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建构理论认为,人们成长、生活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层组织是人们形成相应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制度环境与知识基础,也是影响人们形成社会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讲,具有相同生活环境的人,往往具有对社会文化相同的认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模式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群体认知事物的不同方式,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不同社会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在交际过程中建构双方都能认知的语境”[2],或者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以消除交际障碍。
C.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在其1993年出版的著作《语言教学中的语境与文化》(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出,语境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层面:语言的(linguistic)、情景的(situational)、交互的(interactional)、文化的(cultural)和互文的(intertextual)。同样,电影文本只有被置于上述五个层面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当我们把《衣橱里的怪物》电影文本放到其语境的文化层面去理解和解读时,必须考虑两个大的文化语境。第一,影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态;第二,影片拍摄、上映时美国社会文化的背景情况。
先来分析第一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文化语境。影片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得很清楚: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以南八十千米的一个叫切斯纳特的大学城。虽然电影对此没有更多的交代,但很显然,编剧兼导演鲍勃·达林选择这个故事发生地是经过考虑的,而且多数美国观众或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人也能够理解编剧的意图。在美国,大城市往往代表变化、进步和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态,而小城镇通常代表传统、保守和一元的社会文化构成。不言而喻,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态分布图上是一个具有多元特点和较强自由主义倾向的地区。旧金山更是美国多种族聚集区,有着根深蒂固的多元文化传统,是美国反主流文化、亚文化、民权及妇女等弱势群体平权运动和思潮的一个发源地,也是美国同性恋主要聚集区之一。而切斯纳特市内居民是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社会文化构成较为单一,正统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传统生活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来自旧金山的自由主义思潮和多元生活方式不断侵扰和影响着这个传统而平静的小镇。因此,这里注定要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传统与反传统、一元与多元激烈冲突的事情。人们在心理上时时感受到某种严重的不安和威胁。(www.xing528.com)
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画面上不时打出“四月二十三日晚”“五月十六日”等字幕,煞有介事地指明某一案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对于整个虚构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年这一点,影片始终没有交代。这可能和导演有意清楚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一样,这一次导演有意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提醒观众不必完全当真。不过,只要熟悉美国社会文化的人都可以从影片中人物的衣着、发型、汽车款式等细节中找出许多线索,并以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中层组织等为重要依据,做出大概的年代判断: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美国六十年代发生的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文化革命的前夜。这一时期反主流文化运动促进了亚文化弱势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主流社会文化群体的压迫,生活在社会黑暗的角落,不敢公开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们,作为一个亚文化弱势群体也从地下走到地上,走出了“衣橱”。也许,影片《衣橱里的怪物》是借用真真假假的艺术虚构故事来反映长期以来在美国存在的同性恋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冲突。
第二点需要考虑的社会文化语境是指电影制作和放映的时代。影片摄制和放映于1986年。这个时期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态总体转向保守。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就是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1981年当选总统就表明了美国社会文化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的趋势。里根和信奉新保守主义的共和党在同性恋问题上同样持保守立场,反对给予同性恋合法的地位,在文化上拒绝同性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性恋问题再次引起了美国社会广泛的争议。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美国社会文化的这一变化。就像《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这样公开反映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不可能拍摄于八十年代一样,《衣橱里的怪物》也不可能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社会文化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摄制和放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正确理解和解读电影,就不能忽略电影的社会文化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