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越PC,智能手机成主要上网终端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越PC,智能手机成主要上网终端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已完成时空切换,碎片上网常态化,行为迁徙过半。调查发现中国91.2%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拥有智能手机且日均移动上网时长达3小时,用户规模和移动上网时长已超越PC,完成空间和时间的双重迁徙。目前,许多人就是基于安全考虑而没有使用或放弃使用移动支付。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越PC,智能手机成主要上网终端

1.业务发展趋势

(1)什么是移动化 移动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

移动互联网是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互联网三者结合为一体,实现24小时随身在线的一种技术和互联互通方式。移动互联网不仅继承了传统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而且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更快、更方便的互联互通,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市场和应用领域

移动互联网具有独有的特征,如个性化、即时化、泛在化、互动化,位置信息结合、应用整合、小屏应用、终端多元化等。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和应用的互联,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的这些独特特征,它带来的是随时随地、场景整合的信息和应用互联。

(2)移动化对银行的冲击和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应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渗透到诸多行业,对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

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已完成时空切换,碎片上网常态化,行为迁徙过半。调查发现中国91.2%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拥有智能手机且日均移动上网时长达3小时,用户规模和移动上网时长已超越PC,完成空间和时间的双重迁徙。用户的多种行为已经更多地在移动端进行而不是PC端,如社交聊天、阅读小说/书籍、看新闻/资讯、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购物等,移动互联网已经颠覆人们的信息/服务获取习惯,移动互联网颠覆预言成真。

有人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未来可能将不再需要现金和银行卡,银行因此可能消失。这里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智能搜索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它是互联网金融的延伸。

移动互联网金融由于在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方面更具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全面冲击:一是改变了客户的支付方式;二是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理财业务;三是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趋势;四是对银行的支付安全构成威胁。

1)改变客户的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主要分为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白条等移动支付产品,以及移动钱包、移动理财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这些产品迅速蚕食着传统金融业务。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增长率远超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智能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2)冲击商业银行的信贷和理财业务。信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基于对企业审核要求的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快速、广泛、低成本等特点,以及对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中小微企业信贷等融资领域扩张,抢夺银行的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的物理渠道,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及其盈利带来冲击。

3)加速金融脱媒的趋势。金融的本质是充当中介。互联网金融则对传统金融模式进行了颠覆。一是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融资交易由双方自己完成。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移动支付将取代银行卡和现金。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信贷业务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了资金信息中介的功能,还通过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中介的门槛。这些都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边缘化,甚至有被颠覆的可能,形成无中介金融市场。金融脱媒既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和必经之路。

4)危及银行支付安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激发了企业和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贷款、消费的支付需求,由此也带来了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和客户私隐的保护等问题。目前,许多人就是基于安全考虑而没有使用或放弃使用移动支付。商业银行对此责无旁贷,需要普及支付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创新移动支付安全保护手段,运用成熟的技术支撑来保证交易的安全和畅通,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移动支付风险,促进移动支付等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培育市场的认可度和用户的消费习惯。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传统银行需要分析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比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其分析结果如图3-48所示。

978-7-111-51948-5-Chapter03-57.jpg

图3-48 银行移动金融SWOT分析

银行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抓住机会,全方位、积极构建自己的移动化能力,抓住移动领域的制高点,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实现将银行从“身边的银行”变成“掌上的银行”。

(3)移动化在银行的应用场景 移动化技术可以帮助银行实现开拓新的销售或营销渠道;通过移动设备上的交易拉动营收;通过与客户在移动设备上的交易拉动营收;改善现场服务和客户服务的交付等。

从广义来说,银行移动化的应用场景根据服务对象来说,可以分为B2C(客户)和B2E(员工)两大类。其中B2C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网络银行(进一步细分包括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等)、直销银行、移动支付等;B2E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移动营销(进一步细分包括移动营销、厅堂营销、移动开卡、移动微贷等)、移动管理(进一步细分为移动BI高管驾驶舱、移动办公等)、移动柜员等。

其中移动支付是通过移动终端等设备,依托通信网络或使用近距离通讯技术实现信息交互,完成转移资金的服务。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有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模式:远程支付是通过手机钱包开展手机远程支付业务,打破跨行限制,允许客户绑定他行卡片,客户可以随时查询在不同银行开立的账户明细,掌握自己的账务情况,同时提供水电煤缴费、手机充值、手机彩票等非金融服务;近场支付是通过与运营商或者手机制造厂商合作,广泛开发金融和非金融的近场应用场景完成小额支付。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催生了O2O的发展,也使得众多的O2O的场景得以落地。

具体如银行移动化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3-49所示。

(4)银行移动化的目标 为了应对移动化的冲击和挑战,银行要充分利用移动化的技术,无论是为客户提供移动金融服务,还是为员工提供移动化工作手段等,通过移动化,银行可以实现三个目标:

1)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移动化的引入可以实现更高的柜面交易替换率、引入移动性,提升现有业务流程的效率,提升员工生产力。

2)提升产品销售,增强客户体验。移动化可以提供口袋里的银行,个性化的APP,新颖的支付模式、上门服务和咨询、提升中间业务。

3)以创新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移动化进一步发展可以驱动移动电商、移动支付、融合社交网络和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创新服务。

2.移动化对应用架构的要求

移动化从银行业务层面提出了各种要求,如多样化的APP、较高的安全性、用户体验一致性等。从架构层面支撑来说,考虑到将来的可拓展性,将移动化对应用架构的要求总结成4个方面:移动终端APP方面、安全方面、数据分析方面、开发平台和管理平台方面等。(www.xing528.com)

(1)移动终端APP方面

1)打造少而精的APP应用。移动终端APP是银行接触银行用户的入口和平台,是实现金融服务、构建客户关系、实现客户黏性和创新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因此,移动终端APP的构建能力是银行移动化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针对每个APP需要明确用户群、使用场景、拟实现的移动化目标等内容,在构建时需要在业务上充分论证,尽量打造杀手级应用。

2)用户体验至上。为了确保移动APP达到预定的目标,APP的构建需要确保用户体验至上。

978-7-111-51948-5-Chapter03-58.jpg

图3-49 银行移动化应用场景示意图

在移动设备的这个平面上,用户的转移成本极低,也就意味着移动化应用建设与传统应用建设的最大差别在于要遵循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没有卓越的用户体验的移动化应用,无论设计多少功能都很难发挥作用。而卓越的用体验的前提条件就是,移动化应用设计要从使用者视角出发,而非系统视角或者管理视角,同时要求架构要灵活的支持使用者角色细分、业务场景细分。

3)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利于融合外部资源。同时银行的APP平台应该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利于融合外部资源。

客户金融类需求先天缺乏高频特性,银行积累建立的客户关系多为依托交易形成的,因而单纯依靠金融服务想实现高交互、高活跃度的新型客户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仅依托交易形成的客户数据过于单一,主体是金融相关的信息,缺乏客户更为全面的行为数据,而在客户长期行为数据积累中建立起的客户画像是银行下一步营销、服务、风险、产品创新的基础。所以,银行需要在移动化建设中积极引入外部资源,甚至包括广泛展开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以迎合调动客户的广义需求。移动化架构的设计要有利于支持发挥集约化优势、整合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且以客户的个性需求标签为维度对客户进行细分,同时注重整个流程的用户体验设计、客户行为数据采集和用户反馈渠道的建立。

(2)安全方面 移动化一个底线是提供安全的保障,让银行用可以放心地使用银行的金融产品。

移动化的建设对于银行安全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对于银行内部应用传统通常可以通过网络隔离、使用场所物理隔离等手段来实现。移动化带来使用场景、环境甚至使用者的不确定性,都需要对客户端设备与应用安全、服务器端安全方案、通信加密认证、数据安全等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3)数据分析方面 移动终端APP搭建的是用户的交互渠道,用户通过APP使用银行产品情况怎么样,客户是什么样的情况,如何改进银行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实现客户黏性等问题,需要在后台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了解,因此在应用架构中需要考虑建立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力和相关系统。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企业形态的先决条件是拥有丰富、完整、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和广泛的用户需求反馈渠道;同时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未来用户行为数据的拥有量,用户需求的反馈渠道的有效性,数据分析能力的积累必将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银行移动化架构时需要重点布局,规划一套完整的从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能力的嵌入、用户需求的反馈渠道的设计、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数据存储以及基于分析结果对移动化应用用户体验的迭代优化乃至最终影响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的机制和规范。

(4)移动开发平台和管理平台方面 从全行总体架构角度来说,前端有多个移动化的APP应用,每个APP应用可能需要访问多个后台服务系统,如何降低对现有整体架构的影响,是对应用架构的一个重要要求。为了应对这个要求,银行需要统一移动开发平台。同时为了管理多种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多样化移动终端,行内需要统一的移动管理平台。

从开发实现的技术来说,如HTML5、原生开发等,银行内对客和对员工的移动应用两者是一致的,没有实质的区别。因此,从统一管理的角度来说,移动化的架构要求构建统一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该平台应该包括移动终端、移动接入端的相关功能,作为公共基础平台支撑移动应用开发。同时,企业引入移动管理平台,对移动设备、移动应用等进行统一的管理。

3.移动化的主要应用架构考量

(1)统一开发平台前瞻性的规划APP应用 移动开发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尽可能降低移动化对现有银行IT架构的冲击。考虑到越来越多的移动化的需求,银行不能被动的应对需求,针对每个需求都引入相应的移动化平台支撑需求的实现,长久以往会形成竖井式的架构。因此,银行还要在技术层面引入统一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支撑不同移动APP的开发,同时,引入全行范围内的移动管理平台对移动设备、移动应用、移动内容等进行管理。

在业务应用上,需要业务与技术联动,紧密合作,结合业务规划和创新点,对移动端APP进行提前规划,形成实施路线,在统一开发平台上快速搭建应用,并持续迭代更新。

移动化对银行来说,是全行的战略,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工作,还要从业务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科技等多个维度统一来看,才能实现端到端的移动化方案。

移动应用APP的定位不仅只是银行IT整体架构中的一个新渠道。移动架构与银行现有架构的有效融合,其目的在于降低传统业务系统和移动应用的耦合度,使移动化建设更为简单,使银行IT架构不受冲击。具体地说,通常只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接口集成和系统性能的扩展。

(2)支持移动应用跨平台兼容性 目前移动终端系统类型繁多,应用架构需要支持应用跨平台的兼容,保证应用在各种平台上能够正常运行,完成业务处理活动。

(3)支持移动设备的管理 包括移动终端的快速部署,即自动实现配置推送,实施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管控策略。移动终端的运行监督,即监测移动终端违规行为,发现后可以立即切断访问并删除相关配置。

(4)支持移动安全架构 移动化安全架构需要在原有IT基础安全框架中重点从访问控制、数据传输、数据加密、用户认证、客户端接入、应用环境、设备环境等几个方面扩展,强化成符合移动化应用场景特色且充分考虑用户体验与应用安全的一套支撑移动化场景的安全体系,主要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大类:访问与接入控制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加密安全、用户认证安全、应用环境安全、设备环境安全等。

(5)支持移动应用快速安全地连接到后台系统 在安全访问的基础上,对移动终端数据解析并分发至业务系统,保障安全与数据完整,同时支持在有效的通信会话上实现数据主动推送到终端上。

(6)移动化对现有应用系统的影响 从国内外银行移动化的发展实践看,最初的移动化都只是现有银行IT系统功能的移动化,但随着业务单元在使用移动应用后,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移动化价值,移动化将对传统银行IT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传统的银行ECIF、CRM系统更多是在汇总、分析客户在本行以往的客户信息和金融交易的基础上完成的,随着客户经理通过移动应用与客户黏度的增强,对客户需求了解的深入(以社区银行为例),传统的ECIF、CRM已无法满足要求。将会对这些系统提出优化与改进的需求。因此,移动化对银行是一种驱动力,他将在业务架构和应用架构方面对传统IT系统带来一定的挑战,这种挑战事实上也是未来银行IT整体能力提升的驱动力。

同时,银行现有系统为了满足移动信息化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必须最大程度复用已有的成果,降低改造成本。目前主流应用系统主要分为客户端C/S架构系统和基于网页的B/S架构系统。针对B/S架构系统,建议原系统改用HTML5或其他业务自适应技术开发改造前台页面,使页面兼容Web-kit(Chrome、Safari)、Gecko(Firefox)和Tri-dent(IE系列)三大主流解析引擎的浏览器,同时保证不同尺寸和分辨率的设备均能正常浏览。针对C/S架构系统,建议将服务端的服务原子化,进行WebService形式的标准化通信改造,还可将服务挂载到企业服务总线上,供多种终端调用。在此基础上,移动化的接入改造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根据实际需要新建一套基于移动网页的前端页面,达到移动应用的目的;二是由其他应用开发HTML5客户端模块,通过调用原系统接口实现移动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