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电影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文化与跨文化视角的阐释

美国电影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文化与跨文化视角的阐释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方式以及大众对艺术的理解方式可能都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化的大众文化已经对今天中国的传媒文化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无论如何,由于大众传媒、艺术家以及大众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传媒以及中国大众都在经历着西方传媒文化的影响。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提升自己的地位,是中国传媒以及大众应该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美国电影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文化与跨文化视角的阐释

曾有人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电影进入中国称为“诺曼底登陆”,认为中国的文化市场从此将一蹶不振。在某些批评家看来,好莱坞电影犹如洪水猛兽一般势不可当,而且有着极强的破坏力。的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同时,在大众传媒如此深刻地介入文化传播领域的时代,对“话语权”的争夺又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商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科技和商业的发达程度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为导致不发达国家在争夺中处于弱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

当一种文化形态与另外一种文化形态相遇时,产生文化撞击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文化毕竟与价值观伦理判断、道德取向等相关联,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明史密切相关。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分别代表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二者之间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例,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以下差异。就思维方式来看,中国人偏好形象和综合思维,注重“统一”,而美国人偏好抽象或逻辑分析思维,注重“对立”;就世界观而言,中美在对待宗教以及人性的善恶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文化价值观而言,运用霍夫斯泰德的价值分类体系,我们可以从权力差距、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避免不确定性、男性化-女性化等四个方面看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当我们身处西方文化之时,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碰撞。同样,当西方人置身于东方文化之中时,他们也自然会遭遇诸多的疑惑和不解。

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代媒介影像文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好莱坞电影大量涌入,它所体现的不只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时尚元素,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被以流行元素方式体现出的影像的形式审美特征所“遮蔽”。西方的媒介影像中更吸引受众的是紧张的故事情节、漂亮的男女主人公、异域的风土人情,还有服饰、动作、音乐等流行元素。西方的价值判断和世界观悄无声息地附着在审美的表现形式上,在不知不觉中对受众发生着或轻或重的影响。(www.xing528.com)

同样地,对于好莱坞电影等西方媒介文化产品,多数中国观众难以认清其文化内涵,在对其内容的理解上也甚为含糊。以《黑客帝国》为例加以说明。在《黑客帝国》开场的一个镜头中,后改名为尼奥[Neo,“新人”之意,在“Matrix”(黑客帝国)之中获得神奇的力量,肩负着掌控“Matrix”和解救人类的使命]的主人公安德森打开鲍德里亚所著的《仿像与拟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一书,从里面取出他卖给黑市电脑软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是导演有意为这部引人入胜、内容跌宕起伏的电影加入的哲学注解。在《黑客帝国》中,电脑技术的发展最终生产出可以独立思考、具有自我决定能力的智能电脑产物。这些电脑产物由对人类社会的局部控制最终发展成为对人类社会几乎全部的控制。按鲍德里亚的解释,所谓“拟像”就是“脱离原本的摹本”,这正是母体(the Matrix)的含义。在影片中,“the Matrix”是一个电脑程序,是对二十世纪人类生活的一个复制的虚拟世界,同时,影片中二十世纪的地球已经成为核战争后的一片废墟,被烧焦的城市空无一人。片中所描述的地球生命几近消失,所剩无多的生命只能生存在黑暗的地方,但它的复制品却以电脑程序的方式存在,人们都生活在拟像之中。据说《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 Brothers)就十分喜欢鲍德里亚关于仿像的理论,并试图在片中表达出鲍德里亚的思想。当然,片中宣扬的依然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传统的美国伦理道德精神。当该片在中国上映时,吸引多数观众的是影片中所表现的打斗场景,以及体现鲍德里亚所分析出的模拟、诱惑以及透明等形式审美的特征。根据电影播出期间的新闻报道,有相当比例的中国观众对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毫无理解。或许这与观众自身对相关知识,比如电脑科技等知识的储备以及其理解力有关,但同时人们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电影的内容也不能完全理解。尽管如此,充斥着流行元素的表现形式却并未对理解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内容的不理解并不影响影片巨额的票房收入。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大众传媒总是在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观看和认识方式。与此同时,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方式以及大众对艺术的理解方式可能都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化的大众文化已经对今天中国的传媒文化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影像在吸引中国受众的同时必然会对其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产生不易察觉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一代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而反过来看,他们也越来越容易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越来越多地显露出西方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中国影像媒介产品的制造者们也越来越多地借鉴西方媒介影像中的流行元素,毕竟,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影像媒介产品的最终目标。比如,在中国电影业,有所谓的“获奖专业户”,由他们导演的影片瞄准的就是“国际大奖”。为了获得评委的认可,在片中加入西方媒介影像的流行以及文化因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影片。比如近年来的《十面埋伏》(House of Flying Daggers,2004)、《英雄》(Hero,2002)、《夜宴》(The Banquet,2006)等影片,我们均可以从中看出西方影片的影子来,或许这是“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无论如何,由于大众传媒、艺术家以及大众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传媒以及中国大众都在经历着西方传媒文化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应当一味地以西方文化为某种标准或示范,毕竟,在我们的影像传媒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大众传媒应当更多地宣扬自己的文化,同时更应当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提升自己的地位,是中国传媒以及大众应该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