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电影中的角色与符号文化象征

美国电影中的角色与符号文化象征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电影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角色和社会角色具有同样的特征。[3]电影《衣橱里的怪物》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同时又是美国不同社会群体的代表和象征。生物学女教授黛安·本尼特是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现代美国人角色分裂、身份矛盾的典型代表。衣橱怪物是影片中的中心角色。这些由符号的内涵而衍生出的外延文化象征意义对全面揭示、正确理解和深入解读影片的真正主题和意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美国电影中的角色与符号文化象征

电影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角色和社会角色具有同样的特征。按照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分析,就某一说话人而言,由于他所提供的信息有许多潜在的来源,他就有可能承担不同的话语角色——既可以代表自身讲话,又可以代表不在场的或虚拟的说话者,扮演传声筒或代言人的角色。[3]电影《衣橱里的怪物》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同时又是美国不同社会群体的代表和象征。

具有多重性格和身份的年轻记者理查德·克拉克应该是影片中最为重要和最难理解的一个角色。在工作中,他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失败者(loser),从造型上看他也不是一个强悍者: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举止温文尔雅,身材挺拔但不健壮,绝对不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硬汉”形象。但在生死关头,他奋不顾身与怪物搏斗,抢救本尼特教授的儿子,又表现出男子汉的本色。戴上眼镜的理查德给人印象平平,缺乏吸引力,似乎是一个“中性”人的感觉。但摘掉眼镜后,他的长相对女教授和怪物都具有不可抗拒的迷人魅力和吸引力。只不过前一种是异性之间的正常情爱,后一种却是同性之间“致命的诱惑”。怪物对理查德的迷恋说明它与人性的相通,暗示了它是被妖魔化了的人。理查德在影片中代表着同性恋存在的原动力

生物学女教授黛安·本尼特是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本尼特也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她是一位母亲,继承和履行着社会的传统角色。但她是一位单身母亲,这是一个和传统角色有很大不同的新角色。她还是一位职业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男人的世界,担任切斯纳特大学生物学教授。她热爱自己的职业,忘我地投身到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即使对孩子的教育也充满了科学的术语和逻辑。新女性、单身母亲、职业妇女的形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是不被主流社会接受和认可的,但却是六十年代之后女权主义的代表形象。即使像这样一味追求个性独立、将职业看得重于家庭的新女性,仍然不乏对美、对性爱的渴望和追求。本尼特对理查德的倾慕是无意识的、本能的和不可抗拒的。她是现代美国人角色分裂、身份矛盾的典型代表。女教授角色的另一个特征是科学家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概括地说,这代表了那时的美国科学界对同性恋正视和包容的态度。

与本尼特教授相似的另一个角色是科学奇才、老科学家潘纳沃斯博士。这个人物的相貌酷似爱因斯坦,获得过诺贝尔奖,是科学和大智大慧的象征。在影片中,他一直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了解这种人类未知的生物,反对军方采取武力镇压的办法。他甚至不顾个人的安危,以平等的态度努力试图与怪物沟通交流。他和女教授本尼特代表了当时美国科学界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以及对同性恋有限的认知,是科学与理性的化身。

牧师费乃甘更是一个有着特殊文化象征意义的角色。他一反传统呆板保守的说教形象,自始至终参与了由记者理查德、老科学家潘纳沃斯、女教授本尼特组成的一个寻找怪物、解决危机的冒险团队。这其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是:美国宗教必须参与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与人民一起解决面临的问题。面对怪物的这次危机显然是一次全面的社会危机,需要社会各个群体的参与。作为宗教界的代表,牧师应该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第一,精神安抚作用。每当危险出现时,牧师都会为大家祈祷平安。第二,牧师表达了基督教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一次吃饭时,牧师劝阻本尼特的儿子不要打死蟑螂。他告诉小男孩,蟑螂也是上帝创造的,也有生存的权利。他在与老科学家讨论时说,怪物也是上帝创造的生灵,是一种在陌生大地上的陌生动物,人们应该争取与它和睦共存。影片通过牧师这个人物反映了基督教甚至也顺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多元的大趋势,对同性恋开始宽容的历史性变化。

切斯纳特市警长山姆·凯奇和坦博将军分别代表了警察和军队这两个强力的政府机构,它们是美国现行社会体制的维护者。他们对待反主流社会文化群体的立场和态度与记者、教授和牧师大相径庭。他们不相信科学,排斥科学,对老科学家一行的努力不屑一顾,甚至百般阻挠。他们把反主流现象看作是对国家的直接威胁,对待另类毫不留情地采取高压强制手段,用武力加以消灭。这些人代表现行体制和主流群体的意志和态度,是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捍卫者。影片中的三角冲突是以记者、科学家和牧师为一方,警察、军队为第二方,怪物为第三方展开的,反映出美国社会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科学与非科学、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敌视的多重矛盾和冲突。(www.xing528.com)

衣橱怪物是影片中的中心角色。它相貌奇特而丑陋,是来自一个未知世界的生物。一方面,它是躲藏在黑暗的衣橱里怕见阳光的冷血杀手,自始至终给观众带来疑惑和恐惧;另一方面,它似乎又具有人的感情和欲望,拥有难以征服的可怕力量。不难理解,怪物其实就是美国现实生活中同性恋群体的化身,是主流社会群体臆造出来的魔鬼

电影是一种富含符号的文本。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衣橱里的怪物》用一系列角色为观众描绘出了美国社会围绕同性恋问题的众生相。这些人物既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是特定群体的代表,从而各自成为具有丰富社会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强制、武力、正统、保守、非理性、科学、探索、客观、理性、包容等。这些由符号的内涵而衍生出的外延文化象征意义对全面揭示、正确理解和深入解读影片的真正主题和意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除了人物角色外,电影中的语言、物品、色彩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解读的符号。就拿本片中反反复复出现的“衣橱”一词来说吧。英语单词“closet”直译为“壁橱、衣橱”。不过在美国大众文化中,“closet”一词长久以来喻指“秘密”,而这个“秘密”常常有“邪恶”“见不得人”的含义。由“closet”衍生而来的短语“Closet Queen”转义为“暗地里搞同性关系的男子、秘密的同性恋者”。英文短语“Come out of Closet”原义是“公开承认自己的秘密”,而现在这一短语几乎等同于“承认是同性恋”。这些含有“closet”一词的短语都具有隐喻同性恋的外延意义,例如:“A Closet Alcoholic”或“A Closet Homosexual”。随着同性恋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抗争,社会文化宽容度的增加,“closet”一词在当今的美国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号,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因此,凡是对美国语言和美国文化敏感的人,一看到片名《衣橱里的怪物》,很自然就会产生“同性恋”这个反应和联想,更不用说在上述那些影片特定的语境下了。

在美国大众文化里,卧室里的衣橱是孩童时期恐惧的渊源之一。想象中的鬼怪常常躲藏在衣橱里,让孩子们惊恐万分,胆战心惊。“衣橱鬼怪”是美国少儿故事和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这类题材的故事中,怪物与人同室,似乎和人有着某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其实,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同性恋者也许就是你我家庭中的成员。他们非同寻常、不可思议的性取向正像“衣橱里的怪物”一样让周围的人惶恐不安。

最后,我们还想指出,“妖魔化”是美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妖魔化表现在美国宗教、种族、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既然美国历史上有过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对其他教派“妖魔化”的先例,美国白人也曾将黑人及其他种族“妖魔化”,美国政客常常把不同于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妖魔化”,美国主流文化可以把亚文化和其他文化“妖魔化”……那么,在影片《衣橱里的怪物》里,政府和主流社会视同性恋为“妖魔鬼怪”也就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