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上述各种挑战,银行不仅需要建立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业务模式,还需要在深入洞察技术创新趋势(如移动计算、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研究行业关注点(如全渠道协同、快速产品创新、流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应用平台化),遵循国家自主可控的安全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情况,规划具备本行特色的信息系统架构。本节将针对流程银行、产品创新、渠道协同、应用平台化、互联网金融、移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架构等关注点进行简单介绍。
1.流程银行
从组织视角来看,流程银行立足于打破“部门银行”的边界,避免客户服务、创新、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的限制,避免出了问题后部门间的相互推诿;从运营视角来看,在银行的流程处理过程中,有大量可以重复使用的环节,银行不应使每一个部门单独建设这些处理环节,而应从全行的角度出发,再造可以跨部门共享的、具有全行通行标准的共享服务模式。同时,流程银行基于流程再造、标准化和优化技术,为银行实现降低成本收入比、提升客户体验、有效控制风险、支持流程灵活创新等业务价值。
传统上,银行业务流程以流程和产品紧耦合的方式实现,频繁变化的流程需求与产品系统尤其是核心系统的稳健诉求形成巨大矛盾,且在各产品系统中割裂地实现业务流程也无法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难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服务。
流程银行在信息系统架构上,要求实现流程与产品系统的解耦,打造企业级的流程整合架构,并以客户为中心,实现端到端的客户服务流程。
2.产品创新
领先银行普遍比较重视金融产品的可持续创新、开发和管理能力,并通过对产品的不断优化与革新来保持其领先地位。快速产品创新的实现,无法通过基于新需求再开发的传统方式实现,而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的产品工厂模式下,基于预先定义的产品目录,对其中的可售产品或其部件、元件进行组合、装配和参数化配置。通过配置而非开发实现新产品,将大大提高产品面向市场的速度。
快速产品创新对全行应用架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建立产品管理应用群以实现产品的创意、结构化管理、设计、装配和后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另一方面需要改造各个产品服务系统,使之匹配产品结构化管理及产品工厂模式的需求。
3.渠道协同
近年来,渠道创新技术不断深入大众的金融生活,极大地改变了银行和客户的交互关系。银行与客户的联系从原来的人与人的单一渠道交流,延伸到跨渠道的接触。渠道协同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具备了更为深远的内涵。第一阶段,渠道协同以分流柜面压力和提高客户黏性为目标;第二阶段,以行内跨渠道客户服务体验的一致性为目标;第三阶段,以实现客户金融生活所需服务在银行内外、线上线下全渠道上的无缝对接和有效协同为目标。
全渠道协同要求银行信息系统架构打造整合的渠道层,并支持强大的中后台服务能力,将原本分布在各独立渠道上的产品、客户、商户等视图统一起来,在全渠道上为客户提供服务,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进而形成具备渠道协同能力的营销和服务体系。
4.应用平台化
传统上,由于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先有后,组织机构壁垒难以跨越,信息化建设受到一定限制,系统多以竖井形式进行构建。例如,个贷、公贷、信用卡等系统分别构建额度管控、贷后监控、评分评级、客户催收等,形成了重复建设且彼此功能割裂的多个应用竖井。在业务发展初期,竖井式的应用系统能够较快捷地支持业务需求,满足部门诉求。但是,随着一个个竖井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IT影响,例如,系统建设重复投入,后期运维成本高启、系统集成更加复杂等;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对业务发展的制约,重复且割裂的应用功能难以支持以客户为中心(例如难以支持统一客户额度视图),不能实现快速的业务创新(例如一个业务规则的变化需要更改多个系统的相似功能组件)。
银行要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就要能够打破纵向的应用竖井、建立横向的应用平台,以满足跨条线差异化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即实现应用平台化。在上述例子中,通过打造应用平台,实现跨贷种、跨产品线、跨部门的统一额度管控,以实现客户额度的统一视图,支持快速的业务创新和应用的企业级共享。
5.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将传统的金融业务与以移动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紧密结合,重构金融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整合。
在应用架构上,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打造灵活整合的前台和强大共享的中后台应用,支持线上渠道和移动互联的接入、支持O2O(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协同、支持开放式API(应用接口)经济、支持互联网灵活的产品创新和定价;在数据架构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客户分析,实现快速信审、即时定价和精准营销等创新业务模式;在技术架构上,通过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使得互联网架构更具弹性和可扩展,动态适应业务量的频繁变化。(www.xing528.com)
6.移动信息化
移动信息化是指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利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或固定网络与远程服务器交换数据进行工作。移动信息化已经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通过移动终端等设备,依托通信网络或使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信息交互,完成移动支付。客户经理/银行代理人通过平板电脑、POS机等专业设备,通过全自动化的销售平台,现场支持客户完成了解产品、业务流程、获得结果、现场支付等全部流程的移动展业等。
移动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则体现为移动终端技术如嵌入式硬件平台;移动互联技术如移动IP,无线TCP等;移动应用技术,主要是针对移动特性而提供各种应用系统及应用支撑系统如移动中间件,移动数据库等。
7.大数据
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企业资产,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的管理运营模式势在必行。作为驱动银行智慧成长的重要推手,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帮助银行基于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与决策。在大数据的实施应用下,通过提高分析层次和深度,使得客户体验更为提高、组织行为更为有效、经营决策更加科学。银行应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全力融合创新技术与行业经验,深入挖掘企业数据的商业价值,成为智慧型的银行。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大数据技术来获得竞争优势,例如某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发展小微贷款市场。从传统业务来看,在大数据的“帮助”下,银行有机会提高信用卡交易额、缩短营销准备时间以实现秒级营销、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等;从创新视角来看,大数据有助于完善客户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多渠道数据的实时交互、加强语义和语音分析、助力银行进入互联网领域,践行P2P,将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紧密结合。
大数据在信息系统架构上的特色体现为新的数据采集技术、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新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新的数据服务等四个方面。
8.云计算
正如上文所述,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和需求变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这种趋势对现有的技术架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当银行逐渐将金融业务互联网化,其无法以传统的方式预测线上业务的增长,而当银行面临大量客户瞬时、并发地访问系统进行交易时,将导致系统资源需求的激增,传统的资源部署方式已无法满足新业务模式的要求,需要灵活的技术架构支持快速、动态的资源调整。
银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表明,银行的技术架构首先将从以应用为中心的竖井状架构向资源池架构的方向发展,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业务应用的资源需求。利用虚拟化等技术,将设备物理资源池化,为适合于共享资源的应用系统提供可共享、动态调整、快速部署的系统资源。
而基础架构云将是银行IT技术架构的发展方向,从技术发展策略上来说,基础架构云不仅仅是服务器存储资源的整合和虚拟化软件的安装部署,实现基础架构云需要从技术与管理上全面考虑,才能真正让基础架构云落地,充分发挥其优势。
9.分布式架构
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成为推动金融业发展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金融行为和金融业的业务形态。一方面,定位于长尾端客户的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客户数量,使得其交易成本比传统商业银行更为敏感;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使得其对数据的强一致性要求又远远高于普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加金融的特点对未来信息系统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不同,分布式架构体系的并行处理能力不受计算资源可扩展性的限制,而是通过将节点集群化部署在轻量、廉价的应用容器中,并根据处理能力要求任意增加或减少节点,在理论上实现无限可扩展。
分布式架构能够以低成本和可伸缩的方式,对高并发业务和海量数据进行并行处理,但是在商业银行业务环境下,要确保银行客户海量数据的一致性,确保系统容量的可伸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