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语:美国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

环境语:美国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语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电影文化信息的传播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事背景的介绍,时空的跳跃,人物所处的境遇,矛盾的突起,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活动的变化等都离不开环境语的参与。画面和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所独具的非语言符号。画面和镜头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比有声语言更富于美感,真实但具有不确定性,给人以遐想、猜测和理解的空间。影片《阿甘正传》中片头和片尾飞舞的羽毛更是镜头语言传神写意的杰作。

环境语:美国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

环境语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电影文化信息的传播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电影艺术的环境语包括布景、画面、场景道具、颜色、灯光、声音(如嘈杂声、汽笛声、警笛声)以及影视艺术所独有的镜头语言,等等,而这些正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元素。故事背景的介绍,时空的跳跃,人物所处的境遇,矛盾的突起,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活动的变化等都离不开环境语的参与。

第一,颜色、声音。

电影中的颜色不仅仅是光的各种现象,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也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对于颜色的不同运用,就会阐释不同的意义,对于颜色运用的不同习惯,就会形成不同的色彩风格,而色彩风格又会烘托或反衬影片的局部或整体意义。

例如,在电影《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2003)中,导演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运用色彩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烘托了主题。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鲍勃刚下飞机,坐在车里睡眼惺忪、无精打采,而车窗外是霓虹闪耀、嘈杂喧嚣的东京,映入他眼帘的除了五颜六色的日文招牌广告,还有一个大大的黄色麦当劳广告“M”。这些色彩的运用一是概述了拥挤喧嚣、商业气息浓重的日本文化,二是反衬出主人公身置异国的孤独、寂寞与迷惘。类似的还有一个片段,女主人公夏洛特蜷坐在宾馆的窗台前,透过缭绕的烟雾,茫然地看着窗外。窗外灯火璀璨,繁华妖艳,迷离闪烁……而她却是如此的落寞、孤独与寂寞。

《迷失东京》探讨的主题思想不仅仅是表面文化差异造成的迷失,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孤独、寂寞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困惑和阶段性的迷失。可喜的是最终主人公都走出了迷失,重拾了自我,以及生活的方向和信念。配合这样一个主题,影片前面大部分的背景是在凌晨或深夜,色彩的基调或是灯红酒绿的浓重,或是冷色调,诠释了主人公的灰色心态。但到了结尾处,尽管鲍勃坐车去机场的路上天上那块铅色的云给人一种压抑感,但是天空还是明亮而高远的,预示着走出迷惘的希望。(www.xing528.com)

第二,画面和镜头语言。

画面和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所独具的非语言符号。具体在电影艺术中,画面是指一系列镜头中的一个,而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代替有声语言去传递信息和意义。镜头语言是由景别的变化和摄影机的运动或拍摄方式的变化构成的。景别分为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拍摄方式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仰、俯等。画面和镜头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比有声语言更富于美感,真实但具有不确定性,给人以遐想、猜测和理解的空间。同时,它还能起到铺垫、暗示、烘托主题的作用。

在影片《第一滴血》中,开头是一个长长的远景镜头。主人公在荒山野岭中慢慢地走出来。接下来是一片美丽的湖水和冷峻的大地,以及稀稀落落的几处房屋。继而中景镜头给出了主人公兰博一身邋遢的破军装,仿佛和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格格不入,这也就暗示着后来的矛盾冲突,一个越战英雄不被他的祖国所接受。开头的镜头和画面给整部影片埋下了伏笔,定下了冷冷的悲伤忧郁的基调。

影片《阿甘正传》中片头和片尾飞舞的羽毛更是镜头语言传神写意的杰作。影片开头天空呈现出淡淡的蓝色,一片羽毛随风飘舞在空中。这片羽毛飘到了亚拉巴马州的上空,飘过了一条条街道,飘过了教堂的屋顶,飘过了一个人的肩膀,飘过了车旁,最后轻盈地飘到了坐在长凳上的主人公阿甘的脚下。他弯腰捡起那片羽毛,把它小心地夹在书里。他无意中捡起的是对人生的领悟。通过跟踪拍摄羽毛的方式,镜头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信息,那就是随风飞舞的羽毛终究落到了地上,但是背后的隐含意义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纵观全片,羽毛的意义贯穿始终:人的生命就像这片羽毛,飘忽不定,时起时落,没有定数,但终归会尘埃落定。与其说是羽毛,不如说是美妙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以暗示,令人遐想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