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滇茶生产与贸易状况

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滇茶生产与贸易状况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惟滇茶虽有此分,而外人则概名之曰普洱茶。(二)滇茶生产滇省产茶区域,偏在西南一隅,而六大茶山,实为滇茶之策源地。今名冠普洱茶之顺宁凤山茶,仅三十余年之历史;而滇茶对川贸易消长之趋势,先由宋营而景谷、而缅宁,今又以顺宁占优势,均其旁证也。然证诸滇省财政厅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三年中各茶税局岁收数字推算,则又出入甚多。滇茶制造,分初制与复制两次。

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滇茶生产与贸易状况

(一)绪言

普洱茶名,声誉国内,贫富珍视,昔时定为贡品,其贵可知。实则茶之产地,非为普洱。距今百数十年前,十二版纳出产之茶,概集中普洱制造,普洱遂为当时普思沿边一带茶叶集散地,是殆“普洱茶”得名由来也。或谓著名产茶之倚邦、易武、蛮砖、莽芝、革登、架布六大茶山,均属归思茅厅,思茅厅隶普洱府,故以“普洱”名,是又一说也。嗣后制造地点,逐渐南移,由普洱而思茅,而倚邦,而易武(今之镇越县)。今南则大部集中于佛海,北则大部集中于下关、昆明两地;普洱非但不产茶叶,且不成为茶叶市场,“普洱茶”徒为历史上之名称而已。

滇茶因产地不同异其名称,约举之有凤山茶(顺宁县产)、猛库茶(双江、缅宁产)、景谷茶(景东、景谷所产)、佛海茶(佛海、南峤、车里等县所产)、翠华茶(大关、彝良所产)、感通茶(大理县产)、宝洪茶(宜良县产)及十里贡茶(昆明县产)。惟滇茶虽有此分,而外人则概名之曰普洱茶。

上述各种茶叶,品质优良,传闻已久。据《云南志》载云:“太华山在云南府西,茶色味俱似松萝,名曰太华茶”“普洱、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曰普洱茶”“孟通山在湾甸州境,产细茶,味最胜,名曰湾甸茶”。又据《大理府志》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旧名荡山,又名上山,有三十六院。昔产茶,树高一丈,性味不减阳羡,名曰感通茶”。

图29 民国时期云南茂恒广告

滇省得植茶之天时地理,故产佳茗,境内除省之西北一小部分气候较寒、不宜植茶外,其余各地,温湿度及土质,莫不宜于植茶。以温度言:昆明全年平均为摄氏一五·九度,腾越为一五·五度,思茅为二一度左右,车里附近为一九度左右。以湿度言:全省全年雨量平均在一〇〇〇至二〇〇〇粍之间;湿季自六月至十月,干季自十一月至翌年五月,干湿时期,适与茶树生育时期相合。以言土壤:则多红色砂质土,茶之生育繁茂,果能从事推广改良,当不难成为茶叶产销之重镇也。

(二)滇茶生产

滇省产茶区域,偏在西南一隅,而六大茶山,实为滇茶之策源地。其发展趋势,大都由普思沿边,向西北之景东、景谷、缅宁、顺宁各县。今名冠普洱茶之顺宁凤山茶,仅三十余年之历史;而滇茶对川贸易消长之趋势,先由宋营(即大山茶)而景谷、而缅宁,今又以顺宁占优势,均其旁证也。现全省产茶区域之有产量可计者,如下二十八县:

(1)顺宁县;(2)昌宁县;(3)云县;(4)保山县;(5)蒙化县;(6)大理县;(7)佛海县;(8)南峤县;(9)双江县;(10)车里县;(11)缅宁县;(12)景东县;(13)景谷县;(14)澜沧县;(15)江城县;(16)镇越县;(17)镇沅县;(18)墨江县;(19)宜良县;(20)路南县;(21)绥江县;(22)昆明县;(23)彝良县;(24)大关县;(25)镇雄县;(26)盐津县;(27)武定县;(28)文山县。

滇茶盛时,即六大茶山,年产已达十余万担(每担以百斤计)以上。近来新兴茶区,如顺宁等县,虽复年有增加,然全省每年产量,仍不过十万担左右。产区加广,产量则未见加多。兹举产量较多各县之每年产量约数如下:

云南茶产概况

上述各县,每年产量共计约为九万余担;加以未列名各县之每年产额,则在十万担左右。惟前列各地,每年产额,除宜良、顺宁、双江、缅宁、佛海、南峤、车里等县比较可靠外,余均因未详细调查,仅为估计数字耳。然证诸滇省财政厅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三年中各茶税局岁收数字推算,则又出入甚多。兹摘录如下:

1936—1938年财政厅茶税统计及茶叶产量推算表

(三)滇茶制造

滇茶名目繁多,除前述以产地分别之外,又有以销路而别者。如销川之沱茶,销藏之砖茶、紧茶(心脏形),销暹罗、南洋、香港之圆茶(饼形约七八寸,每筒七饼,亦称七子圆),销夷人之蛮庄茶及销本省之散茶等类。而销川之沱茶,又因原料产地与成分配合关系,复有以顺宁、双江、缅宁所产原料之关茶,与以景东、景谷所产为原料之景关茶等别。又以采摘时期而别者,凡在三月底、四月初采者,则称春茶,亦曰春尖、毛尖、白尖;夏季所采者,曰夏茶,分前后两种,前者曰黑条,后者曰二水茶;及至九月稻谷正值扬花时采者,则称谷花茶等分。若夫一般茶店所称之春尖、明前、雨前等等,则与各等相同。

滇省气候和暖而湿润,茶叶采摘时期,自三月至十月,年有六七个月长期,其间可分下列三期:

A.春茶。在三月尾至四月初,即清明至谷雨采摘,有“毛尖”“白尖”之称,以嫩芽生白毫,故有此名。过此生者曰“黑条”,色泽黑润,质重而色味亦浓厚,为制造“沱茶”“圆茶”“砖茶”之主要原料。春茶之中,又分头拨、二拨、三拨三种。头拨茶白毫居多,二拨茶叶肥质浓,三拨又称“春尾”,此即前之所谓“黑条”。

B.夏茶。在六七月之交,即芒种大暑时采摘,名曰“二水茶”,又曰“二盖茶”。其细者称曰“细黑条”,叶色黄黑相间,为沱茶、紧茶表层原料;此后采者,则较粗,故名“粗茶”,时近夏尾,色黄梗硬,品质粗下,供制藏销紧茶包心之用;最粗老者,俗称“滑皮”,例须禁采。

C.秋茶。在九、十月间所采,即白露霜降时,正值禾谷开花之际,故名“谷花茶”。嫩芽被有白毫,光亮较春茶尤美观,惟味薄不耐泡,故品质不及春尖,因其不易变黑,通常用作各茶之盖面。

滇茶制造,分初制与复制两次。其程序如下:

A.初制。茶叶采摘后,即晚“炒生”(杀青),用大釜烧热,待火候适宜,放生叶入炒,以竹铲反复搅拌,手续须匀和迅速,约七分钟至十分钟后,取出置于竹蓆上,趁热反复“搓采”成条,松铺于竹蓆上晒干即成,称曰“毛茶”,或谓“散茶”,茶农即零星担入市求售。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篮须濯以水少许,防其虀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箨(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捧捣压,使其层层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封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

B.复制。制造厂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成“沱茶”“圆茶”“砖茶”“紧茶”包装输出。兹将复制程序分述如下:

(甲)拣茶。茶商收购毛茶后,雇工分别拣选,别为下列三种:

(1)底茶:粗梗黄叶,质料最劣者。以“粗茶”及“二水”“谷花”中之老叶粗梗充之,须用刀剁成小片,最忌水潮。此茶占原料中百分之四十,居茶之内层。

(2)高品:带黑黄色夹有小梗之春尾茶。须潮水发酵,方能揉制;占原料中百分之三十,居底茶之最外层。

(3)梭边:用黑条充之,粗梗黄叶,须认真拣出。当湿水发酵,品质最佳;占原料中百分之三十,居茶之最外层。

(乙)剁茶。底茶须先行剁碎,剁时用砧板,板置于灶之附近,以便搬运。

(丙)潮茶。潮时将拣选之茶三四篮(约百五十斤),铺于地板上,厚以十寸为度;成团者则搓散之,以水喷散于叶上,用耙用脚,且耙且翻,均匀转拌,再行铺平,洒水拌搅,至三次为止。大约每茶百斤,用水三十斤,茶与水之比例,成为七七与三三;潮毕堆积于一隅,使其发酵,温度高时,在中心者达一〇六度,近边者约九十二度,堆面因被风吹易于干燥,故时须洒水(俗称被单水),水量约一喷壶半;如为细茶,则所需水量较少。潮工非熟练者不能胜任,盖水量过多,则茶身软,易于粘袋而破烂,且干后收缩,茶身变小,不合卖相;若过少,则采时伤手,且分量太重,不适包装运输。底茶切不可潮水,若受水潮,则内必起黑霉(俗称冲心霉),不堪食用。

(丁)秤饼。以十三四或十五六岁之熟练童工为之,坐灶后左角,对面右角置标准秤及秤架,架与人之间置底茶,人之右置二竹篮,一装梭边,一装高品;用大秤盘撮底茶,置秤钩上,再用左手执小秤盘,用右手抓梭边,放入底端,又抓高品放在其次,又将此小盘放入大盘内秤之,若过重,则取出底茶,轻则加入。秤后先倒底茶入铜甑,依次倒高品、梭边,后加商标,再压以梭边少许;于是底茶居下,高品居中,梭边居外;然后用左手送于汽眼上蒸之。全部工作经过,需时十秒至十五秒。

(戊)揉制。每一盘灶,计壮工三四名,分坐灶之两旁;灶用砖砌,大半埋入土内,所以减灶火外烁之力,且便于工作也。灶上置铁锅一口,直径二呎十吋,深十一吋,上覆锅盖,盖以木制,上开一直径一吋之汽眼;锅中装水二十加仑,日间烧灶五小时,须用水二十斤;水沸时,蒸汽集中于汽眼,热九十七度至一百度;铜甑放汽眼上蒸十秒至十五秒钟后,倒出茶叶放入于粗布口袋中(此时梭边居底,底茶居上),提袋抖二三下,使梭边包在最外层,商标亦贴于外边,底茶入于中心。此项手续,须极熟练可靠工人为之;抖后乘高热将口袋捏拢(左手捏上部,右手捏茶身),用力在櫈沿上搓揉十一下至十三下,将茶挤紧,然后转袋用左手执茶身,捏紧五下至七下;再调至外边滚七下至九下,使口袋内全部装实,乃将袋口扭紧压入茶身内,使成碗形。

(己)发酵。制茶之最后手续为发酵。将制成之茶,堆积于地板上,约四五日,即起发酵作用(俗称发汗)。发汗后,则茶身硬实,不易压坏;茶身内外起黄霉,色如松仁,霉愈多,则茶味愈佳。

(庚)包装。包装因产地而不同。下关沱茶,每沱外面裹以本牌广告纸,并以笋箨竹篾扎成;五沱为一筒,每二十筒盛以长方形之竹篓,篓面加盖麻布,为一件(俗称一支)。景谷沱茶,以四沱扎为一筒,二十五筒为一支;装潢包扎如关茶。每支重量,俱约六十余市斤至七十余市斤。

(四)滇茶运销

本省所产之茶,大抵由南北两路分销:

(甲)北路。凡顺宁、缅宁、云县、双江等县所产之茶,除双江所产间销缅甸外,大部皆集中于下关、昆明,转销四川及本省各地;其中一部分,则由下关转运阿墩子入康。其产自景谷、景东、镇沅、墨江者,则迳运昆明,销售本省及四川各地。此外尚有少数佛海等地之茶,于集中思茅后,亦转运昆明,分销本省及四川各地。

(乙)南路。佛海、南峤、车里等地所产之茶,大部集中佛海,由缅甸之景栋转仰光,入印度,转销于西藏。其澜沧、江城、镇越等地所产之茶,则迳运缅甸、暹罗、安南,间以少数运往香港、上海等地。

兹再将滇茶由产区运川情况,分述如下:

A.由产区运至转运地:顺宁区之茶,在先系由产地驮运,经蒙化至下关,然后转运至四川及昆明;自顺至关全程,计八站,约五百六十里,行须八日始达。景谷及双江区之茶,皆先由茶之产地,集中于景东县之景谷街,然后用人力或畜力,驮运往蒙化至下关,转销于昆明及四川;自景谷至下关,全程须行十三日。

B.由转口处运川:滇茶运川路线,大致而言可别为川滇东路、中路与西路三途;其运输工具,十之八九赖乎驮马,间亦借资水道、汽车。兹分述如下:

1.川滇西路线:所谓川滇西路线者,分广义与狭义而言。前者即指新近完成之祥西公路及叙昆大道两者;后者系指滇茶北运销川所必经之叙昆大道。凡顺宁、云县、缅宁、双江等县所产之茶,大都由产地运至下关与昆明集中;其运重庆者,多先集中昆明,然后以驮马、板车,迳运宜宾,又由水道乘轮下运渝市,全程共一千二百余公里。其间由昆明至叙府之一段大道,中经嵩明、功山、会泽、昭通、大关、盐津等地。至盐津又分两支:一支经筠连、庆符等地;一支经普洱渡、横汪等地,较第一支线缩短二十八公里。总计全线共长七九〇至八一〇公里。滇茶经此路北运,约需四十五日始抵叙府。

2.川滇中路线:即川滇公路,亦以昆明为起点。滇茶由此北运泸县对岸之蓝田坝,中经杨林、曲靖、宣威、威宁、毕节、纳溪等地,全长九一五公里,约需三四日可达。此线运茶数量远逊于前者,其原因有二:①车辆缺乏,候车费时,不若前者驿运班期之固定;②汽车运费高昂,茶叶本微利薄,非所胜任。茶叶运抵泸县后,分散各地。

3.川滇东路线:滇茶川销,有时因季节、市场等关系,亦有经此路北运,但其量更微,绝难与前述两线抗衡。本路线分黔滇、川黔两大段:黔滇段以昆明为起点,贵阳为终点,中经马龙、曲靖、沾益、平彝、盘县、普安、安南、镇宁、安顺等地,全长六六二公里,全段约需三四日可达;川黔段,以贵阳为起点,重庆为终点,中经息烽、桐梓、遵义、松坎、綦江等地,全长四八八公里,约需二三日可达。总计全线长一千一百五十公里,较上述两线均为缩短,将来滇茶运川,或有大量经此路线之可能。

滇茶入川运费,近年因物价不时上涨,变更无定,殆难缕述。兹就三十一年四五月间之运费,分列各项于后:

A.公路运费:根据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调查,公路客货运价杂费表所列,茶叶属于二等货品。川滇线中路,每公里每吨运费为三元七角,渝筑线运费亦同。以两线全线里程计算,每吨茶叶,由川滇中线(昆明至泸县)北运之运费,应为三千三百八十五元五角,计滇沱茶一支、六十市斤之运费,则为一百〇一元五角;以汽车运费占其整个运费百分之七十计算,则每支沱茶运缴总费用,为一百八十二元二角,汽车运费为一百二十七元六角五分。成渝线,按照川康区规定,茶叶每吨每公里运费为三元九角九分,以全程里数计算,每百斤茶叶,运费应为八十九元七角七分五厘,加杂费、管理费用等,总运缴费则为一百二十八元二角。三十一年五月一日,运统局规定,运货汽车养路费,改订征率,为每吨每公里四角;同年同月二十日,《大公报》载汽车运费又将提高百分之七十七以上,其对茶叶运费所增之负担,将更形加重矣。

B.驿运运费:叙昆大道驿运,自三十年十月起,规定北行运费,为每吨每公里四元三角,推算每支沱茶运费,为一百零二元七角,总运缴费为一百四十六元七角。现该线已停止承运货物。于是滇茶运川,乃由川滇中线,北运泸县,其运费为每吨每公里北行商运十四元、公运十三元。按此数计,则每支沱茶商运运费,约需三百七十八元;总运缴费用,约为五百四十元。

C.水道运费:沱茶由叙府水道下运重庆,按三十一年六月川江航业公会规定,轮船运费,每百公斤为四十二元六角,泸渝段则为三十二元五角。又按照渝市沱茶经销店之运缴单推算,加入打力(关税、包装费用不在内)、上下力、公抽等杂费在内,则每支净重七十五市斤沱茶,由叙至渝总运缴费,约为十七元三角;由泸至渝,约为十三元二角。

(五)沱茶集散市场——宜宾

沱茶产自滇省,民国初年,始运川试销,历史虽短,以销量年有增加,故经营者日众。初行时为饼茶,后改为沱茶,即今市售之半圆而内空之体形者。每沱重量在十市两至十二市两之间,以各家制造而异。川销沱茶,年约一万四五千支,约合一万市担。无论市销畅滞,每年销数,相差甚微;缘以川省各地人士,均嗜饮沱茶,故销行甚为普及。

又据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办事处《准运内销茶叶统计表》中所列,自民国二十九年六月三日至三十年六月三十日止,滇省沱茶销川数量如下表(单位:公斤):

1940年6月3日—1941年6月30日滇省沱茶川销数量表

上表二十九年度间,滇省关景两沱茶运川销售量,为七〇八一二九公斤,折合为一四一六二市担零三十八市斤;沱茶川销,似较前增加。良以抗战之后,人口内移,沱茶消费量增加势所必然也。

沱茶运抵宜宾后,由各地茶庄、水客转运,分集于交通便利之城镇,再运销于消费地。如沿岷江之嘉定、成都,长江之泸县、江津、重庆及通泸蓉、渝蓉两旱道之富顺、内江、资中、贡井、隆昌、璧山等地。

兹将宜宾茶市情形分述如下:

1.茶号与茶庄。茶号即售卖沱茶之商号。名虽曰茶号,然皆不仅专售沱茶,而兼营其他业务:如由滇进口之布匹、洋纱、五金等;出口往滇,则为山货、药材、纸张、金堂叶烟及丝绢织品等。茶庄乃为购买沱茶者。如蓉、渝、泸、嘉、资、内、江津、贡井、隆昌、璧山等地,均有庄客常年住在宜宾,选购沱茶;亦多有兼营其它业务,一如茶号。然此外尚有水客贩卖各种货物,来往各地兼办沱茶者。下表为宜宾茶号、茶庄及水客之牌号、地点与姓名:

(1)宜宾茶号

续表

(2)宜宾茶庄

(3)宜宾水客

此外尚有水客甚多,均系时来时往,不及备载。

经营沱茶者,大多兼营丝业,故宜宾茶叶公会,与丝业联合,依照政府颁布之新工商业同业公会法组织之,名曰“宜宾丝茶业同业公会”,附属商会,设常委三人、执行委员二人、监察委员四人,每月开常会一次,若有要事,则临时召集之,经费则由各同业摊派之。

2.交易情形。宜宾沱茶交易,俱凭信用以一言为定,并无定货单及其他凭证,即行交货,期货亦然。其交易地点,为南门外走马街口之火神茶楼;因楼址原为火神庙,故名之。该楼之茶会,名曰“山货同业公会茶会”。然实际上,除茶叶、山货外,其它如花、纱、绢丝、匹头、药材、航业、苏广货等业,均在此集会,每日上午八时后至十二时以前为交易时间。(www.xing528.com)

沱茶成交时之价格,以旧制天平秤为单位;交货过秤时,则用新制,除去内外皮。内皮关茶每筒除二市两,谷茶除一市两五钱;外皮以盛茶竹篓之重量为标准,普通约四市斤至五市斤之谱,然后将净重以八七折合,即为归担重量。交货无论在本半月内任何一日,均到“比期”付款(即月半、月末),以九六扣现。所谓九六扣现者,即期款二月之息金。因沱茶买卖之习惯,向在交货后两月方得付款;如卖方欲收现款,则由买方扣除月息二分计算之。又如买方在收货之比期,不能付款者,则每延一“比”,即少扣息金一分。若系代办者,则每担取手续费用若干;须行垫款者,则按千收取息金;尚有委托常年代办者,则视交谊之深浅、来往之久暂,至年终时酬劳之,其费无定规。

图30 民国时期川省万县天昌茶庄发票

沱茶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曰“上牌”;中等者曰“中牌”;下等者曰“下牌”,以茶之品质而区别。品质之优劣,则视沱面嫩叶之多寡及沱内之枝梗、败叶、梗块等杂物,是否拣提干净,如有者,则以含有之成分多少而定;再视色香味如何。若泡出之水色黄绿浓厚、明洁而有光泽,香气清幽不杂,味纯正而回味带甜者为上乘,购者应凭自己之经验而体认。

沱茶尚有正牌、副牌和杂牌之分。正牌者为各制茶者用自己之商标或牌名。因沱茶销售地仅有四川一省,故茶号每年制造多少,均以历年所销售之数量为标准。如正牌茶多制,恐品质难于一致,有损名誉;又以正牌茶价恒高,如届新茶上市前,仍未能售完,则茶价下落,反致受损。但欲扩充营业,则另制副牌,藉以保存正牌之名誉;且价有高低,可任客选购,营业较为活动。以上均为自制、自运、自售,并在宜宾设有专号。至杂牌,系在下关、昆明、景谷街等处,设厂制造,任人在各该地购买运销宜宾,则不设号栈者。

兹将宜宾沱茶之商标、牌名及等级列表如下:

宜宾沱茶商标、牌名及等级表

续表

3.零售价格:宜宾地濒岷江、长江、金沙江会合之处,又当川滇交通之冲,水陆四达,素为川南重镇,故商务亦大有可观。自抗战以来,内迁人口,集居于此者甚多,更因叙昆铁路,以宜邑为起点,百业益呈繁荣之象。沱茶为川人所深好,即外来者,以日久居住,亦感必需,因之沱茶之消费,应时而增。惟年来百物昂涨,沱茶之成本及运缴种种费用,自当随之而加,市场零趸价格高涨不堪。兹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五年间,宜宾茶叶零趸市价列表如下(单位:元/市斤):

1937—1941年宜宾茶叶零趸市价表

注:三十年零趸市价以十个月平均。

兹再将三十年一月至十月十个月中,逐月之宜宾茶叶每市斤零趸市价分析如下表(单位:元/市斤):

1941年1月—10月宜宾茶叶逐月零趸市价表

依据上表,宜宾在三十年一月至十月十个月中,每市斤茶叶零趸市价,最高者为八元二角,最低者须五元,均平数为六元七角四分;则五年间,每市斤茶叶零趸市价,高涨至五十倍。此可为惊人之事矣。

(六)沱茶消费市场——重庆

渝市消费沱茶,茶商每以路途遥远,辗转费时,多不直接向昆运茶,普通情形,均系委托字号、水客,至叙府(宜宾)而办运沱茶。盖叙府向为滇茶川销之最大集中茶市,由此转运全省各地,数量极夥;且水路下水二三日,即可抵达重庆,交通至称便利,运费亦较其他运输为廉。兹将渝市沱茶消费情况分述如下:

1.种类。渝市所销售沱茶,多产自滇南顺宁、景谷、双江、缅宁等县。按其份量,有一筒四饼、一筒五饼两种,俗称四子、五子沱茶。按其号牌,大别而言之,有景关、景谷两种;细分之,约有五种之多:即上等关茶宝元通五子、四子宝星、胜利五子、胜利谷茶、凤字关茶是也。中茶公司所售者,按其牌号形状,又分景关、复兴与破块等三种。

沱茶之外,又有普洱茶者,亦产于滇南宁洱、双江等县。渝市所销售之普洱茶,云南中茶公司经销者为砖形,分福、禄、寿、喜四种;源强行经售者,为圆球形,系一筒七饼。两种茶形虽不一,而品质则殊难划分,大抵此茶色、香、味三者,均与沱茶相似,故一般深嗜饮沱茶者,亦多乐用之。

2.市价。近年渝市沱茶趸售市价,因受战时,一般物价,均趋上涨,而成绝对向上之趋势。兹按一般趸售物价总指数及货币购买力,窥测其长期变化及其与一般物价之相关性而代表其趸售市价之真确状况。现将民国二十六年一月至三十一年五月五年零五个月以来,景谷沱茶之趸售市价,按月列表如后(单位:国币元/市担):

1937年1月—1942年5月重庆景谷沱茶趸售市价表

续表

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五月,渝市景谷沱茶趸售市价统计数字观察,沱茶价格与其他一般物价共同上升,随年以俱增,凡此为战时不易之现象;而最高价之发生,均在最近。三十一年五月份沱茶每市担涨达国币三千四百余元,较之二十六年五月每担值国币六十二元二角,不可以道里计;且该月每担价格,亦为近五年来沱茶之最低价,此期乃发生于战事之前也。

盖以二十六年抗战初起,渝市远处后方,自不受战争影响,故其一般物价,俱循常轨,沱茶市价,自无二致;以故本年沱茶价格,时高时低,年初与年尾,相关几希。二十七年省外战区扩大,迁川人士及政府机关等颇众,渝市茶叶消费量,因之上升。于是茶价稍有增涨;然其增率,亦属有限。二十八年情形,则大相径庭:四月以前,增势不显;五月甫届,渝市突遭两次惨炸,一般物价受其刺激,开始形成恶性上升之趋势,以后即一升再升,战时物价畸形现象乃愈益明显;沱茶五月平均价格,即较四月升高四十六元;此后至年底,又升达二百八十余元。二十九年茶价上升,更呈繁荣状况,尤以轰炸期间为盛。三十年四月,每市担沱茶价格竟突破千元大关,诚为昔日梦想不及;该年年底,沱茶更升达一千六百元高价。三十一年上半期茶价,复受征税影响,益趋上升,尤以五月情形为最别致。盖一方统税开征,茶商担负加重,不得不提高售价,以图转嫁于消费者之身;再方面各大茶馆勒令封闭,反刺激小茶馆及一般人民之户内饮茶消费,以致沱茶价格更趋上腾,益呈高度繁荣状态。再一比较言之,沱茶价格之上升程度之速,其原因盖沱茶产自滇省,装运费缴用高昂,故其价格升腾,自较本省出产之茶类为盛。

依据前表沱茶价格,按照当时之货币购买力计算,即折成与战前购买力相同货币单位之茶价,以观察沱茶茶价之季节变化:

1937年1月—1942年5月重庆景谷沱茶折价表

续表

上表所引用渝市趸售物价总指数及货币购买力数字,民国二十六年一月至二十八年九月止,系根据四川省政府建设厅驻渝办事处之数字。该项指数,以民国二十六年全年为基期。民国二十八年十月起至三十一年五月底止数字,则采自战时经济研究所编制之重庆市物价指数专报。

由上表吾人可依据季节测定五年来(二十六年至三十年)沱茶高低价发生次数及时期如下表:

1937—1941年沱茶高低价发生次数及时期测定表

上表沱茶价格等次,分为十二等:一至三为高价;四至六及七至九均为中价;十至十二为低价。每年分作四季:一至三月为第一季;四至六月为第二季;余类推计算。高低中价格发生次数,则以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年五年内,每月价格为标准,按其各月发生次数累积而成。

由上列三种分析表,可见沱茶之高价,恒在四、五、六、七、八、九等月之间。盖沱茶之采制均在清明以后,装运来渝,其间虽运输上种种关系,然每年春茶上市,至少已在春夏两季之交,春茶品质既优,价格自必高昂。此后夏茶上市,茶质渐粗,价格亦较低,故沱茶之最低价发生期间,多在第一、第四两季。

再由货币实际购买力折算后之沱茶价格,不仅可以测定茶价之季节变化,且可推算茶与一般物价之相关性,惟其价格之上升,似不及一般物价之甚。此可见沱茶之消费,实有弹性,决不及其他日用必需品需要之迫切也。

重庆市每年沱茶消费量,无确数可据。今就财政部税务署调查渝市茶类销数量统计表观之,则三十年全年各种茶类总消费量,为四十五万市斤,合二千二百五十公担;三十一年上半年(一月至六月)总销量,为二十八万一千二百市斤,合一千四百六十公担,估计全年应超过五十万市斤,合二千五百公担。由此测知渝市全年平均茶叶总消费量,概在四五十万市斤左右。兹将重庆市三十年度及三十一年度一月至六月份茶类销售量调查统计如下表(单位:市斤):

1941年度及1942年1月至6月份重庆市茶类销售量调查统计表

综上所列,渝市茶销,以沱茶为最:三十年销售数量,约占各种茶类总销之百分之八十四;三十一年上半年,占百分之七十九。红绿茶次之:三十年约占百分之八·九;三十一年上半年占百分之十一。毛茶最少:三十年约占百分之七;三十一年上半年占百分之十。更以三十年全年沱茶之总销量,与三十一年上半年总销量比,则仅差一十五万六千八百市斤,当百分之五。由此可见沱茶在渝销量与年俱进之情况矣。

(七)滇茶川销展望

滇茶川销,除原有沱茶而外,迩来尚有滇红、滇绿等茶运渝、蓉、宜等处销售,颇受消费者所好。滇红系云南省南部顺宁、佛海、南峤等县所产之红茶。在渝市所售者,分特等云红、超等顺红、优等南红三种,为云南中茶贸易公司经营输入。其茶外观极似绿茶,经冲泡后,水色转红,鲜艳夺目,颇能引起一般茶客之兴趣。滇绿则有特等毛峰、绿茶、特等凤绿、优等滇绿等若干种。

滇省红绿茶之制造乃为抗战后之新兴事业。当民国二十七年夏,经济部以开发西南新茶区之命,饬由中国茶叶公司负调查计划之责后,于九月间该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入滇,从事调查,并亲往产茶区采鲜试制,判定品质,详审经营价值等。又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富滇银行、建设厅,各关系方面,作初步之商讨,开发滇茶计划。是年十二月洽定,由中国茶叶公司与富滇新银行,各集资国币拾万元,组织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二十八年一月,在顺宁购地建厂,装置机械;五月设立宜良茶厂制造内外销红绿茶;九月在昆明成立复兴茶厂,制造川销沱茶。又于二十八年四月,派中茶公司技师范和钧等,往滇边佛海调查试制;二十九年正式建厂,除试制红绿茶外,兼收制紧茶、圆茶。三十年春,在下关设立康藏茶厂,专制藏销紧茶。

兹将该公司近三年来各厂所制之茶类及产量如下表(单位:市担):

1939—1941年云南中茶公司所制茶类及产量表

滇茶初改制红茶,布样中外,均得好评,咸谓是项茶叶,在品质方面,具华茶固有之美质,兼有印锡之风味,掺入牛乳后,仍能保持美观之红色,可代印锡之用,此不独提高国茶品质,且可阻塞舶来之漏卮。云南中茶贸易公司为谋推广增产起见,即于二十八年成品,在昆明中国国货公司,开始销售,迨后销路益广,三十年九月,在昆明成立营业部,在渝设立经销处,至专销四川之沱茶,则派员在宜宾办理,所出复兴关沱茶及景关沱茶,均著相当声誉!

兹将该公司近三年来各种茶类销售量及金额如后表:

1939—1941年云南中茶公司各种茶类销售量值表

上表数字,仅指内销而言,其间各种茶类,虽未必尽销于川,但就沱茶一项观之,乃有与年俱增之势。此固由于该公司负改进运销之职责,与夫兼荷改良产制之使命、努力经营所致,但亦足表滇茶川销前途之有望者焉。

川省年销之茶,除由本省所产供给外,余多来自滇省及东南之浙皖诸省;其销售之比例,概如下列之百分比:

本省茶 ………………………50%

云南茶 ………………………35%

浙皖茶 ………………………15%

其间本省所产者为毛尖茶、花茶、白茶等;云南产茶,即上述之沱茶、普洱茶、滇绿诸茶;浙皖产者,为龙井、瓜片、祁红等。惟自抗战以来,浙皖茶输运困难,日见减少,而滇茶则有日渐增多之势,据一般市场销售观测之,或将增至百分之四十五。今后滇茶更将驱东南茶取而代之,盖云红品质可与祁红媲美,且色味则有过之;滇绿虽不及龙井、瓜片清津可口,但有胜于平绿、婺绿,可作内销绿茶之上乘者;以故滇茶之红绿者,有代浙皖红绿之可能性也。然则上述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所制之红绿茶,年有增加,以供给川销之需要而致,亦或确切之事理,更可证明滇茶川销未来之愿望矣。

图31 民国时期办销川滇茶叶的成都锦春茶庄茶叶包纸

滇茶入川路线,已如前文所述,宜宾不但为目前沱茶集散市场,且为将来滇茶入川之重镇,亦为滇茶发展川销之核心。兹再将宜宾对于本省茶叶运输情况分述如下:

宜宾茶叶运输干线有四:

1.宜宾至昆明:昆明至宜宾全程共有二十四马站,平均每站长约八十里,以驮运、揹运为主;至横江后,可用船运。每驮二支,重约一百三十斤。

2.宜宾至重庆:宜宾为沱茶之集散市场,沱茶自云南运宜后,即分发于川中各县,而其主要路线即沿长江而达泸州、江津、重庆等处。宜渝间相距水程八百里,轮运二日可达,木船须五六日不等。

3.宜宾至成都:川西南各县消费之沱茶,多自宜宾分散,更沿岷江而上经嘉定达成都,转销川西北各县销售。由宜宾至成都,逆水而上,需时二十日始达;如由宜宾船运至嘉定,再由成嘉公路车运,则十日可达。

4.宜宾至资阳、内江:除宜渝、宜蓉为沱茶主要运输线外,中路(指沿成渝公路各县)各县所销之沱茶,恒由宜运至资、内以转销之。由宜运至自流井等处者,多系挑运;自自流井转运,即可沿成渝公路,用车装运。

(八)结论

滇茶以天然之品质优良,故能驰名国内。虽产量不多,制造未精,但仍不失其固有市场。川省各地,对于沱茶,已养成饮者以牢不可破之习性;即近年新兴制造之云红、滇绿亦颇受人士之欢迎。第因滇省农茶者,向视茶为副产,种植既不合理,施肥、中耕、剪枝等事,更不过问;即采摘一项,亦往往视市场需要之多寡为标准;至制造与贮运,尤多粗简。夫滇茶原始品质,本极优良,以近年栽制日益粗放,销路退缩,致天然美质,湮没不彰。是为发扬滇茶本质,应提高品质,争取内销茶上乘为第一。

滇省气候温暖,土质肥沃,全省除少数不毛之地及雪线地带,无不产茶。如能尽量推广,蔚为国茶重要产区。即今之旧有产量,本亦丰富,如能勤加摘采,原有十万担产额,不难立时恢复。盖滇茶除川销而外,尚有藏销、侨销、外销,若产量不足,势必顾此失彼,供需未能相衡。故提高品质争取内销茶上乘第一外,增产供应为第二。

滇茶衰落,以销路闭塞为主因。年来川销、藏销虽渐见起色,但犹不足以恢复固有市场,确立未来之销路。是在第一、第二之外,销路扩充是为第三。

品质、产量、销路三者,本互为因果。品质优良,销路自畅;销路既广,产量自增。此必然之势,是缺一不可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