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勤劳节俭廉洁:培养孩子继承传统美德

勤劳节俭廉洁:培养孩子继承传统美德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我们提出几项具体建议:一、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家长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勤劳节俭廉洁:培养孩子继承传统美德

先讲一个小故事:

北京的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帐,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这个女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对年轻父母经过认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朋教育效果的方法。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说再不认领就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这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改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饭更讲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提倡;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是坏事情,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新的时代,应该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三类——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享乐性消费容易理解,发展性消费指为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事业发达所进行的消费。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对孩子如何把钱用在有利于发展上应该认真动动脑子。我们认为,不管花钱多少,以下三条是重要的标准:

一、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

二、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三、是否杜绝了奢侈浪费、享乐主义。(www.xing528.com)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我们提出几项具体建议:

一、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二、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而且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帐”,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三、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四、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即使家里很有钱,也要坚持前述的三条标准。

五、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

当然,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家长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

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