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银行信息系统架构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银行信息系统架构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和金融的成功跨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多样化的IT技术手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力。5)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应用架构不断提出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银行信息系统架构

1.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1)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人民银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为“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和金融的成功跨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互联网金融综合了互联网“广人缘”和金融服务“专业化”优势,为企业、个人投融资,支付等内容提供服务,令参与主体的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令互联网客户的体验感更强。未来,更多领域的跨界必然能激发新的市场活力。

1)金融服务的便捷化。相对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技术更先进,处理相关的金融业务更快捷,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并且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丰富、更方便的服务,大大提高服务效率

2)服务模式的多样化。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产品销售方式、交易处理方式与支付结算方式。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金融超市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的逐步兴起,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相互融合。

3)服务的低成本化。移动商务、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等服务应用使金融产品可随时购买,并且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例如股票期货、黄金交易、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信息利用网络渠道实现了点对点的快速匹配,并依托电子商务公开、透明、数据完整等优势,脱离了传统的投融资渠道,年化贷款利率要低于传统渠道,成本低、效率高。

4)技术依赖程度高。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多样化的IT技术手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金融是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从19世纪30年代电报的兴起,到后来电话、计算机,乃至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每一次通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产生、传播、加工利用的方式,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幅下降,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大幅减少,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根据对目前互联网金融在银行业应用情况的研究与分析,我们把目前了解到的业务模式主要归纳为五类:一是第三方支付模式;二是P2P网络贷款模式;三是大数据金融模式;四是银行传统服务互联网化模式;五是金融门户模式。

1)第三方支付。银行在第三方支付过程中承担的作用主要为客户的信用认证和支付结算。银行与第三方合作通常采用三种模式:一是银行支付网关模式,客户通过支付机构链接到银行网银,或者在电脑手机外接的刷卡器上刷卡,划转银行账户资金,第三方支付机构不直接参与资金划转;二是客户在支付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将银行账户内的资金划转至支付账户,再向支付机构发出支付指令。支付账户是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的内部账务簿记,客户资金实际上存储在支付机构的银行账户中;三是“快捷支付”模式,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客户、支付机构与开户银行三方签订协议,将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进行绑定,客户登录支付账户后可直接管理银行账户内的资金。

2)P2P网络贷款。银行做P2P可以达到三赢的结果。首先能够吸引大量的个人投资者,网上直接购买理财产品,大大降低销售成本。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融资,要比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利率低,又能快速融资。银行在不占用本行信贷额度和存贷比指标的情况下,创造了一块中间业务收入。

在银行过去几年的各种尝试中,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无担保模式,银行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审批借款人身份及项目,如招商银行的“e+稳健融资项目”;二是有担保模式,引入平台或担保公司为投资人提供本金保障和借款担保,从而实现理财市场与小贷市场的对接,如平安银行陆金所模式。

3)大数据金融。虽然互联网企业掌握的数据并不多于银行,但这些更偏向于客户平时生活的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互联网公司所利用,数据分析能力则将成为互联网公司竞争力的核心。这里的大数据的金融服务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根据数据获取方式划分,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从银行外部获取大数据,例如中信银行推出的“POS商户网络贷款”,通过分析商户的POS交易记录,就可以发放最高50万元的信用贷款;另一种是通过银行自建平台获取数据,例如平安银行搭建的“橙e”平台,其基本定位是“搭建线上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集成中小企业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等经营性行为,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

4)传统服务的互联网化。银行原有的基金代销、理财产品、贵金属交易、融资贷款、水电费代缴和ETC充值等传统业务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传统渠道销售。银行为迎战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将银行的传统服务包装后以新的面貌服务客户,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银行自建的突破时间、地域、网点限制的直销银行;二是与第三方合作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例如微信银行、支付宝钱包等;三是提供转账支付、社交聊天等综合服务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终端。

5)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服务。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利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让用户挑选到适合的产品。目前根据银行与第三方合作关系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银行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门户合作,将银行产品根据信贷、理财等业务类别不同,投放到不同门户网站上,如融360、网贷之家等;还有一种是银行自建金融门户,销售银行或者非银行机构的金融产品,银行仅仅承担平台管理、三方支付和撮合的角色,如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

2.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应用架构的要求

互联网金融被视为颠覆传统金融的力量,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体现在产品服务上,同时传导到银行的应用架构上。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应用架构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应该把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趋势作为应用架构规划的重要参考因素,并结合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设计合理的目标应用架构,规划应用系统群和建设策略,并根据新兴业务不断地来扩充、调整现有应用架构。

(1)渠道的多样性对应用架构提出了要求 随着互联网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蓬勃发展,逐渐将银行客户群体和业务渠道垄断,银行主要服务于后台的支付清算业务,但是最近几年,银行也打响了自卫反击战,除了原有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之外,业务拓展渠道越来越趋于多样性,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银行与外部第三方合作拓展销售渠道,例如,与通过阿里腾讯、移动等第三方公司的移动客户端提供银行的APP服务,开展支付、理财、融资等领域合作;二是银行自主推出创新销售渠道,如直销银行、网上营业厅、旗舰店、移动服务终端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渠道多样性扩展带来的渠道服务差异、外联接入方式多样、用户数量不确定等趋势都要求应用架构不断优化调整。

1)渠道服务差异性。目前在用的渠道业务系统大都是不同时期,采用独立的、无统一标准的方式陆续建成的,各渠道业务系统有着各自独立的交易处理流程、各自的数据信息、各不相同的业务架构和操作流程,系统间缺乏横向业务逻辑的共享和复用,信息不能跨渠道共享,架构规划要考虑如何整合系统之间的信息和处理逻辑,避免数据不一致和重复开发的问题出现。(www.xing528.com)

2)外联接入方式多样性。因银行与第三方合作的业务模式、交互流程和接入方式不尽相同,且合作公司的被信任程度也有待区分,应用架构在外联接入时要考虑与第三方互联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将行内业务与行外系统隔离,屏蔽行外对接第三方接口差异对行内系统的影响,实现外部系统的统一接入和接入管理,完成安全认证和加密通信。

3)用户数量不确定性。互联网的特性之一就是用户数量的不确定性,银行推出某项新产品之前很难对具体用户并发数量、系统峰值等参数做出评估。例如,银行近两年开展的“抢红包”业务,并发量与银行营销渠道和力度强相关,且参与者不一定为银行客户,使得用户数量更难提前预估。这就要求在应用架构设计时要考虑网络带宽、系统高可用、交易限流等方面的安全措施。

(2)大数据获取及分析对应用架构提出了要求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银行除了传统数据以外,还要纳入互联网渠道和第三方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银行客户的痕迹和行为,可以与基础数据结合从中分析出客户的风险喜好、投资偏好、个性特征、信用评级等。信息量剧增和深入应用对应用架构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应用架构如何支持数据的全方位、实时获取,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二是如何与传统数据有效整合,利用分布式计算进行数据深入分析和挖掘;三是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支撑数据多样化应用,包括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实现销售业务的转型,将网络行为、信用评估结果应用到小贷中,降低甄选客户的成本和风险等。

(3)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对应用架构提出了要求 银行互联网化进程在逐步加快,目前各家银行已逐步与第三方展开合作,也正在建立自己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客户产品服务,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平安的陆金所、中信银行的“薪金保”、华夏银行的“平台金融”等。

应用架构是为支撑业务发展和功能服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快速创新对银行应用架构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被动为主动,前瞻性的预测市场发展前景,并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由传统的面向业务功能设计转向面向业务流程的松耦合的架构设计,将业务功能进行模块化、组件化开发管理,满足互联网创新模式下的快速发布的需求;二是满足客户体验,将银行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体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性。

3.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应用架构考量

银行业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重视互联网金融的价值,积极尝试互联网金融应用创新,基于上节提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应用架构的要求和目前对银行机构现状了解,应用架构规划要以安全、可靠、高效、开放、弹性为目标,增强松耦合、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架构考量。

(1)支持360度客户视图 银行应逐步扮演起“财务全能管家”和“金融服务集成商”的角色,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一键式”、“透明的”、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围绕客户提供一致性的客户体验,建立统一的风险体系,实现全面的财富管理,支持差异化的需求和营销。在应用架构方面前台需要能够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全面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依靠新兴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来进行更智能化的分析和服务;中后台的管理强调流程的整合优化、优化和创新,确保服务的高效性和客户的良好服务体验;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集成式的风险管理。

(2)以创新服务为指导 面对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要加速推进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强化探索与完善应对互联网金融架构模式。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关键性业务和技术领域,主动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推进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架构的前瞻性、可扩展性,实现互联网金融在银行的快速发展,并且实现业务的标准化、自动化、流程化,在标准模块基础上根据创新产品服务配置业务流程,灵活、有效地支撑市场创新需求。

(3)增强渠道服务外联和数据的整合能力 为支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根据银行业务需要和同业的经验,拟提升渠道、服务、外联和数据四方面的整合能力。

1)渠道整合能力。现阶段的渠道业务系统整合,是对后端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提供统一的交易访问接口。渠道整合后,各渠道交易功能的差距要尽量缩小,相同功能的交易在各个渠道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要尽量相同,给客户一致的服务体验。并且实现渠道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只有集中统一管理,才能在保留渠道个性化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共性渠道业务的融合,在保留个性化的同时统一客户服务体验和客户化。

2)服务整合能力。按照互联网金融思维,全面、便捷的服务将是未来发展趋势,银行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多年来在风险控制、专业服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应用架构方面改变单一的金融服务,规划综合化电子商务平台,包含网上购物、投资理财、网络融资、消费信贷等多维度金融服务与产品。打造“金融大超市”,让客户切实感受到在综合化平台上一站式服务的便利性。

3)外联整合能力。随着银行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入,外联模式的迅速拓展,银行需建立统一、安全、规范的第三方接入通道,搭建一个可灵活集成不同种类第三方接入的底层平台。外联网关必须满足但不局限于以下基本功能:基础的接入、调度及路由、接出等功能;高效的异步消息传递机制;可扩展的业务服务配置管理;灵活的系统配置管理;全位的限流控制和超时配置;统一的异常处理和监控机制;支持集群部署等。

4)数据整合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客户数据呈现增长迅速和多样化的特征,应用架构需要提升数据整合能力,整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借助大数据挖掘和信息流优势,实现客户服务的精确定位和无缝推送。银行在数据整合基础上,可以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可以实现对客户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管理,打通供应链的所有环节,成为客户的财务全能管家;加强客户群的数据分析,走差异化经营之路,积极开展主动营销;建立个人和企业的风险统一管理,支持信贷工厂应用。

(4)系统要有限流设计 互联网的特性之一就是用户数量的不确定性,因银行业务门槛降低,参与者不再限定为银行用户,可能造成瞬间用户并发量剧增,对银行系统承压能力带来严峻考验,系统限流作为保障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应用架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限流可以通过系统的调节功能,保证本系统或关联系统的可用性,避免由于交易量过大导致系统性能急剧下降甚至系统崩溃、引发系统性风险。限流措施包括按交易并发量、交易类型、交易频率、渠道、系统和机构等要素限流;通过批量交易的异步化处理解决并发控制问题,交易纳入交易池统一发送,交易池大小、发送频率、并发量可动态调整;根据交易的性质和类别,将不同交易在应用或数据库层面中分开部署,实现交易分流等。

(5)支撑分布式技术架构设计 分布式架构有效地解决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海量数据高并发、高增长的问题,采用分布式SOA架构构建服务时,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为支持分布式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应采用高内聚、低耦合、分层管理策略,对服务单元进行组件化封装,服务之间可以通过接口灵活调用,以便于分布式部署。

当技术架构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演进的时候,会遇到瓶颈,一个数据处理系统不能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忍性这三个需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通常银行对事务的完整性(或者一致性)具有绝对优先级,要求严格实时保证,所以在需要采用一些应用架构设计策略来弥补可用性和分区容忍性方面的缺失。例如,可以采用柔性一致、最终一致的策略,从业务角度区分是否要求严格一致性,对于一致性要求不高的业务采用异步机制或者批处理方式来同步状态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分布式架构中由于服务的封装、解析和转换过程中性能要付出一定代价,同一机器的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性能比两个分布机器之间的通信性能更高,在SOA服务封装时,采用粗粒度接口,尽量减少系统之间的网络交互,提高分区的可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