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茶叶制造,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装入竹篮。入篮须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萚(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封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曰“散茶”。
制造厂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另行包装一遍,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兹分述如下:
(一)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按一定之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就蒸汽受蒸之使柔,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约略揉之,将袋口紧结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压茶石鼓,压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径约七八寸之圆形茶饼,是即为圆茶。不熟练之技师,往往将底茶揉在表面,而将春尖及谷花尖反揉入茶饼中心,失去卖样,普洱茶揉茶技师之最高技术,即在于此。如底面一律,则此项揉茶技师,即失其专门家之尊严矣。每七圆以糯笋叶包作一包曰“筒”,七子圆之名以此。每篮装十二筒,南洋呼为一打装;两篮为一担,约共重旧衡一百二十斤。此项圆茶每年销售于暹罗者约二百担;销售于缅甸者约八百担至一千五百担。
(二)砖茶。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及面间有盖以“春尖”或“谷花尖”者。按一定次序,入铜甑蒸之使柔,然后倾入砖形模型,压之使紧,是为“砖茶”。每四块包作一包,包时每块中心尚须贴一小张金箔,先用红黄两色纸包裹,外面加包糯笋叶一层,再装入竹篮即成。竹篮内周须衬以饭笋叶。每篮十六包,每担计两篮,约共重一百一十余斤。专销西藏,少数销至不丹、尼泊尔一带;年约可销二百担至三百担。此外尚有一种小块四方茶砖,仅洪记一家制造;装法包装,大体与砖茶相同,只不需贴金(箔);年约销四五十担。(www.xing528.com)
(三)紧茶。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茶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
“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论的。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唯一秘诀也。紧茶每七个以糯笋叶包作一包曰一“筒”,十八筒装一篮;两篮为一“满担”,又叫一驮;净重约旧衡一百一十斤左右;专销西藏,少数销于尼泊尔、不丹、锡金一带;年可销一万五六千担。
其经由思茅,或思茅茶商制卖给藏人古宗者,每篮只装十五筒,两篮为一担曰“平担”。竹篮内周亦须衬以饭笋叶,篮口并须以藤片绊牢,与“圆茶”“砖茶”之制法相同;只篮形或长或方,或大或小,稍有不同耳。竹篮笋叶、藤片、扎篦(即竹丝)等包装费用,每担约半开滇币五六角左右。其取道缅甸即转西藏之“紧茶”,于运抵仰光之后,须再加麻包,并打明标记牌号,方能交船运,即每包约费工料卢比五安那至六安那。亦有在中途如景栋或瑞仰即须加缝麻包者。在景栋加麻包之费用较大,然损失则鲜。至运达加嶙崩(Kalimporg)之后,尚须再用兽皮(牛羊皮之类)加包,方克运入西藏。包装费用,高出生产费数倍,真“豆腐盘成肉价钱”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