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化阶段以后,银行业围绕数据、应用系统等展开了全面的建设,该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到2012年左右。主要表现为:数据大集中的完成、现代化支付体系建立、电子渠道快速发展、数据分析逐渐尝试、运营更加集约化、管理更加现代化等方面。
1.数据大集中
为了缩小差距,迎接进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在“九五”期末开始掀起以数据大集中为主线的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浪潮,以期在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前革除各分支机构的各自为政、客户资源割裂而导致的业务创新滞后的弊端。各家银行在数据大集中的同时,基本都建立了新一代综合(或核心)业务系统,使所有的业务都归在一个业务系统下,便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并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
中国工商银行于2003年推出集业务操作、经营管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并在客户服务、电子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业务架构上划分业务产品线,并建立起产品线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业务架构与应用架构设计方法初现。中国银行在2000年前后自主开发完成综合业务系统主机版(SBS390)和小机版(SBS3.0)推广,并完成了缺口信息分析系统、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国内授信审批系统、统一的本外币清算平台等集中项目的建设。1995年至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开始为城市综合网络提供清算和龙卡网络服务,2002年配合全行数据大集中工作,网上银行、呼叫中心等电子渠道类系统快速发展,证券、国际卡、个贷等十多个全行性业务系统全面上线。1997年至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自主研发的核心业务系统(ABIS)在各分行推广,统一了会计核算,实现了全行一本账,奠定了“全国一网、一网打尽”的网络优势。
其他各行综合业务系统建设也各具特色。交通银行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为理念,以综合服务平台及总分行前置体系为纽带,建立了全行集中式账务体系和集中式业务处理体系。招商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完成基础平台主体、公共支持模块、核心柜台业务及新旧系统客户信息对接,并启动和加快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华夏银行推出了面向交易的银行业务综合处理系统,涵盖了客户账、财务账及总账一体化的业务处理系统,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浦发银行随着单证中心项目的上线,初步建立了全行工作流、影像流平台,成为浦发银行SOA应用体系和EAI技术架构的基础。2008年,浦发银行信用卡系统成功完成回迁,在技术架构上通过多个集群系统的虚拟技术,保障了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共享。
数据大集中首先对数据中心技术架构的处理性能、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数据中心技术架构选择了大型机。此时的大型机与40年前信息化初期已大不相同,C语言甚至LINUX都已经被引入,应用软件通过移植大多可以部属到大型机上。因此,整个架构实际上是第二代架构的一次升级。今天,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领先的全国股份制银行而言,业务的发展迫使他们正在酝酿新一代架构。新一代架构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数据的集中程度,而是站在企业架构的高度来审视整个IT架构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提高IT与业务的融合程度,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巴塞尔协议等新的监管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就必须更快地拓展新产品和新渠道,更有效地提高营销与服务的质量;为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业务流程正在不断优化,银行需要完成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银行数据资料在日益增长,需要更加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提供决策支持,改进经营管理。
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多数已完成全国性的数据集中。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于1999年启动了大集中工程,2002年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2004年9月进一步将两大中心集中为全国一个数据中心。中国银行由伊始建设了四个大的数据中心,并逐步过渡到一个中心。中国农业银行于2002年底完成了36个省域数据中心的建设,2004年已将部分省级中心上收到总行,2006年完成全国性的数据大集中。中国建设银行于2004年将38个分行级数据处理中心合并成总行南北两个数据中心,目前已完成数据大集中建设工程。国家开发银行在实施核心业务系统后,基本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中小商业银行有的已基本完成数据集中的目标,未完成的则正在筹划建立适合于本行实际的数据处理中心模式。
近年来,国内银行以同城双中心加异地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的灾备模式逐渐普及,这一方案兼具高可用性和灾难备份的能力。同城双中心是指在同城或邻近城市建立两个可独立承担关键系统运行的数据中心,双中心具备基本等同的业务处理能力并通过高速链路实时同步数据,日常情况下可同时分担业务及管理系统的运行,并可切换运行。灾难情况下可在基本不丢失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灾备应急切换,保持业务连续运行。与异地灾备模式相比较,同城双中心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运维管理相对简单、可靠性更高等优点。
异地灾备中心是指在异地的城市建立一个备份的灾备中心,用于双中心的数据备份,当双中心出现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发生故障时,异地灾备中心可以用备份数据进行业务的恢复。针对两地三中心灾备建设的需求,华为赛门铁克公司利用Symantec软件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存储开发能力,设计了典型的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如图1-3所示。
图1-3 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
2.现代化支付体系建立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中国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4所示。
支付系统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以下:
1)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该系统是处理同城和异地跨行之间和行内的大额贷记及紧急小额贷记支付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贷记支付业务以及即时转账业务等。支付指令实时处理,全额清算资金。
2)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该系统是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的定期借记支付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和国库部门办理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批量发送支付指令,轧差净额清算资金。
3)清算账户管理系统(SAPS):是支付系统的辅助支持系统,集中存储清算账户,处理支付业务的资金清算,并对清算账户进行管理。(www.xing528.com)
4)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是支付系统的辅助支持系统,集中管理支付系统的基础数据,负责行名行号、应用软件的下载,提供支付业务的查询查复和计费,以及统计监测等服务。
同期,银联清算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以及柜面通、易时行等各类现代化支付系统陆续建成。通过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逐步形成一个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所并存,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和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要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
图1-4 现代化支付系统总体结构
3.电子银行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由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构成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极大地缓解了银行业务快速增长与物理网点资源有限的矛盾,并凭借其更佳的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目前拥有网上银行客户1.8亿户,电话银行客户1.1亿户,手机银行客户1.3亿户。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已发展成为全行交易型业务的主渠道,大多数的理财、基金等产品均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其中外汇、贵金属等交易量占比更是高达99%以上。目前,电子银行对传统柜面业务的替代率超过82%,相当于3万个物理网点、30万个柜员办理的业务量。2013年,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380万亿元,自2000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应该说,这些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培养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客户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如图1-5所示。
4.数据应用开始起步
银行管理决策进入信息化时代,数据挖掘技术开始应用。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正处于数据集中已经完成、数据应用刚刚开始的关键阶段。银行完成业务和数据的集中后,就面临着怎样处理这些数据、怎样将业务管理最优化的问题。为此,需要建立企业级的数据仓库,实现对银行所有经营信息和客户信息的有效存储,并针对不同部门的管理决策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数据加工处理,以多种方式呈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满足银行管理决策和客户分析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银行正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对业务、管理进行全面梳理,推进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系统和决策分析建设,发展管理集中和应用集中,努力提高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图1-5 电子银行服务体系
5.运营集约化
按照“集约运营、服务共享”理念和打造“流程银行”目标,先后建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单证中心、报表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短信平台、远程授权、信贷监测中心等集约化营运中心,改变了传统分散式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业务处理工厂化、集中化和规范化,使更多员工从中后台转移到前台服务和营销岗位,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提高了柜面服务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以中国工商银行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形成“网点全面受理、中心集中处理”的全新运营格局为例,人日均处理量是分散模式下的7倍,核算质量提升了10倍,并节约人员近9000名。
6.管理现代化
各银行的信息科技管理也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CMMI、ISO认证逐渐普及,IT管控、IT审计等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各大行开发应用了一系列管理系统,持续推动了管理创新,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比如,建立了满足新资本协议要求,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三大领域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面的风险计量和控制。开发应用了新一代监督系统,依托对客户交易习惯和历史数据的系统分析,编制了数百个智能化监督模型,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特征的全景展现,进而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监督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业务复审模式,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业务监督。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开发应用了新的绩效考核系统,从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各维度构建起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各级机构的客户营销、经营分析及资源配置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有效激发了经营活力和价值创造力。开发了全行共享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通过对行内外商务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深度挖掘,为不同部门、分行和境内外机构之间搭建了联动营销通道,同时也帮助客户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商机,降低获信成本。
本阶段银行系统的架构层次化设计被普遍接受,数据集中成为主流趋势,开放平台扩大应用并且逐步替代主机平台,各行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架构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