时吊床号26的海军兵学校校长的小松辉久中将和大凑警备府司令长官吊床号37号的后藤英次中将被转为了预备役。这就是在给小泽的晋升开路,但是排在小泽之前的人还有许多,要是小泽晋升大将,难道把所有吊床号在他前面的人都转预备役?所以吓得小泽坚决不同意自己的晋升。原来出发点是为了公平竞争的吊床号制度,到最后就这样把日本海军的人事制度弄成了这样的死板僵硬。

战争结束之后,随着日本海军被解体,江田岛海军兵学校也被解散了。今天在海军兵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不过和当年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相比,当然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了。但是,日本海军这一传统,还是被今天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继承了下来。

接着海自又提出了“八八舰队”的目标。所谓“八八舰队”这个名称最早是20世纪20年代旧日本海军所提出的,是指由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舰队;80年代海自的“八八舰队”则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是指由8艘驱逐舰和8架舰载直升机组成的水面舰艇编队。

海自的自卫舰队(也就是相当于旧海军时期的联合舰队)是由护卫舰队、潜艇舰队、航空队和直属部队组成,是海自的一线主力部队,约占整个海自总体实力的60%,主要承担保卫海上交通线,执行中远海反潜、机动作战和护航等任务。其中主力水面战斗舰艇都隶属于护卫舰队之下,护卫舰队又分为4个护卫队群,每个护卫队群由1艘直升机驱逐舰、2艘防空型导弹驱逐舰和5艘多用途驱逐舰组成,其中直升机驱逐舰携带3架舰载直升机,每艘多用途驱逐舰则各携带1架舰载直升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八八舰队”,整个海自就有4个这样的“八八舰队”。

此后,海自对其护卫队群进一步进行扩充,再增加1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防空导弹驱逐舰和1艘多用途驱逐舰,其中多用途驱逐舰上还有1架舰载直升机,这样就形成了十舰九机的规模,但海自也没再改称“十九舰队”,只是不再以“八八舰队”来称呼其护卫队群了。

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工建造了一大批舰艇,包括“亲潮”级和“春潮”级潜艇、“金刚”级、“村雨”级和“高波”级驱逐舰、“阿武隈”级护卫舰、“大隅”级两栖运输舰、“浦贺”级扫雷支援舰以及一批辅助舰艇,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进入21世纪,新建舰艇还在继续,如“金刚”级驱逐舰和2艘13500吨级的“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以及“高波”级的后续舰,使护卫舰队几乎全面更新为最新锐的战舰,进而使海自发展成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远洋型海上力量,其总体实力已经超过传统的海军大国英国,成为仅次于美俄的世界第三大海军。同时,如此庞大的舰艇建造和海军力量发展计划,从中也反映出日本对于海自建设的大局关注和投入,更是折射出日本寻求重归“正常国家”的急迫心态。

日本海上自卫队指挥机构机关是海上幕僚监部,下辖自卫舰队、地方队、教育航空集团、练习舰队和其他直属部队等单位,编制员额45752人,实际兵员约4.3万人,其中女性约有3000人。装备有各型舰艇170余艘,总吨位约40万吨。其中大中型舰艇驱逐舰和护卫舰58艘,这一数字在全世界海军中名列第三。此外,还装备潜艇18艘,飞机330架,其中岸基飞机约280架。总体实力相当可观。

海上幕僚监部位于东京都新宿区市谷本村町5番,海上幕僚监部就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海军参谋部,最高长官海上幕僚长就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海军参谋长,直接领导海上幕僚监部,并负责整个海上自卫队的日常事务。海上幕僚长军衔为海将,但和其他海将三颗樱花星的军衔标记不同,是四颗樱花星,这就相当于美国海军的四星上将了,而且全海自也就海上幕僚长一人是四颗樱花星,以彰显与其他海将的不同。

海上幕僚长旗

(左)海上幕僚长军衔袖章(右)海上幕僚长军衔肩章

海上幕僚监部作为海自的统帅机关,下设总务部、防卫部、指挥通信情报部、人事教育部、装备部、技术部、监察官、首席法务官、首席会计监查官、首席卫生官等机构,负责分别协助海上幕僚长管理海自的日常运作、作战、装备采购、后勤保障、训练、情报搜集、组织人事、法务、医务等方面工作。

海自第一个一级大单位是自卫舰队,这是海自担负海上机动作战的一线作战部队,相当于当年旧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自卫舰队的司令部设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横须贺基地船越地区,自卫舰队司令官为海将军衔(相当于中将),下辖护卫舰队、航空集团、潜水舰队和直属部队。

其中护卫舰队是海自的骨干水面舰艇部队,司令部和海上幕僚监部司令部一起,都在横须贺基地船越地区,护卫舰队司令官军衔也是海将,下辖机动运用部队、地方配属部队和护卫队群直属部队。

机动运用部队下辖4个护卫队群,每个护卫队群都编制有8艘驱逐舰,也就是名闻遐迩的新版八八舰队。其中第1护卫队群位于横须贺基地,第2护卫队群位于佐世保基地,第3护卫队群位于舞鹤基地,第4护卫队群位于吴港基地。在这四个护卫队群中,第1护卫队群因为从事开放性公关活动比较多,所以被称为“公关的1群”。第1护卫队群经常是优先配备最新锐舰艇,如“日向”号、“金刚”号都是在第1护卫队群。第2护卫队群因为训练强度大,因此被叫作“训练的2群”,而且这个队群中当地人很多,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士气也较高。特别要介绍的是第2护卫队群是被部署在与韩国、中国接壤海域,算是自卫舰队中的精锐部队。第3护卫队群是在与朝鲜和俄罗斯接壤的海域,所以被称为“乡下的3群”,但也是晋升最快的龙门之地,因此又称“书类的3群”。第4护卫队群相对来说,战斗力最差,所以被叫作“不行的4群”,又因为多配备老旧军舰,经常需要修理,也被叫作“修理的4群”,是海自的战略预备队,算是一线部队中的二流部队。

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编队

地方配属部队下辖5个护卫队,其中第11护卫队编制有3艘驱逐舰,位于横须贺基地;第12护卫队编制有3艘护卫舰,位于吴港基地;第13护卫队编制有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位于佐世保基地;第14护卫队编制有2艘驱逐舰,位于舞鹤基地;第15护卫队编制有1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位于大凑基地。

护卫队群直属部队包括海上训练指导队群、第1海上补给队、第1海上输送队和第1海上训练支援队。其中海上训练指导队群司令部在横须贺基地,下属单位包括各基地的海上训练指导队和制导武器教育训练队。第1海上补给队设在横须贺基地,下辖5艘综合补给舰。第1海上输送队在吴港基地,下辖3艘大隅级两栖运输舰,这个名称是日本方面叫的,其实标准排水量8900吨,满载排水量14000吨,又具有全通甲板的舰艇,应该叫两栖攻击舰才更为确切。第1海上训练支援队也在吴港基地,下辖2艘训练支援舰。

航空集团是海自所属的主力空中力量,主要负责使用反潜巡逻机进行空中巡逻和反潜搜索以及用直升机进行搜救任务。司令部设在神奈川县凌濑市厚木的海自航空兵基地,司令官为海将军衔。下辖7个航空群和航空集团直属部队。航空群是航空集团最核心的力量,其中第1航空群位于鹿屋基地,编制有20架P-3C反潜巡逻机;第2航空群位于八户基地,编制有10架P-3C反潜巡逻机;第4航空群位于厚木基地,编制有20架P-3C反潜巡逻机;第5航空群位于冲绳的那霸基地,编制有20架P-3C反潜巡逻机;第21航空群位于千叶县的馆山基地,编制有40架SH-60反潜巡逻机;第22航空群位于长崎县的大村基地,编制有40架SH-60直升机;第31航空群位于山口县的岩国基地,编制有EP-3电子战机和US-2、US-2水上飞机。航空集团直属部队包括第51航空队、第61航空队、第111航空队、第1航空修理队、第2航空修理队、航空管制队、机动设施队,其中只有第111航空队编制有10架MH-53E扫雷直升机。另外,航空集团司令部还直辖10架P-3C反潜巡逻机。

潜水舰队负责指挥、运用海自的所有潜艇,司令部设在横须贺基地船越地区,司令官为海将军衔,下辖第1潜水队群、第2潜水队群、潜艇教育训练队、第1练习潜水队。其中,第1潜水队群位于吴港基地,编制有1艘潜艇救援舰和9艘潜艇;第2潜水队群位于横须贺基地楠浦地区,编制有1艘潜艇救援舰和7艘潜艇。

护卫舰队直属部队包括扫雷队群、情报业务群、海洋业务群和开发队群,这四个单位的司令部都在横须贺基地船越地区,其中扫雷队群主要装备扫雷舰艇;情报业务群下辖作战情报支援队、基础情报支援队和电子情报支援队;海洋业务群主要是管理气象海洋观测站和海洋测量船、海缆维修船;开发队群主要是负责舰艇各系统设备的研究开发和试验。

海自第二个大单位是地方队,通俗来说就是海自的地方部队,共有五个地方队,分别是横须鹤地方队、吴地方队、佐世保地方队、舞鹤地方队和大凑地方队,配置在日本的西、北、南方向,主要是负责近海防御,作战方向和作战地域较为固定,所以平时训练的针对性也比较强,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还可以为自卫舰队提供必要支援。五大地方队都由海上幕僚监部直接领导,地方队的指挥机关是地方总监部,司令官为地方总监,军衔是海将补(一),很奇怪的军衔吧,海将补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海军少将,但又根据所担任的职务不同,分为海将补(一)和海将补(二),一般来说级别高一点的是海将补(一),级别低一点的是海将补(二)。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来作对照,海将补(一)就相当于正军级,海将补(二)就相当于副军级。确切点来说,海将补(二)更接近于准将或大校。

海上自卫队主要单位部署图

海上自卫队各主要单位分布图

横须贺地方队是五个地方队中实力最强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横须贺地方总监部,位于横须贺基地,负责岩手县以南、三重县以东海域的海上警备,辖有3艘扫雷艇、1艘特务艇、1艘运输舰、1艘多用途支援舰和1艘破冰船

吴地方队最高指挥机关是吴地方总监部,位于吴港基地,负责歌山县以西、宫崎县以东的濑户内海到冲之鸟礁的太平洋海域的海上警备,辖有2艘扫雷艇和1艘多用途支援舰。

佐世保地方队最高指挥机关是佐世保地方总监部,位于佐世保基地,负责山口县以西的日本海、对马海峡以及鹿儿岛西南海域的海上警备,辖有6艘扫雷艇、2艘导弹艇和1艘多用途支援舰。

舞鹤地方队最高指挥机关是舞鹤地方总监部,位于京都府舞鹤市的舞鹤基地,负责秋田县以南、岛根县以东的日本海海上警备,辖有2艘扫雷艇、2艘导弹艇和1艘多用途支援舰。

大凑地方队最高指挥机关是大凑地方总监部,位于青森县的大凑基地,负责北海道和青森县以北海域的海上警备,辖有3艘扫雷艇、2艘导弹艇和1艘多用途支援舰。

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舰艇部队实力相当强大

海自的第三个大单位是教育航空集团,主要负责海自所有固定翼和直升机的飞行员、机组空勤人员的教育、训练,司令部设在千叶县柏市下总基地,司令官军衔为海将,下辖下总航空教育群、德岛航空教育群、小月航空教育群和第211教育航空队。其中,下总航空教育群位于下总基地,主要负责P-3反潜巡逻机的机组人员教育和训练;德岛航空教育群位于德岛县松野郡德岛基地,主要负责所有固定翼和直升机飞行员的仪表飞行训练以及航空测量任务;小月航空教育群位于山口县下关市小月基地,主要负责所有固定翼和直升机飞行员的基础教育和飞行训练;第211教育队航空位于鹿屋基地,主要负责海自所有直升机飞行员的教育训练。

海自的第四个大单位是练习舰队,主要负责水面舰艇学员的海上训练,司令部设在吴港基地,司令官军衔为海将,编制有1艘远洋训练舰和3艘训练舰。

海自的直属机关和单位有系统通信队群、海上自卫队警务队、潜水医学练习队、补给队、东京业务队、东京音乐队、海自干部候补生学校、海自第一术科学校、海自第二术科学校、海自第三术科学校、海自第四术科学校和海自补给本部等。这些单位名义上是在海自的编制内,但实际上都是由防卫大臣直接管辖。

(一)护卫舰队

1.机动运用部队

(1)第1护卫队群

基地:横须贺

第1护卫队

DDH-181“日向”号驱逐舰

DDG-172“岛风号”驱逐舰

DD-107“雷”号驱逐舰

DD-101“村雨”号驱逐舰

第5护卫队

DDG-173“金刚”号驱逐舰

“金刚”号驱逐舰

DD-108“曙”号驱逐舰

DD-157“泽雾”号驱逐舰

DD-115“秋月”号驱逐舰

“爱宕”号驱逐舰

(2)第2护卫队群

司令部:佐世保

第2护卫队

DDH-144“鞍马”号驱逐舰

DDG-178“足柄”号驱逐舰

DD-102“春雨”号驱逐舰

DD-154“天雾”号驱逐舰

第6护卫队

DDG-176“鸟海”号驱逐舰

“鸟海”号驱逐舰

DD-110“高波”号驱逐舰

DD-111“大波”号驱逐舰

DD-116“照月”号驱逐舰

“高波”号驱逐舰

(3)第3护卫队群

基地:舞鹤

第3护卫队

DDH-143“白根”号驱逐舰

DDG-177“爱宕”号驱逐舰

DD-112“卷波”号驱逐舰

DD-114“凉波”号驱逐舰

第7护卫队

DDG-175“妙高”号驱逐舰

DD-103“夕立”号驱逐舰

DD-156“濑户雾”号驱逐舰

DD-109“有明”号驱逐舰

(4)第4护卫队群

司令部:吴港

第4护卫队:

基地:大凑

DDH-182“伊势”号驱逐舰

DDG-171“旗风”号驱逐舰

“旗风”号驱逐舰

DD-106“五月雨”号驱逐舰

DD-158“海雾”号驱逐舰

第8护卫队:

基地:吴港

DDG-174“雾岛”号驱逐舰

DD-104“雾雨”号驱逐舰

DD-105“电”号驱逐舰

DD-113“涟”号驱逐舰

2.地方配备部队

(1)第11护卫队

基地:横须贺

DD-129“山雪”号驱逐舰

DD-152“山雾”号驱逐舰

DD-153“夕雾”号驱逐舰

“夕雾”号驱逐舰

(2)第12护卫队

基地:吴港

DE-229“阿武隈”号护卫舰

“阿武隈”号护卫舰

DE-232“川内”号护卫舰

DE-234“利根”号护卫舰

(3)第13护卫队

基地:佐世保

DD-127“叽雪”号驱逐舰

DD-128“春雪”号驱逐舰

DD-132“朝雪”号驱逐舰

DE-230“神通”号护卫舰

(4)第14护卫队

基地:舞鹤

DD-151“朝雾”号驱逐舰

DD-130“松雪”号驱逐舰

“朝雾”号驱逐舰

(5)第15护卫队

基地:大凑

DD-155“浜雾”号驱逐舰

DE-231“大淀”号护卫舰

DE-233“筑摩”号护卫舰

3.护卫舰队直属部队

(1)第1训练支援队

基地:吴港

AST-4202“黑部”号训练支援舰

AST-4203“天龙号”训练支援舰

(2)第1输送队

基地:吴港

LST-4001“大隅”号两栖运输舰

LST-4002“下北”号两栖运输舰

LST-4003“国东”号两栖运输舰

(3)第1海上补给队

基地:吴港

AOE-422“十和田”号补给舰

“十和田”号补给舰

AOE-423“常磬”号补给舰

AOE-424“滨名”号补给舰

AOE-425“摩周”号补给舰

AOE-426“淡海”号补给舰

(二)航空集团

1.司令部(厚木基地):P3C约10架

2.第1航空群(鹿屋基地):P3C约20架

第1航空队(鹿屋基地)

3.第2航空群(八户基地):P3C约20架

第2航空队

4.第4航空群(厚木基地):P3C约20架南鸟岛航空派遣队

第3航空队

厚木航空基地队

硫磺岛航空基地队

5.第5航空群(那霸航空基地):P3C约20架

第5航空队

那霸航空基地队

6.第21航空群(馆山基地):SH-60J、SH-60K约40架

硫磺岛航空分遣队(硫磺岛基地)

大凑航空分遣队(大凑基地)

第21航空队(馆山基地)

馆山航空基地队(馆山基地)

舞鹤航空基地队

第25航空队(大凑基地)

大凑航空基地队

第73航空队(馆山基地)

7.第22航空群(大村基地):SH-60J、SH-60K约40架

徳岛航空分遣队(徳岛基地)

鹿屋航空分遣队(鹿屋基地)

小松岛航空基地队

第22航空队(大村基地)

第24航空队(小松岛基地)

第72航空队(大村基地)

第22整备补给队(大村基地)

大村航空基地队(大村基地)

8.第31航空群(岩国基地):EP-3电子作战机约10架

第71航空队(厚木基地)

第81航空队

第91航空队

第31整备补给队

标的机整备队(江田岛)

岩国航空基地队

9.航空集团直属部队

(1)第51航空队(厚木基地)

(2)第61航空队(厚木基地):

(3)第111航空队(岩国基地):扫雷直升机部队MH-53E约10架

(4)第1航空修理队

(5)第2航空修理队

(6)航空管制队

(7)机动设施队

(三)潜艇舰队

1.第1练习潜水队

基地:吴港

TSS-3601“朝潮”号训练潜艇(原春潮级SS-589,第一艘AIP潜艇)

TSS-3607“冬潮”号训练潜艇(原春潮级SS-588)

2.第1潜艇队群

基地:吴港

直辖舰:ASR-403“千早”号潜艇支援舰

(1)第1潜水队

SS-591“满潮”号潜艇

SS-593“卷潮”号潜艇

SS-594“矶潮”号潜艇

(2)第3潜水队

SS-504“剑龙”号潜艇

SS-596“黒潮”号潜艇

SS-600“望潮”号潜艇

(3)第5潜水队

SS-501“苍龙”号潜艇

SS-502“云龙”号潜艇

“云龙”号潜艇

SS-503“白龙”号潜艇

2.第2潜艇队群

基地:横须贺

直辖舰:ASR-405“千代田”号潜艇支援舰

“千代”田号潜艇支援舰

(1)第2潜水队

SS-590“亲潮”号潜艇

SS-592“涡潮”号潜艇

SS-595“鸣潮”号潜艇

(2)第4潜水队

SS-505“瑞龙”号潜艇

SS-597“高潮”号潜艇

SS-598“八重潮”号潜艇

SS-599“瀬户潮”号潜艇

(一)横须贺地方队

1.直属部队:

AMS-4305“远州”号多用途支援舰

AGB-5003“白獭”号破冰船

LCU-2002 运输艇

2.第41扫雷队

MSC-604“江之岛”号扫雷艇

MSC-605“父岛”号扫雷艇

“父岛”号扫雷艇

MSC-683“角岛”号扫雷艇

3.横须贺警备队

ASY-91“桥立”号特务艇

水中处分母船3号

(二)吴港地方队

1.第42扫雷队

基地:神户港

MSC-676“旧米岛”号扫雷艇

MSC-677“牧岛”号扫雷艇

2.吴港警备队

MS-4304“玄界滩”号多用途支援舰

水中处分母船4号

(三)佐世保地方队

1.佐世保警备队

第3导弹艇队

PG-826“大鹰”号导弹艇

“大鹰”号导弹艇

PG-829“白鹰”号导弹艇

2.下关基地队

第46扫雷队

基地:下关

MSC-684“直岛”号扫雷艇

MSC-685“蘴岛”号扫雷艇

MSC-686“浮岛”号扫雷艇

3.冲绳基地队

(1)第46扫雷队

基地:冲绳

MSC-689“青岛”号扫雷艇

MSC-691“狮子岛”号扫雷艇

MSC-692“黑岛”号扫雷艇

(2)基地队直属部队

AMS-4303“天草滩”号多用途支援舰

水中处分母船6号

LCU-2001 运输艇

(四)舞鹤地方队

1.第44扫雷队

MSC-681“管岛”号扫雷艇

“管岛”号扫雷艇

MSC-682“能登岛”号扫雷艇

2.第2导弹艇队

PG-824“隼号”导弹艇

PG-828“海鹰”号导弹艇

3.直属部队

MS-4301“燧滩”号多用途支援舰

(五)大凑地方队

1.直属部队

MS-4302“周防滩”号多用途支援舰

“隼号”导弹艇

2.函馆基地队

基地:北海道函馆

第45扫雷队

MSC-678“飞岛”号扫雷艇

MSC-679“弓前岛”号扫雷艇

MSC-680“长岛”号扫雷艇

3.余市防备队

基地:北海道余市

第1导弹艇队

PG-825“若鹰”号导弹艇

PG-827“雄鹰”号导弹艇

练习舰队

司令部:吴港

1.直属部队

TV-3508“鹿岛”号远洋训练舰

2.第1练习队

TV-3513“岛雪”号远洋训练舰

TV-3517“白岛”号远洋训练舰

TV-3508“濑户岛”号远洋训练舰

根据日本国土地理南北狭长的特点以及可能的海上作战情况,日本海自的作战力量相对比较固定地部署在横须贺、吴港、佐世保、舞鹤、大凑五大海军基地和鹿屋、八户、厚木、岩国、馆山和那霸六大航空基地。尤其是横须贺和佐世保是部署的重点,海自一半以上的主力作战舰艇和四分之三的反潜飞机都部署在横须贺和佐世保及其周围的航空基地上。

横须贺基地位于日本列岛的中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横须贺港长浦港和本港西南地区,正是东京东南65千米的东京湾入口,处在沟通东京湾和浦贺水道的咽喉位置。在这里部署兵力,无论哪里出现状况,既可以南北支援,也可以东西机动,非常便捷。日本所提出的保护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东侧列岛屏障,就在横须贺警备区的范围以内。从陆上来说,日本首都东京以及横滨、名古屋等大港口也都在横须贺警备区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同时,横须贺也是日本海自的指挥中心,自卫舰队司令部、护卫舰队司令部和潜水舰队司令部都设在这里。

除了日本海自以外,美国第七舰队也将横须贺作为其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驻日美国海军司令部就设在横须贺,平时经常性驻泊在此的就有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两栖指挥舰等20多艘作战舰艇,小海港区则是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专用驻泊区。

横须贺基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指挥中心,自卫舰队司令部、护卫舰队司令部和潜水舰队司令部都设在这里

横须贺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和美国的最重要的海军基地,除了其地理位置重要外,还因为这里有六个干船坞,那是旧日本海军时期逐渐建造起来的。其中一号到五号船坞是美国和日本共同使用,而最大的六号船坞则是美国海军独享,这个容积达22万立方米,进坞吨位8000吨的大型船坞可以用来维修航母,是美国海军在夏威夷以西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唯一可以修理航母的船坞,其重要性自然就不需多说了。

横须贺基地卫星图

佐世保基地位于日本列岛的西部,九州岛长崎县佐世保市佐世保湾内,是日本西南地区最大的海军基地,基地规模上列在横须贺和吴港之后,居第三位。因为部署在佐世保的作战舰艇其实是在日本最重要的作战方向,是真正的第一线部队,所以日本海自会将最先进的舰艇如“金刚”级和“爱宕”级驱逐舰都部署在此。佐世保要兼顾西北的朝鲜、俄罗斯和西南的中国,还要负责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西南航线安全,所以相当吃重。

佐世保基地

吴港位于九州岛广岛县吴市,濑户内海的吴湾内。在旧日本海军时代一直是日本海军最重要的造船基地,旧日本海军中最大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就是在吴海军工厂建造的,依托吴海军工厂,吴港也成为旧日本海军最大的海军基地,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自然受到了美军的格外照顾,成为美军轰炸的重中之重。吴港的海军兵工厂、基地设施以及停泊的作战舰艇基本都被美军的大轰炸一扫而光。

朝鲜战争爆发后吴港便成为了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由此开始了重建。1954年日本海自成立后更是加快了重建的脚步,目前已经是日本海自最大的潜艇基地、唯一的运输舰基地和扫雷舰队基地。至2014年,在吴港部署的作战舰艇达到了51艘,远远超过了在横须贺部署的37艘。所以,无论是从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规模还是从作战舰艇的停泊和部署能力来看,吴港都是日本海自当之无愧的第一基地。

吴港基地卫星图

在六大航空基地中,厚木基地是规模最大的,也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航空基地之一。和横须贺一样都位于神奈川县,但是考虑到机场噪音太大,所以在建设时特意远离横须贺和横滨两市,坐落在大和市、绞濑市和海老名市之间,厚木机场的主跑道长度达到2438米,宽45米,可以起降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所有现役飞机。

厚木基地

目前部署在厚木的海自航空部队有航空集团下属的第4航空群、实验航空部队下属的第51航空队、运输航空部队下属的第61航空队等部队,同时也是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的第5舰载机联队的基地。(www.xing528.com)

厚木基地上的飞机

岩国基地位于本州岛西部的山口县岩国市,距离海自规模最大的吴港基地直线距离仅30千米,主跑道长2440米,宽60米,起降能力超过了厚木基地。目前部署在岩国基地的海自航空部队有航空集团下属的第31航空群和航空集团直属的第111航空大队。

和厚木基地一样,岩国基地也是美日共用的,不过不是和美国海军,而是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共用。但是将来随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普天间基地的航空兵和海军航母舰载机部队的迁入,岩国基地将超过厚木基地,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海军航空兵基地,届时岩国基地的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成为日本海自最大的海军航空兵基地。

早在1951年,一批为了重建日本海军的原旧日本海军军官成立的“新海军研究会”,也就是著名的“野村机关”,除了研究如何重建海军外,就是对旧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最终导致日本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国对日本实施极其有效的海上封锁,美国主要靠的就是潜艇和水雷。美军的潜艇从战争爆发起就开始全力投入对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破交作战,一直贯穿了整个战争。而美军的水雷封锁则主要集中在1945年历时四个半月的“饥饿作战”,美军总共出动飞机1526架次,布雷12053枚,所布下的水雷共炸沉炸伤日本军舰65艘,其他各类船只600多艘,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就达到431艘,总吨位高达140万吨,几乎相当于布雷前日本保有船舶总吨位的75%。经过四个半月的水雷封锁,美军成功实现了全面封锁日本海上运输的战役企图,直接导致日本的进口物资总量下降90%,对于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几乎被彻底掐断,日军飞机、舰艇和车辆都由于燃料缺乏而无法开动,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只得停产或关闭,粮食则由于海上运输断绝,日本本土粮食供应极其困难,为了优先保证军队供应,只好把对平民的粮食供应配给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得广大民众整天食不果腹,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民心士气。所以说,“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是直接迫使日本投降的重要原因。一个反潜,一个扫雷,就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最深刻的切肤之痛,因此在战后重建海上力量时,日本海自就相当重视这两方面的建设。

先说反潜,这可是日本海自从成军以来就倍加关注的头号重点,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总算是有所建树。反潜能力具体来说分为水面舰艇反潜、潜艇反潜和航空反潜这三部分。

海自的水面舰艇反潜能力主要集中在海自护卫舰队中的四大护卫队群,也就是四个所谓的八八舰队。在每个护卫队群的8艘驱逐舰中,每艘驱逐舰都配有先进的舰首球鼻声纳,其探测距离可达5500米。武备方面所有驱逐舰都装备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也有叫“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其实就是单级无制导固体弹道式火箭助飞鱼雷,战斗部就是著名的MK-46鱼雷。再加上533毫米的反潜鱼雷,对潜艇的威胁还是相当大的。在8艘驱逐舰中,除了防空型驱逐舰外(各舰队略有不同,有的有1艘防空型驱逐舰,有的没有),其余驱逐舰都装备有最先进的拖曳式阵列声纳系统。该系统是由舰壳声纳和拖曳声纳组合而成,可以有效地探测远距离和深水中活动的潜艇。要是和反潜直升机协同反潜,效果就更加明显。

在进行反潜作战时,通常先是派出3架反潜直升机在舰队前方3-10海里以倒三角队形进行反潜搜索,采用吊放声纳或投下声纳浮标来进行反潜搜索,1架直升机的有效搜索宽度约为9000米,留空时间约两小时,整个编队在一小时的时间里就能搜索约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一旦发现目标,驱逐舰就赶来用拖曳声纳确定精确位置,然后由直升机和驱逐舰协同进行反潜攻击。一般情况下,在驱逐舰和反潜直升机的联合攻击下,单艘潜艇只要被发现,基本上就很难逃脱了。

潜艇反潜方面日本海自目前装备的主力潜艇“春潮”级和“亲潮”级都是大型远洋潜艇,除了有中低频主被动艇壳声纳外,还有拖曳声纳,所以探测距离更大,加上这两级潜艇的噪音小,速度快,排水量大,即使是放在世界范围也都是性能相当优异的攻击潜艇。

日本拥有100架P-3C反潜机,规模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

航空反潜更是日本海自的制胜法宝,岸基的固定翼反潜飞机就有120架,其中先进的P-3C就有100架,其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二,在亚洲那就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了。P-3C续航时间长达16小时,除了可以携带反潜鱼雷外,还可携带4-6枚空对舰导弹,不仅是对潜艇,就是对水面舰艇也有相当的攻击力。

“管岛”级扫雷艇

P-3C“猎户座”(Orion)反潜巡逻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生产,1957年开始设计,1958年中标,同年8月原型机首飞,1961年4月以后开始交付。除了美国海军以外,还有600多架出口到加拿大、伊朗、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台湾、挪威、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该机为正常式布局,悬臂式下单翼,传统铝合金结构,按破损安全原则设计,增压机舱,乘员10人。

动力装置为四台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661千瓦,各驱动一具四叶恒速螺旋桨。主要机载设备为:AN/APS-115全方位雷达、LTN-72惯性导航和AN/APN-227多普勒导航系统、奥米加远距导航系统、AN/ASW飞行控制系统、AN/ASQ-114通用数据计算机和AN/AYA-8数据处理设备及计算机控制显示系统、AQS磁异探测器、ASA-64水下异常探测器、ARR-72声纳接受机、AN/ACQ-5数据链路,以及ALQ-64电子对抗设备等。

机翼前有一个3.91米×2.03米×0.88米的弹舱,机翼下有10个挂架,可以携带“鱼叉”反舰导弹、鱼雷、深水炸弹、炸弹、沉底水雷、水雷、火箭发射巢、空空导弹等,还可以携带各种声纳浮标、水上浮标。

日本从1978年开始引进3架,随后由川崎重工授权生产101架。其中P-3CIL5型69架,P-3CIII型32架。此外,还生产了9架P-3C的衍生型号。这样日本总共装备了113架。截至2014年,日本在役的各型P-3C还有88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世界第二大用户。

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35.61米

机高:10.27米

翼展:30.37米

机翼面积:61.13平方米

空重:2789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283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6441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761千米/小时(高度4575米)

巡航速度:608千米/小时(高度7620米)

反潜巡逻速度:381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9.9米/秒

实用升限:8625米

最大半径:3835千米

转场航程:8945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17.2小时(高度4574米,四发)

标准反潜武器配置:4枚MK-46鱼雷和4枚AGM-84反舰导弹

所以日本海自的反潜能力,毫不夸张地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世界顶尖水准。

“平岛”级扫雷艇

再说扫雷,这也是日本海自历来的发展重点,可别忘了,当年旧日本海军唯一保留下来的海军部队就是扫雷部队,可以说是后来海自的起家部队。几十年来海自发展的扫雷装备已经多达几十项,很多装备的科技水平也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海自的扫雷舰艇就有33艘之多,包括2艘“浦贺”级扫雷支援舰、3艘“八重山”级猎扫雷舰、10艘“管岛”级猎扫雷艇,这些扫雷舰艇都隶属于自卫舰队的扫雷队群和地方队的扫雷队。在自卫舰队的编制里,扫雷队群和护卫舰队、潜水舰队都是平级的,可见日本海自对扫雷部队的重视。扫雷队群下辖4个扫雷队,再有5个地方队所辖的6个扫雷队,编制上就已经非常庞大了。

航空扫雷方面,1989年日本开始从美国引进和自行生产了10架MH-53E扫雷直升机,成立了2个航空扫雷队,现在已经合并为第111航空扫雷队。2003年又从英国引进了EH-101直升机,将其改进为ECH-101舰载扫雷直升机,配属在“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上,并计划逐步替换MH-53E直升机。

冷战时期,日本海自扫雷作战的重点是海峡、港湾和沿海地区。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海自逐渐向海外扩张,其扫雷的范围也不再仅限于日本列岛周边,逐步向东南和西南两条1000海里的海上交通线扩展,而且还担负起了支援美军在西太平洋上的行动和一些“国际和平合作”行动。随着任务海域的扩大,原来日本海自只具备10米左右的浅海扫雷,也相应逐渐发展到了远洋深海扫雷,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扫雷实力最强的扫雷部队之一。

日本海自的反潜和扫雷能力绝对可以在世界上排得上号,但是相比之下,以护卫队群的八八舰队为代表的水面舰艇编队的远洋防空能力就显得有些薄弱了。虽然近年来,海自已经在对八八舰队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换代,比如以“金刚”级导弹驱逐舰来替换“太刀风”级导弹驱逐舰,以“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来替换“朝雾”级多用途驱逐舰,以“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替换“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全面升级更新之后的八八舰队,已经是目前世界海军非航母舰队中的佼佼者,综合战斗力尤其是反潜能力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在远洋防空和反舰方面,还是显得有些薄弱。

“金刚”级驱逐舰是八八舰队的核心

尽管八八舰队中有安装了“宙斯盾”防空系统的“金刚”级驱逐舰,区域防空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远程防空自身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在离开了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更是非常脆弱。所以,日本海自在新一轮的新建军舰上普遍装备了“密集阵”近程防空系统、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特别配备了性能先进的“标准-III”防空导弹,但是仔细看下“标准-III”的情况,最大拦截高度122千米,最小拦截高度15米,对于高空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是425千米。比起现在八八舰队最大防空距离75千米来说,无疑是突破性的大大提升了,但是驱逐舰的SPY-1D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只有320千米,实际上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距离还要小,那么受雷达性能的限制,“标准-III”的有效攻击距离不会超过300千米。当然比起之前来说,还是有了显著提高。还要说明的是,“标准-III”在美军的武器体系中,是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而度身定制的,主要擅长的是对付高空沿固定就道飞行的弹道导弹,对于低空掠海飞行,速度更快,还有一定规避能力的反舰导弹,就不是那么具有针对性了。同时,反舰导弹的射程也越来越大,俄罗斯的SS-N-12“玄武岩”、SS-N-19“花岗岩”和SS-N-22“日炙”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已经达到了500千米,美国的“战斧”反舰型的射程也有450千米,以“标准-III”小于300千米的射程,应付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再说近程,八八舰队有“密集阵”和“海麻雀”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但是如果是面对俄罗斯SS-N-27“绿松石”这一类的反舰导弹,在距离目标20千米时会下降到距海平面3米的掠海高度,以近3马赫的高速飞向目标,以这个速度到击中20千米外的目标只需20秒,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无论是“密集阵”还是“海麻雀”都很难完成发现、识别到开火的一套程序。所以,八八舰队乃至将来的十九舰队,防空还是其最薄弱的“短板”,未来最大的威胁必然还是来自空中。

“金刚”级驱逐舰,除了舰队防空以外,还要担负反弹道导弹的任务

“标准-III”防空导弹大大提高了八八舰队的防空能力

而八八舰队的反舰能力也是差强人意乏善可陈,主要的对舰武器是美制RGM-84“鱼叉”导弹(也叫“捕鲸叉”导弹)和国产SSM-1导弹,再有就是舰炮了。在对付中低强度的海上作战时,应该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要知道,RGM-84“鱼叉”导弹和国产SSM-1导弹都是亚音速,射程也不过只有150千米,一旦遇到对手装备了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的水面舰艇,那么在导弹对决中必然是要落在下风的。

所以,防空和反舰这两项就是八八舰队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了。

说到八八舰队,就自然要提到日本海自的驱逐舰,因为现在的八八舰队就是8艘驱逐舰加8架直升机组成的。而驱逐舰更是今天海自的绝对海上力量的中坚力量,具体分为直升机驱逐舰(DDH)、导弹驱逐舰(DDG)和多用途驱逐舰(DD)三大类,直升机驱逐舰搭载较多的直升机,是反潜作战的核心和指挥舰,导弹驱逐舰装备中远程防空导弹,是整个舰队区域防空的核心,以前也叫防空型驱逐舰,多用途驱逐舰则是各项性能比较均衡,可以执行反潜、反舰、护航等多种任务。

目前海自的直升机驱逐舰主要有“白根”级2艘、“日向”级2艘以及2015年3月才刚刚服役的“出云”级首舰“出云”号,计划是建造2艘“出云”级来替代2艘“白根”级。

“日向”级2艘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服役。“日向”级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速度相当快,标准排水量13950吨的大舰,只用了一年多就完工下水。采用全通甲板和封闭式舰首,右舷有大型舰岛式上层建筑,乍一看就是一航母,本质上说“日向”级就是靠搭载直升机进行反潜作战,和直升机航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既然是靠直升机吃饭的,那么有关的航空设施就相当重要了。“日向”级的飞行甲板长195米,和全舰长197米几乎相差无几,最宽处32米,最窄处23米,为了保证飞行甲板的面积,还在飞行甲板左舷前部增加了一个类似于斜角甲板的外飘。在飞行甲板上共有四个直升机起降点,两个在舰岛左侧,另外两个分别在舰岛前后各一个。在舰岛前后的起降点钢板更是特别处理,能够承受海自MH-53E和空自CH-47J这样的重型直升机起降。飞行甲板上有两部直升机升降机,都能满足运送MH-53E的要求。另外还有两部小的升降机是用来运送弹药和物资的。“日向”级舰内有两个直升机机库,分别和两部升降机相连,每个机库长30米,宽19米。在尾部升降机后面还有一个直升机维修车间,长20米,最宽处也有20米,空间相当宽敞,就连像EH-101这样的大型直升机都可以不用折叠螺旋桨直接进入车间维修。这样强大的直升机维修能力对于保持直升机在海上的长期作战意义极其重大,这也反映出日本海自建造“日向”级的目的不是局限在近海,而是从一开始就着眼于远洋作战。“日向”级正常情况下搭载4架直升机,战时机库可容纳7架直升机,再加上飞行甲板放置4架,总载机数可提高到11架。

“日向”级直升级驱逐舰有着近似航母的外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向”级作为护卫队群也就是八八舰队的旗舰,采用了先进的战术情报处理系统,而且还是日本第一种自主开发的水面舰艇战术情报处理系统,由先进战斗指挥系统、火控系统、反潜情报处理系统和电子战管制系统四大部分组成。这也是日本海自第一次将过去分散在各地方的战术情报处理、反潜情报处理、电子战系统全部集中在一起,然后再通过舰载广域网连接到舰上各子系统,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都非常强,完全可以适应未来的“网络战”环境。

2012年开始建造的“出云”级就是“日向”级的放大版,布局还是沿用“日向”级的全通甲板、右舷舰岛,标准排水量达到19500吨(比“日向”级增加了6000吨),飞行甲板长度达到248米(比“日向”级增加了51米),飞行甲板最宽处为38米(比“日向”级增加了6米)。动力系统也是和“日向”级一样四台燃气轮机,但输出功率也有所提高,总功率为134400马力(比“日向”级增加了34400马力)。

为了替代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两艘“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日本防卫省在2000年提出的2001年至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整建计划中,提出了建造新一代的直升机驱逐机,名为“平成16年度直升机驱逐舰计划”(16DDH型)。最初计划在2004年、2005年各编列预算建造一艘,分别在2008年、2009年服役,但因预算编列延后,首艘延至2006年5月开工,二号舰的预算推迟到2006年,两舰分别于2009年与2011年服役,因此原先预计于2008年、2009年退役的两艘“榛名”级只能延长服役。

两艘“日向”级均由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厂承造,一号舰“日向”号(DDH-181)2006年5月11日开工,2007年8月23日下水,2009年3月18日服役,随即取代“榛名”号成为第一护卫队群的新旗舰。

总计“日向”号的全部成本约1050亿日元(约合10.5亿美元),其中舰体造价约472亿日元(约合4.7亿美元)。二号舰“伊势”号(DDH-182)于2008年5月30日开工,2009年8月21日下水,2011年3月14日服役,随即取代同年1月17日退役的“榛名”级二号舰“比睿”号,并成为第四护卫队群旗舰。总计“伊势”号的全部成本约975亿日元(约合9.7亿美元),其中舰体造价约485亿日元(约合4.8亿美元)。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13950吨 满载排水量17000吨 舰长 197米 舷宽 33米 吃水 7米

动力系统:4台LM-2500 IEC燃气涡轮/100000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续航力 6000海里/20节

舰员:347人

雷达:1部FCS-3改3D主动相控阵对空搜索/火控雷达 1部OPS-20C平面搜索/导航雷达 1部NOLQ-3C整合电战系统

声纳:OQQ-21主/被动舰首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OYQ-10先进战术指挥系统(ACDS)

武备:1座八联装MK-41海麻雀点防御防空导弹 2座MK-15 Block 1B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4挺12.7mm机枪 2座三联装324mm HOS-303鱼雷发射器 4座六联装MK-36 SRBOC干扰弹发射器

舰载机(标准编制):3架SH-60K反潜直升机 1架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 最大载机数 11架直升机

“出云”级的升降机位置也有所变化,特别是后部升降机不仅位置移到了舰岛后面的右舷,而且还是舷外升降机,面积更大。飞行甲板取消了“日向”级的内削结构,增加了可用面积。这样一来,升降机和飞行甲板都可以容纳F-35固定翼飞机,明显是为了今后搭载F-35留足了后手。

另外,“出云”级还增加了“日向”级所没有的车辆滚装甲板,可以容纳3.5吨卡车50辆,以及400名陆战队员。

有增也有减,“出云”级比“日向”级减少的部分有取消了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和鱼雷发射管。武器系统的削减,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的控制,“出云”级比“日向”级的预算只增加了11%,但排水量却增加了40%,所以不得不对武器系统进行了简化;另一方面,武器系统的简化;也说明“出云”级不再是“日向”级的专职反潜作战,而是转向了多用途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于两栖攻击舰了。

“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是“日向”级的放大版

目前海自现役的导弹驱逐舰有“旗风”级2艘、“金刚”级4艘和“爱宕”级2艘。

其中的“金刚”级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海自为了弥补海上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不足,从美国取得了“伯克”级的有关设计,然后在“伯克”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设计,这才有了“金刚”级。最初海自计划建造8艘,为每个八八舰队配备2艘,但是在建造过程中发现费用大大超出最初预算的每艘7亿美元,达到了11亿美元,后续的更是达到了13亿美元,所以不堪承受如此高昂的建造费用,只好一下子砍掉了一半,只造4艘,给每个八八舰队各配1艘。

为取代两艘“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而建造,首舰于平成22年(2010年)完成防卫预算下拨,因此也称之为22DDH,二号舰在平成24年(2012年)完成防卫预算下拨,也被称之为24DDH。

一号舰“出云”号(DDH-183)由日本海洋联合公司横滨矶子工厂建造,2012年1月27日开工,2013年8月6日下水,2015年3月25日服役。

二号舰“磐手”号(DDH-184)也是日本海洋联合公司建造,2014开工,预计2015年8月下水。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19500吨 满载排水量27500吨 舰长 248米 舰宽 38米 吃水 7.5米

动力系统:4台通用电气LM-2500燃气轮机/135000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舰员:347人

雷达:1部OPS-50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1部OPS-28对海搜索雷达 1部导航雷达 1部NOLQ-3C整合电战系统

声纳:OQQ-23综合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OYQ-12先进战术指挥系统(ACDS)

武备:2座海拉姆滚体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舰载机(标准编制):7架SH-60K反潜直升机 2架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 最大载机数 14架直升机

虽然“金刚”级是在“伯克”级基础上设计的,外形也非常相像,但是日本海自却认为“金刚”级有很多改进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山寨仿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排水量增加了1000吨,主要就用来提高续航力和防护力。当然,“金刚”级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宙斯盾”系统,这一系统最核心的就是AN/SPY-1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以覆盖全舰360度半球空域,对9000米高空目标探测距离是400千米,对1000米低空目标探测距离是100千米,对300米超低空目标探测距离是47千米,可以同时监视400批次目标,并自动跟踪其中的200批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一系统的性能确实不同凡响。

“金刚”级的武器系统核心是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总共有96单元,但其中有6单元是补给装弹装置,实际安装导弹的是90单元,可以装备“标准-III”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火力反应迅捷,攻击密集,威力不可小视。

“金刚”级虽然是防空型驱逐舰,但和母版“伯克”级不同,还是配备了强大而先进的反潜探测设备,这显然是日本海自一贯强调反潜作战的风格使然。随着“金刚”级的服役,使日本海自拥有了远(“标准-II”防空导弹)、中(“标准-I”防空导弹)、近(“海麻雀”防空导弹)、内(“密集阵”近防系统)四层防空防御体系,从理论上说这四层防空系统可以拦截80%的来袭导弹。

2003年12月,日本正式确定引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以“金刚”级为主的海基导弹防御系统,因此逐步开始对4艘“金刚”级进行相应的改进升级,包括引进“标准-III”防空导弹、对“宙斯盾”系统的升级和指挥通信系统的改进与提高。

“金刚”级驱逐舰,日本称之为“护卫舰”,配有“宙斯盾”系统的导弹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在1988年时为了提高防空能力而建造。在2007年“爱宕”级驱逐舰服役之前,是日本海自排水量最大的作战舰艇,是全球除了美国海军之外最早出现的“宙斯盾”舰。

一号舰“金刚”号(DDG-173)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1990年5月8日开工,1991年8月26日下水,1993年3月25日服役。

二号舰“雾岛”(DDG-174)号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1992年4月7日开工,1993年8月19日下水,1995年3月16日服役。

三号舰“妙高”号(DDG-175)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1993年4月8日开工,1994年10月5日下水,1996年3月14日服役。

四号舰“鸟海”号(DDG-176)由石川岛播磨重工建造,1995年5月29日开工,1996年8月27日下水,1998年3月20日服役。

2004年为了配合反弹道导弹计划,开始对“金刚”级进行升级,将“宙斯盾”系统升级为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与联合作战能力的Baseline 7.1型,雷达升级为SPY-1D(V)1,并为每艘“金刚”级配备9枚“标准-III”导弹。至2010年底,完成全部四艘“金刚”级的升级。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7250吨 满载排水量9485吨 舰长 161米 舷宽 21米 吃水 6.2米

动力系统:4台LM2500燃气涡轮/100000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续航力 6000海里/20节

舰员:300人

雷达:1部AN/SPY-1D 3D相控阵雷达 1部OPS-28D平面搜索雷达 1部OPS-20导航雷达

声纳:OQS-102主/被动舰首声纳 OQR-2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OYQ-8“宙斯盾”Baseline J1作战指挥系统

武备:1门单管127毫米舰炮 96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 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4座MK-36干扰弹发射系统 1座AN/SLQ-25A鱼雷对抗系统 1座NOLQ-2电战系统

舰载机:无机库,有直升机平台

由于“金刚”级的建造数量比原计划缩水了一半,所以日本海自从2004年就开始建造“金刚”级的改进型“爱宕”级。“爱宕”级根据“金刚”级的使用情况和美国海军“伯克”级的改进方案,采用“伯克”级的最新改进型IIA型为母本,相比“金刚”级,“爱宕”级的改进主要是新增了直升机机库,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并加强了与美国海军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武器系统取消了“金刚”级上的补给装弹装置,全部96单元都是作战单位。对舰导弹也用国产的SSM-1B取代了“金刚”级上的“鱼叉”,“密集阵”系统也是最新的型号,主炮也从意大利的奥托舰炮换成了具有隐身性能的美制MK-45舰炮。

日本正式确定引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以“金刚”级为主的海基导弹防御系统

由于“金刚”级的建造数量比原计划缩水了一半,所以日本从2004年就开始建造“金刚”级的改进型“爱宕”级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对海上自卫队提出了海上弹道导弹防御的需求。此外,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的3艘“太刀风”级驱逐舰性能逐渐落伍,难以满足舰队防空作战要求。因此,日本决定在“金刚”级的基础上发展一型具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和一定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驱逐舰。2000年12月日本防卫厅发表的《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正式批准建造2艘新型“宙斯盾”驱逐舰,代号为14DDG和15DDG。

一号舰“爱宕”号(DDG-177)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04年4月5日开工,2005年8月24日下水,2007年3月15日服役。

二号舰“足柄”号(DDG-178)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05年4月6日开工,2006年8月30日下水,2008年3月13日服役。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7700吨 满载排水量10050吨 舰长 165米 舷宽 21米 吃水 6.2米

动力系统:4台LM2500燃气涡轮机/100000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续航力 7000海里/19节

舰员:310人

雷达:1部AN/SPY-1D(V) 3D相控阵雷达 1部OPS-28D平面搜索雷达 1部OPS-20导航雷达

声纳:OQS-102 主/被动舰首声纳 OQR-2拖曳阵列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宙斯盾”Baseline7作战指挥系统

武备:1门127毫米舰炮 96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舰载机:1架SH-60J/K反潜直升机

多用途驱逐舰无论是型号还是数量都是三大类驱逐舰中最多的,是海自名副其实的水面舰艇骨干。目前现役的多用途驱逐舰有“初雪”级6艘、“朝舞”级4艘、“村雨”级9艘、“高波”级5艘和“秋月”级4艘,总共五个型号28艘。其中,“村雨”级是日本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建造的多用途驱逐舰。海自本来就计划“村雨”级全面替代已经老旧的“初雪”级和“朝雾”级,并且受到美国海军“伯克”级的影响,对这一新型多用途驱逐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采用相控阵雷达、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并强化了反潜、反舰和防空能力,排水量也增加到5000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日本所面临的海上威胁已经大幅度减小,而照此标准建造的新型驱逐舰造价估计每艘至少在5亿美元以上,这也是日本难以承受的。所以,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重新调整设计思路,放弃了很多新技术,又回到在“朝雾”级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提高的保守方案上。

“村雨”级主要针对“朝雾”级空间小、武器系统落后和不具备隐身性能这三点进行改进,在排水量方面足足比“朝雾”级增加了30%,但由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舰员只有165人,比“朝雾”级还少。武器系统采用了MK-48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使得导弹发射速度达到了1发/秒,但是由于只装备了2部火控雷达,只能同时引导2枚导弹,这就把导弹垂直发射的速度优势抵消了,相比“朝雾”级来说,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虽然军舰侧面采取了内倾设计,并尽量减少垂直面,具备了一定隐身性能,但比起同时代的舰艇如法国的“拉斐特”级护卫舰还是显得比较低级。相比“朝雾”级具有明显提高的只有雷达系统,采用了国产OPS-24B有源相控阵雷达,特别是该雷达的显示终端采用多块大屏幕彩色显示器,可以同时显示、监视200个目标,使得“村雨”级在探测、跟踪和多目标处理等方面确实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本来“村雨”级计划建造12艘,以全部替换12艘“初雪”级,但随着服役数量的增加,“村雨”级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在武器系统方面,本来想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两种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混搭,结果不仅2套发射装置所使用的导弹无法兼容,还给维护、保养、使用都增加极大的困难。所以,最后在建造了9艘后就停止再造,而改为新建“高波”级来替换了。

“村雨”级是日本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建造的多用途驱逐舰

“村雨”级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服役的配备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舰艇,即三菱电子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OPS-24D波段三维对空搜索雷达,“村雨”级以OPS-24的高性能搭配OYQ-9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其虽然不是防空型驱逐舰,但仍具备相当程度的战场空域管理能力。

“村雨”级原计划建造12艘,后来因发现武器系统缺陷而缩减为9艘。

一号舰“村雨”号(DD-101)由石川岛播磨重工建造,1993年8月18日开工,1994年8月23日下水,1996年3月12日服役。

二号舰“春雨”号(DD-102)由三井造船玉野船厂建造,1994年8月11日开工,1995年10月16日下水,1997年3月24日服役。

三号舰“夕立”号(DD-103)由住友重工追浜造船所浦贺船厂建造,1996年3月18日开工,1997年8月19日下水,1999年3月4日服役。

四号舰“雾雨”号(DD-104)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1996年4月3日开工,1997年8月21日下水,1999年3月18日服役。

五号舰“电”号(DD-105)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1997年5月8日开工,1998年9月9日下水,2000年3月15日服役。

六号舰“五月雨”号(DD-106)由石川岛播磨重工建造,1997年9月11日开工,1998年9月24日下水,2000年3月21日服役。

七号舰“雷”号(DD-107)由日立造船舞鹤造船厂建造,1998年2月25日开工,1999年6月24日下水,2000年3月14日服役。

八号舰“曙”号(DD-108)由石川岛播磨重工建造,1997年10月29日开工,2000年9月25日下水,2002年3月19日服役。

九号舰“有明”号(DD-109)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1999年5月18日开工,2000年10月16日下水,2002年3月6日服役。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4550吨 满载排水量6200吨 舰长 151米 舷宽 17.4米 吃水 5.2米

动力系统:2台LM2500燃气涡轮/43000轴马力 2台Spey SM-1C燃气涡轮/27000轴马力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续航力 6000海里/20节

舰员:166人

雷达:1部OPS-24 3D对空搜索雷达 1部OPS-28D平面搜索雷达 1部OPS-20导航雷达 2部FCS-2-31火控雷达

声纳:OQS-5主/被动舰首声纳 OQR-2被动拖曳阵列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OYQ-9作战指挥系统

武备:1门76毫米舰炮 16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16单元MK-48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 发射管 NOLQ-2/3电子战系统 MK-36干扰弹发射系统(SRBOC)AN/SLQ-25鱼雷对抗系统

舰载机:1架SH-60J/K反潜直升机

“高波”级是作为“村雨”级的改进型,所以在总体设计上没有太大的改动,舰型、外形尺寸、动力系统等都还是基本沿用“村雨”级的,只是在武器系统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取消了舰尾的MK-48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舰首的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作战单元则增加到32单元,并且同时兼容使用“海麻雀”和“阿斯洛克”导弹,两种导弹的数量也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灵活配备。主炮也换了口径更大的127毫米炮,提高了对舰和对岸攻击力。此外,在电子设备方面也有了提升。通过不断吸取“朝雾”级和“村雨”级的经验教训,逐步弥补与改善了之前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使“高波”级成为一款性能非常均衡和优异的多用途驱逐舰,本来只计划建造3艘,来补足“村雨”级少建的3艘,但后来却建造了5艘,可见日本海自对“高波”级的肯定。

“高波”级是作为“村雨”级的改进型,主要在武器系统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高波”级驱逐舰是“村雨”级驱逐舰的改进型,以反潜任务为主,防空则仅限于近程点防御。本来只计划建造3艘,后来见总体性能比较优秀,又增加了2艘。

一号舰“高波”号(DD-110)由石川岛播磨重工浦贺造船厂建造,2000年4月25日开工,2001年7月26日下水,2003年3月12日服役。

二号舰“大波”号(DD-111)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00年5月17日开工,2001年9月20日下水,2003年3月13日服役。

三号舰“卷波”号(DD-112)由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造船厂建造,2001年7月17日开工,2002年8月8日下水,2004年3月18日服役。

四号舰“涟波”号(DD-113)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02年4月3日开工,2003年8月29日下水,2006年2月16日服役。

五号舰“凉波”号(DD-114)由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造船厂建造,2003年9月24日开工,2004年8月26日下水,2006年2月16日服役。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4650吨 满载排水量6300吨 舰长 151米 舷宽 17.4米 吃水 5.3米

动力系统:2台LM2500燃气涡轮机 2台SM-1C燃气涡轮机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续航力 6000海里/20节

舰员:175名

雷达:1部OPS-24 3D对空搜索雷达 1部OPS-28D平面搜索雷达

声纳:OQS-5主/被动舰首声纳 OQR-2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OYQ-9作战指挥系统

武备:1门127毫米舰炮 32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器 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4座MK-36 SRBOC 干扰弹发射系统 1座AN/SLQ-25鱼雷对抗系统 1座NOLQ-2/3电战系统

舰载机:1架SH-60J/K直升机

日本海自还在建造“高波”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展更新的多用途驱逐舰,来替换“朝雾”级,同时也作为“宙斯盾”驱逐舰的补充。这就是海自最新的多用途驱逐舰“秋月”级,在设计思路上,“秋月”级明显与之前的几个级别不同,不再是“反潜第一,防空第二,反舰第三”,而是要像美国的“伯克IIA”级那样具有相当的任务弹性,特别是在“金刚”级和“爱宕”级将要担负起弹道导弹防御重任之后,就更需要“秋月”级来为这两级“宙斯盾”驱逐舰提供必要的保护,担当起区域防空的重任。这就成了建造“秋月”级的最重要目的。

“秋月”级最大的亮点是装备了日本耗费20多年才研制成功的第五代作战指挥系统——先进技术战斗系统(ATECS),这套系统的作用、结构和美国的“宙斯盾”系统极为相似,是一种综合了相控阵雷达与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的集成化作战指挥系统。在防空导弹方面,没有选择“标准-II”而是选用了“改进型海麻雀”,这是考虑到如果采用“标准-II”,载弹量只有24枚,而使用“改进型海麻雀”载弹量则可以达到64枚。而且“改进型海麻雀”速度更高、射程更远、机动性更强,尤其是对付高速掠海的反舰导弹时具有更高的拦截率。另外,“秋月”级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反恐作战需要,还可以携带2艘快速突击艇。

“秋月”级驱逐舰将要担当起区域防空的重任

原本日本海自打算建造9艘“村雨”级与11艘“高波”级,一比一来全部替换“初雪”级与“朝雾”级,但由于预算有限,最后只建造了9艘“村雨”级与5艘“高波”级;而原本希望从“高波”级开始配备的新一代防空系统FCS-3也由于开发进度赶不及和经费紧张的关系,无法在“高波”级上实现。因此,日本海自需要等到新一代驱逐舰,才能实现FCS-3等新装备,并全面替换剩下的“朝雾”级,这就是“秋月”级,是日本海自的一种多用途驱逐舰,主要用以担负舰队的防空、反潜和反舰等方面的作战任务,为海自现役最新锐舰只。装备日本国产相控阵雷达00式射击指挥系统三型改(FCS-3A),在一定程度上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末端拦截能力要优于美制“宙斯盾”系统的AN/SPY-1相控阵雷达。

日本防卫省在平成19年(2007年)批准建造四艘19DD型(即“秋月”级),一号舰造价749.72亿日元(约合7.17亿美元),几乎是“高波”级的两倍。日本防卫省在平成20年(2008年)通过19DD型二号舰(20DD)的建造预算(编列690亿日元)。在平成21年(2009年),防卫省编列19DD三号舰与四号舰(21DD)的预算,编列1515亿日元,比起两舰分开订购可节省119亿日元。

一号舰“秋月”号(DD-115)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09年7月17日开工,2010年10月13日下水,2012年3月14日服役。

二号舰“照月”号(DD-116)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10年7月9日开工,2011年9月15日下水,2013年3月7日服役。

三号舰“凉月”号(DD-117)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2011年5月18日开工,2012年10月17日下水,2014年3月12日服役。

四号舰“冬月”号(DD-118)由三井造船玉野造船厂建造,2011年6月14日开工,2012年8月22日下水,2014年3月13日服役。

基本数据:标准排水量5000吨 满载排水量6800吨 舰长 150.5米 舷宽 18.3米 吃水 5.4米

动力系统:4台川崎重工SM-1C燃气涡轮机 双轴双舵 最大航速 30节 续航力 6000海里/20节

舰员:200人

雷达:1部 FCS-3A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 1部OPS-20C平面搜索雷达

声纳:OQQ-22主/被动舰首声纳 OQR-3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OYQ-11先进战术指挥系统

武备:1门127毫米舰炮 32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2座四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器 2座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4座MK-36 Mod12 SRBOC 干扰弹发射系统 1座Type-4鱼雷对抗系统 1座NOLQ-3D电战系统

舰载机(标准编制):1架SH-60J/K直升机 最大载机数2架直升机

随着4艘“秋月”级驱逐舰的服役,使日本海自的海基反导部署更加合理。以海自最新的编制,一个护卫队群将划分一个机动作战编队和一个反弹道导弹编队,其中反弹道导弹编队将由1艘“金刚”级或“爱宕”级、1至2艘“秋月”级和2艘“村雨”级或“高波”级组成,在执行反导任务时,“金刚”级或“爱宕”级负责目标导弹探测、弹道计算、武器准备等工作,而此时就完全要依靠“秋月”级来提供整个编队的区域防空重任。

一说起日本海自,人们首先就会提到八八舰队,或是装备“宙斯盾”的“金刚”级驱逐舰,要么就是类似于准航母的“大隅”级和“出云”级,相比海自的水面舰艇,海自的潜艇部队就要明显“默默无闻”了,其实,潜艇才是日本海自最具有攻击力的部队,这就像是日本忍者,平时默默无闻,行踪诡秘,但是一旦出手,就必然是致命一击。

谁都清楚,潜艇和航母一样都是海军中最具攻击力的舰种,而在日本有关的海军建设规定中,只有对航母是有限制的,对潜艇没有限制。这就给了日本海自发展潜艇的绝好机会,早在1950年海自都还没成立前,一心在为重建海军而努力的“野村机关”提出的军备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为海军装备8艘潜艇,并且深刻检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运用的得失经验。

日本潜艇的技术水平在当今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对于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可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切肤之痛,所以海自成立之后,就将潜艇部队列为发展重点,将其作为三位一体反潜体系的重要一环,并将水下攻击作为海自最重要的攻击手段之一。

海自的第一艘潜艇是1957年向美国租借的“小鲨鱼”级的“斑革鲀”号(USSMingo,SS-261),改名为“黑潮”号。海自租借“斑革鲀”号并不是打算将其作为作战潜艇来使用,而是让自己的潜艇设计人员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同时用来培训战后第一批潜艇艇员。从一开始,日本在潜艇的发展上,就没打算完全跟在美国后面,而是将自主研制作为潜艇发展的根本。毕竟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潜艇设计研究力量,并不比美国英国逊色多少,尽管在战争中潜艇生产的工业基础损失惨重,但技术人才和技术储备还在,独立开展潜艇研制并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详细吃透了“斑革鲀”号的技术后,日本立即就开始了战后第一代国产潜艇的研制。

1960年6月,战后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潜艇“亲潮”号建成下水,距离引进第一艘“斑革鲀”号才刚刚三年,可见日本潜艇研制生产能力的底子还是相当雄厚的。这艘潜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海军的“伊-201”级潜艇为蓝本,吸收了美国“小鲨鱼”级的技术优点,是一款大型远洋潜艇,排水量1100吨,水下最高航速19节,这一技术指标即使在今天依然不算很落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海军只是将潜艇作为“会潜水的船”不同,战后日本潜艇发展就极其注重水下性能,将潜艇真正作为“能潜在水下的船”。

“汐潮”级是在“涡潮”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但本着小步快进的原则,在艇体材料、动力系统、静音能力、水下探测以及艇员居住舒适性方面都有不小的提高

接着,日本又研制生产了“早潮”级和“夏潮”级,这两个级别都是小型潜艇,日本海自将其定位于主要用来培训潜艇艇员的训练潜艇。

到60年代中期,又相继建成了“大潮”级和“朝潮”级,其中“大潮”级仅一艘,更多的是带有试验性质,从4艘“朝潮”级开始,日本海自才算是真正形成了水下的作战能力。

70年代建造的7艘“涡潮”级是战后日本第一种大批量建造的潜艇,可以说是日本战后潜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采用纯水滴艇型,十字型尾舵,螺旋桨在尾舵后的布局,双层艇壳,耐压艇壳采用日本最新研制的NS63高强度钢材,使得潜艇最大极限下潜深度达到200米,新型的菜电动力系统使水下航速达到了创记录的20节。“涡潮”级不仅在当时是性能相当先进的潜艇,也为日本潜艇的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也是从“涡潮”级开始,日本海自将潜水舰队的现役作战潜艇数量控制在16艘,每年新建1艘,同时退役1艘。这样可以保持现役潜艇的艇龄较新,也就是说,最老的潜艇也不过服役16年,又将退役潜艇封存起来,一旦出现状况,随时可以启用。

80年代是日本海自潜艇发展的高峰期,接连推出了“汐潮”级和“春潮”级两个级别的大型潜艇,虽然说都是在“涡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但本着小步快进的原则,这两个级别的潜艇在艇体材料、动力系统、静音能力、水下探测以及艇员居住舒适性方面都有不小的提高。特别是“春潮”级性能非常出色,在美日联合演习中,多次让反潜实力极强的美国海军都大感头痛,但日本海自并不满足,随即就在90年代开始研制更先进的“亲潮”级,确实“亲潮”级不负重望,比“春潮”级是更上了一层楼。“亲潮”级一改之前几个级别都是纯水滴型的艇型,采用了雪茄型(也叫抹香鲸型)艇型。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变化,水滴型的优势在于能达到水下的高速性,而雪茄型则是艇内空间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探测装置、武器系统,人员的居住舒适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并且为今后的系统升级留下足够的空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更重要的是,这个艇型的转变不仅是潜艇发展的思路转变,更折射出日本海自的战略思想也从原来的近海防御作战开始向远洋“攻防兼备”转变,因为只有雪茄型艇型才具有更大的续航力,更多的武器系统,才能更适合于远洋作战。除了艇型的变化外,其他综合性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的如艇壳采用CN110高强度钢,使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500米;大量采取降噪措施,如安装消声瓦、指挥台围壳改为横截面为梯形、采取减振浮筏技术等,使噪音比“春潮”级降低了20分贝,达到110分贝左右,已经非常接近海洋背景噪音,比有着“深海黑洞”之称的俄罗斯海军636“基洛”级潜艇也毫不逊色。因此,“亲潮”级被誉为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柴电动力潜艇。

“亲潮”级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常规潜艇的一个极高的颠峰,但所谓得陇望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日本海自并未就此满足,还要继续更进一步。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水下续航力的差距,因为核潜艇的核动力系统是不需要依赖空气的,从理论上讲几乎具有无限制的水下续航力,操纵核潜艇的人能在水下坚持多久,核潜艇就能在水下航行多久。常规动力潜艇现在基本是采取柴油机+电动机的复合动力系统,柴油发动机工作时必须依赖空气,所以常规潜艇在水面航行用柴油机,水下航行用电动机,电动机的动力来自蓄电池,所以工作时间非常有限,撑死了也不过几十个小时。而且为了保证蓄电池的足够电力,还需要柴油机为其充电,这就迫使潜艇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浮出水面或者是在通气管状态下开动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即便是通气管状态航行,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的噪音也很大,很容易被发现,从而将潜艇最大的法宝隐蔽性给破坏了。所以,其实常规动力潜艇的潜航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于是又设想能在常规动力潜艇的动力系统上再进一步,主要就是大大提高水下的潜航性能,最好能达到准核潜艇的水准。AIP动力系统就这样应运而生,所谓AIP系统就是Air Independence Power——“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英文缩写,更确切地说就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将氢燃料和氧化物放到特殊燃烧室内进行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输出电能驱动电动机,这是完全不需要依赖空气的,几乎等于是准核动力了。日本从1986年开始AIP系统的研究,但在遭遇了一系列短时期内都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后,只好转向引进国外技术。在考察了几家欧洲公司的AIP系统之后,日本最终选择了技术最为成熟的瑞典的“斯特林”AIP发动机作为新一代潜艇的动力系统。

“亲潮”级潜艇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的大型柴电动力攻击潜艇,因为这一建造项目是“平成五年潜艇建造计划”而称之为05SS级。平均每艘“亲潮”级的建造成本约5亿美元。

“亲潮”艇的外型设计融合了低可侦测性与流体力学的考虑,其帆罩采用倾斜渐缩的堆字造型以分散敌方大部分主动声纳的反射波,舰体表面力求平滑简洁,尽可能减少潜艇外部的突出物,如此可改善潜艇的流体力学特性,使航行时水流经舰体产生的阻力与噪音降低,有助于增加隐蔽性与动力效率。所以“亲潮”级比前一型“春潮”级潜艇有着更良好的操控性能、更大的下潜深度、更大的续航力以及更强的情报处理能力。

一号艇“亲潮”号(SS-590),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建造,1994年1月26日开工,1996年10月15日下水,1998年3月16日服役。

二号艇“满潮”号(SS-591),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建造,1995年2月16日开工,1997年9月18日下水,1999年3月10日服役。

三号艇“涡潮”号(SS-592),由川崎造船神户工场建造,1996年3月6日开工,1998年10月15日下水,2000年3月9日服役。

四号艇“卷潮”号(SS-593),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建造,1997年3月26日开工,1999年9月22日下水,2001年3月26日服役。

五号艇“矶潮”号(SS-594),由川崎造船神户工场建造,1998年3月9日开工,2000年11月27日下水,2002年3月14日服役。

六号艇“鸣潮”号(SS-595),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建造,1999年4月2日开工,2001年10月4日下水,2003年3月3日服役。

七号艇“黑潮”号(SS-596),由川崎造船神户工场建造,2000年3月27日开工,2002年10月23日下水,2004年3月8日服役。

八号艇“高潮”号(SS-597),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建造,2001年1月30日开工,2003年10月1日下水,2005年3月9日服役。

九号艇“八重潮”号(SS-598),由川崎造船神户工场建造,2002年1月15日开工,2004年11月4日下水,2006年3月9日服役。

十号艇“濑户潮”号(SS-599),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建造,2003年1月23日开工,2005年10月5日下水,2007年2月28日服役。

十一号艇“持潮”号(SS-600),由川崎造船神户工场建造,2004年2月23日开工,2006年11月6日下水,2008年3月6日服役。

基本数据:

水面排水量2750吨

水下排水量4000吨

艇长 82米

艇宽 8.9米

吃水 7.4米

动力系统:

2台Kawasaki 12V25/25S 四行程柴油主机

2台Kawasaki 流发电机

1台推进用电动机

单轴/七叶片螺旋桨

最大水面航速 13节

最大水下航速 20节

最大下潜深度 500米

艇员 70人

雷达:1部ZPS-6搜索雷达

1部ZLA-7电子支援系统

声纳:

ZQQ-6整合式声纳系统

ZQR-1被动拖曳阵列声纳等

作战指挥系统:

ZYQ-3潜艇作战指挥系统

武备:

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器(鱼雷载弹22枚,可使用89式鱼雷、“鱼叉”反舰导弹)

2000年日本海自将已经转为训练艇使用的“春潮”级的七号艇“朝潮”号装上“斯特林”发动机进行实际测试,在经过几年的使用后,获得了大量一手的使用经验,在此基础上,日本于2005年3月开工建造第一代AIP潜艇“苍龙”级,计划建造9艘,现在已建成服役的有5艘。首先,“苍龙”级在命名上就完全颠覆了海自历来的潜艇命名规则,不再用“X潮”,而是用了“X龙”。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也有艘军舰叫“苍龙”号,不过不是潜艇,而是航空母舰。用当年航母的名字来命名潜艇,可见今天日本海自对这一级AIP潜艇的重视和期望。其次,虽然由于受到功率的限制,“斯特林”发动机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柴-电动力系统,只是作为辅助动力,主要在水下潜航时使用。但是已经可以在不使用艇上蓄电池的情况下,只使用“斯特林”发动机就能以5节的航速在水下整整航行15天。如果水下航速降低到3节,那么水下续航时间还可以进一步延长到20天左右,要是再和艇上的蓄电池结合使用,那么水下续航时间还能再长。这样一里,“苍龙”级的隐蔽性就相当惊人了,伴随着如此优异的隐蔽性,再加上并不比“亲潮”级逊色的其他综合战斗力,足以将“苍龙”级打造成极为可怕的水下恶龙。

2000年日本海自将已经转为训练艇使用的“春潮”级的七号艇“朝潮”号装上“斯特林”发动机进行实际测试

现在日本海自的潜艇舰队就是由11艘“亲潮”级和5艘“苍龙”级组成,而且今后还会有4艘“苍龙”级服役来替换4艘“亲潮”级,且不说以后再有第二代AIP潜艇服役,就是光由“亲潮”级和“苍龙”级组成的潜艇舰队就足以横行整个西太平洋了,其水下战力绝对是令人生畏的。

“苍龙”级潜艇因为建造项目“平成16年度潜艇计划”简称为16SS,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最新锐的潜艇。采用了斯特林AIP闭循环推进系统,是日本第一种采用AIP动力的潜艇,也是日本海自乃至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常规动力攻击潜艇。

计划建造9艘,已经建成服役5艘,还有4艘在建。每艘平均造价为558亿日元(约合6.12亿美元)。

一号艇“苍龙”号(SS-501),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05年3月31日开工,2007年12月5日下水,2009年3月30日服役。

二号艇“云龙”号(SS-502),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06年3月31日开工,2008年10月15日下水,2010年3月25日服役。

三号艇“白龙”号(SS-503),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07年2月6日开工,2009年10月16日下水,2011年3月14日服役。

四号艇“剑龙”号(SS-504),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08年3月31日开工,2010年11月15日下水,2012年3月16日服役。

五号艇“瑞龙”号(SS-505),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09年3月16日开工,2011年10月20日下水,2013年3月9日服役。

六号艇“黑龙”号(SS-506),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11年1月21日开工,2013年10月31日下水,2015年3月16日服役。

七号艇“仁龙”号(SS-507),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12年3月开工,2014年10月10日下水。

八号艇8123号(尚未命名,SS-508),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13年3月开工,计划2015年10月下水。

九号艇8124号(尚未命名,SS-509),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2014年3月开工,计划2016年10月下水。

基本数据

水面排水量 2950吨

水下排水量 4200吨

艇长 84米

艇宽 9.1米

吃水 10.3米

动力系统:

2台柴油机

1台推进用电动机

4台斯特林MK.2封闭循环发动机

单轴/七叶片螺旋桨

最大水面航速 13节

最大水下航速 20节

最大下潜深度 500米

艇员 65人

雷达:

1部ZPS-6 搜索雷达

声纳:

ZQQ-7整合式声纳系统(含拖曳阵列声纳)

艇首主/被动声纳

侧面被动阵列声纳

作战指挥系统:

ZYQ-51潜艇作战指挥系统

武备:

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鱼雷载弹30枚,可使用美制MK-37或日本89式鱼雷、“鱼叉”反舰导弹)

从顶尖的常规潜艇再到AIP潜艇,人们自然会有个问题产生,日本会不会再进一步发展核潜艇呢?因为日本在核技术方面还是比较领先的,目前日本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40%,仅次于法国而位居世界第二。这么多核电站这么长时间的运转,也使日本掌握了一整套核动力设计、使用、维护方面的经验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早在1969年日本就已经建造了核动力民用船“陆奥”号,利用民船的幌子试验了船舶动力的核反应堆技术。再看潜艇方面,日本总共设计生产了七个级别的水滴型潜艇,要知道水滴型的水下航行优势,在常规动力潜艇上是无法全部发挥出来的,只有核潜艇才能将水滴型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但日本这七个级别的常规潜艇建造无疑是为核潜艇的建造已经做好了大量的技术储备。而且近年来,日本积极参与俄罗斯的退役核潜艇拆解工作,对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也有了最直观的了解。

所以,一般都认为日本建造核潜艇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政治方面,尤其是《和平宪法》和“无核三原则”,但是实际上,如果日本真要铁了心建造核潜艇,这些政治上的障碍都不是问题,你看自卫队海外出兵这么明显违反《和平宪法》的情况不都一样被突破了吗?

真正阻碍日本发展核潜艇的说到底还是在技术层面,尽管日本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的核动力方面和常规潜艇方面的技术储备,但核潜艇绝不是简单的把核动力放到常规潜艇上,这几乎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工程力学、材料、冶金等诸多方面都是完全不一样,别看核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外形上很相似,其实内部结构完全不同。日本对于核潜艇充其量也就拆解过几艘俄罗斯的报废核潜艇,几乎可以说是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任何经验或者外援可以借鉴。美国虽然是日本的盟国,也向日本提供了不少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但美国对日本也是有所警惕的,对于涉及底线的问题是毫不含糊的,比如F-15战斗机项目,尽管日本购买了F-15的整条生产线,但美国就是没有提供F-15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更别说像核潜艇这样极度敏感的装备了,所以日本要想独立研制核潜艇,至少在看得见的未来,还是基本上难以实现。

现在日本海自的潜艇舰队就是由11艘“亲潮”级和5艘“苍龙”级组成,图为“亲潮”级的“矶潮”号

作为世界上建造了第一艘真正的航母“凤翔”号的国家,作为曾经拥有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舰队的国家,日本对于航母可谓是万般难舍。对于战后重建的海上自卫队来说,航母不仅仅是一个强大海军的典型代表,更寄托着他们无尽的遗憾和骄傲。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重建军备开始,他们就孜孜不倦地希望再圆航母梦。

1951年10月,负责筹备重建海军军备的日美联合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前海军少将山本善雄提出了《新日本海军再建案》,就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要向美国引进4艘护航航母。而此时,不要说海自,就连海自的前身海上警备队都还八字没一撇,这么早就急不可耐地提出了要引进航母,充分说明了旧日本海军人员对于航母的那份如饥似渴的期望,且不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就是日本当时的经济情况,也根本不可能维持这样一支航母舰队。所以,这个报告也就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再没有什么下文了。但是,这个报告可以看作是追求旧海军辉煌的人们的一次火力试探,也是战后日本航母梦的开始。

“凤翔”号航空母舰,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1961年7月出台的1961年到1966年五年国防规划的第二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也就是“二次防”计划)中,就又再次出现了航母的身影。那是一艘标准排水量8000吨,搭载18架HSS-2“海王”直升机的护航航母,尽管计划的设计者尽量淡化航母概念,竭力打“护航舰”的擦边球,试图蒙混过关,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个计划实在太过敏感了,因此计划才一提出,就遭到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对,美国也反对这个计划,所以最终这个航母计划甚至都没正式放进“二次防”里就夭折了。

经过这次挫败,日本在1967年提出1967年到1971年的第三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也就是“三次防”计划)中,就不敢再直接提出建造航母,而是来了个曲线迂回,提出了独创的舰种——直升机驱逐舰,这个舰种名字倒和前苏联为了规避《蒙特勒公约》中有关航母通过土耳其黑海海峡的限制,而发明的航空巡洋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一代的直升机驱逐舰就是“榛名”级,从前面看就和普通的驱逐舰并没什么不同,而在军舰后部则有着一个可以容纳2架直升机的机库和飞行甲板,而且作为战后日本第一种装备舰载机的水面舰艇,“榛名”级意义可谓深远。由于毕竟“榛名”级前面一半还是驱逐舰的样子,离航母还是有很大区别,所以这个造舰计划顺利得以通过。此后又有了第二代直升机驱逐舰“白根”级,随着这4艘直升机驱逐舰的服役,航空力量迈出了上舰的第一步。

1992年,日本海自提出了建造两栖运输舰计划,1998年起3艘“大隅”级陆续建成服役。“大隅”级是日本海自第一种具备了航母外形特征的舰艇,全通式甲板,岛式上层建筑,确实让人不由地发出疑问,这不就是艘航母吗?再加上海自还曾有引进AV-8B“鹞式”垂直起降飞机的计划,“鹞式”上“大隅”,48小时之内改装成航母的言论一时间也是喧嚣尘上。不过仔细分析下“大隅”级的情况,尽管有着和航母非常相似的外形,但还是有着相当的差距。首先是航速,“大隅”级最高航速22节,和航母普遍要求的30节有不小距离。如果达不到30节航速,就很难在起飞时形成足够的甲板风,增加了舰载机起飞的难度。而要提高航速,就势必要更换发动机,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改动啊,没有个三五个月根本做不到。其次是升降机尺寸太小,“大隅”级的两台升降机宽度都只有4.5米,无法放上现役的任何一种舰载直升机,也就是说“大隅”级的载机是全部放置在飞行甲板上的,内部也没有机库,完全是徒有其表。要改装成航母,那么肯定要更换尺寸更大的升降机,这样就必然要牵涉到改变舰体结构,也是个伤筋动骨的大改动。再次,飞行甲板布局不合理,虽然“大隅”级的飞行甲板长120米,宽25.8米,表面上看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大隅”级的岛式建筑横截面太大,横在飞行甲板中间,导致旁边的飞行甲板宽度一下就缩小到了12米,这点宽度根本无法安排起降点,等于是把飞行甲板一下分为两个部分。而前面的飞行甲板上还有两台升降机,所以没法布置直升机的起降点,只有后面的飞行甲板长50米,宽25.8米,没有任何阻拦,是个比较理想的场地,可以起降现役的各种直升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大隅”级没有机库,即便是将舰内的船坞舱和车辆舱改装成机库,但是由于这两个舱都比较狭小,即使合并起来,也只可以勉强进出飞机,而根本没有吊装操作的空间,无法进行维修作业。所以,正因为有了上述几点几乎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大隅”级不要说现在,就是将来改装,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由此看来,把“大隅”级定义为两栖运输舰还是更为合适和贴切。

“榛名”级驱逐舰对日本海自来说意义深远,迈出了航母发展的第一步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的二号舰“下北”号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很难改装成真正的航母

反倒是接下来的两个级别的直升机驱逐舰“日向”级和“出云”级更具有航母的潜质,或者说更具备了未来改装成航母的条件。特别是“出云”级飞行甲板长达248米,不要说直升机,就连F-35都可以不依靠上仰角度的滑跃甲板而实现短距起飞,飞行甲板的钢材是耐高温耐高压的特种钢,完全可以承受F-35起降时的高温高压,这点连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航母都没做到,“出云”号上的升降机尺寸也够大,特别是其中一台还是舷外升降机,装上F-35也是绰绰有余。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出云”级应该为将来像F-35这样的固定翼飞机上舰预留好了后手,只需要比较简单的改动就可以很快变身为准航母。所以,日本海自的航母之梦已经并不遥远了。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本级舰始于90年代初日本柬埔寨维和行动之后的“海外派遣部队输送母舰计划”,取代之前的“三浦”级坦克登陆舰和“渥美”级坦克登陆舰。

本级舰设计类似意大利海军“圣乔治”级两栖登陆舰,采用全通式甲板构型,舰岛位于右舷,外形虽很像航母,但没有航空力量的操作能力,也没有相应的航空管制、战役指挥等指挥通信能力。

原计划分两批共建造6艘,实际只建造了第一批3艘。

一号舰“大隅”号(LST-4001),由三井重工玉野造船厂建造,1995年12月6日开工,1996年11月18日下水,1998年3月11日服役。

二号舰“下北”号(LST-4002),由三井重工玉野造船厂建造,1999年11月30日开工,2000年11月29日下水,2002年3月12日服役。

三号舰“国东”号(LST-4003),由三井重工玉野造船厂建造,2000年9月7日开工,2001年12月13日下水,2003年2月26日服役。

基本数据

标准排水量 8900吨

满载排水量 14000吨

舰长 178.0米

舰宽 25.8米

吃水 6.0米

动力系统:

2台三井16V42M-A柴油发动机

双轴

最大速度 22节

乘员:

舰员135名,其他人员330名

雷达:

1部OPS-14C对空搜索雷达

1部OPS-28D海面搜索雷达

1部OPS-20导航雷达

武备:

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4座Mk137雷达干扰弹发射器

运载力:

90式主战坦克15辆

LCAC登陆气垫船 2艘

舰载机:

无编制舰载机,飞行甲板可停靠直升机

日本海自从1954年正式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作为美国海军的“东亚反潜部队”来定位的,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也确实在反潜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至少是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日本海自的反潜战能力是毫无半点疑问的老大,就是放眼全世界,在反潜作战方面能超过日本海自的,恐怕也就只有美国海军了。在反潜战这个方面,用一招鲜吃遍天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

而在日本海自内部,也是一直都在强调“反潜第一”,在战术思想、舰艇建造、装备采购等诸多方面都是把反潜作为第一要务,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只有反潜能力最为突出,其他都相对要弱的跛腿巨人了。

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美国的国力逐渐衰微,开始要求日本海自在西太平洋上担负起更多的任务时,才猛然发现,在几十年建设发展中所积累下的一些缺陷都暴露了出来。

在海上力量的各种任务中,日本海自除了反潜,那就是扫雷还算过得去,能够代替美军应付在太平洋上的状况。但是除了反潜和扫雷之外,防空、反舰、两栖作战,都有不小问题。先是防空,由于早先是强调近岸防御,可以得到己方岸基航空兵的有效掩护,并没多考虑这个问题。但随着海自逐渐走向远洋,脱离了岸基航空兵的保护圈,冷战时期还能得到美军航母舰队的空中掩护,但现在美军自己也是应接不暇,日本海自就要独立在没有美军航母舰队的空中掩护下的远洋作战,这才发现八八舰队的远洋防空能力实在是个问题。

再看反舰能力,目前海自的八八舰队远洋反舰作战手段就只有亚音速反舰导弹,而在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已经普遍装备了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情况下,这种反舰手段实在是太落后了。

同样,现代化海军已经不是单纯在海上作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海军已经提出了“以海制陆”的战术思想,海军不但要对海作战还要担负起对陆作战的重任,也就要求海军必须具备强大的对陆攻击能力。而反观日本海自,就连低层次的对海反舰能力都是稀松落后,那就更别提对陆的攻击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日本海自在各项任务中最薄弱最不足的两栖作战能力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海自的两栖作战装备就只有一些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登陆舰艇,舰龄又老,性能又差,根本不具备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两栖作战能力,也就极大地限制了日本的兵力投送能力。这在当时还不是什么问题,也没有引起海自和整个自卫队的重视,但是随着21世纪越来越多的海外出兵,以及和周边国家岛屿主权的纷争,这就对日本海自的两栖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大隅”级。很多人只看到“大隅”级近似航母的外形,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所谓日本造航母上了,其实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照片和数据分析,“大隅”级改装成航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隅”级真正的作用还是在两栖作战方面,主要是用来进行兵力投送。这一点对于海自的两栖作战能力来说,具有极大的飞跃,使日本自卫队的兵力投送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P-3C反潜机为核心的日本海自反潜部队在反潜战这个方面仅次于美国海军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SH-60“海鹰”直升机性能非常先进,但是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也是不堪一击的

在最新的日本《防卫大纲》中,将海自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大项:防止大规模侵略事态、对抗新的威胁、为国际社会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这新的三大任务,海自也开始对编制、兵力结构和装备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

首先是把八八舰队扩编为十九舰队,这也是日本海自在水面舰艇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所谓“十九舰队”,就是在原来的八八舰队基础上,再增加1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防空导弹驱逐舰和1艘多用途驱逐舰,其中多用途驱逐舰上还有1架舰载直升机,这就等于增加了2艘驱逐舰和1架直升机,整个舰队也就变成由10艘驱逐舰和9架舰载直升机所组成,因此得名“十九舰队”。

然后在十九舰队的基础上再分成“弹道导弹防御编队”和“机动作战编队”,“弹道导弹防御编队”仿效美国海军的类似编制,即以1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导弹驱逐舰为核心,再配以3到4艘其他驱逐舰,担负海基的反弹道导弹防御任务。“机动作战编队”则是以1艘“准航母”的直升机驱逐舰为核心,再配以4到5艘其他驱逐舰,组成事实上的准航母编队,执行反潜、反舰等作战任务。

飘扬着旭日旗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当年横行太平洋的旧日本海军

随着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急剧膨胀,作为三大自卫队的重点海上自卫队,实力也随之急剧扩充,必然会给整个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带来严重的隐患。特别是海自的三大任务中“对抗新的威胁”,更是将中国列为了新的威胁,不断提出“时时把握中国海军动向,保持长期戒备状态”,这些言论,以及未来日本海自的发展走向,这一切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很明显地表露出日本在海洋的野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