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欧洲大陆(有学者曾经称之为“旧大陆”)的社会制度进行兼收并蓄的分析之后,美国的开国之父曾以极大的热情与决心,以高起点、高水平的方式在北美“新大陆”,将美国建设成为让世界瞩目,颇具示范、效仿意义的“丘阜之城”(the City upon the Hill)。美国开国元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的确在很多方面为世人和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美国于1787年草拟、1789年宣布生效的宪法除附加了若干修正案之外,其最初的条文沿用至今。这既反映了美国宪法的持久影响,又说明了美国宪法精神的生命力。它所确立的“三权分立”(Separation of Powers)的社会政治制度也确保了美国社会体制在相当程度上的良性运作。当然,这些根本性、制约型体制和方式并不能完全杜绝社会、政治问题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这个被一些人认为完美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使得美国的某几届政府或者执政党派屡屡做出不公正、不正确的决定。
越南战争就是美国政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如果对于美国政府发动该战争的起源、动因搁置不谈的话,我们尚可充分论及越战的结果,以及它在美国电影中的“介入”程度。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战成了美国电影的极热门题材,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仅仅就此一点,便可见越战给美国人的个人生活和精神世界所造成的深度创伤。(www.xing528.com)
在这一时期,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越战片相继问世。例如:《猎鹿人》、《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早安越南》(Good Morning,Vietnam,1987)、《野战排》(Platoon,1986)和《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等影片均以独到的视角和细节,分别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性,凸现了士兵们精神的孤独,以及战争带给美国年轻一代的颓废性格和心灵摧残。这些著名影片深刻地触及了美国社会政治的“软肋”,凝聚了美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痛苦反思,也使得它们在美国电影艺术殿堂中名留青史。仅仅在上述的几部影片中,就有《猎鹿人》获得了第五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野战排》获得了第五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些殊荣也屡屡成为美国电影与美国政治性热点产生互动的最佳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