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少年儿童要培养处理能力,首先要树立劳动观点。
1、埋在地下的财富
这里讲一个葡萄园的故事:从前,一位农夫一生勤劳,家里的生活过得不错。在临去世的时候,他对儿子们说:“孩子们,我将不久于人世了。我给你们留下一批财宝,就埋在咱们的葡萄园里。”老人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都拿着铁锹、锄头,在葡萄园里挖掘起来。他们挖呀找呀,把整个葡萄园的土都鄱了一遍,可是没有找到财宝。他们不死心,又去挖第二遍,这次他们挖得更深,而且还把大土块都敲碎,想看看土里是不是藏着硬币。结果,不是没有挖到财宝,他们终于死心了。那一年,他们葡萄园里的葡萄,长得格外好,葡萄长得又多又大。葡萄熟了,他们卖掉了很多,剩余的酿了酒。他们酿的酒,味道特别好,很受欢迎,大家都愿意出高价买,这一下他们挣了很多钱。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葡萄所以能长得那么好,是因为他们深翻了土地。而他们卖掉葡萄和酒所得到的钱,便是父亲所说的“埋在地下的财宝。”父亲留下的“财宝”,实际上就是要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
2、成由节俭败由奢
劳动创造财富,但如果不注意节俭,劳动成果也会白白地浪费掉。更可怕的是,不注意节俭便会养成讲究享受奢侈铺张、大手大脚的坏作风、坏习气。
有人说过“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朱德总司令的节俭作风是有口皆碑的,他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朱德总司令床上铺的褥子、床单和被子,都是用了20年,打了许多补丁的。就是喝茶用的杯子,也使用了多年,连外面的塑料壳也裂开一道道的缝。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但他硬是不肯。他用胶布把裂口粘起来继续使用。警卫员给他倒洗脸水多放了一些,他也会生气的。一生俭朴的朱总司令,却把积攒下来的钱,作为党费上缴给组织。他对儿女说:生活条件越好,越不能忘记艰苦年代,越要想到党和人民。
可有些少年朋友却不注意节俭,浪费也是惊人的。你看,学校馊水缸里扔满了白生生的米饭,还有包子、馒头、大鱼大肉。多可惜啊!垃圾桶里常常扔进的不是垃圾,而是好端端的衣服、学习用品、玩具。有些同学爱名牌,专挑价钱贵的东西来买;稍微旧一点的东西就觉得“老土”了,于是都把它们扔掉了。还有些同学出手够“阔绰”,生日、郊游,动不动就花掉大把大把的钱,一点儿也不心疼,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的,会成为败家子的。
古语说得好“成由节俭败由奢”。我们要向朱总司令学习养成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好作风。
3、学会劳动的本领
少年儿童要学会独立,不要信赖父母。
有一个古老的笑话:从前,有个人长到很大,还要依赖父母。算命先生对他爸爸说:“你可以活到60岁。”想不到这人听后悲伤地大哭起来,他说:“我爸爸比我大20岁,他60岁死的时候,我才40岁,爸爸死后我怎么办?”大家都大笑起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也如此。有的已经10岁了,起床后还要妈妈帮梳辫子、叠被子;有的同学已经十几岁了,还不会自己做饭吃,爸爸妈妈加班还得赶回家给他做饭……这样依赖父母,被人称为“小皇帝”。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能管好天下事呢?生活技能是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新人,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目前一些同学生活条件优越,事事依赖父母,这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少年儿童不能当“小皇帝”,要学会劳动本领,才能生存,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广州满族小学的同学到连南县的民族小学开展“手接手”活动,他们和瑶族同学一起到瑶山进行野营活动,举着飘扬的队旗,步行了4公里的路,他们累得像散了架似的。在一块空地上,他们和瑶族的同学一起搭帐篷,只见瑶族的同学熟练地用砍刀削竹子,架起帐篷,而他们架的帐篷却老要倒下来;野炊时,他们把小脸弄得黑黑的,浓烟熏得他们的眼睛流泪了,火还是烧不起来,而瑶族的同学却会把柴火架空,很快就把火烧起来了。没有锅,他们学着瑶族的同学,把和好的面拉成条绕在木棒上,把洗好的米放到竹筒里,还用竹子撑开把蕃薯和鸡一齐架在火上烤熟。这一顿他们吃得特别香,因为一向都是爸爸、妈妈煮饭,这顿饭是他们在老师不给厨具的情况下并在野外自己想办法做的。
4、培养生活能力
少年儿童要独立自强,培养生活的能力。
无臂少年成洁接到江西省高级职业大学的“特快专递”,她被录取到该校读书,并且全免学费,她高兴自己终于圆了大学梦。成洁9岁时,不慎被高压电击中失去双臂。9年来,她以顽强的毅力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她以脚代手,吃饭、刷牙、洗脸、写字,甚至难度更大的动作都用双脚完成,尽量不依赖父母的照顾。成洁坚持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她在学校品学兼优,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全国百强模范”、“中国百名好少年”称号,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
[阅读材料]
1、陶行知的破旧大衣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当陶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经济陷入困境时,他一面带领学生建立农场,生产自救;一面四处奔走求援。他经常饿着肚子,凭着两条腿走于富贵人家之间。把募到的所有的钱都用来抚育儿童。
陶先生有一件在英国买的睛雨夹大衣,由于穿得久了,已经破旧,他还是把它洗干净,翻过来穿。一次,他穿着这件大衣去一位有钱人家,费尽了口舌,门卫才让他进了院子。他到了第二道门,这家的仆人上下打量他,说:“对不起,老爷从来没有接待过像你这样装束的人,请你走开吧。”陶先生毫不介意,笑了笑说:“我是陶行知。”并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了过去。那位仆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就是著名教育家、社会名流陶行知,他把名片细细看了几遍,赶紧道了歉,才把名片送了进去。
我们中学生不仅要打好科学文化的基础,还要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我们要从小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的穿着打扮一要合乎中学生的身份,表现自己的个性;二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
穿着打扮似乎是小事,其实,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出一个人在追求什么。
(选自《中学生道德修养读本》)
2、田家炳的鞋子
元旦之前,“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去年变卖豪宅的新闻,在南方的报纸上很为引人注目。这位亿万富翁不声不响变卖掉自己居住了37年,价值5600万元豪宅,所得款项不声不响全部用于捐资助学,又不声不响搬进了一套租来的小公寓。
看过消息,我才知道田先生捐资助学至今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建成田家炳中学84所、田家炳教育书院44个。这样的教育书院,南京师范就有一座。我每次从这座书院门前走过,都在心里想象这位田先生的形象,每次都觉得有点模糊。这一回看了报道,田先生的形象骤然清晰起来,也更加亲切。这样一位亿万富翁却以节俭著称,自己每月生活开支仅为3000元。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戴的电子表,因不方便示人而装在口袋里。每次外出,坚持自己带肥皂。他说,在外面只是住一两个晚上,如果用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www.xing528.com)
田家炳先生的一双鞋,穿了十年。这让我非常感慨,一下子就想起慕绥新。慕绥新当然不能与田先生相提并论。可是他的一双鞋会穿几年呢?月收入不过1000多元的他,那一身“著名”的“行头”精略估算却值几万港元。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我始终相信‘施比受更有福’。”看来,这是田先生一生动力的源泉。他对记者说:“我受先父身教言传的影响最大,他怜贫恤孤,乐善好施。通过《朱柏庐治家格言》教我修身立品,做一个好人,一个为社会谋福祉的善人。牢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古训。”慕绥新在忏悔录中说:“随着职务的不断上升,追求生活享受,追求‘生活现代化’,追求‘生活高质量’等错误思想也在急剧发展。”看来这也许是一切贪官污吏坠入深渊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口头上不断标榜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实上却早已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信过这一条,只是无时无刻无休无止地孜孜以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金钱美女成为他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兴奋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仅仅是一句古训么?不,它深刻透视着对它采取不同态度的两种人的录魂。田先生的鞋,慕绥新的“行头”,演绎着它在21世纪的新魅力。
3、肖畹香先生二三事
有“慈善老人”之称的旅外侨胞肖畹香先生,一生克勤克俭,其几度返回故乡大埔进光村的一些生活细节,很能体现其处世品格,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数年前,一个金秋十月,肖老在进光村小住几天。一次午餐,家人蒸番薯品尝,大家都道番薯香甜又可口。肖老也品尝,却默不作声地连同番薯蒂、番薯皮一齐吞落肚。在座亲眷面对着各自眼前的一大堆薯皮、薯蒂哑然自悔。
又一次,肖老与其亲眷在祖屋西华楼一起晚餐。亲眷们对前一餐的残剩面不屑一顾。肖老见状,用筷夹上一小碗,面对一桌人曰:“这个面哪里不好吃?这个面哪里不好吃?”连续说二句,亲眷们看着食得津津有味的肖老在而瞠目结舌,呆坐良久。
肖老饮食上如此随便,富而不挑剔,来自艰苦童年。青少年时代的肖老,家境贫寒,其父肖石城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生下兄弟姐妹七个,五兄弟中肖老排行第二。因兄弟姐妹多,贫困等原因,长兄首先离乡,远渡南洋去谋生。生活重担过早地落在年纪轻轻的肖畹香身上,尝尽稼穑之辛劳。农忙时耕稼,能莳一手好田;农闲干苦力,伐薪烧炭在山中,七十年后的今日,其当年挥洒大汗的窑迹仍依稀可见。
[论述]
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相传的优良品德,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
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周易》);”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君子惠而不费”。古往今来,凡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决、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客家人素以勤俭著称于世。历史上,客家先民历经战乱流离,迁徙跋涉,终于在赣闽粤山区扎下根来,用勤劳的双手把这块林深路隘、沟壑纵横、重峦叠嶂的蛮荒之地,垦辟成鸡犬相闻、人声喧闹的人间乐园。客家先民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是难以估量的,所承受的辛酸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客家人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经过长期的考验,这种美德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靠刻苦耐劳、勤俭朴素这个传家宝,客家人怎能在艰险丛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立足呢?答案是否定的。
客家人,无论男女贫富,都崇尚艰苦创业、勤劳俭朴精神。正如客家谚语所云:“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兴由勤俭败由奢”、“传家处世皆宜忍,教子千方莫若勤”等等。尤其是客家妇女,在他们身上,更鲜明地体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精神。客家著名诗人黄遵宪在《高祖妣钟太夫人述略》中评价客家妇女云:“妇女皆勤俭,世家巨室,亦无不操井臼设酒食亲缝纫者。中人之家,则无役不从,甚至务农业商,持家教子,一切与男女等。皆客人家法,世传如此。五部洲中,最为贤劳矣!”近代以来,客家青壮年男子许多外出经商或打工谋生而前途未卜,客家妇女则固守家园,含辛茹苦,待奉公婆,养育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撑起了客家地区一片天空。客家妇女的艰辛操劳和无限辛酸,普天下之人无不为之了感动泪落,然而,正是在她们的身上,体现了客家人勤劳节俭、纯朴踏实的民风。
客家人扎根山区,客家精神打着深深的大山烙印,客家人像大山一样纯朴。在客家人心目中,劳动最美,节俭最美,“褒勤贬懒”已成为客家民风。在客家山歌中,有许多曲目是歌唱勤劳节俭精神的。如梅县梅城的叠字山歌《嫁郎爱嫁劳动郎》中唱道:“新打镰刀紧磨紧利紧擦紧发光,老妹紧大紧会劳动生产会写会算、会弹会唱、样样工作都在行;老妹千祈唔好嫁畀(给)十字街头游游荡荡,好吃懒做、花花假假、骗骗踏踏郎当牯,老妹千祈爱嫁深山壁背角里烧灰打炭、战天斗地、勤勤俭俭、会划会算、老老实实、乌乌赤赤、囊上晒到起松光节水涿去都会弹走(的)劳动郎。”歌中表达了对勤劳节俭“劳动郎”的热情赞美,并对好吃懒做、游荡花假的流浪汉进行批判。又如大埔山歌唱道:“白白嫩嫩涯唔贪,乌乌赤赤涯唔嫌,老妹好比当稔样,乌乌赤赤还较甜。”还有赣南崇义山歌有类似的唱段:“白白净净哥唔恋,乌乌黑黑哥唔嫌,好比山上牛奶籽,你哇苦来涯哇甜。”歌中表达了客家人以劳动、健康为美的审美观。
在客家儿歌中,也有许多赞美勤劳节俭,批判好吃懒做的曲目。如《勤俭叔娘》,赞扬了勤劳节俭的客家妇女,歌中唱道:“勤俭叔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挑水满缸。先扫净地,后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煮好饭子,将将天光。早早食饭,洗净衣裳。上山斫樵,急急忙忙……”又如《歪妇道》则批判了好吃懒做的懒婆娘,歌中唱道:“懒尸女道,说来好笑。半昼起床,吵三四到,讲三讲四,过家要料。水也唔挑,地也不扫。头发蓬松,冷锅死灶……”
勤劳节俭是客家人引以为自豪的传家宝,作为客家后代,要珍惜这一传家宝,该从小培养自己的这种美德。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勤劳节俭的人呢?
第一、要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
(1)懂得治国安邦离不开勤劳节俭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齐桓、晋文、秦穆等都极力提倡俭朴而摒弃奢华,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称雄列国的目的;西汉文帝躬修节俭,思安百姓,带来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文景之治”,历史许多开国明君,都以勤俭治国,使国富民强,社会繁荣。客家先民是靠勤劳节俭,才能立足于南方,才有今天客家的辉煌。
(2)懂得发家致富离不开勤劳节俭。古人云:“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要做到“克勤克俭,开源节流”,即一方面要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一方面要节衣缩食,减少开支,这样才能使家庭富裕。
(3)懂得勤劳节俭是做人的美德。“勤以立志,俭可美德”。俭是德的根本;侈是万恶之首。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才能为人景仰。宋代诗人苏轼曾说:“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悭耳。而文以美名,谓之俭素。”勤劳节俭,是一种治国、治家、修身的美德;浪费奢侈,是败国、败家、毁身的祸害。
第二、要继承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毛泽东在中学读书时就曾写下这样的话:“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周恩来一生简朴,身居高位,从不讲排场,摆阔气,给人们留下朴素而伟大的形象。陶行知1933年曾到客家山区的大埔县百侯中学推行生活教育,从穿破旧大衣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很节俭的。田家炳作为亿万富翁,捐资助学是何等慷慨,可他自己一双皮鞋竟穿了十年,在他身上,体现了客家人节俭的美德。
第三、要以实际行动继承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勤劳节俭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仍需提倡勤俭,如果不树立这种人生观、讲虚荣、讲排肠、摆阔气,难免会误入歧途。我们应该以田家炳等为榜样,不讲吃穿,不乱花钱,爱惜劳动成果,平时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粮,养成节俭的习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不要过于讲究吃喝穿戴,而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