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实践结果讨论

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实践结果讨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适时替代,满足需求家长的观念、认知、习惯都各不相同。珉珉说:“我是对的,我们骰子掷出6就是可以再来一

三花幼儿园家园社和谐教育实践结果讨论

(一)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园内外教育形成合力

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事,更是家庭的事,孩子从家庭走到幼儿园并不代表家庭的教育功能的消失,相反家庭教育功能需要加强,及时跟进幼儿的发展。但这时期的许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将教育全部推给幼儿园。开放式家园亲子互动区域活动是将家长重新拉回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教师退后,将舞台和机会转交家长,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与建议,推进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现代幼儿园办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更是幼儿良好素质培养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科研的敏感力,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有所积累。同时,在这过程中促进教师及时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把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对形成独特的专业观念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升华。新的课程结构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

(三)活动内容需要不断完善

开放式家园亲子互动区域活动已成为我园的特色活动,是培养提升我园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我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与完善仍需要理论高度的提升,有待将其加入我园的园本课程内容中去,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活动的评价体制需更加完善

课程评价向来是课程建设的难点,本研究也不例外,虽然已经进行了各方面努力使评价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加多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研究,如评价系统的全面性有待加强。

(作者:杨静、邵妙英、胡瑜、苏洁、沈琴华、武冰芸,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开放式家园亲子互动区域活动案例】

宝贝,自己做

案例实录

下午亲子互动区域的时间到了,今天轮到我在“动手做”值班指导。小班的两个孩子都准备玩沙画,两个妈妈也同时在与孩子互动,我停下来看了一会,其中A女孩自己开始慢慢地操作,妈妈偶尔指导一下。

此时B女孩看看A,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这个”(这个,是指旁边A女孩的操作的画),妈妈看着自己的手机说:“你自己去拿。”B女孩在材料框中拿到了与A女孩一样的一幅画,同时也拿到了瓶装沙,并且用力拧着瓶盖,还是没有打开,于是抬头对妈妈说:“妈妈,帮我。”妈妈边看着手机边说:“宝贝乖,自己做。”女孩再次叫了声妈妈,B女孩的妈妈还是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整个活动过程根本不去关注到孩子的需求。我轻轻地帮B女孩打开了瓶盖后,小女孩就把沙全部倒了出来,开始默默地在胡乱作画……我微笑着看看这个妈妈,小声建议她放下手机,去陪伴女儿。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A妈妈有着正确的育儿观念,懂得珍惜活动过程中的适时介入指导,在指导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增进了与孩子的亲子情感,另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孩子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验了沙画形成的成功心情,享受着沙画创作带来的美感与奥秘。

而B妈妈的做法表面上看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但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她不介入,不管不问,专心玩着自己的手机,完全不顾及孩子此时需要她的感受。作为一位年轻的90后妈妈,在短短的半小时内不停地看着自己的手机,简单地说是失去了半小时陪伴孩子的时间,从大的方面来讲,育儿观念不正确。事后跟她聊天中获知,她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很好。因此,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学习、借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

应用策略

作为指导老师在亲子活动现场假如遇到了此类家长,我们该如何做呢,该不该介入指导。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介入。那到底什么时机介入比较合适呢?这里就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不妨这样尝试着去做:

1.少许观察,微笑建议

在亲子活动中,看到家长只管自己玩,暂时没有与自己孩子互动,我们可以耐心等一会,观察家长一下,也许该家长确实需要手机快速处理一下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指导老师可以微笑地看看家长。观察一会后,家长还是独自在摆弄自己的手机或处理别的事情,那么指导老师根据活动现场的情况,轻轻招呼该家长到旁边微聊沟通,建议她(他)去陪伴自己孩子的活动,注意此时不用说很多,家长会明白的。忌大声叫唤家长,要求她(他)去做什么事情。

2.稍加肯定,希望延续

在老师介入后,家长接受建议,马上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指导老师可以轻轻表扬宝宝。如:“宝贝与爸爸(妈妈)玩的真好,今天一定很高兴吧,快谢谢爸爸(妈妈)。”此时,家长一定会听懂老师肯定宝贝所隐含的意旨。接着告诉宝贝回家与爸爸妈妈继续玩。此时,可以回头转向家长说:“今天孩子获得了亲子活动体验的快乐与技能的习得,希望在家里也可以这样去多指导陪伴孩子。”

3.适时替代,满足需求

家长的观念、认知、习惯都各不相同。当你向家长提出建议后,有的家长会表面上接受,行动上还是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放眼里,那我们怎么办?那么指导老师也不用着急,在不影响指导其他家庭的同时,暂时替代一下家长的角色,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共同合作的快乐。

4.真诚沟通,转变观念

活动结束后,指导老师可以与家长真诚沟通,聊聊亲子互动的意义,活动不但能加深亲子情感,更能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自信心等。引导家长珍惜在园短暂的半小时时间,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欣赏者。但转变家长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沟通,希望班主任针对此类家长进行分层培训与指导。

(观察与记录者:邵妙英,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不和你玩了

案例实录

“谁会赢”互动区域中,珉珉和嘉嘉在一起下飞行棋,家长在一旁也参与游戏,珉珉用的蓝色棋,一开始就掷出了六;开始出动,而嘉嘉则用红色棋,一直都没有掷出六。

不久,蓝色的飞行棋已经有两架到家了,红色棋只有一架在棋盘上飞行。这时嘉嘉有点烦躁,说:“珉珉掷的骰子不对,为什么他掷出六后还可以再来一次,这样子我就被他赢了,他一定是不对,我要重新来。”

珉珉说:“我是对的,我们骰子掷出6就是可以再来一次的,是你自己没有这样做,我就是这样掷的。”嘉嘉说:“没有,我不知道有这个说法,你是不对的。”两个人越吵越凶,嘴里还说着“你是赖皮鬼,我不和你玩了”,“不玩就不玩,再也不睬你了”,随即你一下我一下地打了起来,家长说:“好了,好了,别打了我们回家了。”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两个幼儿前半段时间都是全神贯注地参与游戏,能够按顺序轮流参与游戏,但是游戏进行到一半,关于游戏过程中棋子的正确步数和掷出的骰子点数产生了激烈的讨论,这番讨论演变成了争执,并且影响到了游戏的进程,游戏到后面无法开展下去,并且幼儿相互开始不理睬对方,甚至出现了推搡、打闹现象,家长有些无所适从,没有上前介入其中。

幼儿们在下棋的过程基本掌握了下棋时所制定的规则,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为了游戏所产生的碰撞、冲突等行为,幼儿在掌握这些规则时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想法,而是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因为都想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并且觉得对方违反了游戏规则,随即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对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戏,幼儿互相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大家可以有商有量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纠纷和争端,也为幼儿处理人际关系积累了经验。

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处于一个初步的社会发展期,他们大多数时间能与朋友合作,也能理解规则的必要性,他们渴望夸奖和认可,总是喜欢赢,来自老师或者家长的注意能鼓舞他们,但是有时会使他们难以矫正错误

游戏的开展、幼儿的互动与教师、家长也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在游戏中,两个幼儿为了下棋的方法起冲突,这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执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孩子,让幼儿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理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

亲子互动区域活动让孩子感受亲子活动的快乐,增进对竞技游戏的认识。同时,强调孩子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活动中幼儿与家长是否能遵守游戏规则,家长的有效介入,都是孩子最无声有效的教育榜样。

应用策略

作为亲子互动区域的指导老师,如遇到以上这个情况,指导老师要怎么做?而家长又应该如何去做?对于这类情况,可以这样试着做一下。

1.关注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想法

家长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并且关注幼儿需求,适时引导,家长要在不干扰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参与幼儿游戏,关注幼儿需要,并适时给予引导、支持。

2.明确游戏规则,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

设置游戏规则的提示,能保障活动中基本权利,制约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能帮助幼儿了解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

3.家长参与活动,融入其中

教师指导家长如何与大班的孩子一起游戏,通过游戏了解下棋的各种规则。家长可以让幼儿分享经验,请幼儿说说自己下棋的感受。引导幼儿下棋时,关注自己也要关注对方同伴。继续观察,观察幼儿下棋,在观察中发现、分析幼儿下棋时的表现,继续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下棋时,帮助幼儿再次建立规则意识。

4.家园合作,开展活动

家长与教师一起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文明礼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友好地开展活动。

(观察与记录者:乔妍雯,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蓝色的苹果

案例实录

动手做中小班的依依正和她的妈妈做撕贴画。依依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在妈妈的指导下短短的15分钟就完成了作品。看时间还非常充裕,依依妈妈建议她在空白的地方添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来丰富画面。乖巧的依依根据妈妈的建议添画了一棵苹果树。在为苹果涂色时,依依看着蜡笔盒想了一会儿,最终挑选了一支蓝色的蜡笔。依依妈妈见状马上说道:“依依!你是想把苹果涂成蓝色吗?”

依依说:“对呀!我要画蓝色的苹果。”

“依依,我们去水果店看到的苹果不是红的就是绿的,可从来没见到过蓝色的苹果啊!”

“水果店里没有,我就发明一个蓝色的苹果呀!”

“没人会喜欢蓝色苹果的。所以你还是换红色的蜡笔吧黄色的也行!”依依妈妈说。“我不要嘛……”

看见依依母女俩争论不休的样子,我马上走到依依妈妈身旁说:“依依妈妈,小朋友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也常常是我们大人无法理解的,依依想涂蓝色的苹果可能有她自己的道理,要不你来听听她的想法吧,说不定会很有趣呢?”

依依妈妈反驳道:“不可能!苹果就是红色的,这是常识,难道平时老师在课上看到孩子犯这种错误都从来不指出吗?”

面对依依妈妈强势的态度,我一时不知如何继续指导。

案例分析

类似依依妈妈的案例其实经常在动手做中发生,通常的结果多是孩子无奈乖乖服从家长的“指导”。

分析其原因,首先并不是这些家长不懂如何指导幼儿创作,而是他们不懂如何在指导中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本案例中的依依妈妈,她拥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指导孩子创作时全身心投入,却又不会包办代替,还会根据操作情况给孩子提出有效的建议,依依小小年纪却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与妈妈平日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依依妈妈并不善于倾听孩子。当依依想涂蓝色苹果时,妈妈只一味地告诉孩子苹果不可能是蓝色的,而没有问一下孩子的想法。这也折射出当今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所言、所思并不靠谱,作为大人懂的必定比孩子多,做的也必定比孩子正确。其实沟通并不完全是说、讲、谈,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父母要开启和拓宽亲子沟通的渠道,在倾听中让孩子能够真诚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被否决。作为家长还应当试图理解、欣赏、赞美孩子的创作和想法,真正地同孩子产生心灵上的交流,给孩子以极大的自由,以便把焦虑心理降到最低限度,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从而获得成功和自信。

其次,教师介入时并不在恰当的时机。在事后与依依班主任沟通中发现,依依妈妈是一位高学历的职场女精英,工作中雷厉风行习惯了领导下级,久而久之养成了她强势的性格,不愿耐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当时在我介入的时候,周围还有其他家长和孩子在活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出依依妈妈指导的不当之处,以她的性格一定觉得很没面子。相反地,如果将依依妈妈请到人少的地方,或者等到活动结束后单独交流,甚至请班主任与她沟通都比当着其他家长的面指出要来的妥当。

此外,作为青年教师时常会遇到年龄阅历比自己丰富的家长,当他们不接受老师的指导,甚至凌驾于老师之上的时候,青年教师经常会不知所措。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与家长沟通首先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告诉家长如何指导幼儿,还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形成有效的沟通。态度上要谦和一些,但在心里维护好正确的立场,面对家长的质疑回答应该有自信,要有作为专业教师的底气。其次,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作为青年教师要理性地分析思考家长如此行为的原因,然后富有艺术性地与家长沟通,这样做老师正确的观点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接受。

应用策略

1.告诉家长倾听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幼儿在前,家长在后的育儿观念。并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平等、宽松的环境去倾听、理解孩子。

2.抱着欣赏的态度观察家长的指导方法。找准适当的时间介入指导,平和地与家长沟通。

3.青年教师在将正确的育儿观传递给家长的同时要维护好自己作为教师的底气,自信地回应家长的疑问与质疑。

(观察与记录者:张双瑜,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妈妈,我不会

案例实录

又到了亲子区域游戏时间了。中班的嘉嘉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在动手做区域坐了下来,旁边坐着的是同班的琪琪和她的妈妈。两组家庭愉快地打了个招呼就开始活动起来。

琪琪选择了剪纸材料进行游戏,只见她熟练地拿起剪刀,不一会儿就剪出了一朵漂亮的小花。琪琪拿着剪好的作品,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我剪得漂亮吗?”琪琪妈妈也很热情的回应道:“嗯,真漂亮!琪琪真棒!”“妈妈,我要再剪一朵小花送给你!”“好的,谢谢宝贝!”

旁边的嘉嘉妈妈听了,不禁探头看了看琪琪手中的小花,再回过头看看自己的女儿。只见琪琪正左手拿着剪刀,磕磕绊绊地剪着纸条。她马上纠正道:“宝宝,你怎么这只手拿剪刀的啦,快点换过来。”等到嘉嘉换成右手拿剪刀了,嘉嘉妈妈又着急地叫道:“你怎么这么剪的,要这样,剪刀向前。”嘉嘉又跟着妈妈的指示进行了调整,妈妈又发现了问题:“还是不对,你这样剪出来的不好看,看看琪琪,琪琪剪得多好看。”嘉嘉低下了头,轻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我不想剪了。”嘉嘉妈妈听了生气地说:“不行,你多练练就会了,人家都会,你怎么不会,不要放弃。”嘉嘉哽咽道:“我就是不会,我就是不想剪了。”说完,嘉嘉哇哇大哭起来。嘉嘉妈妈满脸尴尬,忙拉起孩子,生气地说:“这孩子怎么这样,走了走了,不玩了,坍台死了。”说完,急急忙忙拉着孩子向门口走去。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在活动刚开始幼儿还是很高兴和家长进行互动区域游戏的,但是随着家长的参与,幼儿有了不同的表现。了解后知道,嘉嘉在班级里是属于动手能力中等的幼儿,剪刀的运用还不是十分熟练,琪琪是班级中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能很熟练地运用剪刀,两位幼儿能力各不相同,两位妈妈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不同态度影响了两个孩子游戏的情绪与结果,特别是嘉嘉妈妈,对于孩子过高的要求,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经了解嘉嘉妈妈是一位全职妈妈,为了孩子,她辞去了高收入的工作,全身心扑在孩子的身上,关于孩子的事,她事事亲力亲为,平时对孩子管得也较多。对于自己的孩子,她给予了厚望,她认为在自己的教育下,自己的孩子是比较聪明的,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当看到自己孩子表现不如其他孩子时,比较有落差。因此在对孩子的态度上比较激进,反而事与愿违。(www.xing528.com)

应用策略

类似嘉嘉妈妈这样的家长相信不在少数,这类家长普遍有着高学历的教育背景,他们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非常自信,有些妈妈为了孩子做了全职妈妈,他们照顾着孩子的方方面面,认为在自己的教育下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比较优秀的,所以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她意时,就会心理失衡,严重的就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活动中碰到此类家长,我们老师应该介入,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观,掌握良好的教育手段,同时我们有着以下建议:

1.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孩子的情况,既要正视孩子不足的地方,也要看到孩子比较优秀的地方,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放低要求,帮助孩子慢慢进步

孩子的能力有强有弱,当孩子的表现不如家长预期时,家长要学会放低要求,多给孩子搭几个阶梯,等到孩子能完成第一步,再做接下来的第二第三步,帮助孩子一步步慢慢提高,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上述案例中,家长可以先让嘉嘉画下来,再沿着边线慢慢剪出轮廓,多试几次,让孩子慢慢学用剪刀,进而熟练地运用,分几步让孩子掌握剪刀的运用。

3.及时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有反复,家长要有耐心,对孩子多以正面鼓励表扬为主,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家长及时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信心也会同时提高。

在平时我们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多了解,和家长真诚交流,探讨育儿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观察与记录者:朱蔚,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奶奶,一起玩!

案例实录

今天轮到小班的幼儿在玩一玩区域内进行建构游戏,轩轩和甜甜就是今天的小客人,轩轩的陪同者是奶奶,而陪甜甜的则是她的妈妈,来到区域内,两位小朋友开始各自搭积木;看到他们开心地进行着游戏,我便去别的区域进行巡视。

5分钟后,我看到甜甜已经有成品展现,是一只可爱的长颈鹿,她开心地和妈妈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而且和妈妈一起动手准备帮长颈鹿再搭一个朋友——鳄鱼。这时的轩轩在一旁羡慕地看着甜甜,他面前零散地摆放着很多积木,手中拿了一块长方形乐高积木在桌子上滑来滑去,嘴里嘟囔道:“小汽车,嘟嘟嘟嘟嘟……”奶奶则是一脸无趣地倚在墙上,轻声说:“轩轩,快点,玩了一会儿回家了。”我听到后蹲下身和宝贝说:“轩轩,你要叫你的积木汽车开到哪里去呢,难道只是在这条白色的马路上行驶吗?”轩轩大声说:“当然不是啦,我要带他去东方明珠,去看高楼大厦!”我向他肯定点头,对他的想法表示赞同。轩轩这时开始摆弄其他的积木,着手搭高楼。

我和奶奶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提醒奶奶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搭,并且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放手去做。奶奶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还是坐下来和孙子一起玩,轩轩的高楼不知怎的一直会倒,奶奶研究了一下,原来是轩轩选择的最底部的“奠基石”太小了,所以造成高楼不稳。奶奶在一堆积木翻找了一会儿,只见她得意地说:“看,宝贝,奶奶给你找了块最好的,这下你的高楼一定能造起来了……”祖孙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玩得非常开心。

30分钟的亲子互动时间转眼即逝,在轩轩和甜甜离开之时,作品展示架上,又新添了许多成果:长颈鹿、鳄鱼、高楼大厦、东方明珠。

案例分析

两个相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建构水平却有着明显的落差,很明显轩轩还停留在建构的初级阶段,他的建构行为明显是在熟悉、探索积木本身,还不会主动地发挥想象力独立完成简单的作品。而且家长的态度显而易见,奶奶对积木一点儿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这30分钟是在浪费时间。

相较而言,通过甜甜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甜甜已经会搭积木了,而不是单纯地“搭积木”,并且家长也很珍惜这宝贵的30分钟亲子互动时间,积极的互动,甜甜的妈妈耐心陪玩,专注于孩子的表现,并且在甜甜遇到瓶颈无法自己完成作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家长的态度与教育观,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建构水平。活动中家长放任孩子乱搭、堆砌,或是重复生活中的简单化、表面化的经验,没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孩子原地踏步,很难得到经验提升。但是家长如果稍加引导,陪孩子一起玩,帮助孩子将积累的经验、思考用于建构游戏中,主动寻求创造,孩子会得到不同的搭建经验、建构方法,水平即得到了提高。

应用策略

建构游戏是开发儿童智力的好游戏。不仅可以通过游戏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建立物体间的构成关系,为孩子寻求稳定的结构建立直观经验,而且,还会囊括数学、物理、力学、色彩知觉、艺术智能、音乐、文化、历史、地理、人文,对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每个孩子的建构水平都不同,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地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游戏呢?

1.珍惜时光,用心参与

重视、珍惜每一次的亲子游戏过程,高度参与,必要时刻给予适时指导。

2.不同层次,不同指导

建构能力较弱的儿童,家长可以请幼儿先担当游戏中的搬运工,家长来搭,边搭边说,将自己的设计思路,搭建原理告诉幼儿,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及好奇心。有一定建构基础的幼儿,家长可以要求幼儿边搭边说,边说边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供图片,请幼儿搭建作品。

3.不同材料,激发兴趣

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巧妙变换游戏形式;在玩腻了常见的乐高、方块积木后;家长不妨将家中常见的包装盒、饮料瓶、棋子、薯片罐等收集起来,提供给幼儿,改变固有的积木概念,新鲜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观察与记录者:龚清清,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我说你听

案例实录

温暖的阳光从二楼的窗户洒入阅读角,使得这片小小天地格外地温馨。小班的欣欣正在兴致勃勃地挑选今天阅读的书目,忽然她举起一本绘本《小猪胖胖》,急忙招呼妈妈坐下:“妈妈,妈妈,这本书的故事老师讲过,今天我来给你讲故事!”妈妈惊讶地问道:“可是,你又不认识字。”孩子脸上迅速闪过失望的神情,呆呆地望着妈妈。一旁的我忍不住说道:“这个故事好像很有趣,我来做小听众,你愿意说给我听吗?”她热情地邀请我坐下。

欣欣坐在我和妈妈的中间,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她打开书本,细细柔柔的声音说道:“小猪高兴地去野餐,猪妈妈给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小鸟闻到香味来了,小猪给了他一个大面包,他还给了小松鼠一个大苹果,给小猴子一个饮料,他们都是好朋友。”

短短几分钟,孩子便把故事讲完了,妈妈微笑着表扬欣欣,夸她说得真棒。欣欣对妈妈说:“妈妈,老师请我当过小猪的,现在你来当小鸟,我来当小猪好吗?”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

案例分析

案例中欣欣妈妈差点错失听女儿讲故事的良机,当面对跃跃欲试的孩子,家长如果出消极以及不信任的态度,敏感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妈妈的质疑从而放弃表达与表现的愿望。此时教师及时介入,俯身从幼儿的角度观察,聆听幼儿的需求并提出有效性建议,师生、亲子共同参与阅读,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欣欣在讲述故事时,完全凭借自己集体活动时的记忆在复述故事,而忽略了一页一页翻阅讲解的好习惯。朱润鱼、袁宝英教授认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阅读需要,同时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如3—4岁的孩子喜欢听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喜欢有明亮色彩、情节单一的图画书。因此,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图书画面内容简单清晰,色彩鲜艳,形象可爱,并为一页一幅图。”一页一幅图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一页页有顺序地仔细观察画面,将前后页联系起来可以提升幼儿的阅读技能,为早期阅读奠定基础。

欣欣掌握了故事的大致内容,却并没有理解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理解分享的重要性。虽然小猪的食物一样样变少,可是他收获了很多好朋友,他觉得分享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家长可以在故事结束时,向幼儿提问,强化幼儿的故事中心意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最后幼儿提出了分角色扮演故事的愿望,家长积极参与,用语言与幼儿共同扮演串联故事,期间忽略了用肢体动作表现创造性,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让幼儿更好地融入故事。

应用策略

阅读是幼儿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策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1.及时介入,鼓励互动

当幼儿有了放弃活动的想法时,教师应该找准时机及时介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与表现。引导家长学会尊重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理解内在的教育意义,强调亲子互动过程中语言的肯定性和行为亲密性。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重视绘本封面的重要性,引导幼儿从封面开始阅读,并养成逐页阅读的好习惯。仔细观察画面中包含的内容,连贯前后页的关系,从而连接故事情节的发展。养成由浅入深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以及科学的阅读策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3.适时提问,引起兴趣

制造悬念,将重点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在猜疑、想象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用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幼儿描述故事,有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幼儿互动,情节的高潮部分重点引导幼儿讨论,反复刺激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耐心倾听、交流感想

当幼儿有了编故事、复述故事的欲望时,家长应该耐心听幼儿讲述,及时引导幼儿,使幼儿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同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学习故事中传达的美好品质。同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和幼儿共同扮演角色,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与表现能力。

(观察与记录者:杨阳,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玩 天 平

案例实录

大班的孩子们好奇,喜欢刨根问底,十分热衷于科学小探索。在我们亲子科探区域中经常能看到爸爸妈妈与乐于探索的孩子间的互动。今天果果就拿着简易天平问爸爸:“这是什么?”“你见过天平吗?”“天平?什么是天平?”果果问,于是果果爸爸说“这里有一些材料,我们就用这些材料自己组装一架天平吧!”

听了爸爸的提议果果先将立柱插在底座上,再用塑料钉将天平尺固定在立柱上,然后在天平两端挂上不同个数的砝码。很快他就发现高低不一样,“怎样能使天平保持平衡状态呢?”果果爸爸先把砝码都拿下来,这时天平还是有点歪斜,果果和爸爸一起开始尝试着进行调整,将天平尺慢慢移动,到达中心点时,他的天平自己平衡了,果果这时表现得很兴奋,迫不及待的就开始放砝码,他挑选了两个相同的砝码,先在左边放好,接着又将右边放好,一看天平平衡了,他激动地向爸爸展示,只见果果爸爸问他:“你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我放了两个一样的砝码就平衡了。”这时,果果爸爸将天平上的一个砝码拿掉,问道:“除了这个砝码,还能用别的代替吗?”果果看了看,又到砝码的盒子里去寻找了,过了一会之后,他兴奋地告诉爸爸:“我找了两个小的砝码,它们加起来就和大的砝码一样重,天平也会平衡的,耶!”

案例分析

天平其实是很有趣的一件东西,孩子们通过玩空天平,了解空天平的自身的平衡,接着通过砝码的摆放孩子发现了在天平两端的相同位置上摆放数量相等的砝码,天平能够保持平衡,这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只是到这一步就结束的话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有些过于简单,为了让孩子更多地探索,仔细观察,果果爸爸又人为地给他制造了一点困难,让孩子发现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也能让天平平衡的方法,提高了孩子们更加积极探索、发现的精神。

但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发现家长给予的干涉似乎过多,看得出来果果爸爸急于让孩子去发现他想让他发现的内容,其实如果不引导他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发现,或者有自己的收获或成功感,频繁干预的现象不仅打断了幼儿的思路,阻碍孩子探究的步伐,更是将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幼儿无须动脑筋,当他们发生错误的时候,只需听从大人的提示就会通向成功。这样看似完美、成功的体验,实际上破坏了幼儿探究的原生态,最终导致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丧失。

应用策略

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1.参与探究,注重观察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明确大班的孩子已经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家长该做的是:观察孩子的实际需求,适时给予必要的回应。比如当孩子们的探索迟迟没有进展的时候,家长其实不要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观察孩子下一步的操作,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再适时提醒,让孩子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建构新的经验,这有利于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

2.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家长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与假设。观察中,让幼儿去猜想天平两边放不同的砝码会向哪边倾?最后验证结果。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理解后学知识,最后得出让天平平衡的方法。这样做到了循序渐进,孩子通过体验、观察、操作及家长的演示过程,去寻求答案,找出其中的原因,从而得出答案。

(观察与记录者:季荣华,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我和姐姐们一起玩

案例实录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园的亲子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自主游戏也是我园特色的活动之一。”

下午4:00是中班玩探究屋的时候,这时有个小班的弟弟皓皓和凡凡因为错过了游戏时间就参与到中班的时间段里和中班的哥哥姐姐一起玩了,一开始,皓皓和凡凡因为在不熟悉的中班孩子面前有些陌生,于是两人拿灯在一个角落里玩,这时中班的湾湾和航航在玩用造型灯搭图形的游戏,她们搭的花缺了一个,看到两个小弟弟的手里有,于是航航对他们说:“小弟弟我们一起玩好吗?我们搭的小花缺了一个角。”凡凡看到航航来了,立马掉头走了,而皓皓不好意思地握着手里小花灯,这时皓皓的奶奶说:皓皓和小姐姐们一起玩吧,咱们皓皓也会搭小花对吧?一边说一边帮皓皓把灯放在了湾湾和航航的小花图形里,三个小朋友玩到了一起,凡凡在一边偷偷看着他们三人玩。搭了花、苹果的图形后,湾湾问:“小弟弟你想搭个什么图形?”皓皓说:“搭个恐龙。”三个孩子一起搭起了恐龙图形。这时凡凡走过来,一把推翻了他们之前搭的花和苹果。湾湾大声地说:“你在干嘛?为什么要推翻我们的花和苹果?”这时我对孩子们说:“带凡凡一起玩吧?说不定他也想和你们一起玩呢!”湾湾说:“可以一起玩,但是不能搞破坏。”凡凡连忙点头,四个人一起搭起了恐龙。亲子互动游戏的时间到了,四个小伙伴依依不舍地道别了。凡凡说:“下次我还要和小姐姐们一起玩。”

案例分析

今天的中班区域活动有一点混龄活动的感觉,一开始担心皓皓不能很好地融入,后来发现原来家长适时的一句话,一些动作便让这样的尴尬化解了。但凡凡却不同,他觉得大家对他忽视了,用暴力的手法让人家注意到他,他是聪明的,但使用的方法是不对的,而且家长也没有立即阻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凡凡有了和孩子们玩的机会。所以成人实时介入孩子们的游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案例中我发现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互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外出,小年龄的孩子很喜欢找年龄比他们大的孩子玩因为跟着大孩子,小孩子可以学到很多新鲜的游戏方法,混龄活动就给孩子创造了这种天然的好处。在活动中也发现,中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交流很自然,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自我表达,让大小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和分享,混龄活动的发展价值对小幼儿来说更多是认知上的,对大幼儿来说更多是社会的。亲子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主游戏的一个体现,在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应该在家长的后面,家长如果能在孩子交往断片的情况下介入一下,就能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亲子区域活动的能动性,家长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时起的作用比老师还要及时恰当,但我觉得在游戏结束后我作为老师应该给幼儿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能让游戏有持续性,孩子们更能玩出游戏的内涵。

应用策略

在活动中幼儿之间会产生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但这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过程。幼儿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不断地习得怎么与别人交往。老师和家长,可以先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再观察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他们自己实在无法解决好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老师和家长要在适宜的时间内,用适宜的方式进入幼儿之间的矛盾,帮助他们解决在交往过程的矛盾。

1.家长在区域游戏中的作用

从今天的游戏中我们也看出家长的参与度不是很多,凡凡的家长没有出现在游戏的任何环节,只是在看,在等待老师的处理。事后从家长处了解到,家长有意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而没有过多介入孩子们的事情,我觉在区域活动中家长的角色不应该和老师一样是观察者,而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处理事情上应该做一个表率,小班的孩子正处于模仿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把握好时机,把正确的思想传达给孩子,因为家人的榜样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2.区域游戏中家长的及时介入

当在区域活动时,孩子在游戏中需要帮助,与同伴产生矛盾等都需要有人来介入游戏,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以同伴的身份来帮助孩子,像案例中的浩浩的奶奶,正是她的牵线搭桥才能让浩浩和中班的姐姐们打成一片,因为参与其中才能及时介入,所以亲子互动区域游戏离不开家长们的参与。

(观察与记录者:苗坤,上海市宝山区三花幼儿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